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詩詞文論必讀本 文學評論史之始祖 古人的寫作秘籍 引導中華文

文心雕龍: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詩詞文論必讀本 文學評論史之始祖 古人的寫作秘籍 引導中華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
  • 詩詞
  • 文論
  • 文學評論
  • 古代文學
  • 寫作技巧
  • 中華文化
  • 經典
  • 文心雕龍
  • 審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潤軒澤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94697
商品編碼:13606448245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文心雕龍: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詩詞文論必讀本 文學評論史之始祖 古人的寫作秘籍 引導中華文學源流的經典之作

:49.00元

作者:[南北朝]劉勰-著 陳書良-整理

齣版社:作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6394697

字數:272000

頁碼:423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

內容提要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傢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係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它的研究曆來是學術中的顯學。

已故樸學傢吳林伯先生是馬一浮大師的嫡傳弟子,一生緻力於《文心雕龍》的研究,見解幽深而獨到,堪稱業界,他的大弟子陳書良教授於繁華紛擾中獨立蒼茫,以振興樸學為己任,繼承先師衣鉢,將《文心雕龍》研究延續下來,發揚光大,以饗後學。

陳書良對《文心雕龍》原文進行瞭艱難的探索。本書原文部分係文字上采用黃叔琳本,按照“三準論”將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賢對它校注的基礎上針對一些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之處,略陳陋見。凡前賢鴻筆已舉,概不復陳;而管見雖淺,聊作引玉之磚。另外本書譯文基本采用郭晉稀先生(《白話文心雕龍》,並對其相應作瞭改動。

目錄


序方銘

前言

《文心雕龍》釋名

3?/?凡例

5?/?名目

9?/?單元?道

18?/?第二單元?纔

24?/?第三單元?氣

30?/?第四單元?物

32?/?第五單元?心

40?/?第六單元?象

45?/?第七單元?誌

51?/?第八單元?風

62?/?第九單元?文

78?/?第十單元?體

92?/?第十一單元?奇

101?/?第十二單元?賦

110?/?第十三單元?隱秀

117?/?第十四單元?采

127?/?第十五單元?通變

134?/?第十六單元?規矩

140?/?第十七單元?司契

150?/?第十八單元?圓

《文心雕龍》直讀

?上篇

155?/?原道

160?/?徵聖第二

164?/?宗經第三

169?/?正緯第四

173?/?辨騷第五

178?/?明詩第六

184?/?樂府第七

189?/?詮賦第八

194?/?頌贊第九

199?/?祝盟第十

204?/?銘箴第十一

209?/?誄碑第十二

214?/?哀吊第十三

219?/?雜文第十四

224?/?諧隱第十五

229?/?史傳第十六

239?/?諸子第十七

245?/?論說第十八

252?/?詔策第十九

258?/?檄移第二十

263?/?封禪第二十一

268?/?章錶第二十二

274?/?奏啓第二十三

280?/?議對第二十四

286?/?書記第二十五

?下篇

295?/?神思第二十六

300?/?體性第二十七

304?/?養氣第二十八

308?/?風骨第二十九

313?/?附會第三十

317?/?通變第三十一

322?/?事類第三十二

327?/?定勢第三十三

333?/?情采第三十四

338?/?鎔裁第三十五

342?/?聲律第三十六

347?/?練字第三十七

353?/?章句第三十八

358?/?物色第三十九

363?/?麗辭第四十

367?/?比興第四十一

372?/?誇飾第四十二

376?/?隱秀第四十三

380?/?指瑕第四十四

385?/?總術第四十五

389?/?時序第四十六

398?/?纔略第四十七

407?/?知音第四十八

412?/?程器第四十九

416?/?序誌第五十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劉勰(約465—520),字彥和,南朝梁代人,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文學理論傢、文學批評傢。劉勰三十二歲開始寫作《文心雕龍》,曆時五年,後齣仕做官,先後做過縣令、步兵校尉、東宮通事捨人,晚年迴到定林寺齣傢。雖曆任多官職,但劉勰其名不以官顯,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瞭其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整理者簡介

陳書良,湖南長沙人,齣生於1947年,湖湘書香世傢;1978年考取武漢大學魏晉隋唐文學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現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湖南商學院中文係主任、教授;學術上服膺陳寅恪先生“以詩證史,以史證詩”的治學方法,承繼樸學傳統,醉心六朝文化,獨立特行,著作甚豐,人稱“六朝人物”。

文摘


序言



《龍騰文海:韆古風流的文學密碼》 內容概要: 《龍騰文海:韆古風流的文學密碼》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國文學藝術精髓的著作,它並非單純的文獻匯編或理論梳理,而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試圖解構那些鎸刻在中華文明血脈中的文學基因,揭示隱藏在詩詞歌賦、文章典籍背後,那些驅動古人揮灑纔情、傳承韆載的獨特思維模式與創作脈絡。本書旨在引導讀者穿越時空,抵達文學創作的本源,去領悟那些超越時代的藝術智慧。 本書的齣發點,是對中華文學傳統的一次深度審視。我們並非滿足於羅列名傢名篇,而是要挖掘其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的內在邏輯。從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文字力量,到漢賦的恢弘氣象;從魏晉風骨的玄遠意境,到唐詩宋詞的雅俗共賞;從元麯的俚俗真情,到明清小說的世態炎涼,無不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哲學思考以及社會生活變遷的印記。本書將圍繞這一核心,構建起一個有機的敘事框架。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流——塑造文心的熔爐 文學並非憑空産生,它根植於思想土壤。本書的開篇,將從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幾個關鍵節點切入,探討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文學的走嚮。 儒傢的“道”與“仁”: 儒傢思想強調“文以載道”,文學承擔著教化、諷喻、修身養性的社會功能。本書將分析《詩經》的“風雅頌”如何體現瞭這一理念,探討孔子對詩歌的重視及其“不逾閑”的教誨,以及曆代文人如何通過作品踐行或反思儒傢倫理。我們將看到,無論是李白的豪放,還是杜甫的沉鬱,其背後都或多或少地與儒傢的傢國情懷、人道關懷息息相關。 道傢的“自然”與“無為”: 道傢的超脫與逍遙,為文學注入瞭另一股清流。本書將探究老莊思想如何影響瞭魏晉士人的審美趣味,特彆是對山水田園詩派的啓發。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僅是田園風光,更是道傢哲學在心靈層麵的體現。我們將分析道傢的“象外之象”、“意在言外”等觀念,如何催生瞭中國文學中含蓄、留白、以少勝多的藝術手法。 佛傢的“禪”與“空”: 佛教傳入中國後,其“空”、“緣起”、“慈悲”等觀念,為中國文學帶來瞭新的維度。本書將考察佛學對唐宋八大傢,特彆是蘇軾等人的影響,分析佛教故事、禪宗公案如何融入詩詞、小說之中,豐富瞭文學的意境和內涵。同時,也會探討佛教的“無常”觀如何塑造瞭中國文學中常見的感嘆身世、人生如夢的基調。 其他思想流派的滲透: 除瞭主流思想,本書還會觸及墨傢、法傢、陰陽傢等對文學的間接或直接影響,例如對邏輯、辯纔、鬼神世界觀的描繪等。 第二部分:筆法的奧秘——韆古文章的煉金術 如果說思想是文學的靈魂,那麼筆法便是其筋骨。本書將聚焦於中國古代作傢在語言運用、結構安排、情感錶達等方麵的獨特技藝。 意境的營造: “意境”是中國文學特有的美學範疇。本書將剖析古人如何通過景物描寫、意象選擇,將主觀情感與客觀景象融為一體,創造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從王維的“詩中有畫”,到李白的“飛流直下三韆尺”,再到馬緻遠的“枯藤老樹昏鴉”,我們將解析這些意象組閤背後蘊含的情感力量。 節奏與韻律的魔力: 詩歌的生命在於其節奏與韻律。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講解中國古典詩詞在格律、平仄、押韻等方麵的規則,並分析這些規則如何服務於情感的起伏和意境的錶達。同時,也會探討散文在長短句、虛實結閤、對仗工整等方麵的節奏美感。 象徵、比興、烘托: 古人擅長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深化主題,增添藝術錶現力。本書將詳細解析比興、象徵、烘托、用典、化用等手法的運用,並通過具體實例,展示它們如何使作品意蘊豐富,引人聯想。例如,為何“梅”常常象徵高潔,“柳”象徵離彆,這些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語境。 敘事與抒情的融閤: 如何在敘事中注入情感,如何在抒情中推動情節,是中國古代作傢的高明之處。本書將分析小說、戲麯在人物塑造、情節設計、衝突設置等方麵的敘事技巧,以及如何在抒情詩中通過場景的轉換、情感的遞進,達到動人心魄的效果。 文體演進中的筆法創新: 從古文運動到詞的創製,從麯的興盛到小說的繁榮,每一種文體的演進都伴隨著筆法的革新。本書將追蹤這些變化,分析不同時代、不同文體作者的獨到之處。 第三部分:靈感的泉湧——古人與世界的互動 真正的文學創作,離不開創作者與生活、與時代的深刻互動。本書將探究古人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又如何用文字迴應時代。 從自然萬物中發現詩意: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鳥獸蟲魚,這些自然元素是中國古代文學取之不盡的素材庫。本書將分析古人如何觀察自然,將自然現象與人生感悟、哲學思考相結閤,創造齣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例如,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描繪,體現瞭廣袤無垠的塞外風光與作者壯闊的心胸。 從曆史典故中提煉哲理: 曆史事件、人物故事,是古人反思現實、藉鑒經驗的重要途徑。本書將考察古人如何運用曆史典故來寄托情懷、諷喻時弊,例如杜甫對“安史之亂”的迴應,辛棄疾對嶽飛精忠報國事跡的追懷。 從民間生活與市井百態中捕捉真情: 並非所有文學都高居廟堂。本書將關注那些根植於民間沃土的作品,例如民歌、俗麯、小說中的市井人物與生活場景。白居易的《賣炭翁》,蒲鬆齡《聊齋誌異》中的小人物,都展現瞭古人對底層生活的關注與共情。 從人際交往與情感體驗中汲取養分: 友情、愛情、親情、離彆,這些永恒的人類情感,是文學創作的不竭源泉。本書將分析古人如何細膩地捕捉和錶達這些情感,從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到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無不感人至深。 時代風雲下的精神迴響: 盛世的繁華,亂世的哀愁,社會的變遷,時代的挑戰,這些宏大的曆史背景,往往孕育齣偉大的文學作品。本書將探討不同曆史時期,文學如何成為時代精神的摺射與記錄。 第四部分:傳承與創新——文脈的賡續與演變 文學的魅力不僅在於其當下的光輝,更在於其綿延不絕的生命力。本書的最後一篇,將關注中華文學的傳承與創新。 模仿與超越: 古人常言“詩必有宗”,強調師承。本書將分析曆代作傢如何學習前人,如何在模仿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最終實現超越。從曹操、曹植到建安七子,從李白、杜甫到白居易、元稹,這種師徒相授、代代相傳的模式,構成瞭中國文學強大的生命力。 文體的融閤與演變: 詩、文、詞、麯、小說,這些文體並非一成不變,它們相互影響,相互融閤,不斷發展。本書將梳理這一過程,例如詞由詩發展而來,麯又吸納瞭詞的韻律,小說則藉鑒瞭戲麯的敘事。 地域文學的特色: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也孕育齣瞭各具特色的文學流派,例如嶺南文學、江南文學等。本書將簡要介紹這些地域文學的特點及其對中國文學整體的貢獻。 “文心”的現代解讀: 在當今時代,我們如何理解與傳承中華“文心”?本書最後將提齣一些思考,探討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當下,如何重新發現並激活那些屬於我們民族的文學密碼,讓古人的智慧照亮今人的創作道路。 《龍騰文海:韆古風流的文學密碼》是一次對中華文學寶庫的深度探險,它試圖用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揭示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穿越韆年時光的文學密碼,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精髓,從中汲取養分,激發創作靈感,領略中華文脈的博大精深與永恒魅力。本書適閤一切對中國文學、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文學創作本質,探尋古人寫作奧秘的求索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醍醐灌頂”的書。我之前閱讀一些古代文學作品,雖然覺得它們很美,但總覺得缺少瞭一些能夠指導自己創作的方嚮。《文心雕龍》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指明瞭一條道路。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宏大的視角,梳理瞭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脈絡,並對各種文體的特點、創作技巧、以及曆代文學的得失進行瞭精闢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在講解文學理論,更是在引導我如何去“讀懂”文學,如何去“欣賞”文學,以及如何去“創作”文學。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風格”的探討,作者是如何將不同的文風歸納提煉,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這讓我明白瞭,風格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作者長期實踐和思考的結果。讀瞭這本書,我開始嘗試著用一種更審慎、更深入的態度去閱讀和寫作,不再僅僅關注錶麵的辭藻,而是去體會文章背後的深層含義和作者的獨到之處。它讓我看到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文學創作有瞭更深的敬畏之心。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價值的一本。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秘籍”感到好奇,總覺得那些流傳韆古的作品,背後一定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創作法門。《文心雕龍》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這個秘密花園的大門。它並沒有直接揭示“秘籍”的字麵內容,而是從最根本的層麵,為我解析瞭古代文人創作的思路和方法。書中對於“創作心理”的探討,讓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作品能夠觸動人心,而有些作品卻顯得平淡無奇。作者劉勰深刻地剖析瞭創作過程中,作者的情感、思想、經驗是如何轉化為文字的。這讓我明白,寫作不僅僅是技巧的運用,更是心靈的錶達。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虛實相生”的論述,這不僅僅是一種寫作手法,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如何虛實結閤,如何讓筆下的世界既有真實感,又充滿想象力,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在探索的課題。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啓發,讓我看到瞭古代文人在創作上的匠心獨運,也讓我對自己的寫作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要想寫齣真正的好文章,需要先修好自己的“心”。

評分

我一直認為,閱讀經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不斷地刷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並為我們提供解決當下問題的智慧。《文心雕龍:中華國學經典精粹》這本書,確實做到瞭這一點。我之前對古代詩詞歌賦的理解,大多停留在錶麵的情感錶達和辭藻的華麗,但讀瞭這本書後,纔恍然大悟,原來每一首詩、每一篇賦,都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時代的印記。書中對不同文體演變的梳理,以及對曆代文論大傢觀點的對比和評析,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學史的波瀾壯闊。特彆是它對“風骨”、“氣韻”等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解讀,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什麼叫做“意境”。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暫停下來,迴味書中引用的那些經典篇章,試圖去體會作者創作時的心境,以及那些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妙筆”。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它沒有直接告訴我怎麼寫齣絕世佳作,而是揭示瞭武功的內在邏輯和修煉方法,讓我有機會去探尋屬於自己的“武道”。它教會我的,是觀察、是思考、是提煉,是讓文字背後真正“活”起來的東西。

評分

這本《文心雕龍》的精裝版本,光是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厚重感,古樸典雅的封麵設計,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直接把我帶迴到瞭那個風雅的時代。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文學評論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是理解中國古代文人心路曆程的一把鑰匙。讀瞭這本書,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字字珠璣”。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更像是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循循善誘地為我解開古代文章的奧秘。書中對於文學創作的各個方麵,從體裁的劃分到風格的辨析,再到創作的心理和技巧,都進行瞭深入細緻的探討。特彆是它對於“文心”和“文辭”的區分,以及“原道”、“明文”、“宗經”等基本原則的闡述,為我構建瞭一個係統而完整的文學理論框架。讀到“知音”一篇時,我深有感觸,古人寫文章,何嘗不是在尋找那個能夠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知音”?而“知音”的尋覓,又何嘗不是一種對文學共鳴的極緻追求?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文學創作並非是憑空而生的靈感閃現,而是一個需要深厚功底、敏銳洞察和不懈實踐的係統工程。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閱讀習慣和寫作方式,嘗試去捕捉文章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感。

評分

老實說,剛開始拿到這本《文心雕龍》的時候,我還有些擔心自己能否讀懂,畢竟“國學經典”這四個字,總給人一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感。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語言雖然典雅,卻並不晦澀難懂,反而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一步步引導我走進古代文學的世界。書中對於“文學評論史之始祖”的定位,我完全贊同。它所提齣的諸多觀點,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例如,在“論說”篇中,作者對於如何論述一個觀點,如何組織論據,如何做到言簡意賅而又論據充分,都給齣瞭非常實用的指導。這對於我們現在寫作論文、撰寫報告,甚至進行日常溝通,都有著極大的藉鑒價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情”與“理”的辯證思考,以及如何將二者巧妙地融閤在文章之中。它讓我明白,一篇好的文章,既要有深刻的情感,也要有嚴謹的邏輯。這種平衡的藝術,是值得我們一生去追求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代文人的深厚學養和人文情懷,也讓我對“文以載道”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