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是**电影导演贾樟柯**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是贾 樟柯头十年电影生涯的创作笔记,以文字记录下他跌 跌撞撞一路成长的心路历程。如同贾樟柯手中的摄像 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直视社会剧变过程中的普 通人,记录下不止一代人面对生活与未来的失落、彷 徨与挣扎,在文字中,贾樟柯同样真实地面对自己, 面对人性深处的弱点,写下一路走来他的迷茫、孤独 和对抗。从汾阳到北京,从北京到巴黎、纽约,贾樟 柯不曾停止书写他的县城生活,刻写沉默的大多数埋 藏在波澜不惊面孔下惊心动魄的生活,从县城一路走 向世界。面对成功和赞誉,他时时警醒,努力保持一 种自由自在的业余精神,以及对电影纯粹的热爱。拍 电影,是他接近自由的方式。
贾樟柯,山西省汾阳人,生于1970年。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
序言
贾樟柯,和他们不一样的动物/陈丹青
1996年,《小山回家》
我的焦点
1998年,《小武》
《小武》导演的话
片段的决定—《小武》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业余电影时代即将再次到来
有了VCD和数码摄像机以后
东京之夏
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对谈) 林旭东/贾樟柯
2000年,《站台》
《站台》导演的话
片段的决定—《站台》
谁在开创华语电影的新世纪
假科长的《站台》你买了吗?
经验世界中的影像选择 (笔谈) 孙健敏/贾樟柯
2001年,《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导演的话
《公共场所》自述
2002年,《任逍遥》
《任逍遥》导演的话
我比孙悟空头疼
有酒方能意识流
无法禁止的影像
世界就在榻榻米上
听说电影的春天就要到了
2004年,《世界》
《世界》导演的话
乌兰巴托的夜(《世界》插曲) 贾樟柯/左小祖咒 作词
写给山形电影节
我们要看到我们基因里的缺陷(演讲)
我的电影基因
花火怒放,录像机不转
这一年总算就要过去
2006年,《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导演的话
2006年的暗影与光明
迷茫记
相信什么就拍什么(对谈) 侯孝贤/贾樟柯
这是我们一整代人的懦弱(演讲)
大片中弥漫细菌破坏社会价值(对谈) 徐百柯/贾樟柯
2006年,《东》
《东》导演的话
马丁·斯科塞斯—我的“长辈”
每个人都有贴近自己身体的艺术(对谈) 刘小东/贾樟柯
找到人自身的美丽(对谈) 汤尼·雷恩/贾樟柯
2007年,《无用》
《无用》导演的话
当我们赤裸的时候,没有阶级区别(对谈) 汤尼·雷恩/贾樟柯
是剧情片,也是纪录片(对谈) 蔡明亮/贾樟柯
2008年,《二十四城记》
《二十四城记》导演的话
阐释中国的电影诗人(对谈) 达德利·安德鲁/欧阳江河/翟永明/吕新雨/贾樟柯
附录 贾樟柯简历
不同于市面上很多以时间线梳理为主的电影笔记,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精神地图的展开。虽然有时间跨度,但那些片段式的回忆和对特定场景的反复回溯,展现出的是一种非线性的记忆流。比如,对某个特定小镇或某个特定人物的侧写,会反复出现在不同的章节中,但每一次重提,都带着新的光照角度,揭示出作者对该素材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沉淀。这种写法,非常贴合电影本身的叙事逻辑——即在循环往复的生活片段中,捕捉到本质性的东西。阅读时,我需要不断地在“当时的心境”和“现在的回望”之间切换,这种思维上的折返跑,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既有印象。
评分当我终于迫不及待地翻开内页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坦诚感是令人震撼的。文字的密度很高,但叙述的节奏却把握得恰到好处,丝毫没有让人感到压迫。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或者说,是贾樟柯本人,因为这显然是第一人称的凝视)在梳理那些早年拍摄经历时的那种近乎于“徒手挖掘”的姿态。它不像许多官方传记那样,经过层层修饰和美化,而是充满了现场的汗水、挫折和那些近乎于“蛮力”的坚持。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九十年代末期山西某个尘土飞扬的工地上,耳边充斥着机器的轰鸣和人们粗粝的方言。文字的颗粒感极强,这种质感让人无法产生距离感,而是被直接拽入了那个特定的时空切片之中,去体验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挣扎,每一次镜头前的犹豫。这种“在场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艺术家的敏感和纪录片工作者特有的写实主义的冷峻。你会发现,很多段落并没有直接去分析电影的“意义”或“主题”,而是聚焦于拍摄中的具体细节——灯光是如何被临时解决的,演员是如何被说服进入角色的,甚至是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审查压力。这种对“方法”的记录,比空泛的理论阐述要来得生动百倍。作者似乎并不想构建一个完美的“大师”形象,反而是在展示一个年轻创作者如何在一个资源匮乏、体制壁垒森严的环境中,通过近乎本能的直觉和对现实的深刻体察,一步步摸索出自己影像语言的“脉络”。读到某几处关于早期设备短缺和资金周转不灵的描述时,我甚至能体会到那种伴随着创作激情而来的巨大焦虑,这让文字的张力远超普通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质感,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和深沉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将人拉入了一种沉静的、充满思考的氛围之中。装帧上看得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硬壳包裹着书脊,线条简洁却不失力量,如同贾樟柯电影中那些永恒不变的、却又在细微处流淌着时代的痕迹的场景。我特意在不同的光线下观察了书名和作者的名字,那种排版方式透露出一种克制的美学,不张扬,但一旦进入你的视线,便很难被遗忘。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这绝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里面所承载的,那些关于影像、关于土地、关于人在巨变时代中挣扎与坚守的故事的重量。我甚至有点舍不得立刻翻开它,想先让它静静地待在书架上,让它成为一个视觉上的锚点,提醒着我,在快节奏的当下,还有如此值得慢下来细品的作品存在。这种初遇的仪式感,对于一个影迷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心理铺垫。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电影手记”,不如说是一份“时代切片下的生存报告”。它不仅仅记录了贾樟柯如何拍电影,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一个敏感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群体是如何与他们所处的现实环境进行对话、抗争和共存的。文字中流淌着对故土深沉的爱,但也毫不掩饰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个体被快速抛弃的疼痛感。我欣赏这种不加粉饰的诚实,它迫使读者直面我们这个社会加速转型中所遗失的美好与残酷。它不是一本供人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同理心去“共振”的作品,它在引导我们去重新思考,影像艺术在记录历史中的那份不可替代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