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 和《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一起阅读,因为它们同属于阿兰?巴丢“反哲学家”这一理念的开拓性成果,很多概念可以相互参照。较之《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本书写得更富激情和现实意义。巴丢丝毫不掩饰对圣保罗的赞誉与崇敬,并用文本的力量向我们佐证了这份崇仰的坚实基础。经过巴丢的解读,保罗书信的多层意义得以彰显。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加深甚或改变对圣保罗、《圣经》文本、哲学乃至信仰的认识。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姊妹篇,是对圣保罗的专题研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巴丢从哲学而非宗教的角度,严格立足于保罗的文本,深入探析了保罗对于达成人类间的普遍关联的重要思想贡献;从对保罗生平与学说的独特阐释中,为我们挖掘了一个作为诗人思想家、斗士和反哲学家的圣保罗的新形象。无论从思想史还是基督教研究来看,本书都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开创性哲学著作。
阿兰?巴丢(Alain Badiou),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政治活动家。1937年出生于法属摩洛哥,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参加过阿尔都塞的学习小组,曾深受雅克?拉康的影响。1999年起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担任哲学学科主席,在逻辑、数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巴丢绝非书斋中的哲学家,有着激进的政治思想,在参与左派政治组织的社会活动方面不遗余力。作为一位高产的思想者,他已有数十部著作问世,如《主体理论》《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德勒兹》《圣保罗》《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袖珍先贤祠》《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法国哲学的冒险》等。
引言
第一章保罗的当代性
第二章保罗是谁
第三章文本与语境
第四章话语理论
第五章主体的分裂
第六章死亡与复活的反辩证法
第七章保罗反对律法
第八章作为普遍力量的爱
第九章希望
第十章普遍性与跨越差别
第十一章结论
只有真理(思想)是将人同作为动物的人区分开的*标准的话,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这样的少数派宣言是真正的野蛮(barbares)。就科学而言,文化主义倡导技术特殊性,将之和科学思想等同起来,致使抗生素、萨满教、按手礼,或者润肤药茶,都有了同样的价值。就政治而言,决定的基础是对身份特点的考虑,无论是当政者的决定还是反对派的决定,最终都指向一个规定问题,通过法律或者武力对这些(民族的,宗教的,性别的,等等)特点进行*管理,这被视为主导性的政治操作。最后,就“爱”而言,将有一些补充要求,要么是为了拥有这样一种被视作少数派身份的特殊形式的性行为的遗传学权利;要么是为了纯粹简单地回归古老的、文化上固定的观念,如严格的婚姻,妇女足不出户,等等。完全可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如同性恋者通过抗议而争得了重新进入婚姻和家庭的伟大传统中来的权利,或者还俗的教土在教皇的祝福下又披上了僧袍。
被表述的“整体”的两个因素(资本的抽象同虚性与身份抗争),是一组相互维护和参照的关系。谁来维护有教养的一竞争的一主管的一性感的一神采飞扬的不言自明的优越性?谁来捍卫信教的一腐败的一恐怖主义的一一夫多妻制?或歌颂边缘的一文化的一顺势疗法的一媒体的一友善的一易性癖?每一个人物都从他人的怀疑中获得了一定的运转的合法性。
这本《圣保罗》的书,简直是为那些对城市脉络、人文变迁有着深深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沉浸其中,那种感觉就像是拿着一张泛黄的老地图,亲身走在一条条既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过多地堆砌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视角聚焦在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个体故事上。比如,他描绘了早期移民涌入时,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胼手胝足的艰辛,以及他们在异乡如何努力扎根,一点点将荒芜之地塑造成如今繁华景象的历程。读到关于那些小作坊主、街角咖啡馆老板的故事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咖啡豆香和皮革的味道。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城市规划的演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将冰冷的水泥森林与背后涌动的人类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那些关于交通系统如何重塑邻里关系,摩天大楼如何投下长长的阴影,影响底层民众生活的论述,都充满了洞察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史诗般的广阔,又不失生活化的温度,让人读完后,再回望窗外的城市,都会多一份敬畏和理解。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城市志,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现代史诗,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我通常对涉及城市地理学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会充斥着密密麻麻的统计数据和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但《圣保罗》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偏见。作者非常高明地将复杂的社会地理学概念,转化成了生动易懂的日常场景。他解释“城市蔓延”时,没有直接引用数据,而是通过描绘一条通勤巴士线路如何耗尽一个家庭的全部精力,来展现郊区化对个体生命的吞噬。这种“故事化”的处理,让那些宏大的社会趋势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感同身受。更妙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地图和航拍影像的分析,这些视觉辅助材料绝非可有可无的配图,而是叙事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城市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是如何被资本重新定义和分配的。对于希望理解一个城市如何“呼吸”和“生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为直观且富有启发性的工具。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解读我们每天所站立的这片土地。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毕竟“圣保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近乎神性的光辉和复杂的底蕴。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座巨型都市的“裂痕”。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社会学田野调查式的写作手法,大量的口述历史和第一手资料的引用,让这本书的真实感达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他深入探讨了贫富差距如何像一道物理屏障一样,将城市切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对于那些生活在贫民窟(Favelas)中的居民,书中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以一种近距离的、近乎粗粝的真实感,展现了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韧性与绝望。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毒品交易网络在城市结构中扮演的“影子政府”角色的分析所震撼,那种系统性的腐败和权力的失衡,让人读后对“秩序”这个词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冷峻、直接,几乎没有多余的抒情,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击着读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固有认知。如果你想读一本甜美的旅游指南,这本书绝对不适合;但如果你想直面一个全球化大都市最真实、最残酷的肌理,这本书无疑是必读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不像传统历史书那样线性推进,反而更像是一幅多层次的、不断叠加的画布。作者似乎采用了“主题漂移”的叙事策略,每一章都会围绕一个核心元素展开,但这个元素又会像引线一样,牵扯出其他完全不相关的领域。比如,从讲述一场著名的足球比赛如何成为民族情绪的宣泄口,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巴西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批判;再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解读,跳跃到对当地宗教信仰变迁的考察。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反而营造出一种“全景式观察”的效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城市视为一个活的、不断自我辩证的有机体。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对艺术和文化的关注。他对那些在城市角落中默默生长的街头涂鸦艺术的解读,赋予了这些短暂的创作以永恒的讨论价值,认为它们是底层人民对官方叙事最直接的“反驳”。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行走,每走一步,视野都会被新的、意想不到的景象拓宽。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圣保罗”的书,我感觉自己像刚刚完成了一场漫长且信息量巨大的马拉松。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存在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对非虚构写作的接受度。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度过一个下午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你全神贯注、不断在脑中构建逻辑网的智力挑战。书中涉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尤为深刻,特别是在探讨跨国资本对地方经济的渗透时,作者的论证逻辑链条极其严密,几乎无懈可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间感”的对比:书中描述了精英阶层如何通过高效的私人交通工具“购买”时间,而底层劳动者却被困在低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中,他们的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和稀释。这种对时间资源分配不均的描绘,让我对“效率”这个现代崇拜的概念产生了动摇。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重量级作品,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去消化,但所获得的回报是巨大的——那就是对现代都市复杂性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