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第二版)
原价:46.00元
作者:江荣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301200971
字数:465000
页码:40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适应大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大学本科生教学的实际需求,本教材一改过去人物记传式编年体例为专题式编写结构,即把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合并为神权、儒家、法家、道家、佛学、理学、实学、改良、革命九个专题,并力争对每个专题所涉及的问题源流、实际内容、演变脉络、历史上的影响或现今意义有个清楚的阐述或评价,且在每个专题之后附有相关的原著、参考书和参考论文目录。本教材史料丰富翔实,准确可靠;内容紧凑,难易适中;观点平实合理;体例新颖独到。是同类教材中较好的版本。
目录
第一讲 中国的神权政治思想
一、夏商周的神权政治思想
二、阴阳五行思想与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
三、孔子知天命言论与墨子天志说
四、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
五、汉代谶纬神学
六、民间宗教思想
七、中国神权政治思想评说
第二讲 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儒学脉络
二、王道仁政思想
三、民本思想
四、大一统思想
五、大同思想
六、中庸思想
七、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简要评说
第三讲 法家的政治思想
一、法家学派概说
二、法家的历史观
三、法家的“势治”思想
四、法家“法治”思想
五、法家的“术治”思想
六、法家的耕战主张
七、法家的历史影响
第四讲 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道家政治思想的渊源及其分期
二、创造期的道家政治思想
三、综合期的道家政治思想
四、困袭期的道家学说
五、道家政治思想的简要评说
第五讲 佛学与政治
一、佛学概说
二、魏晋南北朝的佛学与政治
三、唐宋的佛教与政治
四、佛学与政治评说
第六讲 宋明理学与政治
一、理学概说
二、宋明理学的范畴和基本议题
三、社会治理主张
四、宋明理学的发展源流及其演化
五、宋明理学评说
第七讲 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
一、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概说
二、明清之际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三、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四、明清之际对空疏学风的批判和对实学的倡导
五、明清之际对国家制度的改革设想
六、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简要评说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一、改良概说
二、近代中国改良特点综述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
四、近代中国改良的理论与思想基础
五、早期官僚知识分子的改良主张
六、洋务派的改革
七、维新派的改良主张
八、最后的改良--晚清新政
九、中国近代改良思想简要评说
第九讲 中国的革命思想
一、革命思想概说
二、中国古代的革命思想
三、中国近代的革命思想
四、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革命”的争论
五、中国革命思想简要评说
作者介绍
江荣海,1954年7月出生,安徽省全椒县人。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行政伦理学等方面的教学或科研工作。主编、合著或独自发表的著作有:《从孔子到毛泽东--中国杰出人物政治思想撷要》、《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玄学及其对政治影响之研究》等。
文摘
序言
翻开《权力的悖论与现代性》,我立刻被其那种近乎于文学的叙事风格所吸引。这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论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观察家在深夜与你促膝长谈。作者擅长捕捉细节,他将宏大的政治叙事解构为一个个微小到个体命运的片段,然后从中提炼出普遍的规律。尤其是在论述“信息不对称如何重塑主权边界”那一部分时,他引用的几个古代官僚系统的轶事,生动地说明了即便在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信息的控制权才是真正的权力所在。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幽默感和自我反思,他毫不避讳地指出,所有关于“理性治理”的宏伟蓝图,最终都会被人类的非理性动机所侵蚀和扭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将政治人物塑造成脸谱化的符号,而是还原了他们的复杂人性。它教会我们,理解政治,首先要理解人,理解那种植根于我们基因深处的对秩序与混乱的永恒拉锯战。对于长期处于信息茧房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去魅”视角,让人看到光环背后的阴影,是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无声的规制:社会如何自我约束》这本书,其视角之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它几乎完全避开了国家机器和暴力垄断这些传统政治学的核心议题,转而深入探讨了社会规范、文化惯性乃至日常礼仪是如何在没有明确法律条文的情况下,行使着比法律更强大、更持久的约束力的。作者巧妙地融合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关于“软权力”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肌理的分析框架。例如,书中对“公共领域中的沉默成本”的分析,揭示了为什么某些争议性话题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会集体失声,这种“自我审查”机制的形成过程,比任何自上而下的审查都更为有效和隐蔽。我感觉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化人类学考察,而不是在研读政治理论。它迫使我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不经意的行为和语言习惯,是不是早已被某种看不见的政治力量预先设定好了轨迹?对于希望理解非西方或特定社群政治生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穿透力的工具。
评分很少有书籍能像《透明度陷阱与政治信任的重建》这样,精准地击中当代政治困境的核心。作者直指当下社会对“完全透明化”的狂热追求,并论证了这种过度追求透明如何反噬了政治运作的有效性和公众的信任。书中通过对现代媒体环境和官僚流程的细致解剖,揭示了一个悖论:信息越多,理解越少;揭露越多,信任越低。他认为,政治的有效运作需要一个“必要的模糊空间”来处理复杂性和妥协,一旦这个空间被彻底曝光,公共话语就会被即时反应和情绪主导,导致任何审慎的决策都难以推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现代和犀利,充满了对数字时代政治生态的批判性洞察。它没有提供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而是以一种近乎悲观的务实态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新锚定政治的“信任之锚”。对于关注媒体政治、信息战和现代治理危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反直觉的视角。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政治思考,必须具备一种跨越时间维度的能力,而《历史的侧影:从城邦到超级大国》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比较政治形态学”的探讨。作者的宏观视野令人震撼,他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政治实验放在同一个比较的维度下审视,寻找那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结构性相似点。书中对“城邦民主的狭隘性”与“帝国统治的过度集中化”之间的张力分析得尤为精彩,他指出,政治制度的演进,往往是某种既得利益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反复试错过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厚重的,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其中的历史细节和作者构建的理论模型。它挑战了那种认为现代政治是人类历史终点的线性进步观,而是提出了一种周期性的、充满张力的动态平衡观。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点,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可以用于分析任何政治事件的分析框架,非常适合那些对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有浓厚兴趣的深度学习者。
评分这本《政治的艺术与心灵》着实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佳作。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方式,剖析了人类社会中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书中没有冗长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将政治的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共识的脆弱性”这一观点的论述,他指出,任何看似坚不可摧的政治结构,其基础都建立在一系列不断被重新协商和验证的默契之上,一旦这种默契出现裂痕,整个体系便可能在悄无声息中瓦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历史长河中那些兴衰更替的王朝和运动,理解了为何有些看似完美的制度设计,最终却导向了意想不到的灾难。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不带明显的褒贬,却能激发出读者对自身所处政治环境更深层次的审视。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表面新闻报道,探究政治运行内在机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复杂世界所需的思维工具,而非简单的答案。读完合上书卷时,内心是充实的,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世界更清醒的认识,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政治常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