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华北野外观花手册 |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2-01 |
| 作者:李敏 | 译者: | 开本: 其它 |
| 定价: 39.80 | 页数:246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3497201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华北野外观花手册》主编早在2009年就编写了野外观花手册,针对读者普遍反映介绍种类少,见到的野花在书中查不到的问题,策划本套丛书,本套书主编均为*具实力与人气新生代科普作家。
本套书一改以往只是介绍一二百种野花,涵盖了2000余种,一套书在手,不论您是在城市周边、郊外田间、还是知名的不知名的山区、景点,都能够让您查到您所碰到的野花。
本套书小开本口袋书,随身携带,按花色、花型编排,快速查阅!推荐成套购买。
《华北野外观花手册》精选华北野生花卉种类403种介绍。内容包括前言、术语及使用指南、正文、中文索引、学名索引 、致谢、参考文献、摄影者等。正文每个主要种加0-2个相近种,介绍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生境、花期、全国分布图,相近种简要介绍识别要点。
李敏,男,网名光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物种信息与快速鉴定研究组工程师,主要负责植物图像库与数字植物系统研发,致力于植物分类学成果的应用开发与推广。主持建设了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在线植物志、植物百科、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中国数字植物园等系列网站及信息系统。近年在研究所135部署下开发了《中国植物志》手机版等应用产品,与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合作开发了“拍花识植物”图像模式识别应用等。开发的《植物园伴侣》移动应用创意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移动互联网应用青年创意大赛”创意类一等奖。 主持开发的 “中国数字植物园”网站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网站”。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
术语图解
华北观花指南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图片摄影者
致谢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用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精良的,厚实的封面和不错的印刷质量,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作品。然而,这种“精良”似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最让我失望的是它对“华北野外”这个地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我原以为它会聚焦于北京、天津周边的山区和平原湿地,收录那些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种类。结果,书中收录了许多我从未在华北地区,甚至在一些相对偏远的、更偏北或更偏西的区域才能见到的“边缘物种”。这使得手册的适用性大打折扣。如果我身处北京香山,翻开介绍“内蒙古草原特有种”的页面,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任何实际帮助。 更不用提那稀疏到令人发指的彩色插图了。全书有限的几张插图,色彩失真严重,很多花卉的细节特征完全无法辨认。很多时候,作者似乎完全依赖于文字描述来区分相似物种,比如两种长相极其相近的野豌豆属植物,文字描述中提及的细微差异,例如“荚果上的绒毛长度相差半毫米”,对于肉眼观测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本野外手册,其核心价值在于“能看图识物”,而这本书的插图质量和数量,更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内部资料,而非面向现代读者的工具书。
评分令人费解的是,这本书在某些关键物种的介绍上显得草率,而在一些相对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物种上却花费了过多的笔墨。例如,对于几种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杂草”的描述,其精确度非常高,甚至连叶脉的走向都详细描述了。但是,对于华北地区一些重要的、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花卉(比如某些特有的郁金香野生种群或稀有的兰科植物),描述却非常简略,甚至没有提供区分不同亚种的有效视觉或文字线索。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分布极不均衡。 这种编写的侧重,让人怀疑作者的取舍标准,是基于个人研究的偏好,而非面向大众的实用需求。如果一本手册无法有效地帮助使用者识别那些最常见、最容易被遇到的目标物种,那么它的“手册”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它更像是一本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汇编,而不是一个经过充分市场和野外验证的、能够指导公众探索自然的工具。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能迅速指出重点,但它最终提供的是一份过于晦涩的植物学目录。
评分这本号称“野外观花手册”的指南,拿到手的时候我就充满了期待,毕竟在中国广袤的华北平原上,能收集整理出详尽的花卉识别信息,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立刻感到一种深深的错位感。它似乎更像是一本植物学的理论教科书,而非我所设想的,一本能在田间地头快速定位、直观对比的工具书。书中大量篇幅被用来阐述植物的分类系统、拉丁学名背后的演化逻辑,以及对特定科属的微观解剖描述。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些信息固然严谨,但它们被堆砌得过于密集和专业化,缺乏足够的插图和清晰的对比图例。 比如,书中对“菊科”的描述,占据了整整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头状花序的结构,什么稃片、总苞片、花冠的形态差异,理论上是全面的,但当我真的在河北某地的山坡上遇到一丛陌生的野花时,我根本没有耐心去回忆书上那复杂的术语和枯燥的线条图。我需要的是一张清晰的、彩色的、突出关键识别特征的实物照片,配上“如果你看到这种花有三枚花瓣,并且叶子呈掌状分裂,那么它很可能是……”这样的直白指引。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按植物学分类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花期或地理分布来组织,这使得查找特定季节能见到的花朵变得异常困难,完全不符合“手册”二字应有的实用性标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严谨的学术研讨会,而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自然探索。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其学术化,充满了排比句和长难句,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恨不得把其所有的形态变化、生境要求全部囊括进来,这无疑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识,但却极大地牺牲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即时获取信息的效率。我希望在野外快速确认一朵花的身份,比如它的花期、是否含有毒性、是否有特殊气味等实用信息,但这本书的排版结构完全没有将这些“高频信息点”提炼出来。 很多关键信息被深埋在冗长的段落之中,需要逐字逐句地去“挖掘”。例如,关于某种草本植物的“药用价值”,信息被处理得非常保守和模糊,仅仅提及其在传统文献中的记载,却避开了现代研究的结论,这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植物实际用途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真空。它更像是为植物分类学家准备的参考书,而非为渴望了解身边自然环境的普通市民或户外爱好者量身定制的向导。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对“野外”体验的忽视。作为一本手册,它应该提供一些关于采集、记录、观察方法的指导,或者至少是关于如何应对野外环境的建议。然而,书中对这些实用层面的探讨几乎为零。例如,面对雨天或光线不足的环境,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观察角度?如何使用随身携带的工具辅助识别?书中完全没有提及。它只专注于“这是什么”,而完全跳过了“我该如何发现和确认它”的实践环节。 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特定区域(比如北京周边的拒马河谷或者河北西部的太行山区)的“热点观察点”推荐,或者至少是按海拔、生境划分的检索表,方便我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快速筛选。但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过于依赖于植物学的特征(如子房下位还是上位),这要求使用者在观察时必须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知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高不可攀的门槛。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是半个植物学专家,从而忽略了新手“如何入门”的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