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125-2010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GB/T50125-2010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给水排水
  • 工程术语
  • GB/T50125-2010
  • 标准
  • 建筑工程
  • 市政工程
  • 行业标准
  • 技术规范
  • 工程设计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44804
商品编码:1334267910
开本:大32 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GB/T50125-2010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ISBN:  9158017744804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
 装帧:  平装
作者:  
定价:  33.00

商品编号:82348  定价:¥33.00  一口价:¥28.05  折扣:85%折  立即节省:¥4.95

本标准是一项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620号公告批准,编号为GB/T 50125-2010,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原《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J 125-89同时废止。
修订后的标准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通用术语,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本标准附条文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 总 则…………
2通用术语…………
3设 计…………
3.1室外给水………
3.2室外排水………
3.3建筑给水排水……
3.4工业给水排水……
4施工验收…………
4.1室外给水排水……
4.2建筑给水排水……
5运行管理…………
索 引………………
中文索引 ……………
英文索引 ……………
附:条文说明…………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概论》 内容简介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概论》是一本全面阐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概念、原理、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及相关规范的专业教材。本书旨在为建筑、市政、给排水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全书共分为十一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力求以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述和丰富的实例,揭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奥秘。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追溯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简单的水源获取和排水方式,到现代高度集成、智能化、绿色化的系统,展现了人类在改善居住环境、保障饮水安全和城市卫生方面的智慧与进步。接着,阐述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其不仅关乎基础设施建设,更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健康、舒适度和生活品质。随后,详细介绍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供水系统(室外给水、室内给水)、排水系统(室内排水、室外排水)、热水供应、消防给水、中水利用、雨水收集等,并初步勾勒出这些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协同工作的整体图景。最后,对本书的章节结构和学习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引导读者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水质与水处理 本章聚焦于给水排水工程的源头——水质。首先,深入剖析了生活饮用水和排水的水质标准,详细介绍了各项指标的意义、检测方法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微生物指标、化学指标(如pH值、硬度、溶解氧、重氮、重金属等)以及感官指标。接着,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水处理技术,包括混凝、沉淀、过滤(砂滤、活性炭过滤等)、消毒(氯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等工艺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同时,也探讨了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如一级处理(格栅、沉砂池)、二级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以及三级处理(深度处理)的概念和目的,为后续章节的排水系统设计奠定基础。 第三章 室外给水系统 本章专注于建筑物的外部供水网络。首先,详细阐述了室外给水系统的组成,包括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取水构筑物、输水管网、加压泵站、配水构筑物等。随后,深入讲解了室外给水管网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包括管径计算、水头损失计算、水泵选型、管网水力分析等。特别强调了保证供水压力和水量充足、水质安全、管网经济合理以及运行可靠性等设计要点。此外,还介绍了室外给水管网的敷设方式、材料选择、防腐保温措施以及常见的故障排除和维护管理。 第四章 室内给水系统 本章聚焦于建筑物内部的供水网络。首先,阐述了室内给水系统的设计依据和基本要求,包括用水量计算、水压要求、水质要求以及卫生安全要求。接着,详细介绍了室内给水系统的组成,如引入管、水表井、总管道、分支管道、用户配水点等。重点讲解了不同类型的室内给水系统设计,包括压力系统(直接给水、分区给水、高位水箱给水、气压给水)和无压系统(水箱给水),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在管道设计方面,详细介绍了管材的选择(金属管、塑料管等)、连接方式、敷设要求、防冻措施以及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此外,还专门论述了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包括热源选择、热水管道设计、保温措施以及末端用水器具的选择。 第五章 室内排水系统 本章探讨建筑物内部的污水和废水排放。首先,明确了室内排水系统的作用和基本原则,即快速、可靠、无泄漏地将污水排出室外,同时防止有害气体和病原体回流。详细介绍了室内排水系统的组成,包括排水管道(横管、立管)、检查口、清扫口、存水弯、通气管等关键构件。接着,深入讲解了排水管道的设计计算,包括排水流量计算、管道坡度确定、管径选择以及水力计算。特别强调了存水弯在阻隔臭气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存水弯。通风在排水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详细阐述其原理、作用(平衡内外压力、防止虹吸、排除臭气)以及通气方式的设计,包括延通、器具通气、专用通气等。此外,还探讨了排水系统的防回流措施、排水管材的选择、敷设要求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第六章 室外排水系统 本章转向建筑物外部的污水收集和排放。首先,概述了室外排水系统的功能和组成,包括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合流管道、检查井、雨水斗、收水井、排放口等。详细介绍了室外排水管网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包括雨水量计算(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径流系数等)、污水量计算、管径选择、坡度设计以及水力计算。着重强调了雨污分流制和合流制的区别与联系。此外,还讲解了室外排水管网的敷设要求、材料选择、防腐蚀措施以及检查井和雨水斗的设计要点。最后,简要提及了污水处理厂的入口构筑物和泵站的作用。 第七章 消防给水系统 本章专门论述建筑物的消防安全保障。首先,阐述了消防给水系统的基本要求,包括供水可靠性、水压和流量的保证、水质要求以及系统联动等。详细介绍了消防给水系统的组成,包括室外消防水源(市政给水管网、消防水池、天然水源等)、消防泵、消防水池、消防管网、消火栓、喷头、水幕等末端设备。重点讲解了消防管网的设计计算,包括消防流量的确定、水压计算、管径选择以及水头损失计算。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火灾危险性,介绍了湿式系统、干式系统、预作用系统等不同类型的喷水灭火系统设计。此外,还详细阐述了消火栓系统的设计要点,包括消火栓的设置间距、水枪充实水柱的要求等。 第八章 热水供应系统 本章深入探讨了建筑物的热水供应。首先,分析了热水供应系统的作用和设计原则,包括满足用水量、水温、水压要求,以及节能、环保、经济等。详细介绍了热水供应系统的组成,包括热源(锅炉、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泵等)、储水设备(热水罐)、输配管道、循环系统以及末端用水器具。重点讲解了不同热源的特点、适用性及选型。在管道设计方面,详细介绍了热水管道的管材选择、保温措施、膨胀补偿以及管道布置。此外,还专门讨论了热水循环系统的设计,以保证用户能够随时获得热水,减少等待时间。 第九章 中水利用与雨水收集 本章聚焦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阐述了中水(再生水)的概念、来源(冲厕、绿化、洗涤等)以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价值。详细介绍了中水处理工艺,包括隔筛、沉淀、过滤、消毒等,并讨论了不同用途的中水水质要求。接着,详细讲解了中水回用系统的设计,包括管网布置、设备选型、水箱设计以及与自来水系统的隔离措施。随后,转向雨水收集与利用,阐述了雨水收集的意义和必要性,包括节约水资源、减轻排水系统负担、环境效益等。详细介绍了雨水收集系统的组成,如屋面雨水收集、地面雨水收集、雨水弃流、过滤、储存以及利用(绿化、冲厕、道路冲洗等)。 第十章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绿色技术与节能 本章将绿色、节能理念贯穿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始终。首先,从设计源头出发,强调了节水器具的应用(如低流量马桶、节水龙头等)以及合理设计用水定额的重要性。在给水系统方面,介绍了采用变频恒压供水技术、优化管网设计减少水头损失、合理选择水泵以降低能耗等措施。在排水系统方面,探讨了利用坡度自然排水、优化管道布置减少水泵提升的可能,以及防止漏损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中水利用和雨水收集作为重要的节水和绿色技术。在热水供应方面,重点介绍了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泵热水系统以及高效节能锅炉的应用。此外,还讨论了智能控制技术在给水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如远程监控、故障诊断、水耗计量等,以实现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降耗。 第十一章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关规范与标准 本章作为全书的总结和实践指导,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应用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本章不会详细介绍具体标准的条文和内容,而是侧重于介绍各类规范和标准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阐述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指导意义。接着,列举了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例如与给水、排水、消防、热水等系统设计相关的标准,以及与材料、设备、施工技术、质量检验等相关的标准。强调了标准的重要性在于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卫生和环保,是工程质量的基石。最后,鼓励读者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学习、理解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最新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的稳定运行。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概论》通过对以上章节的系统阐述,力求为读者构建起一幅完整、清晰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知识体系图景,帮助读者掌握该领域的核心理论、设计方法和实践技术。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术语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工程思维。通过对这些基本术语的理解,我能更好地把握工程设计的逻辑性,以及不同工艺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当书中解释“二级处理”时,它会将其置于整个污水处理流程中,与其他处理阶段进行对比,从而让我明白二级处理的核心目标和作用。这种系统性的解释,有助于建立起对给水排水工程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条理性也令人印象深刻。术语的排列方式,以及其分类和索引,都非常清晰,使得查找和阅读变得便捷高效。在需要快速查阅某个特定术语时,能够迅速定位,节省了大量宝贵的工作时间。而且,每一次查阅,都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发,仿佛在一次次的“搜索”中,不断地刷新和深化着自己对行业知识的理解。

评分

我曾多次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事,特别是那些刚加入我们团队的年轻工程师。他们反馈说,这本书帮助他们快速建立了行业内的“通用语言”,使他们能够更自信地参与到技术讨论中,并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上级交代的任务。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秘籍”,让原本觉得难以理解的工程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从而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工具书。爱它,是因为在面对那些晦涩难懂、专业性极强的给水排水工程技术文档时,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总能及时地为你扫清阅读障碍。很多时候,一个看似平常的词汇,一旦被置于给水排水工程的语境下,其内涵就会变得格外丰富和精准。比如,“污泥浓缩”这个词,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我可能只会停留在对“污泥”和“浓缩”的字面理解上。但它详细地解释了在给水排水工程中,“污泥浓缩”不仅仅是指简单地去除水分,还涉及到工艺选择、设备配置、运行参数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考量,甚至会牵涉到后续的脱水、干化、处置等环节。这种细致入微的解释,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相关专业文献中关于污泥处理单元的描述。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毕竟“标准”和“术语”这类东西,听起来总是有些枯燥乏味。然而,当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各种专业名词,感到无从下手时,翻开这本书,却意外地发现它能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帮助。它不仅仅是罗列词汇,更是在帮助我理解每一个词汇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给水排水工程的专业性,以及它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对于初涉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新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入门指南。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常常会被各种专业术语“淹没”,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无法真正理解行业内的讨论。而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它用相对清晰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一一拆解,并赋予其明确的定义和内涵。这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能够更快地融入到行业中,理解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基本概念。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字典”,更是一份“工程常识”的汇集。它所包含的术语,无一不是给水排水工程实践中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精髓。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术语,我们能够窥见整个行业的运作规律,理解工程师们在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它像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关系到民生福祉的重要行业。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解释一些组合性术语时的严谨性。例如,像“给水处理厂”这样的词汇,它不仅定义了“给水处理”的含义,还进一步阐述了“厂”在这里所代表的工艺单元、设备集合以及整体功能。这种层层递进的解释方式,有助于读者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理解术语所代表的实际工程内容。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会深入到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这对于理解整个给水排水工程体系的运作至关重要。

评分

有时候,翻阅这本书会有一种“解谜”的乐趣。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文献或者听到别人使用某个专业术语时,会感到困惑,觉得这个词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含义?而这本书就像一本词典,又不仅仅是一本词典,它在解释术语的同时,往往会附带一些相关的技术背景、应用场景,甚至是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例如,关于“出水水质”和“排放水质”的区分,虽然都涉及到水体质量,但侧重点和应用领域有所不同,这本书的解释就非常清晰,让我理解了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这两个词语的准确性。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涵盖的广度上。无论是给水处理工艺中的絮凝、沉淀、过滤、消毒,还是排水处理中的曝气、二沉、污泥处理,亦或是管网敷设、泵站设计、水质监测等各个环节,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的术语解释。这使得我在撰写项目报告、分析技术方案,甚至与同行交流时,都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专业词汇的含义,避免因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沟通不畅。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行业内新出现的、或者一些地方性、企业性特有的术语时,这本书也常常能提供基础性的解读,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对新概念的初步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