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方药量效学》是国家973计划项目“以量一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的重要科技成果之一。针对方药量效关系这一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重大问题,本书从文献、中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临床评价、中医临床各方面实践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方药量效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全书内容分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了方药量效学的概念、研究范畴、研究进展以及目前该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各论部分主要介绍“以人为本体”的方药用量策略、“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多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专辟章节详细探讨了用量策略的临床实践,并附多家医案以飨读者。《方药量效学》适合于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的各级中医临床医师及医学生阅读。本书由仝小林教授主编。最近读了《方药量效学(第2版)》,真是让我对中药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本书不像我以前看过的那些讲方剂配伍的,它更侧重于从“量”和“效”这两个角度去剖析每一个方剂。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剂量调整的章节,以前总觉得中医用药讲究一个“度”,但具体怎么把握,总有些模糊。这本书里,作者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和药理学研究,详细阐述了不同症型、不同体质的患者,同一方剂在剂量上的细微差别会带来怎样的疗效差异,甚至是毒副作用的变化。比如,书中对某个常用方剂,列举了从小剂量温和调理到大剂量强力祛邪的不同用药方案,并附有详实的临床表现和疗效对比。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中药的精准性可以达到如此细致的地步。而且,它并没有回避中药的潜在风险,而是通过剂量控制和配伍优化来最大程度地规避不良反应,这对于我这样的临床新手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这本书的语言也通俗易懂,图表和案例都十分丰富,即使是基础不牢固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知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不仅在于理论的宏伟,更在于实践中的精细操作。
评分《方药量效学(第2版)》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解一道非常精密的数学题,只不过这里的“数字”是药物的剂量,“函数”是药效。我一直觉得,中医讲究“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但具体的“度”在哪里,其实很难量化。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将抽象的经验,转化为相对具体的量化指标,让我对药物的使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详细剖析,列举了在不同临床场景下,剂量是如何被调整的,以及这些调整带来的疗效差异。这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知其然”,而是开始思考“知其所以然”。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剂量罗列,而是结合了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等现代科学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量效关系。这对于我们理解中药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医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玄乎”,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不断深化和优化。
评分《方药量效学(第2版)》这本书,怎么说呢,它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药。我之前一直以为,方剂就是固定配伍,加减变化也比较灵活,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量”的科学性。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药物的有效剂量范围,以及在不同病情下,剂量如何影响药效的质和量。这一点在我看来是非常革命性的,因为它将传统中医的经验性用药,逐步引入了科学化的考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分析了一个经典的温病方剂,详细列出了在不同阶段,比如初期、中期、后期,药物剂量的递增或递减所带来的具体临床变化,甚至是通过现代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来解释这种现象。这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臣、佐、使”的层面,而是更深入地理解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如何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而且,书中还强调了群体差异性,比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在剂量上的考量会更加复杂,这本书给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药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不再是简单的“对症下药”,而是“精准施治”。
评分我最近刚刚拜读完《方药量效学(第2版)》,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对中药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之前我一直认为,中医的方剂讲究的是君臣佐使的配伍,只要君臣佐使得当,药物的剂量可能就不是那么重要。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固有的观念。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和严谨的科学分析,详细阐述了药物的“量”是如何直接影响“效”的,甚至是如何影响到药物的安全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常用方剂,是如何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程长短以及具体症状的轻重缓急,来精细化调整药物剂量的。这让我看到了中医用药的精准性,并非只是经验的积累,更是科学的体现。书中还涉及了药物的炮制、煎煮方式等因素对药效的影响,这使得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对于我这种希望在中医领域有所深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坦白说,《方药量效学(第2版)》这本书,在读之前我其实对“量效关系”这个概念在中医里的应用有点怀疑。我总觉得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药物的配伍和君臣佐使才是重点,剂量好像没那么关键。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把原本比较模糊的中药用药量化了。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最小有效剂量”和“最大安全剂量”的讨论,以及如何根据病程的进展和患者的反应来动态调整剂量。书中有很多案例分析,详细描述了在同一方剂,仅仅是微调了某个药物的剂量,就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临床结果,甚至是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度”真的非常微妙,需要非常精深的功力才能把握。而且,这本书还探讨了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剂量和药效的影响,这一点也非常有价值,因为我们知道,同一味药,经过不同的炮制,其药性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总的来说,这本书非常实用,对于想要在中医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精深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