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镜花水月:西方时尚里的中国风》 服装设计时装展览艺术画册图录

【后浪直营】《镜花水月:西方时尚里的中国风》 服装设计时装展览艺术画册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安德鲁·博尔顿(Andrew Bolton 著,胡杨 译
图书标签:
  • 时尚设计
  • 服装设计
  • 中国风
  • 西方时尚
  • 艺术画册
  • 展览图录
  • 镜花水月
  • 后浪
  • 时装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80198
商品编码:14986256758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6
字数:2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镜花水月”由王家卫担纲展览艺术总监。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其他世界知名博物馆与时尚品牌的珍贵收藏共同构成这一美妙巨著。

  著名摄影师普拉顿为本书拍摄近200幅精美大图,诗意呈现西方时装与中国传统服饰和艺术品。

  精心编排的对页与硫酸纸插图让读者得以品味这些西方设计师的灵感源头和对中国元素的全新解读。

内容简介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向外输出的艺术品——从玉器、丝绸、青花瓷到近几十年来的电影——刺激了西方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幻想,并成为西方源源不断的时尚灵感来源。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2015年举办了“现象级”时尚展览“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这次展览聚焦于受到中国风影响的西方不错定制时装与成衣,并将它们与中国历史服装、中外艺术品和电影作品一起展出。本书作为该展览的图录,收录了有名摄影师普拉顿(Platon)为展品拍摄的近200幅优美大图,让读者得以品味中国的文化和裁剪符号与西方的时装元素和想象在时尚中的相互作用。本书亦呈现了此次展览艺术总监王家卫、策展人安德鲁?博尔顿等人从时尚、艺术、电影等角度撰写的精彩文章,以及有多件作品参展的有名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的访谈实录。

媒体推荐

“在这本为我们带来愉悦感受的时装学院的图录中……博尔顿在他的引言中对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采取了去政治化的观点,这为本书——风格在与内容的对垒中大获全胜,封面由烫金的红色丝质面料包裹——定下基调。书中跨越了几个世纪的西方的精美时装、艺术与电影变幻出一幅关于中国的美妙幻景。”——里斯托弗?莱昂,《读书论坛》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安德鲁·博尔顿(Andrew Bolton) 译者:胡杨

安德鲁·博尔顿(Andrew Bolton),就学于东安格利亚大学,学习非西方艺术并获硕士学位,曾在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工作九年,于2002年加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现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装学院主策展人。他已策划数场备受瞩目的时尚展览,出版多部著作,并为艺术与时尚类出版物撰稿。

目录

赞助商声明
馆长序
小谈电影与时尚
东方与西方的对话
走向表面美学
一室私语
在时尚中塑造中国
中国服装意象
电影中的虚拟中国
从皇帝到平民
符号帝国
采访、资料来源与版权

文摘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都市风尚的视觉演变》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越百年光影的视觉盛宴,深度剖析了二十世纪以来,都市时尚如何从功能性需求逐步蜕变为表达社会思潮、个体身份与艺术审美的复杂符号系统。它摒弃了单纯的服饰罗列,转而聚焦于服装背后的社会学、技术革新与文化符号的相互作用,旨在揭示时尚作为一种“流动的建筑”是如何在时代更迭中塑造和反映人类生活面貌的。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黎明与结构重塑(1900-1930年代)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二十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力下,传统束缚如何被缓慢瓦解。这一时期,时尚的中心正从宫廷贵族的封闭空间,迅速转移至巴黎和纽约的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探讨了保罗·波烈(Paul Poiret)对“科尔塞特时代”的颠覆,这种对身体形态的解放,不仅是美学上的革新,更是女性争取活动自由的社会宣言。 随后,重点分析了香奈儿(Chanel)的崛起及其对实用主义美学的奠定。通过对斜纹软呢、针织面料以及“小黑裙”的深入研究,本书阐述了香奈儿如何将精英阶层的奢华与中产阶级的效率需求巧妙融合,为职业女性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阶段的视觉语言,是直线、简约与对速度的向往,反映了汽车、电影等现代交通和娱乐工具对生活节奏的重塑。 第二部分:战争阴影下的功能与幻想(1930-194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全球时尚产生了剧烈而矛盾的影响。在物资匮乏的背景下,时尚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创造力。本书详细考察了政府的配给制度如何催生了“实用主义设计”(Utility Design),面料的节省与服装寿命的延长成为一种道德规范。 然而,在压抑的现实之外,电影工业成为了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创造了一种与现实脱节的、充满魅力的“幻想服装”。通过对阿黛尔·阿斯特(Adèle Astaire)和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等银幕偶像的服装风格分析,我们看到,即便是最简朴的年代,人们对华丽和浪漫的渴望也从未停止。此部分尤其关注了斯基亚帕雷利(Schiaparelli)如何利用超现实主义艺术,在紧缩的社会环境中注入了荒诞而尖锐的幽默感。 第三部分:新女性的诞生与结构回归(1950年代) 战后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对“秩序”和“女性气质”的集体呼唤。迪奥(Dior)在1947年推出的“新风貌”(New Look)被置于核心位置进行解读。本书认为,“新风貌”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战时紧缩的一种强力反动,它用奢华的面料和夸张的廓形,宣告了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回归,并重新定义了战后家庭结构下的理想女性形象。 与此同时,本书也平衡地呈现了街头青年的崛起。从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的白T恤和牛仔裤,到“波西风”(Teddy Boys)的出现,这标志着第一次大规模的、以青少年为驱动力的时尚亚文化运动的兴起,预示着时尚权力将从高级定制沙龙向大众市场转移。 第四部分:革命的剪裁与身份的解构(1960-1970年代) 六十年代是时尚史上最具爆炸性的十年。青年文化、民权运动、反战思潮以及性解放共同作用,使得时尚从“自上而下”的权威模式,彻底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社会表达。玛丽·匡特(Mary Quant)的迷你裙如何成为青年反抗父权和旧有道德规范的旗帜;太空竞赛如何激发了对未来感面料(如PVC、金属光泽)的迷恋;而嬉皮士运动则带来了对自然、民族风情和手工制作的回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进入七十年代,朋克(Punk)的出现被视为对所有既有美学体系的彻底颠覆。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将撕裂、安全别针和破坏的符号引入高级时装语境,这不仅是服装上的创新,更是一种激进的政治宣言。 第五部分:权力着装与全球化扩张(1980-1990年代) 八十年代,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权力着装”(Power Dressing)。本书深入分析了“华尔街文化”如何影响了女性的职业装束——宽肩垫、权力套装,这些元素是女性进入高层管理职位的视觉铠甲。同时,意大利的品牌如范思哲(Versace)和阿玛尼(Armani)在全球市场上的崛起,标志着时尚产业资本化的加速。 九十年代,时尚进入了对八十年代过度奢靡的反思期,出现了“极简主义”(Minimalism)和“反时尚”(Anti-Fashion)浪潮。川久保玲(Rei Kawakubo)和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在巴黎引发的“日本解构主义”美学,挑战了西方对“完整性”和“美观”的传统认知,强调布料的颓败、不对称与流动性,为二十一世纪的时尚设计埋下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结论:流动的历史语境 本书最后总结道,二十世纪的时尚史,本质上是一部技术、社会结构与个体自由意志相互博弈的历史。每一次廓形的改变,每一次面料的革新,都深深烙印着特定的时代精神。通过对这些视觉符号的解码,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现代都市生活是如何被精心“穿戴”起来的。 本书不仅是对服装美学的一次梳理,更是一部以身体为载体的社会变迁史,适合所有对艺术史、社会学、纺织技术和当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画册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序或者地域划分,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结构。我发现作者似乎更侧重于挖掘“意象”与“符号”的跨文化传递过程,那种对主题的抽象提炼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纹样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西方设计师重新诠释的对比分析,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通过文字的引导,将观众的目光引向那些深层次的文化对话。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研讨会,被激发去思考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是如何在一个新的语境下产生共鸣与张力的。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原本可能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无不透露出一种精致与匠心。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厚实而平滑,使得那些色彩斑斓的图片能够完美地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那些烫金的文字和特殊的局部UV工艺,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独特的光泽,让人忍不住想一再把玩。打开书本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独特气味,构成了一种令人愉悦的阅读前奏。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不凡。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设计师对于美学的高度追求,每一个跨页的布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有大开大合的冲击力,又不失细腻的层次感。这种对实体书本的尊重,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在触觉和视觉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评分

书中收录的那些高清摄影作品,质量之高简直令人赞叹。那些秀场的瞬间定格,每一个模特的姿态、光影的交错、服装的垂坠感,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那些特写镜头,我仿佛能透过照片感受到面料的纹理,体会到刺绣的立体感。很多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往往在T台上显得转瞬即逝,但在这本画册里,它们被永久地凝固了下来,供人细细品味。我甚至拿出放大镜来观察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盘扣的制作工艺或者苏绣的针法,那种清晰度简直可以媲美原作。这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服装细节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呈现”与“再现”之间关系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艺术传播的朋友,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文化输出与审美教育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一个高精尖的媒介——高级时装——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它不仅仅是给设计师看的参考书,更像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一堂精彩的文化鉴赏课。通过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设计,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我们自身传统文化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深藏不露的美学精髓。阅读完毕后,我不仅对西方时尚的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对我们自身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与思考。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服装艺术的范畴。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对“西方时尚里的中国风”这个主题略带一丝保留,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化的符号堆砌,或者陷入刻板印象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非常巧妙地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的龙凤图案,转而关注那些更微妙、更具哲学意味的文化挪用。它探讨的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吸收”与“变异”,这种洞察力是极其敏锐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某些作品时所持有的批判性眼光,它既肯定了文化交流的价值,也适时地指出了可能存在的误读和审美陷阱。这种平衡的姿态,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既包容又具有学者的严谨性,让人读来心悦诚服,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