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改革傢王安石 9787108027931

北宋政治改革傢王安石 978710802793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廣銘 著
圖書標籤:
  • 王安石
  • 北宋
  • 政治
  • 改革
  • 曆史
  • 人物
  • 傳記
  • 宋史
  • 曆史人物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創熠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27931
商品編碼:1490103535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7-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北宋政治改革傢王安石

定價:23.00元

售價:15.6元,便宜7.4元,摺扣67

作者:鄧廣銘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108027931

字數

頁碼:30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北宋中期積弊至深、內憂外患擾攘之際,政治改革的人物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一身任天下之責,推動富國富國強兵為宗旨的變法革新運動。蘇軾說:王安石纔識“名高一時,學貫韆載”,“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其魄力“能於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 王安石“三不足”的境界,使他成為當時思想界的先進人物,同時也成為脫離瞭廣大知識階層的人物,加上政治風雲的變幻,傾瀉於王安石身上的汙泥濁水,始自生前,至南宋愈演愈烈,幾近韆年而未得滌清。 鄧廣銘先生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始,傾注瞭巨大心力,曆經半個世紀四寫王安石,體現瞭一個史學傢的時代眼光與嚴謹精神。本書鋪展齣頗具特色的熙寜變法改製圖景,凸顯齣一個抖落掉汙染、誤解和扭麯的政治改變傢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來的風度和豐采,再現於讀者麵前。

內容提要

《北宋政治改革傢王安石》版本采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自1950年代以來,作者四次為王安石寫傳,《北宋政治改革傢王安石(史學類)》為後一個版本。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傢,對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變革都有理想和抱負、韜略和辦法,他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積極推動以富國富民強兵為宗旨的變法革新運動。麵對大量史料,作者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全麵客觀地把握王安石的人格和業績、氣度和膽識,清除近韆年來以莫須有的罪名醜化他的種種謗言謗語、虛枉記載,改變韆年來所鑄成的傳統成見,恢復他的本來麵目,同時也展示瞭頗具特色的熙寜變法改製的圖景。

目錄

序言
章 當國執政以前的王安石
節 從童幼到青少年
一 王安石誕生的時間、地點
二 王安石的父母
三 王安石青少年時期的心路曆程
第二節 進士及第和初入仕途
一 本是閤格的狀元
二 在簽書淮南東路節度判官廳公事任上
三 在知鄞縣任上
第三節 王安石願作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學”
一 做舒州通判
二 在江東提刑任內的一些事
第四節 王安石再到北宋朝廷供職
一 勉強就任三司度支判官奏進長達萬言的《言事書》
二 參加瞭是否續行榷茶法的討論
三 參與相度牧馬監變革問題的商討
四 為王安石的《明妃麯》辯誣
五 王安石暢論理財為治國先務
六 徑遷知製誥
七 辭官歸江寜守母喪 收徒講學
第二章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革新
節 任翰林學士期內的王安石
一 王安石勸說宋神宗做大有為之君
二 王安石願助宋神宗大有為
第二節 王安石在法傢思想指導下變法革新
一 變法的目標是富民、富國和強兵
二 摧製豪強兼並
三 對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重視和積極性的調動
四 崇尚法治
第三節 王安石變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精神
一 “天變不足畏”
二 “祖宗不足法”
三 “流俗之言不足恤”
第三章 王安石人參大政時治國安邦的兩大抱負
節 嚮大自然討取財富的為天下理財之法
一 “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主張的提齣
二 與司馬光關於理財問題的爭論
第二節 王安石吞滅西夏契丹統一中國的戰略設想
一 北宋建國百年內對契丹(遼)政策的幾次改變
二 王安石誌欲恢復漢唐舊境統一中國
第四章 王安石推行新法及其所遇阻力
節 有關理財和興農的各種新法
一 能體現“為天下理財”主張的“農田水利法”
附說 王安石對黃河的治理
二 均輸法
三 青苗法
四 免役法(或稱募役法)
五 市易法
六 方田均稅法
第二節 有關恢復民兵製度和加強軍隊作戰實力的兩種新法
一 保甲法
二 將兵法
第五章 王安石對待敵國外患的決策
節 全力支持王韶對西蕃諸部的招討——斷西夏右臂的河湟之役
第二節 在契丹統治者兩次製造釁端時的對策
一 熙寜五年契丹統治者的次挑釁
二 熙寜六年契丹統治者的第二次挑釁
三 韓琦、富弼主張自行解除武裝以釋契丹統治者之疑
四 駁斥邵伯溫捏造的“以與為取”的無恥讕言
第六章 王安石的兩次罷相
節 宋神宗畏天變與王安石的罷相
第二節 戰略設想的破滅和王安石的第二次罷相
一 用孟子的“濡滯”去齊探求王安石遲遲辭彆相位的原因
二 王安石的二次罷相非因呂惠卿的“發其私書”
第三節 略論宋神宗,王安石二人間的關係
一 思想境界和戰略設想的差距使宋神宗與王安石的關係日益疏遠
二 宋神宗依然運用要使執政大臣“異論相攪”的那條傢法
第七章 宋神宗的逝世與宋廷政局的大變
節 宋神宗的逝世和保守派人物的當政
第二節 章惇就役法問題對司馬光進行嚴厲駁斥
第三節 新法全被廢罷
第四節 司馬光、文彥博等人棄地與敵
第八章 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節 這次變法是革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一場激烈鬥爭
第二節 為天下理財的成效:發展瞭生産,扭轉瞭積貧的局勢
第三節 新法的被推翻不籌子新法的失敗
第九章 王安石的暮年和身後
節 十年的退休生涯
第二節 身後的冷落
附誌
編後

作者介紹

鄧廣銘(1907-1998),山東臨邑人,曆史學傢,曾任北京大學曆史學係主任、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

文摘

第三章
王安石人參大政時治國安邦的兩大抱負
節 嚮大自然討取財富的為天下理財之法
一“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主張的提齣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規模宏闊,所涉及的範圍,既廣且深,但其為核心的問題卻在於“理財”這是因為,在王安石於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進士及第,繼即仕宦為吏的時候,上距北宋王朝的建立已經八十餘年,其在開國初年所製定的一些規章法度,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之後,大多已弊端叢生,其為集中的錶現,則是所謂的“積貧”和“積弱”二者。初齣茅廬的王安石,對此當然也有所體認和覺察,如前所述,當他任鄞縣的知縣期內,就在《與馬運判書》中,明確地寫道:嘗以謂方今之所以窮空,不獨費齣之無節,又失所以生財之道故也。富其傢者資之國,富其國者資之天下,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今闔門而與其子市,而門之外莫入焉,雖盡得子之財,猶不富也。
……

序言



沉浮亂世中的革新與抗爭:一部關於北宋文官集團興衰的史詩 圖書名稱: 徽宗之死:北宋末年東京的權力傾軋與文化幻滅 ISBN: 9787530215876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改革傢或某一項政策的得失,而是將曆史的聚光燈投嚮瞭北宋末年,那個在繁華外錶下早已暗流湧動的“徽宗朝”。我們試圖描繪的,是一幅由文官集團的內耗、皇權的旁落、以及一場場未能有效應對的外部危機共同編織而成的,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畫捲。 北宋三百年的文治傳統,在宋徽宗趙佶繼位後達到瞭一個看似登峰造極、實則岌岌可危的頂點。徽宗本人對藝術、書畫、乃至奇珍異寶的極緻追求,耗盡瞭國庫的最後一絲餘力,更分散瞭朝廷對國傢根本問題的關注。然而,真正推動曆史走嚮衰亡的,是盤踞在權力核心的文官集團內部,那股日益白熱化的派係鬥爭。 第一部分:士大夫的黃金牢籠 在宋哲宗之後,朝堂上的政治氣候發生瞭微妙而緻命的轉變。不再是王安石變法時期那種自上而下、目標明確的改革衝動,而是演變成瞭一場關於“正統性”與“清流”身份的無休止爭奪。 本書詳細考察瞭徽宗初年“元祐黨爭”的殘餘影響如何滲透到對官員的任用之中。朝臣們不再以國傢利益為首要考量,而是將“排擠異己”視為鞏固自身政治地位的必要手段。我們深入分析瞭蔡京的崛起,他並非一個簡單的奸臣,而是一個深諳官僚體製運作規律的權力玩傢。他的成功,部分歸功於他對徽宗個人喜好的精準把握,更重要的是,他巧妙地利用瞭舊黨(如司馬光餘緒)的保守與清高,以及新黨(如章惇的追隨者)的失勢,構築瞭自己的權力聯盟。 我們著重探討瞭“宣和”年間,朝廷內部對財政和軍事投入的辯論。那些堅持反對過度奢侈、呼籲加強邊防的少數清醒聲音,是如何被主流的“安逸文化”和“文人相輕”的傳統所壓製和邊緣化的。例如,書中細緻重現瞭對“方臘起義”的應對過程,揭示瞭朝廷內部在戰前信息傳遞的失真、對地方軍事實力的誤判,以及最終在鎮壓過程中,文官係統與地方武將之間的相互猜忌如何延緩瞭平叛的速度,並造成瞭巨大的民生破壞。 第二部分:文化盛世下的權力真空 徽宗時代的藝術成就毋庸置疑,但這種“文化盛世”的錶象,恰恰掩蓋瞭政治肌體的空心化。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是:當最高統治者沉溺於審美享受時,政治權力便不可避免地滑嚮瞭那些最懂得如何迎閤和操縱的“技術官僚”手中。 我們通過解析大量宮廷檔案和私人信劄,重構瞭徽宗時期“內廷”與“外朝”的權力邊界。徽宗對“內臣”(如宦官係統)的信任,部分原因在於他們不參與士大夫之間的復雜黨爭,能夠提供一個相對“純粹”的服務渠道。然而,這種信任的傾斜,進一步削弱瞭宰相和樞密使的實權,使得國傢的重大決策失去瞭製度性的製衡。 本書特彆關注瞭“東京(開封)”這座城市的功能異化。作為都城,它匯聚瞭全國最頂尖的財富和人纔,但這些資源卻大量被導嚮瞭非生産性的消費——修建精緻的園林、收集奇石(花石綱的直接後果),以及維持龐大的皇傢供奉體係。在政治精英的眼中,東京是他們功名利祿的最終歸宿,而不是一個必須時刻警惕外部威脅的軍事前沿。這種“內嚮型”的政治文化,為日後金人南下的突然性提供瞭結構性解釋。 第三部分:末世的預兆與崩塌 北宋的衰亡並非一夜之間,而是長期積纍的結構性矛盾的總爆發。本書將敘事推嚮瞭靖康之恥前夜的關鍵十年。 我們詳細梳理瞭宋金關係的演變,重點不在於戰術的得失,而在於朝廷高層對女真崛起的戰略認知偏差。盡管有少數官員如種師道等人發齣瞭嚴厲的警告,但這些聲音在朝堂上往往被描繪成“杞人憂天”或“危言聳聽”。主流意見仍然傾嚮於相信,依靠高額的歲幣或外交手腕可以平息邊患,延續“文治”的和平慣例。 最令人心寒的是,在戰爭爆發的緊急關頭,文官集團內部的傾軋並未停止。書中詳述瞭在東京被圍睏時,朝中大臣們仍在為誰應承擔戰敗責任、誰的調兵策略更為“審慎”而進行著激烈的爭論。這種對眼前存亡威脅的集體失焦,是北宋政治文化最終走嚮失敗的標誌。 結語:一場未完成的自我救贖 《徽宗之死》旨在呈現一個復雜的曆史情境:一個在高度文明和極緻的官僚主義下,失去瞭政治韌性和危機應對能力的帝國是如何走嚮終結的。它不是關於某位英雄力挽狂瀾的故事,而是關於一個龐大體製在自我消化和內部消耗中走嚮衰亡的悲劇。通過對北宋末年政治運作細節的還原,本書試圖引發讀者對“文治”與“國策”之間平衡的深刻思考。它是一個關於權力、藝術、腐敗與末路的反思錄。

用戶評價

評分

與其說這是一部曆史傳記,不如說是一部極具現代視角的政治權力分析報告。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展現齣一種近乎社會學傢的嚴謹,大量使用瞭對比分析的手法,比如將不同時期的經濟數據進行量化對比,來佐證改革措施的短期成效與長期隱憂。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士大夫階層內部觀念分化的描述。那種關於“祖製不可變”的保守主義思潮,與“因時而變”的革新精神之間的拉鋸戰,被寫得如同現代管理學中的阻力分析。讀起來一點也不覺沉悶,因為作者的語言節奏感極強,每當論及關鍵的辯論時,句子便會變得短促有力,充滿瞭交鋒的火藥味。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它揭示瞭任何社會進步都伴隨著結構性痛苦,而這種痛苦往往被曆史敘事所掩蓋,需要用如此細緻的文獻梳理纔能重見天日。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瞭解一個曆史人物的生平,不如說是一次對“變法”這一永恒主題的深刻反思。作者在探討政策設計時,總是會跳脫齣當時的具體情境,去追問其背後的哲學基礎和治理理念。我注意到,書中有大段篇幅是關於他與儒傢經典的新詮釋的討論,這部分內容對我觸動很大,因為它錶明任何政治運動的根基,最終都要落腳於對“道”的理解。閱讀體驗非常紮實,因為它沒有迴避改革過程中齣現的許多爭議性話題,比如“富國”與“均貧”之間的微妙平衡點。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鋪陳瞭正反雙方的論據,讓讀者自己去權衡。這使得全書讀完後,留給讀者的不是一個固定的曆史答案,而是一連串關於如何麵對社會變革的持久叩問,非常適閤喜歡深度思考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本身就透露著一股厚重的學術氣息,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在梳理“新舊黨爭”時所展現齣的清晰脈絡。很多關於宋代黨爭的書籍讀起來總讓人雲裏霧裏,但此書通過對關鍵人物(如司馬光、蘇軾等)的觀點轉變和策略部署的精細描摹,成功地將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立體化瞭。特彆是對“朋黨”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含義的演變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對我理解古代政治倫理有極大的啓發。我發現,很多看似是理念之爭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資源分配和權力閤法性的爭奪。作者在敘述中極少使用感情色彩強烈的形容詞,而是讓史實自己說話,這種剋製的錶達方式反而産生瞭更強的震撼力,仿佛置身於曆史現場,冷靜地旁觀著權力運作的冷酷邏輯。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冷峻而富有洞察力,它沒有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極其冷靜地剖析瞭這位改革傢性格中的矛盾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其晚年心境時的筆法——那種理想主義者在遭遇世事無常和政治傾軋後的心灰意冷,被描繪得極其真實。書中對於他詩詞、文學成就的穿插也頗為巧妙,它不是簡單的文學鑒賞,而是藉此來反襯其政治抱負的無法完全施展。每一次重大的政策失誤或被對手抓住的把柄,作者都將其置於當時的權力結構和文化土壤中進行多維度審視,避免瞭後世評判者的傲慢。讀到最後,你會發現,這個人物的悲劇性並不在於他失敗瞭,而在於他的目標可能從一開始就注定要與那個時代産生劇烈的摩擦。這種對曆史人物的“去神聖化”處理,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深刻且引人深思,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改革”二字的真正含義和代價。

評分

這本關於北宋名臣的傳記讀起來,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碰撞。作者對曆史細節的考據之詳盡,讓人不得不佩服其下瞭多少苦功。尤其是在描述宋神宗時期朝堂上的黨爭與博弈時,筆觸細膩得如同工筆畫,將朝臣們的臉色、言辭間的試探,乃至背後錯綜復雜的關係網絡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青苗法”推行初期的社會反響的描繪。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政策條文,而是深入到基層百姓的生活切片中去,展現瞭新政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掙紮的復雜麵貌。書裏引用的史料看似枯燥,但作者高明的敘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對這段曆史並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被那種曆史洪流裹挾的無力感和改革者的孤獨感所深深觸動。讀完仿佛能聞到汴京城裏那股既繁華又壓抑的復雜氣味,讓人忍不住思考,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任何一場自上而下的變革,其成本究竟該如何衡量。這本書不隻是在講述一個人,更是在剖析一個時代的睏境與選擇的重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