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實主義與國際政治
原價:49.00元
作者:(美)沃爾茲,張睿壯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301197707
字數:412000
頁碼:37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肯尼思·沃爾茲所著的《現實主義與國際政治》自1979年齣版以來,便成為當代國際關係理論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新現實主義”理論的“聖經”。對它無論是愛還是恨,無論是支持還是批判,隻要是討論國際關係理論的文章,多得從它開始,很少能繞過這一基準。
內容提要
肯尼思·沃爾茲所著的《現實主義與國際政治》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的國際關係思想傢肯尼思·沃爾茲的文集。他的著作《人、國傢與戰爭》和《國際政治理論》均為國際關係理論的經典之作,它們開創瞭以新現實主義或結構現實主義著稱的理論流派,當代現實主義學者和思想傢中的許多人都齣自這一流派。在《現實主義與國際政治》中,沃爾茲對他撰寫每篇文章的背景做齣說明,以此為綫索把他在理論發展過程中寫下的充滿創造力的文章編排組織起來,並從這些理論的廣義目標齣發去解釋當前國際體係中撲朔迷離的均勢格局。
目錄
中文版序言引言第一部分 理論 1 康德、自由主義與戰爭 一 二 三 四 五 2 世界政治中的衝突 什麼是衝突? 國際結構與國傢行為 國傢間的鬆散聯係:迴歸 國傢間的緊密聯係:決意對抗 國傢間的緊密聯係:融閤 國傢問沒有聯係:撤退 形勢與戰略 解決衝突 3 關於《國際政治理論》的反思——迴應我的批評者們 結構與單元 預測、權力及理論檢驗 “解決問題”的理論 結論 4 新現實主義理論中的戰爭根源 讓戰爭保持冷態:結構層次 讓戰爭保持冷態:單元層次 戰爭:熱戰與冷戰 現實主義思想與新現實主義理論 5 經濟學理論如何成為可能 國際政治:在理論的藩籬之外 國際政治:在理論的藩籬之內 理論與現實 6 理論評估 7 關於檢驗理論的一些想法第二部分 國際政治 8 兩極世界的穩定性 兩極體係內部的穩定性 兩極時代的終結? 兩極世界的持久性 一些異議 與政策有關的結論 9 國際關係中的競爭與管理 一、現代國傢與核武器 二、國際均衡 三、國際社會與國際管理 四、結論 10 國際結構、國傢武力與世界均勢 一 二 三 11 國傢相互依賴的神話 相互依賴的含義 貿易:國傢參與的變化 投資:國傢和公司的利害得失 雄辯與現實 12 正在浮現的國際政治結構 兩極的終結以及冷戰的終結 強國的興衰 國傢偏好與國際壓力 均勢政治:舊式的與新式的 結論 13 冷戰後的結構現實主義 民主與和平 相互依賴的微弱影響 國際製度的有限作用 權力平衡:不是今天而是明天195 結論204 14 全球化及治理 國傢的現狀 國際政治中的國傢 結論 15 國際政治的連續性第三部分 軍事 16 理性、意誌和武器 17 朝嚮核和平 自助體係的軍事邏輯 核武器擴散的影響 用小規模核力量進行威懾 18 核神話與政治現實 靠什麼威懾? 威懾蘇聯 核武器為何支配戰略 核軍備與裁軍 戰略防禦 結論 19 一則答復(對薩根和沃爾茲的批評者)第四部分 政策 20 和平的政治273 一 二 三 四 21 全球視角下的美國對歐政策283 美國的世界觀是什麼樣的? 世界的真實麵貌如何? 其他國傢想從我們這裏得到什麼? 我們如何能知道該做什麼? 我們能得齣什麼結論? 22 又一差距? 23 美國作為世界典範?——外交政策的視角 一、國傢的地位如何影響政策 二、權力失衡的影響 三、結論授權與緻謝注釋索引
作者介紹
肯尼思·沃爾茲(KenhN.Waltz1924—),2004年5月,肯尼思·沃爾茲教授應張睿壯教授邀請,齣席南開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揭牌儀式,受聘為南開大學名譽教授,並舉辦為期兩周的學術講座和研討。此照片為兩位譯者當時與沃爾茲教授的閤影。肯尼思·沃爾茲,美國著名國際關係理論傢,哥倫比亞大學戰爭與和平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伯剋利加州大學的退休教授,曾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榮獲“詹姆斯·麥迪遜政治科學傑齣學術貢獻奬”。沃爾茲被視為新現實主義學派的代錶人,其代錶作《國際政治理論》(1979)被視為新現實主義流派的開山之作,其他著作還有:《人、國傢與戰爭》(1959)、《對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核武器的擴散:一場辯論》(1995)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深沉的墨藍色調,配上極簡的白色襯綫字體,初看就給人一種嚴肅、不容置疑的學術氣息。翻開扉頁,作者的履曆介紹簡潔而有力,讓人對即將閱讀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欣賞它在理論框架構建上的精妙之處。作者似乎並沒有急於將各種學派的觀點堆砌在一起,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用近乎哲學的思辨,去解構“權力”、“利益”、“安全”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邏輯。讀到關於古典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的辨析時,我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沒有簡單地采用二元對立的敘事模式,而是巧妙地引入瞭社會建構主義的一些討論視角,使得這場看似涇渭分明的學術爭論,突然展現齣瞭豐富的灰色地帶。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分析路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愉悅感。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更像是一場引導你進行深度思考的思維訓練營。對於任何想要真正理解國際關係底層邏輯的讀者來說,這種紮實的理論功底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評分這本書在語言運用上,展現齣一種獨特的、古典的學術莊重感,這與它所探討的主題——國際政治的永恒睏境——形成瞭完美的呼應。作者的措辭極為考究,很少使用時髦的流行詞匯,而是偏好那些承載瞭深厚曆史意蘊的專業術語。閱讀起來,雖然需要更高的專注度來跟上其復雜的長句結構和嚴密的邏輯鏈條,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力量。它不像許多現代的通俗讀物那樣試圖討好讀者,而是以一種近乎導師的姿態,要求讀者付齣相應的努力。這種對學術純粹性的堅守,使得這本書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遺産,而不是曇花一現的快餐讀物,其思想的穿透力,能夠持續影響讀者對國際事件的解讀框架,而非僅僅提供對當下新聞的注解。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學科脈絡的清晰把握。它從最基礎的本體論和認識論齣發,穩步構建起分析國際關係的工具箱,隨後進入到對不同理論流派的比較分析,最後落腳於對當前全球性挑戰的運用性解讀。這種由抽象到具體、由基礎到前沿的遞進,讓閱讀體驗非常流暢,絲毫沒有那種東拉西扯、缺乏重點的通病。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其對文獻引用的處理。注釋詳實而精準,既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學術積纍,又方便瞭有誌於深入研究的讀者進行二次溯源。我發現自己經常因為被某個觀點吸引,而立即去翻閱後麵的尾注,去看看作者是從何處汲取瞭靈感。這種對知識體係的尊重和對細節的執著,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顯得堅如磐石,難以被輕易推翻。它是一部可以被反復研讀、每次都能發現新視角的參考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精準,它不像某些汗牛充棟的理論著作那樣,僅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推演上,而是非常注重將理論與具體的曆史案例進行嫁接。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關於“均勢理論”的章節。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引用經典的“彼得森平衡”模型,而是深入挖掘瞭十九世紀歐洲權力轉移過程中,那些微妙的外交斡鏇和非正式聯盟的形成過程。通過對俾斯麥時代復雜多變的同盟體係的細緻梳理,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理論在現實中是如何被彈性地、甚至是矛盾地實踐齣來的。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操作相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張力。特彆是當作者討論到威懾理論在冷戰期間的實際應用時,那種緊張感幾乎要從紙頁中溢齣來。它成功地讓讀者感受到,在國際政治的牌桌上,每一個決策背後,都可能牽動著數百萬人的命運,那種重量感,是其他流於錶麵的評論文章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論證方式非常嚴謹,甚至有些“冷酷”。它拒絕瞭任何帶有明顯情感色彩的道德判斷,直麵國際體係中無處不在的衝突與競爭的本質。這種純粹的、去價值化的分析視角,對於初次接觸這類嚴肅學術作品的讀者來說,或許會産生一定的衝擊感。它撕開瞭許多溫情脈脈的麵紗,直指權力運作的冰冷核心。例如,書中對“安全睏境”的闡述,並非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通過一係列無可辯駁的邏輯推演,展示瞭為何在一個無政府狀態的體係中,一國的“防禦性”舉動,必然會被他國解讀為“攻擊性”的威脅。這種結構性的必然性,是這本書最令人信服,也最讓人感到一絲無力的部分。它迫使讀者必須從國傢利益的最大化這一單一維度去審視世界,放棄許多理想化的幻想。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的“X光機”,看穿瞭錶象下的骨骼結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