《賈想(Ⅰ賈樟柯電影手記1996-2008)》是**電影導演賈樟柯**部迴顧其電影創作和思路曆程的著作,也是對其1996到2008年這十餘年來導演生涯的梳理與總結,全景記錄瞭這些年來其思考和活動的蹤跡。此書2009年由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此次經作者重新修訂,改版推齣。書中收錄瞭賈樟柯導演生涯各時期對電影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獨特的思考,另有多篇與電影界、藝術界、媒體等多領域關鍵人物的代錶性訪談。全書以賈樟柯所拍電影為綱,所有收錄文章以發錶的時間順序排列,呈現齣導演個人敏感而執著的心路曆程,也體現齣賈樟柯以電影抒寫鄉愁的深切情懷。
《賈想(Ⅰ賈樟柯電影手記1996-2008)》是賈 樟柯頭十年電影生涯的創作筆記,以文字記錄下他跌 跌撞撞一路成長的心路曆程。如同賈樟柯手中的攝像 機,麵對物質卻審視精神,直視社會劇變過程中的普 通人,記錄下不止一代人麵對生活與未來的失落、彷 徨與掙紮,在文字中,賈樟柯同樣真實地麵對自己, 麵對人性深處的弱點,寫下一路走來他的迷茫、孤獨 和對抗。從汾陽到北京,從北京到巴黎、紐約,賈樟 柯不曾停止書寫他的縣城生活,刻寫沉默的大多數埋 藏在波瀾不驚麵孔下驚心動魄的生活,從縣城一路走 嚮世界。麵對成功和贊譽,他時時警醒,努力保持一 種自由自在的業餘精神,以及對電影純粹的熱愛。拍 電影,是他接近自由的方式。
賈樟柯,山西省汾陽人,生於1970年。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係,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作品有《小武》、《站颱》、《任逍遙》、《世界》、《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等。
序言
賈樟柯,和他們不一樣的動物/陳丹青
1996年,《小山迴傢》
我的焦點
1998年,《小武》
《小武》導演的話
片段的決定—《小武》
我不詩化自己的經曆
業餘電影時代即將再次到來
有瞭VCD和數碼攝像機以後
東京之夏
一個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對談) 林旭東/賈樟柯
2000年,《站颱》
《站颱》導演的話
片段的決定—《站颱》
誰在開創華語電影的新世紀
假科長的《站颱》你買瞭嗎?
經驗世界中的影像選擇 (筆談) 孫健敏/賈樟柯
2001年,《公共場所》
《公共場所》導演的話
《公共場所》自述
2002年,《任逍遙》
《任逍遙》導演的話
我比孫悟空頭疼
有酒方能意識流
無法禁止的影像
世界就在榻榻米上
聽說電影的春天就要到瞭
2004年,《世界》
《世界》導演的話
烏蘭巴托的夜(《世界》插麯) 賈樟柯/左小祖咒 作詞
寫給山形電影節
我們要看到我們基因裏的缺陷(演講)
我的電影基因
花火怒放,錄像機不轉
這一年總算就要過去
2006年,《三峽好人》
《三峽好人》導演的話
2006年的暗影與光明
迷茫記
相信什麼就拍什麼(對談) 侯孝賢/賈樟柯
這是我們一整代人的懦弱(演講)
大片中彌漫細菌破壞社會價值(對談) 徐百柯/賈樟柯
2006年,《東》
《東》導演的話
馬丁·斯科塞斯—我的“長輩”
每個人都有貼近自己身體的藝術(對談) 劉小東/賈樟柯
找到人自身的美麗(對談) 湯尼·雷恩/賈樟柯
2007年,《無用》
《無用》導演的話
當我們赤裸的時候,沒有階級區彆(對談) 湯尼·雷恩/賈樟柯
是劇情片,也是紀錄片(對談) 蔡明亮/賈樟柯
2008年,《二十四城記》
《二十四城記》導演的話
闡釋中國的電影詩人(對談) 達德利·安德魯/歐陽江河/翟永明/呂新雨/賈樟柯
附錄 賈樟柯簡曆
不同於市麵上很多以時間綫梳理為主的電影筆記,這本書的結構更像是精神地圖的展開。雖然有時間跨度,但那些片段式的迴憶和對特定場景的反復迴溯,展現齣的是一種非綫性的記憶流。比如,對某個特定小鎮或某個特定人物的側寫,會反復齣現在不同的章節中,但每一次重提,都帶著新的光照角度,揭示齣作者對該素材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情感沉澱。這種寫法,非常貼閤電影本身的敘事邏輯——即在循環往復的生活片段中,捕捉到本質性的東西。閱讀時,我需要不斷地在“當時的心境”和“現在的迴望”之間切換,這種思維上的摺返跑,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層次感,讓人不得不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對這些經典作品的既有印象。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電影手記”,不如說是一份“時代切片下的生存報告”。它不僅僅記錄瞭賈樟柯如何拍電影,更重要的是記錄瞭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一個敏感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傢群體是如何與他們所處的現實環境進行對話、抗爭和共存的。文字中流淌著對故土深沉的愛,但也毫不掩飾地揭示瞭現代化進程中,個體被快速拋棄的疼痛感。我欣賞這種不加粉飾的誠實,它迫使讀者直麵我們這個社會加速轉型中所遺失的美好與殘酷。它不是一本供人輕鬆消遣的讀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帶著同理心去“共振”的作品,它在引導我們去重新思考,影像藝術在記錄曆史中的那份不可替代的重量。
評分當我終於迫不及待地翻開內頁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坦誠感是令人震撼的。文字的密度很高,但敘述的節奏卻把握得恰到好處,絲毫沒有讓人感到壓迫。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或者說,是賈樟柯本人,因為這顯然是第一人稱的凝視)在梳理那些早年拍攝經曆時的那種近乎於“徒手挖掘”的姿態。它不像許多官方傳記那樣,經過層層修飾和美化,而是充滿瞭現場的汗水、挫摺和那些近乎於“蠻力”的堅持。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九十年代末期山西某個塵土飛揚的工地上,耳邊充斥著機器的轟鳴和人們粗糲的方言。文字的顆粒感極強,這種質感讓人無法産生距離感,而是被直接拽入瞭那個特定的時空切片之中,去體驗每一個決策背後的掙紮,每一次鏡頭前的猶豫。這種“在場感”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融閤瞭藝術傢的敏感和紀錄片工作者特有的寫實主義的冷峻。你會發現,很多段落並沒有直接去分析電影的“意義”或“主題”,而是聚焦於拍攝中的具體細節——燈光是如何被臨時解決的,演員是如何被說服進入角色的,甚至是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審查壓力。這種對“方法”的記錄,比空泛的理論闡述要來得生動百倍。作者似乎並不想構建一個完美的“大師”形象,反而是在展示一個年輕創作者如何在一個資源匱乏、體製壁壘森嚴的環境中,通過近乎本能的直覺和對現實的深刻體察,一步步摸索齣自己影像語言的“脈絡”。讀到某幾處關於早期設備短缺和資金周轉不靈的描述時,我甚至能體會到那種伴隨著創作激情而來的巨大焦慮,這讓文字的張力遠超普通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質感,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和深沉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將人拉入瞭一種沉靜的、充滿思考的氛圍之中。裝幀上看得齣是下瞭一番功夫的,硬殼包裹著書脊,綫條簡潔卻不失力量,如同賈樟柯電影中那些永恒不變的、卻又在細微處流淌著時代的痕跡的場景。我特意在不同的光綫下觀察瞭書名和作者的名字,那種排版方式透露齣一種剋製的美學,不張揚,但一旦進入你的視綫,便很難被遺忘。光是捧著它,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感,這絕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裏麵所承載的,那些關於影像、關於土地、關於人在巨變時代中掙紮與堅守的故事的重量。我甚至有點捨不得立刻翻開它,想先讓它靜靜地待在書架上,讓它成為一個視覺上的錨點,提醒著我,在快節奏的當下,還有如此值得慢下來細品的作品存在。這種初遇的儀式感,對於一個影迷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心理鋪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