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華北野外觀花手冊 | 齣版社: 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02-01 |
| 作者:李敏 | 譯者: | 開本: 其它 |
| 定價: 39.80 | 頁數:246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34972010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華北野外觀花手冊》主編早在2009年就編寫瞭野外觀花手冊,針對讀者普遍反映介紹種類少,見到的野花在書中查不到的問題,策劃本套叢書,本套書主編均為*具實力與人氣新生代科普作傢。
本套書一改以往隻是介紹一二百種野花,涵蓋瞭2000餘種,一套書在手,不論您是在城市周邊、郊外田間、還是知名的不知名的山區、景點,都能夠讓您查到您所碰到的野花。
本套書小開本口袋書,隨身攜帶,按花色、花型編排,快速查閱!推薦成套購買。
《華北野外觀花手冊》精選華北野生花卉種類403種介紹。內容包括前言、術語及使用指南、正文、中文索引、學名索引 、緻謝、參考文獻、攝影者等。正文每個主要種加0-2個相近種,介紹學名、彆名、科屬、形態、生境、花期、全國分布圖,相近種簡要介紹識彆要點。
李敏,男,網名光敏,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物種信息與快速鑒定研究組工程師,主要負責植物圖像庫與數字植物係統研發,緻力於植物分類學成果的應用開發與推廣。主持建設瞭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在綫植物誌、植物百科、中國植物物種信息係統、中國數字植物園等係列網站及信息係統。近年在研究所135部署下開發瞭《中國植物誌》手機版等應用産品,與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閤作開發瞭“拍花識植物”圖像模式識彆應用等。開發的《植物園伴侶》移動應用創意獲得“首屆中國科學院移動互聯網應用青年創意大賽”創意類一等奬。 主持開發的 “中國數字植物園”網站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普網站”。主編或參編專著7部。
術語圖解
華北觀花指南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圖片攝影者
緻謝
這本書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對“野外”體驗的忽視。作為一本手冊,它應該提供一些關於采集、記錄、觀察方法的指導,或者至少是關於如何應對野外環境的建議。然而,書中對這些實用層麵的探討幾乎為零。例如,麵對雨天或光綫不足的環境,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觀察角度?如何使用隨身攜帶的工具輔助識彆?書中完全沒有提及。它隻專注於“這是什麼”,而完全跳過瞭“我該如何發現和確認它”的實踐環節。 我期待看到一些關於特定區域(比如北京周邊的拒馬河榖或者河北西部的太行山區)的“熱點觀察點”推薦,或者至少是按海拔、生境劃分的檢索錶,方便我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進行快速篩選。但這本書的檢索係統過於依賴於植物學的特徵(如子房下位還是上位),這要求使用者在觀察時必須具備一定的解剖學知識,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高不可攀的門檻。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是半個植物學專傢,從而忽略瞭新手“如何入門”的需求。
評分令人費解的是,這本書在某些關鍵物種的介紹上顯得草率,而在一些相對不那麼引人注目的物種上卻花費瞭過多的筆墨。例如,對於幾種常見的、容易混淆的“雜草”的描述,其精確度非常高,甚至連葉脈的走嚮都詳細描述瞭。但是,對於華北地區一些重要的、觀賞價值較高的野生花卉(比如某些特有的鬱金香野生種群或稀有的蘭科植物),描述卻非常簡略,甚至沒有提供區分不同亞種的有效視覺或文字綫索。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分布極不均衡。 這種編寫的側重,讓人懷疑作者的取捨標準,是基於個人研究的偏好,而非麵嚮大眾的實用需求。如果一本手冊無法有效地幫助使用者識彆那些最常見、最容易被遇到的目標物種,那麼它的“手冊”地位就岌岌可危瞭。它更像是一本作者個人研究成果的匯編,而不是一個經過充分市場和野外驗證的、能夠指導公眾探索自然的工具。我希望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能迅速指齣重點,但它最終提供的是一份過於晦澀的植物學目錄。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嚴謹的學術研討會,而不是一次輕鬆愉快的自然探索。作者的敘述風格極其學術化,充滿瞭排比句和長難句,每一個物種的描述都恨不得把其所有的形態變化、生境要求全部囊括進來,這無疑展示瞭作者深厚的學識,但卻極大地犧牲瞭閱讀的流暢性和即時獲取信息的效率。我希望在野外快速確認一朵花的身份,比如它的花期、是否含有毒性、是否有特殊氣味等實用信息,但這本書的排版結構完全沒有將這些“高頻信息點”提煉齣來。 很多關鍵信息被深埋在冗長的段落之中,需要逐字逐句地去“挖掘”。例如,關於某種草本植物的“藥用價值”,信息被處理得非常保守和模糊,僅僅提及其在傳統文獻中的記載,卻避開瞭現代研究的結論,這對於那些希望瞭解植物實際用途的讀者來說,無疑是留下瞭一個巨大的信息真空。它更像是為植物分類學傢準備的參考書,而非為渴望瞭解身邊自然環境的普通市民或戶外愛好者量身定製的嚮導。
評分這本號稱“野外觀花手冊”的指南,拿到手的時候我就充滿瞭期待,畢竟在中國廣袤的華北平原上,能收集整理齣詳盡的花卉識彆信息,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立刻感到一種深深的錯位感。它似乎更像是一本植物學的理論教科書,而非我所設想的,一本能在田間地頭快速定位、直觀對比的工具書。書中大量篇幅被用來闡述植物的分類係統、拉丁學名背後的演化邏輯,以及對特定科屬的微觀解剖描述。對於一個業餘愛好者來說,這些信息固然嚴謹,但它們被堆砌得過於密集和專業化,缺乏足夠的插圖和清晰的對比圖例。 比如,書中對“菊科”的描述,占據瞭整整一個章節,詳細分析瞭頭狀花序的結構,什麼稃片、總苞片、花冠的形態差異,理論上是全麵的,但當我真的在河北某地的山坡上遇到一叢陌生的野花時,我根本沒有耐心去迴憶書上那復雜的術語和枯燥的綫條圖。我需要的是一張清晰的、彩色的、突齣關鍵識彆特徵的實物照片,配上“如果你看到這種花有三枚花瓣,並且葉子呈掌狀分裂,那麼它很可能是……”這樣的直白指引。這本書的結構更像是按植物學分類的順序排列,而不是按花期或地理分布來組織,這使得查找特定季節能見到的花朵變得異常睏難,完全不符閤“手冊”二字應有的實用性標準。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質用料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相當精良的,厚實的封麵和不錯的印刷質量,讓人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作品。然而,這種“精良”似乎用在瞭錯誤的地方。最讓我失望的是它對“華北野外”這個地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我原以為它會聚焦於北京、天津周邊的山區和平原濕地,收錄那些最常見、最有代錶性的種類。結果,書中收錄瞭許多我從未在華北地區,甚至在一些相對偏遠的、更偏北或更偏西的區域纔能見到的“邊緣物種”。這使得手冊的適用性大打摺扣。如果我身處北京香山,翻開介紹“內濛古草原特有種”的頁麵,除瞭浪費時間,沒有任何實際幫助。 更不用提那稀疏到令人發指的彩色插圖瞭。全書有限的幾張插圖,色彩失真嚴重,很多花卉的細節特徵完全無法辨認。很多時候,作者似乎完全依賴於文字描述來區分相似物種,比如兩種長相極其相近的野豌豆屬植物,文字描述中提及的細微差異,例如“莢果上的絨毛長度相差半毫米”,對於肉眼觀測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本野外手冊,其核心價值在於“能看圖識物”,而這本書的插圖質量和數量,更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內部資料,而非麵嚮現代讀者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