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早期形意拳的基本功法修炼 作 者: 武世俊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第1版 印刷时间: 2013年2第1次 I S B N:9787500940388 字 数:160000 包 装:平装 重 量:270g 定 价:20.00元
目录
第一章基本知识 第一节 基本源流与传承 第二节 基本理论的沿革 第三节 基本理论与训练步骤 第二章基本桩功修炼法 一、无极式 二、胎儿式(固本培元桩、童子桩) 三、三体式(六合式、三才桩) 四、抱枪式(大三体式) 五、撑抱式(开合式) 六、技击式、神龟出水式 七、熊形式、伏虎式、鼍行式 八、混元式(三圆式) 九、盘根坐式 第三章基本套路修炼 第一节 五行拳的几种基本打法 一、劈拳 二、崩拳 三、钻拳 四、炮拳 五、横拳 第二节 早期五行连环拳基本打法 第三节 早期十二形基本打法 一、龙形 二、虎形 三、猴形 四、马形 五、鼍形 六、鸡形 七、鹞形 八、燕形 九、蛇形 十、骀(鲐)形 十一、鹰熊合演 十二、熊靠 第四节 早期“杂式捶”基本打法 第四章 几种常用的基本手法训练 第一节 徒手技击的基本训练法 一、“劈、崩、钻、炮、横”连环打法的训练 二、基本步法与手法的组合训练 三、借用辅助器械的基本组合训练 第二节 简单器械的基本实招训练法 一、短兵器(刀剑法)的基本组合训练 二、长兵器(枪棍法)的基本组合训练 后记内容介绍
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虽然火枪火炮已经在战场上逐步展示出它们的威力,但是冷兵器在战斗中还是起着相当的作用,近距离的徒手拼搏也经常发生,因此,“接手即出招,瞬间见胜负”的武术功法仍然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场上依靠冷兵器取胜的情况已然不多,单靠肉搏取胜的一些武术功法也已渐渐退出战场。人们在和谐的、歌舞升平的社会中,更多追求的是大方美观和健身的武术套路。忙碌的现代生活脚步使人们已不再刻意追求如何练得膀圆腰粗、力大无比、瞬间使对方一招毙命的功法。而那些几千年流传的武术真谛正随着时代的推移已经悄然退出人们的记忆,不少武术套路正为适应人们的喜好而一代代修改得几近体操或舞蹈,离真正武术的实际修炼已经越走越远。 为使广大武术爱好者在修炼形意拳的过程中有更多参考和选择的余地,我在此将早期学得的一部分形意拳打法及功法训练整理成册。其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包括形意拳的基本知识、基本桩功、基本套路、基本徒手和器械实招。这四部分内容与当今流行的形意拳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内涵与特点,相比之下,有较大的出入,特别是形意拳的基本修炼方法,内容不尽相同。修炼成真正形意拳的功夫,一开始必须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和步骤,否则难以成为形意拳的集大成者。形意拳毕竟是前人留下的武术遗产,对错与褒贬自有后人评说。因篇-幅所限,文章不揣冗赘,所涉内容,只能略加点示,以明其理。作为一名长期在传统武术圈子里摸爬滚打的人,我深知市面上很多武术书籍的通病:要么是招式罗列,缺乏内在心法;要么是心法空泛,找不到实操的依据。然而,这本书恰恰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对基本步法的解析细致入微,特别是对“进、退、进退步”中重心转移的力学分析,简直可以作为物理学案例来研究。作者用他多年教学的经验,将那些看似简单的步伐,分解成了无数个微小的重心调整和地面反作用力的运用。书中配的插图虽然不是高清照片,但线条勾勒的精准度极高,每一个关节的角度、肌肉的发力方向,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比那些模糊不清的实拍图更有助于理解。我按照书中对“蛇形走桩”的描述进行练习后,明显感觉到身体在运动中的连贯性增强了,不再是肢体动作的简单叠加。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强调身体技术的同时,也多次提醒习练者要注重身体的放松与呼吸的配合,这说明他非常明白“功夫在架外”的道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书法遒劲有力,那种古朴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老拳师的精气神。内页的纸张选材也很考究,触感温润,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拳理图解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在很多老旧的武术书籍中是很难得的。初翻阅时,我就被其中对“整劲”概念的阐述所吸引。作者似乎并未直接照搬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个人体悟,将形意拳那种强调内外合一、节节贯穿的劲力运行方式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三节”与“五行”如何相互作用的图示,虽然简洁,但配合文字的解读,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立体起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桩功的段落,它没有陷入单纯重复“站如松”的窠臼,而是深入探讨了“涵胸拔背”在不同阶段对气机的影响,对于像我这样在基础功法上反复打磨多年的习练者来说,这些细微的差别正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传统武学精神的尊重和现代解读的平衡上,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功法汇编,而是一位前辈对后学的谆谆教诲。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是与一位沉静而睿智的老师进行了一次长谈。全书洋溢着一种对武学本体的敬畏之情,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浮夸或故作高深的卖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其中蕴含的力量更加震撼人心。书中对“内壮”的强调贯穿始终,他认为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源于内在的调和与充盈。有一个篇章专门讲解了如何通过特定的内功心法来“松开”长期紧张的筋膜,这对长期从事高强度训练的习武者来说,是非常及时的“保健秘籍”。书中引用的古代拳论虽然不少,但绝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作者深刻的理解和消化,用自己的话语体系重新诠释,使其更贴合当代人的理解习惯。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会你多少套路,而在于它能帮助你建立起一套独立思考和验证功法的体系,让你真正理解“练什么”和“为什么这么练”。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垫子上,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打磨我日常的每一个动作。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非常有逻辑性,它并不是按照拳谱的传统顺序(如开合起势、五行、十二形)来铺陈的,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教学思路。它首先从最核心的“内三合”讲起,通过对“提顶、沉肩、敛肘”的深入剖析,为后续所有功法的练习打下了坚实的结构基础。然后,作者巧妙地将五行拳融入到对基本劲力的训练中,而不是孤立地教授五行拳的套路。比如,讲“钻”劲时,会立刻联系到“掤”的对拉拔长,形成一个动态的练习体系。这种将原理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手眼身法步”时所展现出的现代思维。他用类似系统工程学的视角来看待形意拳的整体结构,指出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效率下降。这种严谨的论述,让原本被视为“玄学”的武术训练,有了一套可量化、可检验的参照标准,对于追求实效的习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严肃的武术教材,更像是一份武术家手记的影印版,充满了个人化的观察和感悟。语言风格跳跃而富有哲理,常常在讲解一个具体招式——比如“劈”的走法——时,突然笔锋一转,开始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拳架中的体现。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虽然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耐心去咀嚼,但一旦领悟,收获是巨大的。我发现书中对“意”与“气”的描述尤为精彩,它没有用太多玄乎的词汇堆砌,而是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场景来比喻,比如将起势比作“拉满弓的弩箭”,将进手比作“风吹杨柳的韧劲”。这种接地气的描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对“意境”的畏惧感。此外,书中对不同流派之间拳理异同的比较也十分精辟,它客观地指出了各家之长,却又不失自己对核心功法的坚持,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开阔的武学视野。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不是为了记招式,而是为了体会那种在文字中流淌出来的武学态度——谦逊而坚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