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的认识》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的经典著作,也是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奠基之作, 主要讨论人类认识能力的问题。洛克批评了以笛卡尔 和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唯理论传统,反驳了人先天 就具有知识的基本原则的哲学观点,提出了经验论对 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基本看法,即人生来如白板一般, 他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从经验中人获得简单观 念,通过简单观念的复合形成复杂观念,从而形成人 类的知识。本书译自公认***的校勘本,容纳了《 论人类的认识》七版英文原著的内容,对于相关研究 有着重要意义。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1688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任政府部长等职。与贝克莱、休谟并列为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传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反对以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为代表的。认为存在一个“天赋观念”的唯理论传统,提出了“白板说”,为经验主义认识论奠定了基础,对休谟、康德等哲学家有重要影响。另外。他对社会契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理论的创始人。影响了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著作有《政府论》《论人类的认识》等。 胡景钊,1951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历史政治系(历史专业),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进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史。1960年中山大学复办哲学系后,一直在该系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西方哲学史教学工作,并曾兼任该系西哲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和主任等行政工作。出版专著有《十七世纪英国哲学》(与余丽嫦合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
上册
献辞
致读者
**卷 论天赋意念
第二卷 论观念
下册
第三卷 论词
第四卷 知识和意见
章节内容提要
索引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严谨,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个转角都通往新的思考领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先回顾前人的局限性,这种对比使得新理论的诞生显得顺理成章,充满历史的必然性。对于那些想了解西方哲学史中认识论流派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活地图。它并非只是罗列观点,而是深入到了这些观点背后的方法论差异。例如,作者如何区别笛卡尔的怀疑论和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那种细微的差别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对话,你需要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模型,检验作者的推理是否无懈可击。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它提升了你批判性思维的“阈值”,让你对任何未经审视的断言都抱持审慎的态度。它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
评分阅读体验嘛,坦率地说,就像爬一座非常陡峭的山。它需要极大的毅力和专注力。我尝试过碎片化阅读,结果发现根本行不通,一旦中断,前后逻辑链条就容易断裂。这本书要求你全身心地沉浸进去,与作者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判断的结构”那几章,作者对主谓关系、直言命题的分析,细致到令人发指,但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结构分析,才构筑了理解更深层次认识论的基础。它让你明白,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认知机制。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文化和简明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不太友好,但如果你真的想挑战自己的认知极限,想明白“我是谁,我如何认识世界”,那么它就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里程碑。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大概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评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对“认识的边界”进行了无情的拷问。坦白说,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凝视窗外,陷入沉思。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辩论赛。作者极其擅长在看似矛盾的理论中找到微妙的平衡点,尤其是在讨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冲突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简直是智力上的享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校勘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那些复杂的术语和脚注,无形中为理解原著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虽然内容晦涩难懂是必然的,但正是这种晦涩,反而凸显了人类心智探索自身的艰难与伟大。我感觉自己像个矿工,一点点地挖掘着知识的矿脉,虽然灰头土脸,但每当发现一处闪光的矿石(一个豁然开朗的观点)时,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透露着一股厚重的哲学气息,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就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构建一个宏大而严谨的知识体系。我记得我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有点吃力,尤其是涉及到康德、休谟这些哲学巨匠的理论时,那些关于感觉、观念、先验知识的论述,像迷宫一样复杂。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忍不住想深入探究下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前人的观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越了人类理性发展的历史长河,梳理了从古希腊到近代以来关于“我们如何知道”这个核心问题的各种思潮。书中对于不同学派观点的辨析非常细致,比如实在论和唯心论之间的拉扯,就写得非常精彩。读完前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被重塑了,看待日常事物时,总会不自觉地去追问:这种“知道”是如何发生的?它靠谱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你进行真正的、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接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古典和内敛,没有花哨的修辞或引人入胜的故事,全靠逻辑和论证的力量来吸引读者。我注意到译者(或者校勘者)在处理那些拗口的哲学德语或拉丁文的对应词汇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使得即便是在跨越语言障碍后,原著那种冷峻的思辨色彩依然得以保留。读到关于“现象与物自体”的探讨时,我常常感到一种形而上的晕眩感。作者对人类感官局限性的剖析是彻底而无情的,它撕开了我们自以为是的“客观世界”,将我们拉回到了主体性的深渊中反思。这是一种痛苦的觉醒,但又是必要的。我体会到,认识论不仅仅是学院里的理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道德选择乃至政治判断都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对“确定性”这个词汇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它更像是一个不断被修正的假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