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

我的读书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复兴 著
图书标签:
  • 读书笔记
  • 个人成长
  • 知识管理
  • 学习方法
  • 思维导图
  • 阅读
  • 自我提升
  • 记录
  • 感悟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4801888
商品编码:1395042502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肖复兴 著作 定  价:36 出 版 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01日 页  数:28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4801888 辑青春阅读/001
本书的作用力/002
童年是梦幻的写意/008
他将长生草留给水/013
少读宋词/018
少读唐诗/022
偷读书的滋味/028
偷来的李长吉/031
借书情意/034
借书奇遇/038
米修司,你在哪儿啊? /045
百年新娘/ 049
《罗亭》笔记/ 053
阅读屠格涅夫/060
难忘泰戈尔/064
罗曼·罗兰帮我去腥/067
1971年的《九三年》/072
……

内容简介

如何指导孩子阅读,成为当代学校和家庭教育困惑的问题之一。面对书店里浩如烟海的书籍,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书籍,又如何帮助孩子在快乐阅读中有效的获取知识,健康成长——正是针对家长和老师这样的困惑,本书是有的放矢之作。
本书以一个作家的角度,更是以一位儿子的父亲和学生的老师的身份,讲述了他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读书经历。这一份独特的经历,构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史,让我们从作者人生的轨迹中,看到作者都读了哪些有益而有用的书籍,以及对于我们富有启迪意义和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本书强调孩子阅读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更在于增加美感、敏感和善感,有助于孩子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宽广,有助于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
本书独到之处,正在于以作者的亲历性,让读者感到亲切,使得读书不再枯燥而具有感染力;又以作者具体的书籍阅读的独特感悟和生动分析,不经意之间为读者列出一份有益的参考书单,带领我等 肖复兴 著作 肖复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10年。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作品被选入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新加坡等国的汉语教材。近著有《肖复兴散文100篇》、《肖复兴新散文画作》两卷、《肖复兴音乐文集》三卷等。曾经获得过以及北京、上海很好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并获得首届"中小学生*喜爱的作家"称号。
穿越时空的智慧之门:一本关于探索、发现与成长的旅程 这是一本承载着无数思想火花的合集,它并非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一次深邃的心灵漫游,一次对人类文明长河的虔诚回溯,更是一次对个体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这本书,犹如一座沉默的灯塔,矗立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指引着那些渴望抵达更远彼岸的灵魂。它邀你一同潜入思想的深渊,去触碰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智慧,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心灵律动,去理解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独特印记。 翻开它,你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时空的门扉。你可以选择停留在古希腊的雅典,聆听苏格拉底的诘问,感受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构想,或是沉醉于亚里士多德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梳理。在这里,理性与逻辑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思考的起点,那些关于真理、美德、公正的讨论,至今仍是我们理解自身和社会的基础。你将体会到,哲学并非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对生活最本真的追问,是对我们存在的根本性关怀。 沿着历史的足迹,你还可以踏上文艺复兴的土地,与达芬奇一同探索艺术与科学的边界,感受米开朗琪罗笔下人体的力量与神圣,或是与马基雅维利一同审视权力的运作逻辑。这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与变革的时代,人们挣脱了束缚,拥抱了人性,重新发现了古典的辉煌,并将之融入了崭新的时代精神。在这里,你会看到人类潜能的无限可能,感受到个体价值的觉醒与张扬。 再往后,你或许会置身于启蒙时代的巴黎,与伏尔泰的犀利讽刺共鸣,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同思考自由与平等的本质,或是与康德的“人是目的”理念而震撼。这是一个理性主义的黄金时代,人类开始相信凭借自身的力量可以改造世界,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理性和进步的社会。这本书会带领你重温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思想火花,理解那些关于人权、民主、科学的精神是如何孕育而生的。 它不仅仅是关于西方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次东西方文明对话的邀请。你可以在这里发现中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从《论语》中汲取仁爱与礼仪的智慧,从《道德经》中感悟“道”的无为而无不为,从《易经》中洞悉阴阳变化的宇宙规律。这些源远流长的思想,以其独特的东方视角,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提供了另一条深刻的路径。你会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有着异曲同工的深刻与广阔。 然而,这本书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梳理过去的智慧。它更关注的是,这些古老的思想如何在当下的语境中重焕生机,如何为我们解决当代的困境提供启示。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迷失与焦虑。这本书会引导你,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如何在喧嚣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它会告诉你,那些看似遥远的哲学理论,其实与你我息息相关,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消费主义的本质,洞察社会问题的根源,甚至重新审视我们与科技的关系。 这本书会与你一同探讨艺术的边界与力量。无论是古典音乐的庄重典雅,还是现代绘画的抽象表达,亦或是电影叙事的跌宕起伏,它们都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品味与解读,你会更加敏锐地感知世界的美好与复杂,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情感的细腻与多样。它会让你明白,艺术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剂,更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的探索方面,这本书也会为你打开一扇扇窗户。从宇宙的宏大叙事到微观粒子的神秘世界,从生命起源的奥秘到人工智能的未来挑战,科学的发展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它不会止步于简单的知识普及,而是会深入探讨科学精神的本质,科学方法的严谨,以及科学伦理的困境。它会让你思考,当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时,我们应该如何审慎地运用这些力量,如何避免科学技术走向失控。 这本书更是一次关于个体成长的深刻反思。它关注的是“人”本身,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确立价值,如何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它会带领你审视那些关于成功、幸福、孤独的普遍定义,鼓励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你可能会读到关于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洞察,关于教育学对学习过程的解读,关于社会学对群体互动的分析。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核心: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成熟、更自由的个体。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自然而流畅,避免任何刻意的雕琢或程式化的表达。它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博学而真诚的朋友的对话,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充满疑问,时而豁然开朗。你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那些被记录下来的思考,并非完美无瑕的定论,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探索过程,它们鼓励读者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它也并非一本“速成”的书,它需要你的耐心、你的投入、你的独立思考。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重读,都可能获得新的感悟。它鼓励你带着自己的经验和疑问去阅读,去碰撞,去生成属于你自己的理解。在这本书的引导下,你将学会如何提问,如何分析,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滋养自己生命的养分。 最终,这本书希望成为你生命旅程中的一个忠实伙伴。它不承诺给你现成的答案,但它承诺为你提供一个广阔的思想平台,让你在那里自由地翱翔,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天空。它希望在你感到迷茫时,能为你点亮一盏明灯;在你取得成就时,能提醒你保持谦逊与警醒;在你面对挑战时,能给你勇气与智慧。 它是一扇门,通往无限可能的世界;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深处的渴望;它是一把钥匙,能开启你未曾触及的智慧宝库。这是一次邀请,邀请你一同踏上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一次关于理解、关于成长、关于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不懈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像是将作者内心深处那些最细腻、最难以言喻的思绪,用一种近乎透明的笔触描绘了出来。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的转折多么出人意料,而是因为某个词语的选择,或是某个比喻的精妙,会让我产生一种“啊,原来可以这样表达!”的共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但它成功地捕捉到了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瞬间”——清晨阳光洒在旧木地板上的光影,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湿润气味,或者是在人群中独自感受到的那种微妙的疏离感。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天赋,能将这些转瞬即逝的体验固定下来,让读者在文字中重新体验那种久违的触动。这种对日常细节的极致捕捉,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亲密又疏远,既温暖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感官似乎被重新校准了一般,对周围的世界多了一层审视的滤镜,开始留意那些平日里只会匆匆走过的事物。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几乎像是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对人类社会和人际交往进行了冷静到近乎残酷的观察。作者似乎站在一个高处,俯视着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徒劳的挣扎、无谓的社交和被建构起来的虚假繁荣。这种观察不是批判性的,而是带有一种近乎科学家的客观性,让你在感到被冒犯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其洞察的精准。书中的某些段落,直接戳穿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社会潜规则,让人读完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清醒,但也伴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因为一旦看透了某些本质,就很难再回到那种无忧无虑的浑然不觉中去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锐利的棱镜,折射出现实的不同层面,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深刻反思自身处境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情绪表达上的克制与爆发之间的拿捏。它没有那种歇斯底里的呐喊,所有的情感波动都像是被冰封住了一般,表面上平静无波,但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冰层之下涌动的暗流。比如描写一段失落的往事,作者可能只用了寥寥数语,但那几个字所蕴含的重量,比任何冗长的哭诉都要沉重得多。这种“少即是多”的艺术在文学作品中是极难达到的。它要求作者对自己的素材有着绝对的掌控力,知道何时该收,何时该放。我阅读时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张力——既想知道更多细节来慰藉内心的好奇,又敬畏于作者所展现出的那种高傲的、拒绝过度阐释的姿态。这种节制反而让书中的情感拥有了更持久的穿透力,久久地在我心头萦绕,挥之不去。

评分

从形式上看,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习惯都透露出一种反潮流的、近乎古典的精致感。它避开了所有当下流行的网络词汇和快餐式的表达方式,坚持使用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富有韵味的词汇。这使得阅读体验带有了一种仪式感,仿佛你不是在随意翻阅一本现代出版物,而是在触摸一件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手稿。这种对语言纯粹性的追求,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语言极度扁平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迫使我放慢速度,重新去体会“词语”本身的重量和触感。虽然对于习惯了简洁高效阅读的读者来说,开头可能会有些门槛,但坚持下去的回报是丰厚的:它让你重新爱上阅读本身,爱上文字所能承载的厚度和美感,这已经超越了一般故事性作品的范畴,更像是一场对语言艺术的致敬。

评分

坦白说,初翻开这书时,我有些不适应它的节奏。它不像那些市场上的畅销书那样,一开始就用强烈的钩子抓住你,反而像一位慢热的朋友,需要你投入时间和耐心去慢慢接近。它的句子结构时常是迂回的、充满从句和修饰语的,仿佛作者在斟酌每一个词语,力求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这种写作风格的挑战性在于,读者必须主动地去构建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信息流。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内在的韵律,你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信息密度。它探讨的主题非常个人化,似乎触及了关于时间流逝、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身份认同的诸多哲学困境,但作者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向导,把你引到一片迷雾之中,让你自己去寻找出口。这种留白的处理非常高明,它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深层次的智力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