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霄汉、徐光黎、彭书林编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手册》共分两篇。靠前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要求,系统归纳、总结了预应力锚索、锚杆、注浆加固、抗滑桩、重力式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锚杆式挡土墙、锚喷护坡、格构护坡、砌石护坡、石笼护坡、抛石护坡、植被护坡、削方减载、土石压脚、截(排)水沟、支撑盲沟、排水隧洞、排水井、拦石网与拦石桩(柱)、防崩(落)石槽(台)、拦石坝(墙、堤)、支撑墩(柱)共24种治理工程措施的施工技术要求。每项施工措施中包括一般规定、施工前准备、材料及机具、施工、施工质量检验和施工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列出了参照的规范、术语。第二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合同,结合FIDIC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和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编制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同时,书末还给出了10个与施工相关的常用附录。编篡如此系统、全面的施工技术手册在等 无 著作 马霄汉 等 编者 徐光黎,男,1963年10月生,浙江省金华市人。1985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中日政府联合培养博士、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靠前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日本土木工学会、地盘工学会会员委员,日本优选国家资格技术士(建设部门)。在日本研究、工作8年余,从事加筋土技术、原位测试和地基处理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2002年底回国后致力于土的原位测试、地质灾害及岩土丁程等应用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3部,出席靠前学术会议12次。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结构上似乎是为了满足某个特定行业的资质考试或基础培训而设计的,知识点的覆盖面广,但深度上略有不足。例如,在涉及信息化施工管理的章节,内容基本停留在项目进度看板和简单的资源调配层面,而对于目前流行的BIM技术在复杂地质模型可视化、施工模拟以及与现场数据实时对接方面的应用,几乎没有提及。我的关注点在于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效率,尤其是在需要跨专业协作的复杂项目中。这本书未能提供将地质数据模型与结构施工模型有效融合的指导框架。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套可靠但略显陈旧的基础知识框架,对于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快速掌握应对高难度、高风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前沿技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信息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它更像是一块坚实的地基,但上层的建筑风格需要我们自己去更新和改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朴实,封面上的字体和排版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但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可能不会主动去翻阅这样一本技术手册。我原本期望它能包含一些前沿的、与现代工程技术接轨的内容,比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地质勘察的新技术,或者在智能监测系统方面的应用案例。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发现它更多地聚焦于传统的施工方法和标准流程,比如土方开挖、边坡支护的几种经典力学计算方式,以及一些基础的混凝土浇筑规范。虽然这些内容对于初入行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扎实的知识基础,但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工作了几年,希望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人来说,略显“过时”。它更像是一本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指南,而不是一本能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宝典”。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希望能看到一些将生态保护与工程实施相结合的创新思路,但这些章节内容相对单薄,更多的是概念上的阐述,缺乏具体的工程实例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年代感”,装帧质量中规中矩,纸张的厚度也符合一般技术书籍的标准,但内页的图表绘制方式和字体选择,似乎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工程制图规范中。我一直在寻找一些关于复杂地质条件,比如软土地基处理或者喀斯特地貌区的特殊治理方案的详细描述,期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然而,书中所提供的案例多集中于相对稳定的岩土体边坡加固,对于那些多变、难以预测的复杂地质环境,书中的处理方法显得力不从心,或者说,过于保守。比如在介绍锚杆支护时,重点还是放在了传统拉拔测试和设计参数的选取上,对于目前广泛使用的自动化监测反馈系统在锚杆受力变化中的实时调整作用,几乎没有涉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其他的规范文件来理解某些术语的精确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使得整体阅读体验不够流畅,更像是在查阅一本工具书,而非系统学习一本专业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数学公式,这无疑保证了其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但同时也设置了较高的阅读门槛。对于非地质工程背景的结构工程师或者项目管理人员来说,理解书中某些章节的难度非常大,需要反复查阅附录中的专业词汇表。我个人比较期待这本书能增加一些“案例分析”的比重,不是那种仅仅罗列参数和结果的工程实例,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决策背后的逻辑和权衡过程。比如,在进行滑坡体稳定分析时,设计方案A和方案B在经济性、施工难度和长期效果上的权衡是如何做出的?书中更多的是直接给出最终的工程设计图纸和关键数据,仿佛这些结论是凭空出现的,缺乏那种“推导过程”的引导。这种过于精炼的表达方式,虽然节省了篇幅,却牺牲了对读者理解深度的培养,让读者停留在“知道如何做”的层面,难以进阶到“理解为何要这样做”的境界。
评分作为一名需要经常处理变更设计和现场应急处理的工程师,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实战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关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的应对策略。我本以为这本书会系统地总结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从地质信息获取误差导致的施工偏差,到突发性天气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再到材料替换或施工工艺微调的决策流程。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结构更偏向于“标准操作流程”(SOP)的梳理,它清晰地说明了“应该做什么”,但对于“当事情没有按照计划进行时,如何灵活应对”的指导性内容非常有限。例如,在基础处理章节,它详尽地描述了桩基的承载力计算,却很少提及在遇到地下水突然涌入导致孔壁失稳时,如何快速部署灌浆封堵或采用特殊的泥浆护壁技术来挽救桩孔。这种对“异常处理”的缺失,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面对变化多端的现场环境时打了折扣,它更像是一份项目前期的准备文件,而非施工现场的“救急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