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独领:毛心路解读 |
| 作者 | 陈晋 |
| 定价 | 39.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181967 |
| 出版日期 | 2013-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分24章,将公开发表的*全部诗词,以年代为序,以历史变革为线,以情感历程为论述场景,将*激扬文字的青春,婉丽悲欢的爱情,运筹帷幄的决断,抑郁困顿的沉浮,坐地巡天的浪漫,人物的慷慨,乱云飞渡的从容一一展现出来。文字优美飘逸,笔触酣畅淋漓。 |
| 作者简介 | |
| 陈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来从事*和中史文献研究以及电影、电视文献片撰稿,著述和影视作品多次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金鹰奖、电影华表奖。 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1988)、《悲患与》(1988)、《文艺批评的世界》(1989)、《*的文化性格》(1991)、《*与文艺传统》(1992)、《*读书笔记解析》(1996)、《*传(1893~1949)》(执笔者之一,1996)、《*之魂》(1997)、《文人*》(1997)、《为了理想——党史文物中的风云岁月》(2001)、《世纪——解读一个的性格魅力》(2004)、《读*札记》(2009)、《大时代的记忆与脉络——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2009)等。 曾担纲《*》(1993)、《邓》(1997)、《》(1998)、《新中国》(1999)、《使命》(2001)、《独领——诗人*》(2003)、《世纪》(2004)、《大国崛起》(2006)、《的历程》(2008)等多部社会反响强烈的大型电视文献片以及《走近*》(2003)、《您好》(2004)等电影纪录片的总撰稿。 |
| 目录 | |||||
| 目录 章 心路风景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毛,他的心路或许是——慷慨激昂的时候,是青年时代激扬文字。艰难困顿的时候,是引兵井冈山和驰骋赣南。郁闷痛苦的时候,是在中央苏区受到排挤和打击。惊心动魄的感受,是万里长征。高兴的事情,是解放战争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亢奋探索的时候,是在20世纪50年代。悲患忧虑而又孤独的时候,是“”后期。 第二章 “奇士”的青春 他常对人说: 丈夫要为天下奇,即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他把此话当真,此话也果然成真。后来的实际情形,无论是人格气质,还是功业贡献,都是如此。 第三章 月亮吟 追念亡妻杨开慧、亡友柳直荀,已经没有了《贺新郎》的断肠凄清,更没有《虞美人》的孤愁缠绵。有的则是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动地的大精神。毛的情感,被想象包裹起来,升华了。杨开慧和柳直荀,已融进了另一个概念—为革命献身的忠魂烈士。 第四章 问乾坤沉浮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如果说还是有几分书生意气的豪言壮语的话,那么,《沁园春长沙》,则以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告别了过去,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 第五章 用兵纪实 在刀光剑影中奔突的诗人毛,不只是战场的亲历者,不只是一般的战场指挥者,作为一方的统帅,他常常还是整个战役的导演者、策划者。于是他有了和古代战争诗人不同的感受——“枯木朽株齐努力”,不同的视野——“七百里驱十五日”,不同的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不同的诗趣——“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第六章 狂飙图 毛一生拥有着奇情壮志,并在奇情壮志的策励下,一路前行。学生时代,他要“指点江山”!大革命时,他问“谁主沉浮”?创建苏区,他“征腐恶”、缚鲲鹏!漫漫长征,他缚苍龙、裁昆仑!解放战争,他“过大江”、“追穷寇”!胜利以后呢?他“送瘟神”、“换新天”、“驱虎豹”、“争朝夕”…… 第七章 战场看人生 晨曦总是诱惑旭日,星星总是在诱惑黎明,山谷总是在诱惑春风。对坚韧忠诚、奋斗不息的毛来说,中国革命事业对他的诱惑,是那样地强烈,那样地不可遏止。就像大海诱惑江河,就像蓝天诱惑雄鹰,就像原野诱惑骏马。于是,便有了战地黄花的人生观,有了雨后斜阳的审美观,有了一种革命家的新的战争哲学和战争美学。 第八章 悲壮的一跃 正是“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这种突破时间束缚的态度,才赢得了青春不老的人生风采——“踏遍青山人未老”。有了时间、催人奋进的人生观,世界才显得如此的多彩而美丽。在诗人的感觉中,才有眼前“独好”的风景,以及“更加郁郁葱葱”的未来。 第九章 青山作证 山,几乎成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红军官兵亲密的朋友和实在的敌人,成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也成了诗人毛的灵感源泉。 第十章 和大地谈心 毛,就是这样一位大地之子。他心潮滚滚地拥抱山川,想象丰富地与大地交流,情意无限地赞美大地。“坐地日行八万里”,使毛心驰神往。“遍地英雄下夕烟”,让毛流连忘返。“洞庭波涌连天雪”,令他叹为观止。“桃花源里可耕田”,叫他浮想联翩。在高天滚滚寒流之际,他谛听着来自大地的消息—“大地微微暖气吹”。他甚至把自己紧迫和要紧、宏大也深远的心事托付给大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十一章 天骄 我们的诗人从哪里获取了这般自信?因为诗人和他领导的队伍,固然是天之骄子,但他们同样是一群脚踏深厚的民族土壤,身披中国现代革命风云的大地之子。如果不是大地之子,他们的形象与感受不会这样厚实,同样也不会得到大地永远的厚爱。因为他立足于坚实的大地,所以他的目光才能够穿透浩茫的天宇和历史; 因为他的根扎得很深很深,所以他的心才飞得很高很高。 第十二章 边关韵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欣喜之状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甚至畅快设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毛在捷报传来时的感受,却是“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儿女之情陡然转向风云之气,回到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本色。 第十三章 开国气象 或许是人间正道的厚重和深远,吸引了毛,他对自己的诗作反倒不是特别在意。写完这首宣告国民党政权终结的七律,诗人竟然毫不经意地把它扔进了纸篓。倒是细心的秘书田家英,从纸篓里把它捡了出来。直到1963年编选《诗词》的时候,毛才如旧友重逢一般见到这凝聚历史一瞬的文字。否则,还真没有人知道他当时的这段诗情了。 第十四章 大海边的坐标 在浪涌万叠之中,毛几次被打倒,几次被冲上沙滩,但他仍然在浪峰下面钻来钻去,游了一个多小时。面对威猛耸立的浪潮,卫士们照例奋力地前挺后挡,但也照例地被浪涛打下抛起,甩回了沙滩,就是在毛身边,也不想站起来了。毛却说:“怎么站不起来了呢?这点水浪难道比刘戡的七个旅还凶吗?” 第十五章 击水新唱 渐露真容的“西江石壁”,你知道吗?半个世纪前,有一位诗人,为你的诞生,曾经热情讴歌,曾经魂牵梦萦,曾经中流击水……渐露真容的“西江石壁”,你知道吗?这个叫毛的诗人,因为生前没有看到你的真容,曾遗憾地说:“将来我死了,三峡工程修成以后,不要忘了在祭文中提到我呀!” 第十六章 闲适情 一国,确实难得有闲暇的时候。闲暇之中的毛,依然是一派诗人本色。身处名胜佳景,逢迎昌明时代,毛充分展露他轻松的性情和闲适的诗兴,还有愉悦的智慧。 第十七章 故乡感怀 如今,阔别32年的毛也回来了。回乡的第二天早晨,韶山还没有醒来,他就踏着小路,来到了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苍翠的松枝,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虔诚地说了一句: “前人辛苦,后人享福。”这番情景,太像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的:人到老年,“乡愁是一方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第十八章 仙凡巡游曲 在浩瀚无垠的天宇之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毛没有感到渺小,也没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他仿佛像一个横空出世的主人,在那里优哉游哉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何等崇高的驾驭意识,何等潇洒的情怀!一派掌上乾坤,俯视人间天国,打破仙凡界隔的巨人气派。 第十九章 新人赋 1961年2月,小李送一沓文件到菊香书屋给毛时,毛泽然问她是不是参加了民兵,她说参加了。为了让毛相信她还参加了训练,便拿出这张照片给毛看。毛端详一阵,说了句“好英雄的模样”,便在办公桌上拿起一本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有半页空白的地方,提笔挥写——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第二十章 冬天的歌 编辑推荐 | 京沪五位青年学者联袂创作《大道之行:中国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上市一周三大网店全部售空,上市五个月热销十几万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新著《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以大历史观解读全球大变局和中国道路《南风窗》主笔李北方的思想评论和政治评论文集《北大南门朝西开》:以富有战斗性和思辨性的风格探讨当今中国社会*为迫切地需要回应的议题 | |
| 文摘 | |
| 序言 | |
天哪,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思想的盛宴!作者的学识渊博,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令人叹为观止。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剖析一些关键历史节点时的那种冷静和客观,他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层层递进,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很多时候,我一边读一边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和整合。书中对一些理论的阐释也清晰易懂,即使是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也毫无阅读障碍。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每一个转折,每一个风景,都被他描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他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独到,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历史人物群像。读到一些关于社会变革的部分,我常常会联想到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作者的分析让我对这些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发展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信息,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复杂的世界。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叙事魅力深深吸引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他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富有逻辑的梳理,变得引人入胜。在阅读关于那些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时,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那种历史前进的澎湃力量。作者对于人物的塑造也十分精彩,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人物的功绩,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展现他们的思想斗争和情感变化。很多时候,我会被书中的某个情节打动,甚至会因为某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而唏嘘不已。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经历构成。作者在对历史进行评述时,也融入了自己对时代发展的深刻洞察,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层面得到了一次升华,对历史和现实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审视了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问题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地给事物下定论,而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真相。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阐释,都非常清晰到位,让我对一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既注重宏观的走向,也关注微观的细节,这种平衡的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既有史诗般的恢弘,又不失细腻的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困境,都让我深感同情和敬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关于选择、关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探讨。它让我认识到,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未来寻找方向。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和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过去模糊不清的认知角落。从头到尾,这本书的叙事都非常流畅,作者的笔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洞察力。读到一些关于时代变迁的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些激动人心却又充满挑战的时刻。作者在解读历史事件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人物动机、社会背景和深层逻辑。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对很多耳熟能详的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看到了更复杂、更人性化的维度。书中对于某些人物的刻画尤其生动,即便是一些我原本不太关注的历史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鲜活立体,他们的挣扎、抉择和最终命运都让人唏嘘不已。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探讨历史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反思,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思考如何在今天借鉴历史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很多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引导下,似乎找到了解答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对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充满好奇,但往往在阅读相关书籍时,会感到碎片化或者观点偏颇。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将那些零散的碎片重新组合,展现出一幅完整而清晰的历史画卷。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腻,他能够抓住事件的细枝末节,并从中推导出重要的结论,这种能力实在令人佩服。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地去联想、去对比,甚至会去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进一步验证和深化理解。这本书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作者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解读,打破了我以往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他们更加人性化的一面,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挣扎、他们的伟大,都让我感触颇深。书中对于一些社会思潮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不仅解释了这些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更探讨了它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求知欲,更提升了我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