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Design In America1850-1985 美国菜单设计 平面设计

Menu Design In America1850-1985 美国菜单设计 平面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im Heimann 编
图书标签:
  • 菜单设计
  • 美国设计
  • 平面设计
  • 餐饮设计
  • 历史设计
  • 视觉文化
  • 设计史
  • 美国文化
  • 餐饮历史
  • 设计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Taschen
ISBN:9783836526623
商品编码:1444115141
包装:精装
开本:24.9 x 4.3 x 32.4 cm
出版时间:2011-08-20
页数:392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Until restaurants became commonplace in the late 1800s, printed menus for meals were rare commodities reserved for special occasions.  As restaurants proliferated, the menu became more than just a culinary listing. The design of the menu became an integral part of eating out and as such menus became a marketing tool and a favored keepsake.

Menu Design is an omnibus showcasing the best examples of this graphic art. With nearly 800 examples, illustrated in vibrant color, this deluxe volume not only showcases this extraordinary collection of paper ephemera but serves as a history of restaurants and dining out in America. In addition to the menu covers, many menu interiors are featured providing a epicurean tour and insight to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of dining out. An introduction on the history of menu design by graphic design writer Steven Heller and extended captions by culinary historian John Mariani accompany the menus throughout the book. Various photographs of restaurants round out this compendium that will appeal to anyone who enjoys dining out and its graphic and gastronomic history.

Nearly 800 stunning examples of menu design Covers
more than a century of exquisite vintage design

 

The editor: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and graphic design historian Jim Heimann is Executive Editor for TASCHEN America, and author of numerous books on architecture, pop cultur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West Coast, Los Angeles, and Hollywood. His unrivaled private collection of ephemera has been featured in museum exhibitions around the world and dozens of books.

The contributing authors:
Steven Heller is the co-chair of the School of Visual Arts MFA Designer as Author Program. For 33 years he was an art directo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currently writes the "Visuals" colum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He is the author of 120 books on graphic design, illustration, and satiric art.

John Mariani is food and travel columnist for Esquire Magazine, wine columnist for Bloomberg International News, and author of The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Food & Drink, America Eats Out, The Dictionary of Italian Food and Drink, and How Italian Food Conquered the World.
















现代平面设计史:从早期印刷到数字革命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工业革命晚期至信息技术时代早期,平面设计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发展脉络。我们聚焦于视觉传达媒介的演变、设计思潮的更迭,以及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我们理解和制作信息的方式。 第一部分:工业的黎明与设计的萌芽(1850-1920) 本部分考察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印刷技术成熟对视觉文化产生的巨大冲击。蒸汽驱动的印刷机、照相制版技术的引入,使得大规模、低成本的图像和文字复制成为可能。这催生了对“吸引眼球”的商业设计的迫切需求。 1. 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与装饰性 在这一时期,设计深受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和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影响。设计作品倾向于高度装饰化、有机线条和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广告、海报和书籍封面充满了复杂的排版和丰富的色彩,反映了资产阶级对精美物件的追求。我们详细分析了英国的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如何试图对抗工业化带来的粗制滥造,强调手工艺的价值,尽管他们的理念在商业印刷中往往被简化或扭曲。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法国和比利时海报艺术的兴起,如图卢兹-洛特雷克和阿尔丰斯·穆夏,他们利用石版画技术创造了色彩鲜艳、富有表现力的商业广告。 2. 现代主义的前奏:早期功能主义的探索 随着进入20世纪,一些先驱开始质疑过度装饰的弊端,主张设计应更加直接、清晰和功能化。这一时期的关键在于对清晰度和效率的初步追求。例如,在德国和奥地利的先驱者开始探索更简洁的网格系统和无衬线字体的应用潜力。我们考察了这一时期早期企业标识(Logo)的演变,它们如何开始尝试用几何形状来象征现代企业精神。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崛起与设计原则的奠定(1920-1950)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是平面设计史上最富革命性的阶段。设计不再仅仅是装饰,而是被视为解决社会、政治和商业问题的工具。 1. 包豪斯与构成主义的冲击 欧洲大陆的中心,特别是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学院,成为了现代设计哲学的温床。包豪斯强调“形式追随功能”,主张设计必须服务于大众,并与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我们深入分析了赫伯特·拜尔、拉斯洛·莫霍利-纳吉等人对字体、色彩和空间构图的激进实验。他们将建筑的理性结构引入二维平面,倡导使用无衬线字体(如Futura)作为普遍可读性的象征。 几乎同时期,俄国的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则将设计提升到政治宣传的高度。罗德琴科和马列维奇的作品展示了如何利用动态的斜线、强烈的对比色和拼贴技术来激发革命热情。我们将这些激进的视觉语言与西方的商业应用进行对比研究。 2. 国际主义风格的成熟与传播 二战结束后,源自德国和瑞士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迅速通过移民和设计教育体系传播到全球,形成了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或称“瑞士风格”。以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和卡尔·格斯特尔为代表的设计师,将网格系统推向极致。他们坚信,客观、理性的设计是跨越文化障碍的最有效方式。本部分详述了他们对不对称布局、清晰的视觉层级和中性色彩的偏好,及其如何成为战后企业形象塑造的主流范式。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设计多元化(1950-1985) 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全球贸易的扩大,平面设计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清晰度的同时,注入个性和文化身份。 1. 美国的反思与企业形象的构建 在美国,设计界对欧洲的纯粹理性主义进行了吸收和本土化。我们考察了保罗·兰德(Paul Rand)等设计大师如何成功地将现代主义的简洁性与必要的幽默感和象征性结合起来,为IBM、UPS等大型企业创建了持久的、易于识别的视觉系统(Corporate Identity)。这一时期的设计更加注重“品牌”概念的形成与管理。 2.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设计美学的拓宽 1960年代,光刻和胶印技术的改进使得彩色印刷的成本降低,设计表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时,受迷幻艺术(Psychedelic Art)和波普艺术(Pop Art)的影响,平面设计开始出现对理性主义的反叛。我们分析了沃伦·莱茨科夫斯基等人在音乐海报设计中对高度饱和色彩、扭曲字体和复杂图层的运用,这标志着设计开始回归情感表达的层面。 3. 字体设计的复兴与数字化前夜 在1970年代,随着感应式排版机(Phototypesetting)的普及,设计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字体选择自由。这导致了对历史字体的重新挖掘,以及大量实验性字体的涌现。这一时期,设计工作室开始探索如何用动态和时间维度来思考平面设计,尽管电子媒介尚未成熟,但思维的边界已经开始向未来延伸。 结论:向数字时代的过渡 本书的终点设定在1985年,这个时间点标志着个人电脑和桌面出版(DTP)系统的初步成熟,为平面设计带来了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通过对过去一个半世纪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平面设计是如何从手工艺作坊的装饰性产物,逐步演变为一门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技术科学的专业学科。它始终在清晰的沟通需求与不断变化的审美倾向之间进行着艰难而富有创造性的平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跨越时代的质感,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粗粝感和色彩饱和度,让人立刻沉浸到那个时期的氛围中。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图录,简单罗列一些老菜单图片,但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史的侧写。设计风格的演变,其实是美国社会变迁的缩影。从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装饰,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实用主义,再到战后消费主义的兴起,菜单的版式、字体、插画风格无不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哲学。比如,早期那些烫金的、配有复杂花边的菜单,简直就是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通行证”,每一道菜的名字都带着一种仪式感。再看看五十年代那些快餐店的菜单,简洁、明快,用色大胆,充满了对现代工业效率的赞颂。这种从“展示财富”到“强调效率”的转变,远比单纯看建筑或服装史更有意思,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饮食紧密相关,是触摸历史最直接的“味道”。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装帧质量,本身就是对所讨论主题的一种致敬。那些用来复制早期印刷品的纸张纹理和油墨的细微渗色效果,处理得极为考究,让人仿佛能闻到旧书页和陈年油墨的味道。书中对彩色印刷发展历程的梳理也极为精彩。从最初昂贵、笨拙的三色套印,到后来更经济、更鲜艳的四色分离技术普及,菜单色彩的丰富程度直接反映了餐厅经营成本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我喜欢那些专门辟出的小章节,聚焦于特定元素,比如“黄油花”和“装饰性边框”的兴衰。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它们构筑了那个时代的整体视觉语言。阅读下来,你会发现,设计史上的每一个“小进步”,都凝聚了无数工匠和设计师的心血,绝非一蹴而就的偶然。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着实让我有些意外。它不仅仅是展示了视觉上的美感,更深入探讨了印刷技术、商业营销策略与菜单设计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作者没有满足于将菜单视为孤立的艺术品,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语境下进行分析。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信息层级”的讨论,尤其是在自助餐厅和连锁餐厅兴起之后,菜单如何从一份“邀请函”转变为一个高效的“销售工具”。他们如何利用字体大小、留白甚至油墨的颜色来引导顾客的目光和购买欲望,这种商业心理学的应用,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有些章节详细剖析了特定地域(比如新奥尔良的克里奥尔餐厅或加州的健康食品店)菜单设计的地域特色,这种细致入微的地域差异比较,让这份历史画卷更加立体丰满,绝非泛泛而谈的表面功夫。

评分

这本书的社会学意义,超出了我对一本“设计史”书籍的预期。它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与消费文化的形成。菜单的设计语言,直接服务于社会阶层的区隔。高档餐厅的菜单通常厚重、使用昂贵的纸张、字体优雅,目的是传递“专属感”和“永恒性”;而廉价咖啡馆的菜单则倾向于使用大号粗体字和高对比度色彩,追求“即时满足”和“高周转率”。通过分析这些设计选择背后的商业动机,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体验经济”的早期形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战后美国郊区化和汽车文化的反映——那些路边餐馆和汽车穿梭餐厅(Drive-in)的菜单设计,那种充满速度感和未来主义色彩的视觉语言,简直就是对“美国梦”中移动和便捷生活的完美诠释。这本书,是了解美国现代商业视觉文化绕不开的一把钥匙。

评分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爱好者,我最享受的是那些关于“排版实验”的部分。1850年代到1985年,这百余年间,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字体和版式革新。你能清晰地看到早期衬线体如何被无衬线体挑战,以及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如何以其几何化的线条和对称性彻底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柔美。最引人入胜的是对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时期菜单的解读。那时候,一些先锋餐厅开始故意打破常规,使用迷幻的字体、不协调的色彩搭配,甚至手绘的、近似涂鸦的元素,这简直就是当时社会对既有设计规范的一种视觉上的“叛逆宣言”。这些设计不再仅仅是为了“告知价格”,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宣言,记录了设计如何从单纯的实用服务工具,逐渐进化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表达媒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