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传承丛书套装21本第1辑医道门径/第二辑医道准绳/第三辑医道圆机/第四辑医道溯源

医道传承丛书套装21本第1辑医道门径/第二辑医道准绳/第三辑医道圆机/第四辑医道溯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李时珍,[清] 陈修园等 著,干祖望,王心远 等 编,王心远 编马莲等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道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医学史
  • 医理
  • 经络
  • 方剂
  • 中医经典
  • 医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406H
商品编码:14939774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医道传承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套装数量: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医道传承丛书:第1辑·医道门径+第2辑·医道准绳+第3辑·医道圆机+第4辑·医道溯源 学苑出版社总辑全四辑 21本

套装共4辑包含以下

总重量:7470g


第1辑:

 药性赋·药性歌括 9787507742220                      定价:25.00元 [元] 李东垣 著

金匮方歌括          9787507742190                      定价:42.00元 [清] 陈修园 著

长沙方歌括                           9787507742213                      定价:36.00元 [清] 陈修园 著  

时方歌括              9787507742237                      定价:22.00元 [清] 陈修园 著

医方集解               9787507742312                      定价:90.00元 [清] 汪昂 著  

医学三字经           9787507742268                           定价:58.00元

瀕湖脉学              9787507742206                             定价:39.00元

 


第二辑: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   9787507738902    定价:78.00元 [晋] 皇甫谧 著

黄帝内经灵枢     9787507744637    定价:36.00元   史崧<校订> 著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9787507744620   定价:88.00元   王心远 编

神农本草经辑校                 9787507744606-1   定价:54.00元  干祖望,王心远 编

难经难经集注                     9787507741544-1   定价:58.00元   秦越人 著

金匮要略                       9787507741742-1    定价:41.00元  张机述(西晋) 著

脉经                  9787507741803-1   定价:60.00元  王叔和 著

伤寒论         9787507741735    定价:58.00元  [东汉] 张机<述>著


第三辑:


温热论·湿热论 9787507741964-0 定价:24.00元 [清] 葉天士 

温热经纬 9787507741940 定价:62.00元  [清] 王士雄 著

温病条辨 9787507741957 定价:70.00元 [清] 吴鞠通 著


第四辑:


五行大义               9787507744057   定价:50.00元 干祖望,王心远 编 

宋刊周易本义       9787507742299   定价:38.00元 [宋代] 朱熹<撰>著

道德真经注             9787507744064  定价:30.00元  王心远 编马莲 校


内容简介


第1辑:濒湖脉学

《医道传承丛书(第1辑)·医道门经:濒湖脉学》是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毕生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完备而实用,将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集约于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时俗浅近之语道出,是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读本。其所载病证和治方使后学者于临证时有理可据,有法可依,有方可用。

长沙方歌括

《医道传承丛书(第1辑):医道门经·长沙方歌括》共四卷,卷一、卷二仿效《三字经》的体裁以三言韵语概述医学源流、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卷三、卷四详论《医道传承丛书(第1辑):医道门经·长沙方歌括》中所列各种病症的方药,并在书末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阴阳、脏腑、四诊等中医基础知识。《医道传承丛书(第1辑):医道门经·长沙方歌括》是清代著名医家陈念祖毕生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完备而实用,将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集约于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时俗浅近之语道出,是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读本。其所载病证和治方使后学者于临证时有理可据,有法可依,有方可用。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九年南雅堂刻本为底本,以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校刻本为主校本,并参考其他相关书籍点校。

金匮方歌括

   本书按《长沙方歌括》例而作,可谓是《长沙方歌括》的姊妹篇。全书将张仲景《金匮要略》诸方组成、功能主治、药物剂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内容,用歌诀的形式予以编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阐发了有关辨证论治的要旨,颇为实用,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爱好者研读。

 

时方歌括

 嘉庆辛酉(1801年),河北一带大水,陈修园“奉檄勘灾恒山,出其方,试而辄效”,嗣后他将宝贵经验刊成本书,承前启后,别具一格。书中收录了唐宋以后的中医常用方剂108首,以法统方,分为“补可扶弱、重可镇怯、轻可去实、宣可决壅、通可行滞、泄可去闭、滑可去着、涩可固脱、湿可润燥、燥可去湿、寒能胜热、热可制寒”十二剂。所载时方歌诀不仅叙方精辟,释方准确,而且辞藻流畅,文字韵味较强。间引李中梓、柯韵伯等医家诸论,对后学者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家用药风格和原方主治证的本意及精神实质有所帮助。本次整理以清嘉庆本衙藏版为底

药性赋.药性歌括

《医道传承丛书(第1辑):医道门经·药性赋·药性歌括》是清代著名医家陈念祖毕生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完备而实用,将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集约于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时俗浅近之语道出,是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读本。其所载病证和治方使后学者于临证时有理可据,有法可依,有方可用。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九年南雅堂刻本为底本,以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校刻本为主校本,并参考其他相关书籍点校。

医方集解

《医道传承丛书(第1辑):医道门经·医方集解》是清代著名医家陈念祖毕生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完备而实用,将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集约于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时俗浅近之语道出,是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读本。其所载病证和治方使后学者于临证时有理可据,有法可依,有方可用。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九年南雅堂刻本为底本,以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校刻本为主校本,并参考其他相关书籍点校。

医学三字经

《医道传承丛书(第1辑)·医道门经:医学三字经》共四卷,卷一、卷二仿效《三字经》的体裁以三言韵语概述医学源流、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卷三、卷四详论《医道传承丛书(第1辑)·医道门径:医学三字经》中所列各种病症的方药,并在书末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阴阳、脏腑、四诊等中医基础知识。《医道传承丛书(第1辑)·医道门径:医学三字经》是清代著名医家陈念祖毕生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完备而实用,将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集约于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时俗浅近之语道出,是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读本。其所载病证和治方使后学者于临证时有理可据,有法可依,有方可用。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

《医道传承丛书·医道准绳(第2辑):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包括:精神五藏第1、五藏六府阴阳表裹第三、五藏五官第四、五藏大小六府应候第五、十二原第六等。记录了晋代以前在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带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作,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我国第1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第二辑:黄帝内经灵枢

《医道传承丛书:黄帝内经灵枢》又称《灵枢》《灵枢经》,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本次校勘《医道传承丛书:黄帝内经灵枢》以任应秋教授旧藏明嘉靖间(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赵府居敬堂刻本《医道传承丛书: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本为底本,简称“赵府本”。因原书卷九缺失第十九页,相关内容参阅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三月影印本(书名题作“灵枢经”)。本次点校《医道传承丛书:黄帝内经灵枢》采用繁体字,竖排版,加入现代标点,并根据文义适当划分段落,以便阅读。凡底本讹衍倒夺之文,或参照诸书修改,或指出疑点所在,均在脚注中予以说明。

难经难经集注

《难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它与《内经》有着密切的学术关联,也有其独创之处。明初吕复《难经附说》自序中提到:《难经》十三卷,乃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以示学者。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难经》点校依据明《医要集览》之六内府刻本。《难经集注》中包含了三国吴吕广、唐杨上善、北宋丁德用、虞庶、杨康侯等五家《难经》注文。后有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难经集注》大约在明朝初中期就亡佚不传了,然而东邻日本仍有其抄本及刻本若干流传。此书于清嘉庆年间回传中国。《医道传承丛书:难经难经集注》以日本文化元年(一八○四年)刊濯缨堂本(选用日本内经医学会一九九七年五月一日影印,二○○二年七月一日初版第四刷)为底本;以日本享和三年(一八○三年)刊佚存丛书本(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三月影印,一九五七年六月第1版第二次印刷)为主校本。任应秋先生曾经说过:《医道传承丛书:难经难经集注》是保存宋以前旧注的唯1注本。《医道传承丛书:难经难经集注》的出版是对诸家注文及早期古本《难经》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今将《难经》《难经集注》合刊出版。

神农本草经辑校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汉代本草官托名之作,当时有多种本子,后因战乱丧失。仅存四卷本,经魏晋名医增订,又产生多种本子,陶隐居序称之为“诸经”,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时,将“诸经”中《本经》文糅合为一体,收入《集注》中。以《集注》为分界点,对《集注》以前的多种《本草经》,称之为陶弘景以前《本草经》;收载在《集注》中的《本草经》,称之为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保存于历代主流本草中。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散见于宋以前类书和文、史、哲古书的注文中。但是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经》和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均亡佚。尚志钧主编的这本《神农本草经辑校》为求得比较精确的《本经》文字,将历代善本本草中所含《本经》文,进行收集互勘,凡同一条文中出现诸多异文时,《医道传承丛书(第二辑)·医道准绳:神农本草经辑校》择其善者而从之。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医道传承丛书: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繁体竖排版)》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今人学习与研究祖国医学的必读经典。鉴于善本古籍存世稀少,我们特以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广补注黄帝肉经素问》为底本,参照金、元以来多种《素问》善本及其他古代医学文献加以校核,希望向读者奉献一部内容相对准确,切近古籍原貌的读诵本。

金匮要略

《医道传承丛书》是学习中医的教程。中医学有自身的医学道统、医宗心要,数千年授受不绝,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次第。初学者若无良师指点,则如盲人摸象,学海无舟。编者遵师所教,总结数代老师心传,根据前辈提炼出的必读书目,请教中医文献老前辈,选择较佳版本,聘请专人精心校准,依学习步骤,次第成辑。丛书以学习传统中医的启蒙读本为开端,继之以必学经典、各家临证要籍,*终归于《易经》,引导读者进入『医易大道』的高深境界。

伤寒论

《医道传承丛书:伤寒论》十六卷医界一般公认为末南阳张仲景先生“勤求古训、博採众方”而纂辑成编。《医道传承丛书:伤寒论》主要收录多篇名家著作,将《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择其善本重新点校,作为医道道之准绳列入“医道传承丛书”,亦为学医者之经典读物。


医道传承丛书套装(第一辑至第四辑)简介 《医道传承丛书》是一套致力于系统梳理、发掘并阐释中华传统医学精髓的力作。其核心目标在于,将历代名医大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独到见解以及传承下来的学术体系,以一种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医学爱好者、从业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本丛书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度解析,更是对其临床实践、哲学思想以及人文精神的全面展现,旨在为当代医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理论滋养。 第一辑:医道门径 《医道门径》作为本丛书的开篇之作,肩负着为读者搭建认识和理解中医的入门阶梯的重任。本辑选取了最基础、最核心的中医概念和理论,旨在让初学者能够迅速建立起对中医的整体认知框架。 在内容上,《医道门径》首先详细阐述了中医的哲学基础,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阴阳五行”的物质观。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些古老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并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构建。例如,阴阳学说不仅仅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更是阐释宇宙万物相互关联、动态平衡的根本法则,它在中医中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传变。五行学说则通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相生相克关系,来类比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传变,为理解脏腑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模型。 接着,《医道门径》系统介绍了中医的“精气神”理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的本源;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神,是生命活动的最高体现,是意识、思维和情感的载体。这三者的和谐统一,是生命健康存在的基础。本辑深入探讨了精、气、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养来维持其平衡。 此外,本书还着重讲解了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视角——“辨证论治”体系。不同于西方医学以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病因学”诊断,中医更侧重于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各种信息,然后将其归纳为不同的“证型”。“证”,是疾病在特定阶段、特定机体内的综合反映,包含着疾病的性质、部位、病因、病性以及患者的体质等多种信息。而“论治”,则是在明确“证”的基础上,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本辑通过大量经典的辨证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辨证论治的严谨性和灵活性,让读者领略中医诊断疾病的智慧。 在物质层面,《医道门径》也对中医的药物和方剂学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以及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都蕴含着深刻的配伍智慧。本辑选取了一些常用药物和基础方剂,讲解其功效和应用,让读者对中医的治疗手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医道门径》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辅以图表和案例,旨在帮助读者穿越中医古籍的晦涩,亲身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本入门读物,更是开启一段探索中医智慧之旅的钥匙。 第二辑:医道准绳 《医道准绳》在《医道门径》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中医理论的核,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中医辨证论治的严谨标准与系统规范。本辑强调的是中医理论的“准绳”作用,即一套稳定、可靠、可供遵循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本辑的首要重点是深入挖掘并阐释中医的“八纲辨证”体系。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总纲。阴阳是纲领,表里是病位的浅深,寒热是病性的寒热,虚实是病势的盛衰。这八个概念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框架。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四诊收集的证据,将复杂的病情精准地归类于八纲范畴,例如,高烧、面红、脉洪数等可归为“阳、实、热、里”;而形寒肢冷、面色晦暗、脉沉迟等则可能属于“阴、虚、寒、表”。《医道准绳》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析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除了八纲辨证,本辑还对“六经辨证”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解读。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伤寒论》提出的辨证体系,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另一座高峰。《医道准绳》详细阐释了每一条经的病位、病性、传变规律以及相应的治法。例如,太阳经证多挟外感风寒,病位在肌表;阳明经证多为热盛,病位在里;少阳经证多涉及半表半里等。本书通过追溯六经辨证的源流,解析其内在逻辑,并结合大量伤寒医案,力求让读者深刻理解六经辨证的精妙之处,以及它在指导临床用药上的精准性。 “脏腑辨证”也是《医道准绳》着重探讨的内容。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每一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本辑深入分析了各脏腑的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和体征,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病变。《医道准绳》强调,在辨证过程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识别出病变的核心脏腑,才能制定出切中要害的治疗方案。 此外,本辑还触及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其他重要的辨证体系,并阐述了这些辨证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医道准绳》力求展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和立体性,强调其在疾病诊断上的精准度和规范性,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本书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梳理,更是对中医思维方式的深刻揭示。 第三辑:医道圆机 《医道圆机》在《医道准绳》所建立的理论框架之上,进一步将探讨的重点移至中医的“活法”与“变通”,即如何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实际。本辑强调的是中医在实践中的“圆机”,意指处事的灵活性、应变能力以及深刻的洞察力。 本辑首先深入探讨了“辨证施治”的“施治”环节,即如何在明确证型后,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方药选择,更包含了针灸、推拿、艾灸、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医道圆机》强调,同一证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质、年龄、环境、疾病的进展阶段等),可能需要不同的治法。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展现了中医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实现“因人施治”和“因时施治”。 “治未病”的思想是《医道圆机》的核心理念之一。本辑深入阐释了中医预防疾病、早期干预以及康复保健的丰富思想和实践方法。这包括对生活方式的指导、季节调养的建议、情志的疏导以及食疗的运用等等。书中强调,真正的“医道”,不仅仅在于治病,更在于养生,在于提升人体的生命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上工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医道圆机》也关注了中医的“变通”智慧。在面对疑难杂症,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时,中医如何运用灵活的思维,打破常规,寻找新的治疗思路?本辑通过介绍一些古代名医的临证经验,展示了他们在复杂情况下,如何通过对病情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中医理论的融会贯通,巧妙地调整方药,甚至创造出新的治法。这体现了中医“法随证变,药随证宜”的原则。 本书还强调了“整体观念”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中医不仅仅治疗局部的病症,而是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同时关注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在治疗时,不仅要考虑疾病本身,还要考虑患者的情绪、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多种因素。《医道圆机》通过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当治疗方案考虑周全、顾及整体时,疗效往往会事半功倍。 此外,《医道圆机》还涉及到医患沟通、医德医风等重要方面,强调了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同情心、责任感以及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的重要性。这种“圆融”的态度,对于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医道圆机》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阐述,更是关于中医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和升华。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继承中医经典的同时,也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临床的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医。 第四辑:医道溯源 《医道溯源》作为本丛书的第四辑,将带领读者回溯中医历史的长河,探寻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源头活水,理解中医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演变并传承至今的。本辑旨在让读者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中医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必然性。 本辑的首要任务是梳理中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作者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先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如何逐渐形成最初的医疗观念和实践。这包括对古代神话传说、早期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等)的解读,以及对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等)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的追溯。通过对这些历史素材的分析,《医道溯源》揭示了中医萌芽和早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接着,本辑将重点关注中医发展史上的几个关键时期和重要学派。例如,《伤寒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成熟,《金匮要略》则拓展了中医的临床应用范围。宋代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出现了温病学说、补土派、滋阴派等不同的学术流派,各有其独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医道溯源》将逐一介绍这些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以及它们对中医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例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通过梳理这些学说的演变轨迹,《医道溯源》帮助读者理解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历史性,认识到中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体系。 《医道溯源》也关注了中医在不同历史时期与西方医学的交流与碰撞。虽然西方医学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中医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中药治疗方面,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本书将通过历史的视角,分析这种交流如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以及如何理解中医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此外,本辑还触及了中医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介绍它们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在医学史上的地位。《医道溯源》强调,对这些经典的学习,是理解中医精髓的必由之路,也是传承中医的重要环节。 《医道溯源》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明白,中医并非僵化的古董,而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淘洗、无数代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溯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中医仍然具有的重要意义。本书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医道”。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医道溯源”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追溯着中医这门古老学科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这本书并非枯燥的文献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精炼的语言,为我展现了中医从萌芽、形成到壮大的漫长历程。从上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奠基之作,再到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革新,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代著名医家的生平及其主要贡献的介绍,比如扁鹊的神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如何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孙思邈的医德如何成为后世楷模等等。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让中医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的鲜活生命。通过“医道溯源”,我不仅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更深刻体会到其传承的艰辛与不易。每一次的进步,都凝聚了无数医者的心血和智慧,而这种“溯源”的过程,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宝贵医学遗产,并思考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和创新。

评分

当我翻开“医道准绳”,一股严谨治学、力求精深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相较于“医道门径”的入门引导,这一辑显然更侧重于对中医临床实践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原则和规范的阐述。这里面提到的“辨证论治”四个字,绝非只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贯穿于整部中医的灵魂。书中通过大量详实的医案分析,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个体体质、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灵活运用各种治法,而非一味套用现成的方剂。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讲解,它不是死板的配伍,而是充满了变化和创造性,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细致推敲,才能达到最佳疗效。读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高度的个体化和灵活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效药”,只有因人、因病而异的精准治疗。这本书让我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绝非仅仅是掌握了药方和针灸手法,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套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能够深入疾病的本质,把握治疗的“准绳”,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中医的读者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医古籍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最近有幸拜读了这套《医道传承丛书》,这套书的编纂和出版,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文献的整理,更是一次对中华传统医学精华的深度挖掘和系统呈现。我尤其喜欢其中的“医道门径”这部分,它如同新手踏入中医殿堂的第一扇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中医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这些在很多入门书籍中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在这里被拆解得十分清晰。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入手,举例生动,比如用季节变化来比喻阴阳的消长,用人体的五官来对应五脏,这些类比让我这个初学者能够迅速抓住核心,产生联想,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让我开始从整体、动态的视角去看待健康和疾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症状。读完“医道门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时,突然被点亮了一盏灯,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对中医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医发展、同时又有着自己独立思考和阅读习惯的读者,我对这套《医道传承丛书》的整体印象是,它不仅是一套优秀的普及读物,更是一套能够引导深度思考的学术性著作。我注意到,在不同的章节中,作者对于同一概念的处理方式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性”恰恰体现了其编纂的用心。例如,在“医道门径”中,对“气”的解释侧重于其功能和表现,而在“医道圆机”中,则更多地探讨了“气”在整体平衡中的作用。这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结构,能够让读者在不同阶段获得不同的认知体验。此外,书中引用的史料和医案,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筛选,保证了其学术的严谨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大巧若拙”的叙事风格,不炫技,不卖弄,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将中医的精髓娓娓道来。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对中医的知识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我对中医的理解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探索充满了更深切的期待。

评分

“医道圆机”这部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感受。它不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理论体系或临床技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医的整体哲学和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圆机”这个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这里的“圆机”并非指简单的圆滑或投机取巧,而是强调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以及中医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人体和疾病时所应具备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书中通过对许多看似矛盾的医理和方剂的辩证分析,揭示了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以及“治未病”的超前理念。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传达的,是中医作为一门生命科学,其核心在于把握事物运行的规律,顺应自然,并在必要时以最小的干预达到最大的疗效。读完这一辑,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从过去的“知其然”到开始“知其所以然”,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智慧的启迪。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但有几本书有明显的损折。颇感意外。

评分

好书

评分

虽然有些贵,但总算配全了,大爱!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王教授良心出品,很有价值!

评分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订单,今天收到了,感觉很不错。谢谢?

评分

宝贝很好质量不错,还会再来。继续支持京东!希望快递不要偷懒,送货上门!

评分

挺好的书,值得拥有!

评分

很难得,繁体版就是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