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新华书店 正版图书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精装本) 特价 9787100101813

现货新华书店 正版图书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精装本) 特价 97871001018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宁 著
图书标签:
  • 字典
  • 汉字
  • 规范汉字
  • 语文工具书
  • 新华书店
  • 精装本
  • 9787100101813
  • 教材
  • 正版图书
  • 特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1813
商品编码:1339854492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精装本)

:49.90元

作者:王宁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1001018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性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并委托编写,《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主持编写。用于解读《字表》,指导规范汉字的使用,配合《字表》的实施。
2.规范性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反映了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标准,包括字量、字用、字序、字形、字音等。《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此字表为准。《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等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3.实用性
  本字典提示《通用规范汉字表》有关繁体字、异体字的*调整和说明。如:
  (1)“淼、吒、仝、甦、邨、堃、犇、絜、喆、昇、龢、飏”原为异体字,一般不宜使用,现在用于姓氏人名时为规范字。

1.性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并委托编写,《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主持编写。用于解读《字表》,指导规范汉字的使用,配合《字表》的实施。
2.规范性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反映了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标准,包括字量、字用、字序、字形、字音等。《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此字表为准。《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等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3.实用性
  本字典提示《通用规范汉字表》有关繁体字、异体字的*调整和说明。如:
  (1)“淼、吒、仝、甦、邨、堃、犇、絜、喆、昇、龢、飏”原为异体字,一般不宜使用,现在用于姓氏人名时为规范字。
  (2)“皙、瞋、噘、蹚、凓、勠”6个字为规范字,不再作为“晰、嗔、撅、趟、栗、戮”的异体字。
  收字:
  本字典收录《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8105个的汉字。分为三级:
  一级字3500字。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作用相当于原《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二级字3000字。一、二级字共6500字阿,满足出版印刷、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三级字1605字。满足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如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中小学文言文用字)的用字需要。
  释义:简明准确,尽量控制释语用字。例词充分利用国家语委绿皮书《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研制报告资料。
  “提示”栏:提示《通用规范汉字表》与此前规范的差异,置于每个字头下各项内容的后。
  附录:正文后附《通用规范汉字表》,标注国际标准编码。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中文信息处理用GB.13000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常用汉字部件规范》列研制人,《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组和研制组组长。

文摘


序言



《中华大典·中华文化典籍子典》:中华文明的恢弘史诗 导言:传承与发掘的宏伟工程 《中华大典·中华文化典籍子典》是一项集数十年学术心血、汇聚顶尖专家智慧的宏大文化工程。它并非单一的工具书或某一领域的专著,而是旨在系统梳理、精要辑录和深度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集大成之作。这部典籍的出版,标志着对中华文明核心思想、制度演变、艺术成就及民间智慧进行一次全面、科学、体系化梳理的重大突破。它超越了传统文献学的范畴,以现代学术的严谨性,重构起一座座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第一卷:经史子集的宏观擘画与微观精研 《中华大典·中华文化典籍子典》的首要目标,在于对“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进行全新的结构性整合与深入性阐释。 经学重构: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 本卷聚焦于儒家“五经”乃至“十三经”体系,但其价值远超简单的文本汇编。它不仅收录了原典的权威底本,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跨越两千年的“经义演变谱系”。例如,在对《周易》的阐释中,它细致梳理了自先秦筮法到宋代理学义理,再到清代乾嘉学派考据的演化路径,尤其突出了历代注疏中具有创新性的思想片段,如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界定,与当代认知科学视角的潜在对话。对于《尚书》和《春秋》,典籍注重从政治伦理学、早期国家治理模式的角度进行解读,厘清了历史叙事与政治教化的内在联系。 史学深探: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交融透视 史部内容的梳理,旨在打破传统史学的界限,实现“大历史观”的构建。它不满足于对《史记》《汉书》的简单复述,而是将历代正史、编年体通史(如《资治通鉴》)、以及大量具有独特视角的史学著作(如《潜夫论》《申韩》)进行交叉参照和主题聚类。例如,某一专题可能同时引用了《史记》的个体人物传记、唐代官修史书的制度记录,以及宋代笔记中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侧面记载,从而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更接近历史真相的叙事集群。特别是对地方志、家谱等非正史文献的审慎采纳与评价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地方社会结构和风俗史的理解。 子学复兴: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 子部是体现中华思想多元性的关键。本典籍对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乃至农家、兵家的思想体系进行了精密的“学术地图”绘制。它不仅呈现了《道德经》《庄子》的玄妙之境,更结合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对先秦原貌进行了校订和补充。对于法家,其分析不再局限于秦代实践,而是探讨了法治思想在历代王朝更迭中的适应性与局限性。名家思想的辨析尤其精微,力求还原其逻辑思辨的严密性,而非简单视为诡辩。 集部提炼:文学艺术的审美范式 集部的内容侧重于文学的本体论与审美实践。它梳理了诗、词、曲、赋的格律演变,但更深入地探讨了“文气”与“风骨”等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形成。例如,在对唐诗的研究中,它会对比盛唐的雄浑、中唐的内敛与晚唐的秾丽,并分析特定地域(如巴蜀、江南)的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学气质。散文部分则着重探讨了“古文运动”的复兴,以及“小品文”如何反映市民阶层兴起后的生活趣味。 第二卷:科技、艺术与制度的跨界融合 本卷突破了传统“经史子集”的划分,着重挖掘那些在西方学科分类中可能被忽视,但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独立价值的知识领域。 科技典籍的系统重构 中华科学技术史的梳理,采取“问题导向”而非“年代罗列”。在农学方面,详细剖析了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的农事经验的积累与推广模式,特别关注水利工程技术(如都江堰体系的维护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典籍不仅复原了《九章算术》的核心算法,更深入分析了宋元时期在高次方程求解、三角函数应用上的成就,并探讨了古代历法制定背后的宇宙观。对于古代工程技术,如建筑学的斗拱结构、陶瓷烧制工艺,力求用现代工程学语言进行解析,揭示其力学原理与材料科学的精妙。 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艺术部分涵盖了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多个领域。在绘画方面,不仅收录了《历代名画记》等经典论述,更重点解析了“写意”与“赋彩”的哲学差异,以及山水画中“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在不同时期的侧重变化。书法理论则将王羲之的“尽善尽美”与颜真卿的“骨力洞达”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其对后世审美取向的影响。音乐典籍的整理,尤其注重对古代宫廷雅乐与民间乐律的互证,试图重建失落的古代音律体系。 制度文明的演化轨迹 制度典籍的整理,聚焦于中国古代政治、法律、经济运行的“操作手册”。它细致梳理了从三公九卿到内阁制度的权力变迁逻辑,尤其深入分析了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机制,对社会流动性、士人阶层自我认同的塑造作用。在经济史部分,重点剖析了盐铁专营制度、均田制到两税法的演变,以及货币体系(如宋代交子)的发展,为理解中国古代国家财政的复杂性提供了关键文献支撑。 第三卷:地方文献与民间知识的“微观考古” 认识中华文化,不能仅凭中央的官方叙事。本卷致力于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民间和地方领域。 方志学与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 本卷收录和汇编了数量庞大的地方志精华,并对其进行专题化分类。不同于官方正史的“大一统”视角,地方志提供了关于水文、物产、风俗、疫病等第一手资料。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域方志中关于物产的记载,可以重建古代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史;通过对风俗志的对比,可以描摹出不同族群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的习俗差异。 民间信仰、术数与生活智慧 本卷特别关注那些在传统学术分类中被边缘化的领域,如古代的医学、卜筮、园林艺术、茶道等。对医学文献的整理,强调了《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的体系性,以及温病学派的兴起过程。在术数方面,则力图还原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实用功能(如择吉、天文观测),而非仅以迷信视之。园林与建筑的典籍,重点分析了文人趣味与工匠技艺的结合,特别是江南园林中“借景”“对景”等空间哲学的体现。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坐标 《中华大典·中华文化典籍子典》的完成,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一次系统性“清点”,更是对中华文明内在逻辑的一次深度“解码”。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当代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平台。这部典籍的目标是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指引未来文化创新与学术探索的坚实坐标。它的厚重,在于其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它的磅礴,则在于其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这次购书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提升我日常写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工作关系,经常需要处理一些比较正式的文稿,有时候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用词或书写习惯,都会暴露出一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前虽然也用过一些在线词典或APP,但总觉得缺乏那种“权威感”和“系统性”。这本书的“通用规范”几个字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试着查阅了几个我过去比较模糊的常用词,发现它的解释不仅详尽,而且非常贴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同时还标注了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我这种追求文字精细化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的条目组织逻辑性很强,检索起来非常方便快捷,不像有些工具书,内容虽全,但结构混乱,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庞大的知识体系,以一种清晰、高效的方式呈现出来,真正做到了工具书应有的实用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规范”类的工具书往往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标准”,反而牺牲了灵活性和趣味性。但这次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恪守标准的同时,并没有变得死板僵硬。我注意到在一些多音字或异形字的处理上,它给出了非常人性化的引导,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写”,更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写更合适”,甚至会涉及到一些历史沿革的背景知识,这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起来,而不是单纯的记忆。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希望系统性提升自己汉字功底的成年学习者。对于长期接触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能够有一个稳定、权威的参照物,是保持文字敏感度的关键,这本书恰好扮演了这个重要的角色。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你的文字道路上提供最坚实可靠的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一看就知道是用料扎实。封面那种经典的商务风格,既不失稳重,又透着一股书卷气,放在书架上绝对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精装本特有的质感,摸上去光滑而坚韧,预感这绝对是能伴随我很多年的工具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泛黄纸张,而是那种看着舒服、久看也不累眼的米白色,而且印刷的清晰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个笔画都勾勒得精准有力,对于一个注重细节的人来说,这点真的太加分了。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这次制作上的用心程度,每一个细节处理得都恰到好处,完全配得上它“通用规范”的名头。这种用心做出来的书,拿在手里就不只是一个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地摩挲。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打开它,开始我的“寻字之旅”了,希望里面的内容能和它精美的外壳一样让人满意。

评分

这本书的“通用”属性让它具备了极高的适用人群覆盖面。我试着让我的侄女(一个正在准备升学考试的中学生)翻阅了一下,她对里面关于成语辨析的部分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比看教科书上的讲解来得直观和有说服力。而我作为成年人,则更关注那些在日常交流中容易被忽略的、但又在书面语中显得非常重要的细微差别。这种跨越年龄和使用场景的兼容性,证明了它在内容编纂上的高水准和广阔视野。它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更是给每一个热爱并尊重汉字的人准备的知识宝库。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这么好的工具书,可能因为太过厚重,不太适合随身携带,但这反过来也印证了它内容的丰富和全面。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阅读投资。

评分

这次购买体验非常顺畅,尤其要提一下“新华书店正版”这个标签带来的安心感。在这个充斥着各种盗版和低质量影印本的市场里,买到一本货真价实的工具书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一旦内容出现偏差,那么它存在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正版保证了字库的完整性和字体的规范性,这对于我这种对字体美感也有一定要求的用户来说,至关重要。而且,正版图书在装订和印刷上的质量也往往有更高的保障,这也是我愿意为正版支付溢价的原因之一。这次的特价活动更是让人感到物超所值,能以如此优惠的价格入手这样一本高质量的工具书,着实是淘到了宝。拿到手的那一刻,那种踏实感,是盗版书永远无法提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