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 刘力红+思考中药 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 唐略

思考中医 刘力红+思考中药 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 唐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力红,唐略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药
  • 方剂
  • 刘力红
  • 唐略
  • 中医入门
  • 中药入门
  • 中医思维
  • 纯中医
  • 经典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39198
商品编码:14150409235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5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增订本)》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版 (2006年6月1日)

平装: 498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63339191, 9787563339198

条形码: 9787563339198

商品尺寸: 20.9 x 14.8 x 2.6 cm

商品重量: 522 g


《思考中药: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2月1日)

精装: 58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07751635

条形码: 9787507751635

商品尺寸: 21.6 x 15 x 3.8 cm

商品重量: 880 g

内容简介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增订本)》

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该书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是传统文化学术书,更是一本超越了时空与领域的人文社科书。


《思考中药: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

体现了这种操练。首先,在方药的分类上,我们以五行为依据。五行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模型。儒家典籍《尚书·洪范》将五行列为“洪范九畴”之首,并概括了它们的基本特征:“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曰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还提示了其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大义》云:“夫万物自有体质,圣人象类而制其名,……五行为万物之先,形用资于造化,岂不先立其名,然后明其体用?”人们把万事万物按木、火、土、金、水分成五大类,去归纳它们的性质,认识它们的关系,甚至通过取象比类,纵情联想,大胆猜测,再在反复的实践中小心翼翼地验证,精益求精地取舍。自古以来,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也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

目录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增订本)》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2.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3.传统理论的构建

二、学问的传承

1.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

2.形而上与形而下

3.师徒相授

三、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

1.历史的经验

2.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3.三种文化

4.学习经典的意义

5.认识经典与现代

6.如何学好经典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一、伤寒论说什么?

1.伤寒的含义

2.杂病的含义

3.论的含义

二、认识阴阳探求至理

1.认识阴阳

2.伤寒总说

第三章 阴阳的工作机制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三阴三阳

二、阴阳的离合机制

1.门户概念的引入

2.阴阳的开合枢

3.开合枢病变

4.伤寒传足不传手

第四章 治病法要

一、医者的两个层次

1.下工层次

2.上工层次

二、临证察机

1.何以察机

2.十九病机

3.抓主证,识病机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一、篇题讲解

1.辨释

2.太阳释

3.病释

4.脉释

5.证释

6.治释

二、太阳病提纲

1.太阳病机条文

2.释义

三、太阳病时相

1.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2.欲解时

3.欲作时

4.总观六经病欲解时

第六章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释

1.阳明本义

2.阳明经义

3.阳明府义

4.阳明的运气义

二、阳明病提纲

1.总义

2.脾约

3.正阳阳明

4.少阳阳明

三、阳明病时相

1.申至戌上

2.阳明病要

3.欲解时相要义

4.阳明治方要义

5.阳明欲剧时相

6.对高血压病的思考

第七章 少阳病纲要

一、少阳解义

1.少阳本义

2.少阳经义

3.少阳府义

4.少阳运气义

二、少阳病提纲

1.总义

2.别义

三、少阳病时相

1.寅至辰上

2.少阳病要

3.少阳时相要义

4.少阳持方要义

5.《本经》中两味特殊的药

6.少阳之脉

第八章 太阴病纲要

一、太阴解义

1.太阴本义

2.太阴经义

3.太阴藏义

4.太阴运气义

二、太阴病提纲

1.太阴病机

2.太阴的位性特征

3.太阴的病候特征

三、太阴病时相

1.亥至丑上

2.欲解时要义

3.欲剧时相

4.太阴治方要义

第九章 少阴病纲要

一、少阴解义

1.少阴本义

2.少阴经义

3.少阴藏义

4.少阴运气义

二、少阴病提纲

1.微妙在脉

2.但欲寐

3.少阴病形

三、少阴病时相

1.子者复也

2.欲解何以占三时

四、对AD病的思考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解义

1.厥阴本义

2.厥阴经义

3.厥阴藏义

4.厥阴运气义

二、厥阴病提纲

1.消渴

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3.饥而不欲食

4.食则吐蛔

5.厥阴禁下

三、厥阴病时相

1.丑时义

2.厥阴方义

结语

附录:《思考中医》九问


《思考中药: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

第一卷方药导论 

第一章“方药之道”题解 

“一以贯之”的学问 

“受师不卒”的弊端 

“方药之道”的讲法 

第二章中药为什么能治病 

不要割裂中药的整体性 

何谓“中药” 

不要用分析的方法割裂中药的整体性 

中药的四气五味 

人得天地之全,药得天地之偏 

四气五味各有作用 

中药的其他自然属性 

麻黄与葱管的异同 

观鸣蝉则知蝉蜕妙用 

朱砂何以镇心安神? 

以形象思维穷究物理,明其实用 

药物的行走 

升降浮沉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根分三部 

药物走向的其他判定方法 

入气入血解 

有规律就有例外 

药的行走速度 

地道药材与顺时采摘 

地道药材举例 

地产药材 

药材须顺其自然属性而采摘 

药物的人工属性 

炮制 

附子的炮制 

半夏的炮制 

地黄的炮制 

加料炒拌的一般原则 

配伍 

如何调动自然的力量 

灵气与自然 

学识与师承 

不做独臂侠 

第三章方和药的关系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的团队分工 

君药:治病还是控局? 

佐药:既帮助又不帮助 

佐药的运用体现临床的功夫 

用药如用兵,用方如用阵 

知药善用好比知人善任 

用方如用阵 

不可死守成方 

九分药一分方 

“以方说理”时期 

“理法方药俱全”时期 

第四章如何把握药性 

药分三品 

上品药应天,行王道 

中品药应人,行人道 

下品药应地,行霸道 

亲贤臣,远小人 

药有七情 

“七情”解 

诡道与平衡机制 

药分五部 

中药众多,五行统括 

书上的讲法与师门的传授 

第二卷桑之属一木部方药 

第一章木部方药概论 

木性解 

桑性解 

第二章桑叶与发散类方药 

桑叶祛风 

得箕星之精,搜肝络风邪 

秉青帝之权衡,善泄少阳气火 

桑麻丸 

深交便觉不寻常 

桑叶收汗 

桑叶补精髓 

桑菊饮 

桑菊为君 

薄荷:辛凉解表 

连翘:苦寒清里 

杏仁桔梗,升降之机 

芦根甘草养中焦 

识药如识人 

辛凉三剂 

银翘散 

散剂与汤剂 

银花连翘 

银翘散中的解表药 

银翘散中的清里药 

最常见的风热感冒过程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的剂量 

麻黄 

麻黄石膏之配伍 

杏仁与上几方的先煎后下问题 

香薷饮 

香薷 

香薷饮方义 

新加香薷饮 

藿香正气散 

藿香 

藿香正气散方义 

九味羌活汤 

羌活 

九味羌活汤的方义 

玉屏风散 

频繁感冒的原因 

玉屏风散的方义 

中成药与自制玉屏风散 

第三章桑枝与驱风通络类药 

桑枝 

桑枝性状 

走四肢肩颈的常用药 

桑枝煎与白癜风的治疗思想 

桑枝与桂枝 

羌活和独活 

羌活、独活的作用 

扶正去邪费拿捏 

五加皮 

仙家养生要药 

五加皮的作用 

秦艽与威灵仙 

秦艽性凉 

秦芄的配伍及使用 

化骨神丹威灵仙 

路路通与伸筋草 

痹证常用四物汤加减 

路路通,通全身 

治风湿的药为何那么多 

舒筋常用伸筋草 

第四章桑寄生与桑白皮 

桑寄生 

真品桑寄生为何难得 

祛风上行 

桑寄生何以能安胎 

用药中的形象思维 

杜仲寄生 

杜仲引气血下行 

杜仲的使用禁忌 

桑白皮 

桑白皮的采集 

何谓“杀人” 

桑白皮的作用 

韧性 

泻白散 

泻白散的方义 

地骨皮 

第五章桑葚与桑螵蛸 

桑葚 

桑葚形状及制法 

养阴祛风 

明目养生 

主祛内风 

桑螵蛸 

动物药须用之有节 

桑螵蛸的形状及形成 

野性的刚猛 

收摄之性 

中药的作用不是机械的 

归经与禁忌 

第六章白僵蚕与祛风息风类药 

白僵蚕 

白僵蚕的来源 

物尽其用 

僵蚕属金,金药治风 

白僵蚕治小儿惊痫夜啼 

杀三虫 

美容要药白僵蚕 

白僵蚕的炮制 

僵蚕地龙配伍 

牵正散 

口眼歪斜 

自附子 

蝎子 

风邪概要 

蛇 

蛇的性能 

蛇得酒则良 

蛇蜕 

处方用药,要留有余地 

半夏白术天麻汤 

天麻的性能 

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义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配伍 

钩藤的性能及选择 

石决明与贝壳类药 

追捕与解回 

天麻钩藤饮中辅助药物 

镇肝息风汤 

镇肝息风汤的药序无需调整 

肝气过旺的表现 

泰山压顶,重兵镇压 

刚柔相济,好生安抚 

第七章蚕砂与粪便及明目类方药 

晚蚕砂 

升清降浊而祛风 

清肝明目 

蚕矢汤 

其他粪便类药 

夜明砂 

望月砂 

走而不守,迅速泻火 

其他清肝明目药 

各精草 

密蒙花 

决明子 

刺蒺藜 

眼科病与眼科医 

…… 

第三卷桂之属—火部方药 

第四卷石膏之属—金部方药 

第五卷地黄之属—水部方药 

第六卷术之属—土部方药 

结语 

参考书目


本书旨在引领您踏上一段纯粹中医思维的探索之旅,揭示理解和运用中药的深层逻辑。它并非一套枯燥的药材目录或功效罗列,而是着眼于构建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您能够“像中医一样思考”。 核心理念:中医的“道”与“术” 本书将深入剖析中医的独特哲学体系,即“道”与“术”的辩证统一。我们将首先从“道”的层面入手,探讨中医如何认识宇宙、生命和疾病。这包括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脏腑经络等核心概念的系统性阐释,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宏观层面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理解了“道”,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中医思维的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即具体的方药应用。 破除西医思维的藩篱 现代医学的分析性、还原性思维已经深入人心,这也无形中为我们学习中医设置了障碍。本书将有意识地引导读者跳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方医学的框架,重新审视人体和疾病。我们将强调中医整体观的价值,认识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身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疾病的发生并非局限于某一局部器官的病变,而是全身性失调的表现。同时,本书也将解析中医如何看待“病”与“症”的差异,以及为何有时“治症”与“治病”需要并重。 方剂的“活”与“妙” 学习中药,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几味药的功效。本书将带您领略方剂的“活”与“妙”。我们将深入探讨方剂的配伍原理,不仅仅是简单的药物叠加,而是通过君臣佐使的巧妙组合,实现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您将了解到,同一味药物在不同的方剂中,其作用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解析,揭示为何经典名方能够流传千古,为何经验方能够解决疑难杂症。 从“症”到“证”的思维转换 中医诊断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本书将详细讲解如何从患者的种种“症”象中,提炼出疾病的本质,即“证”。我们将逐步引导您理解,看似相同的症状,在不同的证型下,其原因、病机和治疗原则可能截然不同。例如,同样是咳嗽,可能是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痰湿蕴肺、燥邪犯肺,甚至是肺阴虚、脾虚等多种证型。只有准确地辨证,才能选出恰当的方药,达到“对症下药”的真正含义。 中药的“性”与“味”的深层理解 本书将超越简单的“寒、热、温、凉”和“甘、酸、苦、辛、咸”的认知,带领您深入理解中药的“性”与“味”背后所蕴含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属性。我们将探讨,为何某种药物性寒,能够清热;为何某种药物味甘,能够补益。这种理解将帮助您超越死记硬背,触及中药药理的本质,从而更灵活、更精准地运用药物。 经典理论的现代解读 本书将精选《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中的重要理论,并结合现代的视角进行解读。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试图梳理经典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的联系,让读者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如何跨越时空,依然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理解,您将能够构建起更加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药选择的逻辑进阶 从入门到精通,方药的选择是关键。本书将通过系统性的讲解和大量的实践案例,帮助您掌握方药选择的逻辑。我们将从简单的辨证论治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证候分析,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体质、季节、地域等)进行个体化用药。您将学会如何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信息,如何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最终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临床实践的智慧启迪 理论学习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本书将穿插大量的临床案例,让您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医在实际诊疗中的应用。我们将解析这些案例的辨证思路、方药选择依据、用药加减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些真实的临床场景将极大地提升您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让您在脑海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思维模式。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书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读者独立思考中医问题的能力。我们鼓励您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质疑、探索和反思。不要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动地去理解、去消化、去内化。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您将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中医理解体系,不再依赖于简单的套用,而是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和方药。 结语:开启纯中医思维的大门 本书是一把钥匙,它将为您开启一扇通往纯粹中医思维的大门。在这里,您将不再被繁杂的专业术语所困扰,而是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更贴近事物本质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健康和疾病。我们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引领,您将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感受到纯中医思维的魅力,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健康。这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思维的革新。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书中并未直接灌输具体的中药方剂,而是着重于引领读者建立一种全新的“中医思维”模式。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讲解,将原本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理”的阐述,它不是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实际的观察和临床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中医如何“观其形,察其色,听其声,问其味”,从而理解疾病的本质和人体的运行规律。书中对“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的解读,不再是枯燥的术语,而是鲜活的生命力象征,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中医的“天人合一”以及“形神合一”的深刻内涵。即便不涉及具体的药方,仅凭这种思维的引导,就足以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它像是为我准备了一副“望远镜”,让我能够看到更远、更宏观的医学图景,而非仅仅聚焦于眼前的“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理解,这种主动性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循证”的严谨态度,当然,这里的“循证”并非现代医学的统计学证据,而是中医独有的“经验之证”。作者巧妙地绕开了繁琐的药理分析和剂量推敲,转而深入探讨为何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会选择特定的药物来应对特定的病症。书中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古籍引用,生动地展示了中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精妙之处。它不是告诉你“这个药治这个病”,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个药能治这个病,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这个药又是无效甚至有害的”。这种对“方”的拆解,是对其背后逻辑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生命力和适应性。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中药并非是僵化的药材组合,而是根据人体不同状态下的“证”而灵活变化的“方”。这种对“方”的认知,让我对传统的药性歌诀和配伍原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学习如何“用好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哪怕书中没有直接给出任何药方,但这种对“法”的透究,已经价值连城。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中医思维”本身当作了学习中医的起点。在大多数关于中药的学习材料中,往往会直接进入药性、归经、功效等内容。而这本书则反其道而行之,先带领我们理解中医是如何看待疾病、如何看待人体。书中对于“辨证”的讲解,让我看到了中医并非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去寻找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阴阳五行、脏腑辨证等概念讲解得深入浅出。我曾经对这些理论感到十分困惑,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开始感受到其中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它让我明白,学习中药,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而这个“治病救人”的根本,在于“辨证”,在于“用好方的能力”。虽然书中没有出现任何具体的药方,但它所构建的这套完整的思考框架,比任何具体的方剂列表都更加宝贵,它让我知道,我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构建我自己的药方。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十分畅快,即使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医初学者来说。作者在行文中,没有使用过于生僻和专业的中医术语,而是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比喻之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人体”的解读,它将人体视为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生命系统,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机器。这种“活”的视角,让我对“病”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单纯的“身体出了问题”,而是“生命系统失衡的表现”。书中对于“治未病”的探讨,更是让我对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是让我们去“吃什么药来防病”,而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养护身体,来维持生命的平衡。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是书中没有直接涉及具体药物,但却让我对未来如何运用中药来维护健康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让我意识到,学习中药,首先要学会“思考”。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各种药物的名称和功效,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如何去看待疾病,如何去理解人体”。书中对“情志致病”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医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关注,这在现代医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让我明白,情绪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中医的药物,也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这种从“心”出发的视角,让我觉得中医更加人性化,也更加贴近生活。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及任何药方,但它所构建的这种“整体观”和“动态观”,为我理解和学习中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药物的功效,而是开始理解药物背后的道理,以及它们是如何与人体的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的。

评分

只有一本书,比原单价高,

评分

帮人买的,质量很好

评分

只有一本书,比原单价高,

评分

帮人买的,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帮人买的,质量很好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