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在京东平台上的图书基本信息,仅作参考。 | |
| 图书名称: | 孔子的学问:日本人如何读《论语》 (日本人如何读《论语》折射了现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 |
| 作者或编译者: | 子安宣邦 (作者), 吴燕 (译者)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
| ISBN: | 9787108054715 |
| 定价: | 49元 |
| 出版日期[仅参考]: | 2017年06月 |
| 装帧及开本: | 精装32开 |
| 页数[仅参考]: | 273页 |
| 其他参考信息: | 子萱安邦作品系列 《孔子的学问》(2017.06) 《江户思想史讲义》(2017.07) 《何谓“近代的超克”》(即出) 《国家与祭祀》(即出) 《汉字论》 《现代日本的“亚洲”观》 《现代日本的中国观》 |
|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 |
| 对于希望了解日本思想现状的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一个“窗口”:在今天的日本,《论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近代日本的《论语》解读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 子安宣邦在书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读《论语》的代表人物:诸桥辙次、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并兼及朱熹、李泽厚等中国学者的解读。本书并非对这些解读的完整呈现,而是记录了学者们接近孔子曾经面对的问题的努力。从中可见:日本人是如何解读《论语》的;他们如何面对一些常问常新的问题,如什么是“学”“仁”“道”“信”“天”“政”“礼”。子安宣邦的解读方法同样可以启示:再次思考《论语》中的“学”“仁”“道”“信”“天”“政”“礼”等核心问题,对于当今中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子安宣邦,1933年生,日本著名思想史学者,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代表的时代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其思想卓然成家,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吴燕,文学博士,现于日本多摩大学任教。研究方向为清末民初与明治日本的文化交流。译著:《时尚的哲学》《叙述民族主义》等。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及插图 | |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像是在层层剥开洋葱。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所有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和学者群像,逐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的核心。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得即便是对日本思想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本土化”这一概念的哲学沉思。当我们学习外来的思想体系时,真正的学习并非是机械地复制,而是如同书中展示的那样,在接纳中进行创造性的本土改造,使其开出符合自身土壤的花朵。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历史模型,它远超了一本单纯的学术研究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智慧生命力的宣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静的色调和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对古典智慧的探寻之中。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期待,毕竟“孔子的学问”这个主题本身就够厚重了,再配上“日本人如何读《论语》”这个视角,无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我个人一直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很感兴趣,总觉得我们看待同一部经典,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奇妙的火花。这本书的装帧精良,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从侧面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问题时所下的功夫。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东亚儒学传承中那些微妙而深刻的文化变迁。我特别留意了它的排版,清晰流畅,即使是面对一些可能比较晦涩的古代文本阐释,阅读体验也保持得相当不错,让人愿意沉下心来仔细研读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大量枯燥的原文对照和繁复的考据,毕竟涉及到对《论语》的解读,总免不了要跟原文较真。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地灵活。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是简单地复述孔子的原意,而是聚焦于“被解读”的过程本身。那种细腻入微地捕捉不同历史时期日本学者对某些关键概念——比如“仁”或者“礼”——的细微挪用和重新诠释的过程,简直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带偏见、近乎人类学家般的审视态度,将日本的儒学史视为一门独立的、充满生命力的学术分支来对待,而不是仅仅视为中国思想的一个分支或附庸。这种平视的角度,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最近这些年,总觉得我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似乎陷入了一种固定的窠臼,仿佛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打破了这种僵局。它展示了一种极为宝贵的开放性思维:经典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它能够适应不同的时代和文化土壤,展现出多样的生命力。阅读其中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如何借用儒家思想来构建现代国家伦理体系的段落时,我深感震撼。那种在继承与革新之间走钢丝般的智慧,以及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结构而对传统概念进行的精巧重构,简直是一门高超的文化工程艺术。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自己对待传统文本的态度,是否也应该更加宽容和多元一些,允许更多的“他者”视角来丰富我们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处理跨文化传播中的“失真”与“重塑”这一主题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和学术功力。很多时候,文化传播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看似微小的“偏差”,正是这些偏差,才孕育出了新的文化形态。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关注特定历史情境下,日本学者如何通过选择性地强调或淡化《论语》中的某些篇章,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需求。这种对“语境学”的深刻理解,使得这本书的分析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它不仅仅是在讲历史,更是在阐释一种文化心理是如何通过文本实践来构建自身的。读完之后,我对“文化传承”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管道,而是一个充满反射和折射的复杂场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