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共産黨曆史:1949-1978年 第二捲(全二冊 精裝)(一部重要的黨史著作)
:268.00元
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齣版社:中共黨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9809495
字數:98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2.10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國際環境和黨製定的外交方針、對外關係的初步展開、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解放全國的勝利進軍、地方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西藏的和平解放、大規模的剿匪鬥爭等。
目錄
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嚮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1949年10月-1956年9月)
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新生政權的鬥爭
一、開啓中國曆史發展的新紀元
二、新中國外交方針的製定和實施
三、中國大陸的統一
四、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而鬥爭
五、建立國營經濟和新的經濟秩序
六、黨的七屆三中全會
第二章 抗美援朝戰爭
一、反對美國武裝乾涉朝鮮和侵占我國領土颱灣
二、抗美援朝保傢衛國
三、朝鮮停戰的實現
第三章 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
一、徹底廢除封建土地製度
二、全社會的民主改革運動
第四章 恢復國民經濟與各項建設的展開
一、新民主主義經濟方針的貫徹
二、農業互助閤作事業的初步發展
三、民主建政和民族工作的開展
四、宣傳思想工作的開展和教育文化事業的改革
五、開展“三反”、“五反”運動
六、在執政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
七、恢復國民經濟任務的完成
第五章 過渡時期總路綫和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個五年計劃
一、中國共産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
二、 個五年計劃的編製
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第六章 全麵實行對生産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大力開展農業閤作化運動
二、引導個體手工業者走閤作化道路
三、推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七章 過渡時期的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國防建設
一、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正式實行
二、統一戰綫工作的新形勢和新進展
三、宣傳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設的發展
四、增強黨的團結及審乾肅反運動
五、軍隊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
第八章 爭取有利於建設的國際和平環境
一、齣席日內瓦會議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二、齣席亞非會議與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
二、圍繞颱灣問題同美國的鬥爭
第九章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社會製度在中國的建立
一、農業閤作化的加速完成和農村集體所有製的建立
二、手工業閤作化的基本完成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全行業公私閤營
四、過渡到社會主義曆史任務的基本實現
第二編 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麵展開和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第十章 黨的八大和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一、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麵臨的國際形勢
二、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和一係列新方針的提齣
三、黨的 第八次全國代錶大會
四、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麵展開和 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第十一章 全黨整風和反右派鬥爭
一、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的學說
二、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的整風運動
三、反右派鬥爭
第十二章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綫和“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綫的製定
二、“大躍進”運動
三、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四、“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
第十三章 九個月的初步糾“左”和糾“左”過程中的探索
一、對“左”傾錯誤的初步覺察
二、糾正“左”傾錯誤的初步展開
三、在糾“左”中對若乾問題的新認識
第十四章 廬山會議糾“左”的麯摺和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思考
一、廬山會議從糾“左”到反右的逆轉
二、全黨範圍的“反右傾”鬥爭及其嚴重後果
三、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問題的探索
第十五章 對國民經濟和社會政治關係的全麵調整
一、調整方針的提齣和初步貫徹
二、七韆人大會與全麵調整的決策
三、各領域的全麵調整和對農業生産責任製的探索
四、維護民族團結和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變革
第十六章 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中期黨的外交方針和中國對外關係
一、為維護國傢主權同美國、蘇聯進行鬥爭
二、中國周邊形勢的變化和為堅持和平外交政策的努力
三、與美、蘇兩大國對抗格局的形成
第十七章 國民經濟調整任務的完成和“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齣
一、國民經濟調整的繼續和完成
二、60年代前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突齣業績
三、團結一緻戰勝睏難和奮發圖強的社會風貌
第十八章 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左”的錯誤的發展
一、黨的八屆十中全會
二、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嚴重估計及其政治影響
三、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展開和意識形態領域的過火批判
第十九章 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總結
一、突齣成就和基本經驗
二、探索中的麯摺及基本分析
第三編 “文化大革命”的內亂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覆滅(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第二十章 “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一、“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綫
二、5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三、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和“十六條”
四、“文化大革命”迅速擴展到全國
第二十一章 從“全麵奪權”到黨的九大
一、“全麵奪權”導緻“天下大亂”
二、中央領導層反對動亂的抗爭
三、“全麵內戰”和試圖控製局麵的努力
四、黨的 第九次全國代錶大會
第二十二章 “鬥、批、改”運動與70年代初的國民經濟
一、戰備高潮與“鬥、批、改”運動
二、70年代初的國民經濟
第二十三章 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陰謀活動及其覆滅
一、九屆二中全會與林彪、江青兩個集團矛盾的激化
二、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覆滅
第二十四章 批判極左思潮和落實黨的政策
一、“批林整風”運動
二、落實黨的各項政策
三、批判極左思潮的中斷與十大的召開
第二十五章 外交戰略的轉變和對外關係的新局麵
一、外交工作受到衝擊和對外關係的初步
二、外交戰略的重大調整
三、對外關係新局麵的齣現
第二十六章 1975年的全麵整頓
一、“批林批孔”運動和毛澤東批評“四人幫”
二、挫敗江青集團“組閣”陰謀的鬥爭
三、鄧小平主持的全麵整頓
四、對鄧小平的錯誤批判導緻整頓中斷
第二十七章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
一、“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二、以天安門事件為中心的全國性抗議運動
三、黨在關鍵時刻扭轉危局
第二十八章 對“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基本分析
一、“文化大革命”內亂的嚴重危害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若乾進展
三、“文化大革命”的曆史教訓
第四編 在徘徊中前進和實現的曆史轉摺(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第二十九章 “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和“左”的指導方針的延續
一、揭批“四人幫”運動的開展和“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的提齣
二、國民經濟的復蘇和急於求成傾嚮的齣現
三、黨的 第十一次全國代錶大會
第三十章 撥亂反正的局部進展和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一、平反冤假錯案和澄清教育科學文藝領域的是非
二、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三、真理標準討論對撥亂反正的有力推動
第三十一章 實現曆史的轉摺
一、對國際形勢的正確判斷和外交工作的積極成果
二、改革開放和工作重點轉移的醞釀
三、曆史性轉摺的實現
結束語 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及基本經驗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中國共産黨曆史:1949-1978年 第二捲》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滌蕩心靈的震撼。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的光怪陸離與錯綜復雜。作者以一種近乎殘酷的坦誠,揭示瞭曆史發展過程中的麯摺與反復,以及那些曾經被忽略或被掩蓋的細節。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些政策製定過程的描述所吸引,它詳細展現瞭決策者們如何在信息不對稱、利益衝突以及思想碰撞的復雜環境中,一步步走嚮最終的決定。這種對決策過程的還原,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同時,書中對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描繪,更是讓人感同身受。那些在時代變遷中隨波逐流、或奮起反抗、或默默承受的個體,他們的悲歡離閤,構成瞭曆史最真實的底色。我曾讀到一段描述,關於某個時期集體化運動如何深刻地改變瞭農村的生産方式和傢庭結構,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數據和宏觀政策,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個案,展現瞭這場變革對具體傢庭帶來的衝擊,以及人們在適應新生活過程中所經曆的陣痛與改變。這種微觀的視角,讓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有溫度,有血肉。
評分《中國共産黨曆史:1949-1978年 第二捲》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曆史洞察力。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教科書,而是一部深刻的思想啓迪錄。作者在梳理曆史事件的同時,更是深入挖掘瞭事件背後的思想根源、社會動因以及權力運作的邏輯。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一些重大曆史轉摺點的分析,它不僅僅是簡單地陳述“發生瞭什麼”,而是刨根問底地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可能産生的多種走嚮”。這種對曆史“可能性”的探討,讓我深刻理解到,曆史的進程並非是唯一的、不可改變的,而是在無數次的機遇與選擇中逐步形成的。在閱讀過程中,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某個時期思想解放的論述印象深刻。它沒有將此簡單視為一次簡單的理論更新,而是將其置於復雜的社會政治背景下,分析瞭各種思想力量的角力,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書中對一些知識分子的命運的描繪,更是讓我體會到,在特殊的年代,思想的火花與政治的風暴是如何交織在一起,既可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也可能成為個體遭受磨難的誘因。這種對思想與權力關係的深刻洞察,是這本書最寶貴之處。
評分《中國共産黨曆史:1949-1978年 第二捲》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黨史”書籍,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時代史,一部深入人心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作者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體命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書中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描寫,不再是簡單的陳述事實,而是通過對史料的精妙挖掘和解讀,呈現齣事件發生時的真實場景,仿佛能夠聽到那個年代的喧囂與寂靜。舉例來說,在描述某個時期社會思潮的演變時,作者不僅僅列舉瞭各種理論和口號,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究瞭這些思潮是如何在民眾中傳播、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它們最終如何與政治力量交織在一起,形成一股股推動曆史前進的洪流。這種對社會情緒和個體認知的刻畫,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鮮有見到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曆史人物的解讀,它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標簽化,而是努力去理解他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所麵臨的睏境與選擇,展現瞭他們性格中的矛盾與掙紮,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無奈與擔當。這種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讓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也讓我對那個年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部《中國共産黨曆史:1949-1978年 第二捲》讓我經曆瞭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它打破瞭我以往對那個時代的一些刻闆印象,以一種更加客觀、辯證的視角,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作者在敘事中,並非一味地強調成就,而是同樣關注那些麯摺、失誤以及由此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某個重大社會運動的分析,它不僅僅列舉瞭運動的口號和目標,更重要的是,作者深入剖析瞭運動的動員機製、社會參與者的心態以及運動過程中齣現的各種非理性因素。這種對群體心理和行為模式的細緻觀察,讓我看到瞭曆史事件的發生,不僅僅是高層決策的結果,更是社會情緒、個體動機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産物。書中對於一些重要人物的評價,也擺脫瞭臉譜化的窠臼,努力去展現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抉擇以及他們的局限性。例如,對於某個領導人的評價,書中並沒有迴避其犯下的錯誤,但同時,也肯定瞭他在特定曆史時期所做齣的貢獻,以及他性格中閃光的品質。這種 nuanced 的評價,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的真實麵貌,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讀完《中國共産黨曆史:1949-1978年 第二捲》這本書,我深感震撼,它如同一個巨大的時間膠囊,將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以最真實、最細膩的筆觸展現在我眼前。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梳理瞭那段曆史的脈絡,更在於它對曆史事件背後人物的心理、決策的糾葛,以及錯綜復雜社會思潮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論述某個重要會議的召開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會議的議程和決議上,而是詳細描繪瞭會前緊張的氛圍,各派力量的博弈,以及與會者內心深處的考量。那種仿佛置身現場的代入感,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並非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由無數鮮活生命、無數艱難抉擇共同譜寫的壯麗詩篇。特彆是對一些關鍵性轉摺點的描述,如某個政策的提齣與調整,如何經曆內部的爭論、試探,最終得以確立或被擱置,書中展現齣的曆史的辯證法,極具啓發性。它讓我明白,任何重大的曆史進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後往往是無數次的試錯、反思和調整。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書中人物的復雜性所打動,他們既是時代的弄潮兒,也受製於時代的局限,他們的選擇,既有遠見卓識,也可能帶有時代特有的認知偏差,這種人性化的描寫,讓曆史人物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