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全书通过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形成纷繁的斗争场面;同时又用川东地下党机关报《挺进报》的斗争情节把这三条斗争线索联结起来,汇聚到狱中斗争上,集中描写者为迎接全国解放,挫败敌人垂死挣扎而进行的*后决战。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作品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被誉为“的教科书”。作品一经面世,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在线读章
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
在这变态繁荣的市区里,尽管天色是如此晦暗,元旦的街头,还是照例挤满了行人。
“卖报,卖报!《日报》!《和平日报》……”
赤脚的报童,在雾气里边跑边喊:“看1948年中国往何处去?……看美国原军事演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卖报声里,忽然喊出这么一句:“看警备司令部命令!新年期间,禁止放爆竹,禁止放焰火,严防火警!”
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一个匆忙走着的青年,忽然听到“火警!”的叫喊声,当他转过头来看时,报童已经不见了,只是在人丛中传来渐远渐弱的喊声:
“快看本市新闻,公教人员困年关,全家服毒,留下万言绝命书……”
这个匆忙走着的青年,便是余新江。,他没有穿工人服,茁壮的身上,换了一套干干净净的蓝布中山装,浓黑的眉下,深嵌着一对直视的眼睛。他不过二十几岁,可是神情分外庄重,比同样年纪的小伙子,显得精干而沉着。听了报童的喊声,他的眉头微微聚缩了一下,更加放快脚步,两条颇长的胳臂,急促地前后摆动着,衣袖擦着衣襟,有节奏地索索发响。不知是走热了,还是为了方便,他把稍长一点的袖口,挽在胳臂上,露出了一长截黝黑的手腕和长满茧巴的大手。
穿过这乱哄哄的街头,他一再让过喷着黑烟尾巴的公共汽车。这种破旧的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音,加上兜售美国剩余物资的小贩和地摊上的叫卖声,仓仓皇皇的人力车夫的喊叫声和满街行人的喧嚣声,使节日的街头,变成了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余新江心里有事,急促地走着。可是,满街光怪陆离的景色,不断地闯进他的眼帘。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商场、银行、餐馆、舞厅、职业介绍所和生意畸形的兴隆的拍卖行,全都张灯结彩,高悬着“庆祝元旦”“恭贺新禧”之类的大字装饰。不知是哪一家别出心裁的商行带头,今年又出现了往年未曾有过的新花样:一条条用崭新的万元大钞接连成的长长彩带,居然代替了红绿彩绸,从雾气弥漫的一座座高楼顶上垂悬下来。有些地方甚至用才出笼的十万元大钞,来代替万元钞票,仿佛有意欢迎即将问世的百万元钞票的出台。也许商人算过账,钞票比红绿彩绸更便宜些?可惜十万元钞票的纸张和印刷,并不比万元的更大、更好,反而因为它的色彩模糊,倒不如万元的那样引人注目。微风过处,这些用“法币”做成的彩带满空飞舞,哗哗作响。这种奇特景象似乎并不犯忌,所以不像燃放爆竹和焰火那样,被官方明令禁止。
余新江不屑去看更多的花样,任那些“新年大贱卖,不顾血本!”“,忍痛牺牲!”的大字招贴,在凛冽的寒风中抖索。
谁都知道,那些招贴贴出之前,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标签上都增加了个“0”;而且,那些招贴的后面,谁知道隐藏着多少垂死挣扎、濒于破产的苦脸?
几声拖长的汽车喇叭,惊动了满街行人,也惊散了一群抢夺烟蒂的流浪儿童。这时,纪功碑顶上的广播喇叭里,一个女人的颤音,正在播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余新江不经意地回头,只见一辆白色的警备车,飞快地驶过街心,后面紧跟着几辆同样飞驰的流线型轿车。轿车上插着星条旗,涂有显眼的中国字:“美国新闻处”。这些轿车,由全副武装的军警备车开路,驶向胜利大厦,去参加市政当局为“盟邦”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余新江冷眼望着一辆辆快速驶过身边的汽车,仿佛从车窗里看见了那些常到兵工厂去的美国人。这时,他忽然发现,后一辆汽车高翘着的屁股上,被贴上了一张大字标语:“美国佬滚出中国去!”
“呸!”余新江向那汽车碾过的地方,狠狠地吐了一口痰,然后穿过闹市,继续朝前走。
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5号宿舍径直走去。这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了。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现在门口。见了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看得出来,这是个在复杂环境里生活惯了的人。
小小的客厅,经过细心布置,显得很整洁。小圆桌铺上了台布,添了瓶盛开的腊梅,吐着幽香;一些彩色贺年片和几碟糖果,点缀着新年气氛。壁上挂的单条,除原来的几幅外,又加了一轴徐悲鸿画的骏马。火盆里通红的炭火,驱走了寒气,整个房间暖融融的。这地方,不如工人简陋的棚户那样,叫余新江感到舒畅自由,但他也没有过多的反感。斗争是复杂的,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者,必须保护组织和自己,工作的需要,寓所的主人甫志高当然可以用这种生活方式来做掩护。余新江走向靠近窗口的一张半新的沙发,同时告诉主人说:
“老许叫我来找你。”
“是啊,昨晚上看见对岸工厂区起了火,我就在想……”甫志高挂好了大衣,一边说话,一边殷勤地泡茶。“你喜欢龙井还是香片?”
“都一样。”余新江不在意地回答着:“我喝惯了冷水。”
“不!同志们到了我这里,要实行共产主义,有福同享!”
甫志高笑着,把茶碗递到茶几上。他注视着对方深陷的眼眶,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小余,一夜未睡吧?到底是怎样起火的?”
甫志高是地下党沙磁区委委员,负责经济工作。他关心和急切地询问工厂的情况,却使余新江心里分外难受。小余仿佛又看见了那场炽热的大火,在眼前哗哔剥剥地燃烧,成片的茅棚,被火焰吞没,熊熊的烈焰,映红了半边天。他一时没有回答,激动地端起茶碗,大口地呷着,像是十分口渴似的。
“别着急!”甫志高流露出一种早就胸有成竹的神情,宽解地说:“工人生活上的困难,总可以设法解决的。老许的意思,需要多少钱?”
甫志高停了一下,又关切地问:“你看报了吗?说是工人不慎失火!”他顺手拿起一张《日报》,指了指一条小标题,又把报纸丢开,“我看这里边另有文章!你说呢?小余。”
余新江浓黑的双眉抖动着,忍不住霍然站起来,大声对甫志高说:“什么失火?是特务放火!我眼看见的。”
他记得,当他冲向火场时,遇到成群的人从火场涌来。炮厂的支部书记肖师傅和许多同志都在那儿。两个纵火犯被全身捆绑着押解过来。工人们早把两个匪徒认出来了,他们是总厂稽查处的特务。
余新江像怒视着特务一样,看着对面的粉墙,过了好一阵,才转回头告诉甫志高:“两个纵火的特务,当场被抓住以后,供认出他们放火是奉了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的命令!”
“第二处?”甫志高一愣。“那是军统特务组织啊!”
怒火未熄的余新江,没有注意甫志高的插话,他向前走了两步,语气里充满了斩钉截铁的力量: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工人的损失要敌人全部赔偿!”
他知道,失火以前,长江兵工总厂各分厂,早已出现了许多不祥的迹象。开始是大批军警开进厂区,强迫工人加班加点,后来又把炮厂工人的棚户区划进扩厂范围,逼迫工人拆房搬家。现在,敌人纵火,更使斗争白热化了!长江兵工总厂所属各分厂的工人,要聚集到炮厂去。尽管厂方人员溜了,可是愤怒的工人,决心把厂方准备的扩厂建筑材料,搬到火烧场去,重修炮厂工人的宿舍。不得胜利,斗争决不停止!余新江攥起结实的拳头,在小圆桌上狠狠地一击,震得瓶里的腊梅纷纷飘落。
甫志高被他的情绪感染着,也很激动。虽然因为工作关系,他很少有机会参加群众运动,然而对政治形势,仍是很了解的。
“是的。重庆的军火工业,占蒋介石全部军火生产能力的百分之八十!他要当好运输大队长,补充美国装备的大量消耗,当然要抓重庆!”甫志高眼珠闪动着,显出一种少见的激奋。“小余,你还记得吗?去年春天,《新华日报》停刊时,吴老就愤慨地质问过敌人:‘你看,我们的对面,就是你们的兵工厂。数月以来,日日夜夜赶造军火。请问这是干什么的?’美蒋反动派坚持内战,急于扩大军火生产,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了。这一次,我们党必须领导工人斗争到底!”
“咱们重庆工人,不能拿自己清白的手,去给反动派当帮凶!”余新江大声说着,此刻他更加感到这次反对拆迁扩厂斗争的重大意义。“老许说,决定公开揭露敌人纵火的罪行,争取各方面的正义声援;并且在全市各厂发动工人募捐,在敌人赔偿损失以前,解决炮厂工人的生活困难……”
“在捐款未到手时,我可以先设法……”甫志高没等到余新江说完,便打断了他的话。是啊,目前要维持几百户工人的生活,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地下党经济方面的某些开支,本来就是他责任范围以内的工作。
余新江直爽地点头,说出了当前需要的数目,又说:“老许讲了,你垫的钱,以后由捐款中归还。”
“没有问题,这笔钱明天就可以给你。”虽然刚过了年关,金融界头寸②很紧,可是甫志高没有强调困-难,反而主动提出:
“如果不够用,还可以设法多弄一点。”
他望着余新江的浓眉和双眼,劝说道:“小余,你太疲倦了,休息一会儿,吃了饭再走。”他看看表,又补上一句:“我妻子买菜去了,就要回来的。”
……
初次翻开《红岩》,就被它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震撼,仿佛一股热浪夹杂着硝烟味扑面而来。书中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身处白色恐怖中的共产党员,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的思想斗争,他们的生离死别,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想,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他们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光明与希望的?那些在狱中传递微弱信息的同志,那些在绝境中相互扶持的战友,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革命的残酷性,也让我看到了革命的伟大之处,它不仅仅是武器的对抗,更是精神的较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比如在狱中,有限的食物,狭小的空间,恶劣的环境,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革命者所承受的苦难。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能够用歌声、用诗句、用对未来的憧憬来鼓舞彼此。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微小光芒,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它让我对“牺牲”有了更深的敬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为了更宏大的目标而付出的代价。
评分《红岩》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智慧的作品。书中描绘的革命斗争,不仅仅是激烈的枪战和殊死搏斗,更是一场关于信念与意志的较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心理刻画的深入,那些在严酷环境下,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和灵活策略的革命者,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如何运用最小的牺牲,获得最大的胜利。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叙事,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都是战胜困难的关键。我常常会思考,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种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这本书让我对“革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推翻旧世界的行动,更是塑造新世界的精神。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胜利,往往来自于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和默默的坚持。它让我对人类的潜能有了更深的敬畏,在极端压力下,人可以爆发出多么惊人的能量。
评分读《红岩》对我而言,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渲染英雄主义,而是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展现了革命者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无论是他们对革命的忠诚,对战友的情谊,还是对家人的思念,都被写得非常动人。每当我读到那些牺牲的英雄,我的眼眶都会湿润,但我知道,他们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而是为后人铺就了通往光明的道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勇气和韧性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它让我对“信仰”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化作了具体的人物,化作了他们的行动,化作了他们面对死亡的平静。它让我思考,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需要有那样的决心和毅力,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不忘初心。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更加明白肩上所承担的责任。
评分《红岩》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体会,仿佛每次都像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照进历史深处的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艰辛与辉煌。书里的人物,那些为了理想信念,甘愿牺牲一切的革命者,他们的形象是如此鲜活,以至于我时常会幻想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去感受他们的心跳,去理解他们的抉择。特别是那些面对严刑拷打,依然咬紧牙关,绝不暴露同志的英雄们,他们的坚韧与忠诚,至今仍让我动容。江姐的形象,无疑是书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星,她的英勇无畏,她的智慧,她的那种即使身处绝境,依然散发出的强大生命力,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每一次读到她受难的场景,我的心都揪着,仿佛能感受到她指尖的疼痛,但同时,她的眼神里又透露出一种不屈的信念,一种对未来的坚定。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心怀更伟大的目标,以至于恐惧在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它让我对“信仰”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作了血肉之躯,化作了面对死亡的微笑,化作了对黑暗视而不见的坚定。
评分《红岩》这本书,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仿佛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它都能触及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彷徨、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坚定。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革命者的选择绝非易事,他们需要承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考验。书里有很多智斗的场景,共产党人如何运用智慧与敌人周旋,如何在绝境中寻找生机,这些都让我惊叹不已。特别是那些在狱中,即使身陷囹圄,依然在策划着下一次行动的同志们,他们的勇气与智慧,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存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革命的胜利,不仅仅是靠武力,更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智慧。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可以被压抑,但永远不会被磨灭。那些在绝望中诞生的希望,那些在黑暗中闪耀的理想之光,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它让我思考,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坚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