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 著
图书标签:
  • GB/T 228
  • 1-2010
  • 金属材料
  • 拉伸试验
  • 室温试验
  • 标准
  • 试验方法
  • 材料力学
  • 机械性能
  • 质量控制
  • 工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ISBN:155066142212
商品编码:1384549158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页数:61
字数:124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ISBN:  155066142212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装帧:  平装
 页字:  61页/124千字
 新编编码: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定价:  60.00

本部分适用于金属材料室温拉伸性能的测定。2011-12-01实施。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符号和说明
5 原理
6 试样
7 原始横截面积的测定
8 原始标距的标记
9 试验设备的准确度
10 试验要求
11 上屈服强度的测定
12 下屈服强度的测定
13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
14 规定总延伸强度的测定
15 规定参与延伸强度的验证和测定
16 屈服点延伸率的测定
17 *大力塑性延伸率的测定
18 *大力总延伸率的测定
19 断裂总延伸率的测定
20 断后伸长率的测定
21 端面收缩率的测定
22 试验结果数值的修约
23 试验报告
24 测量不确定度
附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版) 图书简介 本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编制的权威性技术规范,旨在为我国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统一的技术依据,确保建筑在遭遇地震作用时,能够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和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书全面涵盖了2010年规范修订的所有核心内容和重大变化,是建筑结构工程师、抗震设防研究人员、设计审查人员以及相关高校师生的必备参考书。 一、 规范的背景与地位 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原有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实施多年来,在指导工程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地震构造环境的深入认识、新材料、新结构技术的应用以及国内外抗震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必要对规范进行系统性修订。 GB 50011-2010版规范,是在充分吸收“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年来工程抗震实践经验,严格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的。它是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领域最高层级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所有建筑设计项目必须遵守的法律性技术文件。 二、 本书结构与核心内容详解 本书严格按照《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章节结构进行编排和深度解读,内容详实,条文解释充分。 1. 总则与术语(第1章与第2章) 本章明确了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以及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重点阐述了抗震设防类别(甲、乙、丙、丁类)的划分标准,这是后续所有设计参数确定的基础。2010版对特定结构的重要性系数进行了优化调整,强调了特殊结构和重要建筑的抗震设计必须更加严格。 2. 场地与地震作用(第3章与第4章) 场地条件评估: 详细说明了场地类别(一至四类)的划分依据,以及场地特征周期($T_g$)的确定方法。场地条件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至关重要,规范对此进行了精细化要求。 基本地震作用: 规范规定了中国大陆的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和特征周期分区图。本书对如何根据工程所在地确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a_{ ext{max}}$)和特征周期给出了详尽的图表和计算示例。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重点解析了多遇、设防和罕遇三水准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时的具体计算步骤。明确了不同结构高度和抗震等级下,反应谱的选取和调整系数。 3. 结构抗震分析(第5章) 本章是结构抗震设计的核心技术环节。 线弹性分析: 详细阐述了模态分析和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的步骤。书中对高规中对振型数量的选取、各振型参与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深入的表格化展示。 非线性分析: 针对超高层或特殊结构,本书详细介绍了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的应用条件和结果判读方法,包括性能点的确定。 楼层剪力分配: 阐述了如何将总地震作用合理分配到各个楼层,并强调了楼层剪力增大系数($eta$)在不同结构类型中的应用差异。 4. 结构抗震设计(第6章至第11章) 这部分是本书篇幅最大的内容,涵盖了对各种主要结构体系的具体抗震设计要求。 一般要求: 阐述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强柱弱梁”、“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性能目标,以及对结构规则性和抗扭刚度的要求。 钢筋混凝土结构: 重点解析了梁、柱、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配筋率的最小和最大限制、箍筋的加密区长度、拉结筋的设置要求。特别强调了核心筒结构中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配筋要求,以及连接节点的抗震强度。 钢结构: 详细规定了梁、柱、节点域的抗震延性要求。对耗能支撑(如屈曲约束支撑RBS)的设计参数和连接节点的强度要求进行了深入解读。 砌体结构: 针对砖混结构,明确了抗震墙和圈梁、构造柱的最小配筋要求和连接构造,以及对特定高厚比墙体的限制。 地基与基础: 阐述了场地土对基础设计的影响,以及基础的抗冲切、抗倾覆验算要求。对需要进行动力反应分析的深厚基础和桩基础的抗震设计给出了指导意见。 5. 隔震与消能减震结构(第12章) 本章作为2010年版规范新增或强化的重点,本书对其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隔震设计: 介绍了隔震层在建筑中的设置要求,以及隔震支座(如铅芯橡胶支座、叠层橡胶支座)的刚度、阻尼性能参数的选取,以及隔震层上下结构的内力传递和位移控制。 消能减震设计: 阐述了粘滞阻尼器、粘滞挡板等耗能元件在结构中的布置、性能曲线的确定,以及通过减震系统来降低结构振动响应的计算方法。 三、 适用范围与目标读者 本书完全基于国家标准GB 50011-2010的强制性条款,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规范背后的力学原理和工程意图。它不仅是一本规范的释义手册,更是一本指导实际工程抗震设计的工具书。 本书特别适用于: 1. 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结构校核及施工图绘制的注册结构工程师。 2. 建筑、结构设计院、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 3. 建筑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及研究生。 4. 工程质量监督、抗震设计审查部门的技术人员。 本书内容严谨,图文并茂,大量引用了标准条文原文,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确保读者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和应用2010年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各项技术规定。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材料检测实验室主任,我一直对行业内的标准规范非常关注。GB/T 228.1-2010标准是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文件,而这本书正好将这一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应用指导。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处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标准条文,而是将其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指导,这对于我们实验室的检测人员来说,能够极大地减少理解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失误。书中对于试验结果的分析和数据处理部分也写得非常到位,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等关键指标的确定方法,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的解读,都提供了清晰的指南。我曾经遇到过一些疑难的试样,通过参考书中的案例分析,得以顺利解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确保了我们出具的检测报告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评分

我是一位材料科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新型合金材料的拉伸性能研究。在文献调研和实验设计阶段,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拉伸试验的资料,但大多数都比较零散或者过于偏重理论。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块拼图,将我之前零散的知识点完美地串联了起来。它系统地介绍了室温下拉伸试验的整个流程,并且在标准的基础上,提供了许多实际操作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试验误差分析的部分,详细列举了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并给出了规避和减小误差的建议。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实验室摸索的研究生来说,简直是及时雨。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能够更规范、更严谨地进行拉伸试验,还能更深入地理解试验结果背后的力学行为,这对我的论文写作和科研成果的产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评分

我在金属制品制造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从一线操作工人一路做到车间技术主管,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有着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特别是它关于试验操作细节的描述,让我回忆起很多过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时候同样的材料,拉伸出来的结果会有差异?这本书就解释了很多可能的原因,从试样的均匀性到夹具的受力情况,都有涉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关于“标距”的讲解,虽然我们都知道要标距,但书中细致地说明了不同形状试样标距的选取原则,以及标距对延伸率计算精度的影响,这让我对标距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虽然我可能不会亲自去操作试验机,但这本书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技术人员的工作,也更清楚地知道在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可能会影响到材料的力学性能,从而在源头上进行把控,减少产品不良率。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实用,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机械工程师,在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以前都是摸索着来,效率不高,而且总担心结果不够准确。收到这本《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后,我简直像得到了救星一样。它详细讲解了拉伸试验的每一个步骤,从试样的制备,到试验机的选择和校准,再到试验过程中的参数设置和数据记录,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别是关于试样尺寸、标距的选取,以及夹持方式的选择,这些细节的处理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示,非常直观,让我这个新手也能很快理解。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让我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大大提升了我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解深度。自从用了这本书指导我的试验,我的工作效率和试验结果的可信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我赢得了不少赞誉。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材料采购和质量控制的业务人员,我深知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我们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虽然我不是直接操作试验的人员,但我需要理解试验报告的含义,并能够判断材料是否符合我们的采购标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专业术语和技术指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清楚地了解拉伸试验所要测量的关键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意义。例如,抗拉强度到底代表了材料承受多大的拉力而不发生断裂,延伸率又说明了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如何。这本书的语言相对通俗易懂,即使是对机械力学不甚了解的人,也能通过阅读获得必要的知识。这让我能够与技术部门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也能更有信心地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评估,从而确保我们采购的金属材料质量过关,为我们的生产保驾护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