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外交: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 政治軍事 外交關係

大國外交: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 政治軍事 外交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諾曼 裏奇 著
圖書標籤:
  • 國際關係
  • 外交史
  • 政治軍事
  • 一戰後史
  • 冷戰史
  • 大國競爭
  • 國際政治
  • 外交政策
  • 戰爭與和平
  • 全球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世紀慧泉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77175
商品編碼:1759555794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8-01
套裝數量: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深刻講述一戰以來大國浮沉
國際問題專傢時殷弘親自翻譯
不可錯過的殿堂級國際關係史教科書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今的這100年間,大國關係與世界格局的深刻演變,闡釋大國的外交政策,聚焦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如兩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過程,中國的抗日戰爭與內戰,朝鮮戰爭,蘇聯的崛起與美蘇爭霸,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海灣戰爭, “9·11”事件等,講述各主要大國在曆次戰爭和重大國際事件前後,如何應對國際局勢的危機,維護自己國傢的利益,為讀者呈現20世紀錯綜復雜的世界政治演變史。

作者簡介

諾曼裏奇,美國布朗大學曆史學榮休教授,曆史學傢,國際關係專傢。1949年在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獲得曆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布林茅爾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和布朗大學,並協助指導布朗大學的國際關係研究項目。主要著作有《民族主義與變革時代》、《希特勒的戰爭目的》第一捲《意識形態、納粹國傢和擴張過程》與第二捲《新秩序的建立》、《為什麼會爆發剋裏米亞戰爭:一個發人警醒的故事》等,同時是多捲本《德國對外政策文件》的編者之一。

目錄

導言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戰(上)
主要交戰國的戰爭計劃
西綫戰事
東綫戰事
加裏波利(達達尼爾)戰役
海上的戰爭
戰時政治與宣傳
戰時外交
日本參戰
奧斯曼帝國參戰
意大利參戰
巴爾乾各國捲入
協約國成員間的戰時秘密條約
土耳其海峽
對阿拉伯人的互相抵觸的許諾
賽剋斯皮科協定
與俄國和意大利的協定
貝爾福宣言
英法阿拉伯宣言
關於德國的法俄協定
中歐兩強的戰爭目的
第二章俄國革命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剋和約》
三月革命
布爾什維剋革命
列寜
列寜的和平創議
俄羅斯帝國的瓦解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剋和約》
《布加勒斯特條約》
從《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剋和約》看德國的戰爭目的
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戰(下)
和平提議
美國乾涉
威爾遜的“十四點”
德國戰敗
停戰(1918年11月11日)
第四章締造和平(1919年)
理想主義的銷蝕
封鎖問題
巴黎和會
1919年的和平締造者:剋列孟梭、勞閤·喬治和威爾遜
國際聯盟
“十四點”的命運:殖民地、山東和種族平等
南蒂羅爾和阜姆
德國問題
齣示和平條件
第五章和約
對德和約:《凡爾賽和約》
對奧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和約
對奧斯曼帝國的和約
少數民族條約
條約批準問題
終評
1919年時的列強
第六章帝國之後:俄國和東歐
俄國:內戰與布爾什維剋鞏固權力
布爾什維剋的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
新生的和重建的東歐國傢
波蘭
捷剋斯洛伐剋
南斯拉夫
第七章帝國之後:中東
土耳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剋)的領導
亞美尼亞問題
與法國和意大利的外交解決
驅逐希臘人、查納剋危機和廢除蘇丹統治
《洛桑條約》
希臘—土耳其人口遷移
凱末爾的社會革命
非土耳其領土
沙特阿拉伯
敘利亞和黎巴嫩
外約旦
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剋)
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巴勒斯坦問題
石油因素:波斯(伊朗)
美索不達米亞
巴林和沙特阿拉伯
第八章東亞:到華盛頓會議為止的日本和中國
1914年前的背景
日本、中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二十一條”
日本和盟國在西伯利亞的乾涉
華盛頓會議(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
裁減海軍軍備的協定
第九章東亞:從華盛頓會議到“滿洲危機”
中國:民族主義、馬剋思主義和布爾什維剋的關注
中國政治形勢;孫中山
國共夥伴關係
莫斯科的對華政策
蔣介石的崛起
蔣介石與莫斯科的關係
旨在統一中國的北伐
日本因素
“滿洲危機”前夕的中國
華盛頓會議後的日本國策
大蕭條的影響
第十章“滿洲危機”
日本的利益
日本侵占
中國和蘇聯的反應
西方的反應
國聯的反應和史汀生主義
建立傀儡國傢“滿洲國”
李頓調查團
日本侵占熱河與《塘沽停戰協定》
第十一章東亞:從“滿洲危機”到中日戰爭
日本政府與其政策
“滿洲危機”後的中國
盧溝橋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的開始
國際反應
日本政府內的變動
第十二章西歐:從凡爾賽到希特勒
法國對安全的追求
以賠償為武器
俄德《拉巴洛條約》
法國、比利時占領魯爾;德國通貨狂脹
通貨狂脹結束;道威斯計劃
《洛迦諾公約》
白裏安和斯特萊斯曼
裁軍問題
凱洛格白裏安公約
裁軍談判的失敗
賠償、楊格計劃和萊茵蘭撤軍
馬奇諾防綫
白裏安的歐洲聯邦計劃
大蕭條的來臨
大蕭條對德國的影響
德奧關稅同盟
賠償的終結
德國民主製的終結
第十三章西歐:到西班牙內戰為止的墨索裏尼和希特勒
戰後意大利
墨索裏尼
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墨索裏尼的帝國主義
希特勒
納粹意識形態
1933年時德國的國際處境
埃塞俄比亞危機
德國牽製:薩爾公民投票和德國重新武裝
斯特雷薩陣綫和法俄同盟
英德海軍協定
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和世界的反應
萊茵蘭重新軍事化
埃塞俄比亞的終結
第十四章西班牙內戰
政治背景
反共和國的陰謀
外國乾涉的作用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長槍黨
外國乾涉的國際影響
法國和英國的不乾涉
德國的不滿
第十五章從西班牙內戰到歐洲的二戰前夜
意大利、德國與奧地利問題
綏靖政策
希特勒兼並奧地利
齣賣捷剋斯洛伐剋:蘇颱德危機和慕尼黑協定
“水晶之夜”和希特勒破壞慕尼黑協定:占領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
德國兼並梅梅爾
納粹種族戰爭
第十六章二戰在歐洲:從德國進攻波蘭到俄國戰役
波蘭問題白熱化
納粹—蘇聯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德國進攻波蘭
第四次瓜分波蘭
西綫進攻的決定
蘇聯的擴張:兼並波羅的海國傢與蘇芬戰爭
德國對丹麥和挪威的進攻
丘吉爾接任首相
德國的西綫戰役
希特勒與英國的對抗
墨索裏尼的乾涉
西班牙牌
北非戰略
巴爾乾睏境
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進攻
對蘇聯的進攻
第十七章二戰在亞洲:從中國泥潭到珍珠港
蘇聯威脅、德國背叛和美國經濟壓力
歐洲事態與亞洲事態的互動
采納南進戰略
走嚮與德國結盟
三國條約與其國際反響
日本與德國對蘇進攻
從南進戰略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爭議
外交後果
第十八章希特勒對美宣戰,太平洋戰局,態勢逆轉
希特勒起初的謹慎
美國的壓力
希特勒的終迴應
日本奇跡的六個月
態勢逆轉:珊瑚海戰役和中途島戰役
日本人的勝利的遺留影響
第十九章到墨索裏尼垮颱為止的大同盟
大同盟的開端
《大西洋憲章》
西方對蘇援助
美國加入大同盟
三巨頭: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
戰爭進程:總體概貌
斯大林的戰爭目的與1942年5月26日英蘇盟約
在北非的第二戰場
卡薩布蘭卡會議:西西裏與無條件投降
戰爭進程: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剋
攻入西西裏和意大利,墨索裏尼垮颱
第二十章為戰後世界奠基
莫斯科會議
首次開羅會議(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
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波蘭問題
歐洲戰爭進程
摩根索計劃;1944年9月11 日至16日的魁北剋會議;
參謀長聯席會議1067號指令
1944年10月丘吉爾艾登赴莫斯科使團,百分比協議
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4日至11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聯閤國的建立
第二十一章在歐亞兩大洲的勝利
羅斯福去世和杜魯門繼任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結束
杜魯門初入國際政治
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
太平洋戰局進程
原子彈的使用
原子彈與蘇聯對日宣戰
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十二章大同盟的瓦解
1945年時的強國
武器係統的革命
冷戰
締造和平(1945年):倫敦會議和莫斯科會議
斯大林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宣言”與凱南的遏製理論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和蘇聯的反應
締造和平(1946年),關鍵性的德國問題
與意大利和德國衛星國的和約
杜魯門主義;對希臘、土耳其的援助;希臘內戰
馬歇爾計劃
第二十三章敵對陣營的形成
蘇聯勢力在東歐的擴展;共産黨情報局的創建
捷剋斯洛伐剋1948年二月政變
鐵幕的裂口: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
柏林封鎖
邁嚮北大西洋同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
德國的分裂
一個超國傢經濟組織的創建:歐洲煤鋼聯營
西歐聯盟
華沙條約
第二十四章日本:從投降到後和約
日本投降詳情
美國設想的在日管理當局
美國占領與日本政府改組
對日和約(1951年9月8日)
蘇聯對日媾和(1956年10月19日)
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協定
第二十五章超級大國與中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朝鮮戰爭
日本投降前的美國對華政策
史迪威的失敗
赫爾利使團
美國未能結交共産黨人
美國戰後對華政策
馬歇爾使華
蘇聯對華政策
外濛古成為蘇聯衛星國
中國內戰:國民黨人
中國共産黨人和毛澤東
中國內戰:衝突進程
毛澤東倒嚮蘇聯
美國國內對中國共産黨人獲勝的反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50年2月14日中蘇條約
第二十六章遏製在亞洲:朝鮮戰爭
朝鮮的戰後分治
蘇聯治下的北部朝鮮
美國治下的南部朝鮮與李承晚
分立的南北朝鮮政府的建立
美蘇撤軍與朝鮮人民軍齣兵南朝鮮
朝鮮戰爭:責任問題
衝突進程
罷免麥剋阿瑟
走嚮停戰的漫長道路
諸多不同解釋
第二十七章帝國的終結:印度和巴基斯坦
甘地革命
甘地的領導作用
甘地的首次爭取自治運動
印度社會內的分裂
甘地的食鹽進軍
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剋裏普斯使團
英國的屈服和印度分治決定
實行分治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英國自治領獲得獨立
甘地的遺産
硃納格特、海得拉巴和剋什米爾
葡萄牙和法國飛地的終結
尼赫魯的對外政策與中印戰爭
尼赫魯的遺産
印巴不宣而戰的戰爭與孟加拉國創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核國傢
第二十八章北非和中東: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蘇伊士運河危機
法蘭西帝國在中東和北非的終結
英國人與埃及
巴勒斯坦問題
英國委任統治的終結
阿以衝突與以色列國傢的建立(1948年5月14日)
1948—1949年阿以戰爭
外約旦變成約旦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命運
埃及:從1948—1949年戰爭到蘇伊士運河危機
第二十九章冷戰的發展:從朝鮮戰爭到古巴導彈危機
領袖變更
艾森豪威爾杜勒斯對外政策
斯大林之後的接班人:尼基塔·赫魯曉夫
斯大林之後的蘇聯對外政策
對奧和約(1955年5月15日)
德國問題上的持續僵局
赫魯曉夫對和平共處的重新呼籲和他對斯大林的譴責
非斯大林化在東歐的反響:波蘭
1956年10月匈牙利暴動
蘇伊士運河危機
歐洲走嚮較大程度的獨立;歐洲原子能聯營和共同市場
洲際彈道導彈和首顆人造衛星
赫魯曉夫柏林後通牒(1958年11月)
肯尼迪繼任
維也納峰會(1961年6月)
柏林牆(1961年8月)
第三十章古巴導彈危機
菲德爾·卡斯特羅
卡斯特羅革命
卡斯特羅與美國
卡斯特羅與蘇聯
豬灣入侵
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的決定
美國的反應
危機的解決
卡斯特羅的反應
第三十一章進行冷戰:從古巴導彈危機到赫爾辛基協議
戴高樂邁嚮更大程度的獨立
肯尼迪的“我是柏林人”演說(1963年6月26日)
禁止核試驗條約(1963年8月5日)
保護人變更
約翰遜繼任
廢黜赫魯曉夫(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繼任
維利·勃蘭特和“東方政策”
捷剋斯洛伐剋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
尼剋鬆繼任
軍備控製:第一階段限製戰略武器談判
勃蘭特重啓德國“東方政策”與莫斯科條約(1970年8月12日)
關於柏林的四國條約(1971年9月3日)
兩德關係基礎條約(1972年12月21日)
赫爾辛基協議(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
第三十二章東亞:從朝鮮戰爭到中美外交革命
中蘇關係
中美關係:金門、馬祖和颱灣問題
中印戰爭
中蘇分裂
美國未能就東亞形勢的變化作齣調整
中美外交革命
中日實現和平
中美外交革命的後各階段
第三十三章遏製在亞洲:越南(第一部分)
戰後分治
曆史背景
鬍誌明與越南的共産主義—民族主義革命
中國國民黨軍對北越的占領
英國對南越的占領和法國捲土重來
越南對法戰爭
日內瓦協議(1954年7月)
東南亞條約組織
美國、南越和吳庭艷
越盟對拒絕舉行全越普選的迴應
老撾問題
肯尼迪升級
吳庭艷垮颱
約翰遜堅持既定路綫
“春節攻勢”對美國政策的衝擊
約翰遜的終和平提議與1968年總統選舉
第三十四章遏製在亞洲:越南(第二部分)
尼剋鬆的越南政策
戰爭擴大到柬埔寨和老撾
外交突破?
西貢政府的崩潰
美國撤齣後的東南亞
華人的命運和中國的反應
柬埔寨的浩劫
越南占領柬埔寨
中國攻入越南
共産主義者在老撾的勝利
第三十五章冷戰的發展:從赫爾辛基協議到戈爾巴喬夫垮颱
卡特的對外政策
巴拿馬運河條約(1977年7月9日)
軍備控製和第二階段限製戰略武器條約
羅納德·裏根上颱
裏根自相矛盾的對蘇政策
裏根、核武器和“戰略防禦倡議”
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繼位
裏根戈爾巴喬夫關係
戈爾巴喬夫削減蘇聯軍事義務和對外承諾
裏根與中美洲: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
格林納達
利比亞
布什繼位
布什戈爾巴喬夫關係
布什、戈爾巴喬夫和海灣戰爭
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第三十六章中東:從蘇伊士運河危機到戴維營協議
蘇伊士運河危機後的埃及政策
六日戰爭(1967年6月5日至10日)
聯閤國242號決議
巴勒斯坦問題
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
阿拉伯石油武器
基辛格的穿梭外交
吉米·卡特的中東政策
戴維營協議(1978年9月)
第三十七章中東:從伊朗伊斯蘭革命到1991年海灣戰爭
伊朗、國王和伊斯蘭革命
伊朗人質危機
蘇聯入侵阿富汗
兩伊戰爭
黎巴嫩悲劇
武器換人質
尼加拉瓜因素
兩伊停戰
伊拉剋入侵科威特(1990年8月2日)
海灣戰爭
第三十八章蘇聯帝國的解體
波蘭、團結工會和一個非共政府的組成
共産黨在匈牙利統治的終結
匈牙利對共産黨民主德國的打擊
民主德國危機和柏林牆被打開
德國重新統一
捷剋斯洛伐剋的天鵝絨革命
斯洛伐剋的分離
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
不確定的未來
蘇聯的解體
鮑裏斯·葉利欽的作用
族裔民族主義和宗教:兩大解體力量
戈爾巴喬夫的挽救努力與1991年8月政變
獨立國傢聯閤體(獨聯體)
第三十九章南斯拉夫的解體
塞爾維亞—剋羅地亞戰爭和種族清洗
歐共體的反應
馬其頓局勢
波黑的浩劫
剋羅地亞齣牌
代頓協議(1995年12月14日)
科索沃危機
在馬其頓的反響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隨著蘇聯帝國的崩潰和冷戰的結束,許多美國人相信自己可以展望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瞭,他們期盼軍備競賽已告終結、和平的恩惠迴饋豐厚。共産黨中國和所謂“無賴國傢”依然隱隱呈現為美國安全的潛在威脅,但總的來說,美國人認為自己能夠無拘無束地追求自身利益,不必理睬“以國際閤作應對全球性難題”的呼籲。
2001年9月11日,美國人從這種自滿自得中被震醒瞭。當時,執行自殺使命的恐怖分子用被劫持的商業飛機作為武器,摧毀瞭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現代全球經濟的一個基本象徵,並且攻擊瞭五角大樓——美國軍事體係的神經中樞。“9·11”事件顯示,美國以及整個西方世界有瞭一個全新的、或許比蘇聯和共産主義更危險的敵人,即受宗教狂熱和對西方文化價值的仇恨驅使的狂熱分子,他們以恐怖主義作為武器,試圖攻擊和摧毀西方社會。
如我們所知,“9·11”事件已經被人以《啓示錄》的筆法描繪成世界的終結。然而,恐怖主義並沒有多少新鮮內容,許多個世紀裏它一直在世界各地被用作一種抗議的手段或恐嚇的工具。恐怖主義對美國也不是新事物。之所以“9·11”事件會顯得格外不同,乃是因為這災難如此巨大——恐怖主義的規模已大得足以令絕大多數自滿自得的美國人震驚,並認識到一個本應明白可鑒的事實:美國(以及實際上的所有現代工業社會)極易受到傷害,它們有核反應堆和汽油精煉廠、水壩和油氣管道、橋梁和隧道,還有隻要切斷水電供應就能被搞得無法居住的城市高層建築物。
華盛頓對此的反應是在外交政策操作上急劇變臉。其傲慢的前提假設——美國能無拘無束地根據它自己的利益實施政策而不管它們對世界的影響如何;其對進行任何國外乾涉的拒斥——除非美國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脅;其對美國部隊應當退齣國際維和使命的要求……現在都驟然消退。華盛頓現在大聲疾呼在抗擊恐怖主義方麵進行必要的國際閤作,以取代先前的單邊主義。美國領導人所做的不止是說教。他們一邊號召全世界的支持,一邊投入瞭在阿富汗的戰爭,以便根除被他們指控為要對“9·11”災難負責的恐怖主義者。


《世界新秩序的奠基者:一次大戰後的國際格局重塑與大國博弈》 序章:舊世界的挽歌與新世紀的曙光 1914年盛夏,歐洲的上空籠罩著火藥味,一場席捲全球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驚人的速度吞噬瞭原本繁榮的帝國,撕裂瞭古老的聯盟。這場空前慘烈的衝突,不僅將無數生命捲入戰爭的漩渦,更深刻地改變瞭世界的政治版圖、經濟結構和社會思潮。當硝煙散盡,一個滿目瘡痍的歐洲,一個巨變中的世界,迫切需要新的秩序來維係和平,引領方嚮。本書將聚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這段波瀾壯闊的二十年,深入剖析以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為核心的國際格局如何形成,大國如何在其中進行艱難的角力與妥協,以及這些塑造瞭二十世紀前半葉世界命運的政治、軍事與外交博弈。 第一章:凡爾賽的慶典與傷痕——和平協議的締造與裂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並非意味著國際關係的迴歸平靜,而是開啓瞭一段復雜而充滿挑戰的和平建構時期。巴黎和會,作為戰後國際秩序的奠基石,其成果——凡爾賽條約,既是戰勝國集體意願的體現,也埋下瞭日後衝突的種子。本章將詳細考察協約國主要國傢(英、法、美、意)在和會上的立場與訴求,分析威爾遜總統“十四點和平原則”的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以及各方如何在領土、賠款、殖民地分配以及民族自決等問題上展開激烈的討價還價。我們將重點審視德國在凡爾賽條約中的地位,其承受的巨額賠款、苛刻的軍事限製以及領土的喪失,如何成為其國內政治動蕩與民族主義情緒滋生的溫床。此外,本章還將探討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昔日帝國的瓦解,新民族國傢的誕生,以及由此帶來的地緣政治重塑,為理解戰後歐洲的動蕩奠定基礎。 第二章:華盛頓的宣言與平衡——海軍競賽的終結與東亞的暗流 與歐洲戰場的喧囂不同,遠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樣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成為瞭解決遠東及太平洋地區一係列棘手問題的關鍵平颱。本章將重點分析美國在此次會議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其旨在遏製日本擴張、維護太平洋現狀的戰略目標。我們將深入解讀《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等一係列重要文件,闡釋它們在限製海軍軍備競賽、確認中國主權完整與門戶開放原則方麵的重要意義。然而,凡爾賽體係的歐洲大陸特性,與華盛頓體係的海洋與遠東視角,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本章還將揭示,盡管華盛頓會議暫時緩和瞭緊張局勢,但日本在中國及太平洋地區日益增長的野心,以及英美之間在維護自身利益上的微妙平衡,預示著遠東地區潛在的衝突隱患並未得到根本解決。 第三章:國聯的理想與現實——集體安全的嘗試與失效 為瞭避免未來戰爭的重演,由美國總統威爾遜倡導成立的國際聯盟,被寄予厚望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理想國”。本章將詳細梳理國際聯盟的成立背景、組織架構以及其所倡導的集體安全原則。我們將考察國聯在裁軍、經濟閤作、社會福利以及調解國際爭端等方麵的初期嘗試,並重點分析其在處理邊界爭端、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初期發生的局部衝突時所展現齣的能力與局限。為什麼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最終選擇不加入國聯?為什麼當麵臨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等嚴重挑戰時,國聯卻顯得無力迴天?本章將深入剖析國聯在缺乏強大執行機製、大國利益衝突以及成員國集體意誌薄弱等方麵的根本性缺陷,揭示其從一個充滿希望的國際機構,逐漸走嚮衰落並最終成為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旁觀者的悲劇曆程。 第四章:大國的博弈與妥協——英法美的戰略分歧與德意日軸心的崛起 在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框架下,英、法、美三大主要戰勝國之間的戰略分歧,是影響戰後國際格局穩定性的關鍵因素。本章將深入分析英法兩國在重建歐洲安全、處理德國問題以及殖民地利益上的不同考量。英國傾嚮於維持歐洲均勢,不願過度削弱德國,以防範法國在大陸的獨霸;而法國則極力要求嚴懲德國,建立強大的安全保障,以避免再次遭受侵略。與此同時,孤立主義情緒在美國蔓延,其在歐洲大陸事務上的不介入態度,為英法之間的分歧提供瞭空間。更為重要的是,本章將聚焦於德、意、日三國在凡爾賽體係下的不滿與挑戰。德國對凡爾賽條約的復仇心理、意大利對“戰利品”的不滿、以及日本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排斥,最終促成瞭三國之間的政治與軍事勾結。我們將分析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和軍國主義日本的擴張主義思想如何萌生並逐步付諸實踐,它們是如何利用英法美的戰略失誤與國內政治睏境,一步步打破既有的國際秩序,為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鋪平道路。 第五章:經濟的危機與動蕩——1929年大蕭條的全球迴響 1929年,華爾街股市的崩盤,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顆巨石,激起瞭席捲全球的經濟風暴——大蕭條。本章將深入剖析這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對世界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考察這場危機是如何由美國蔓延至全球,其傳播機製與破壞性。危機如何加劇瞭各國的社會矛盾,導緻政治動蕩與極端主義的興起?本章將重點分析大蕭條如何催化瞭德、意、日等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為它們的對外擴張提供瞭“閤理性”的藉口。同時,我們也將審視英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在應對危機時的政策調整,以及保護主義抬頭、貿易壁壘增加等現象,如何進一步加劇瞭國際關係的緊張。經濟的絕望,成為瞭許多國傢尋求通過軍事手段來轉嫁國內矛盾、重塑國傢地位的強大驅動力,為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瞭深刻的經濟根源。 第六章:軍備的競賽與擴張——走嚮戰爭邊緣的國際社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教訓,並未能阻止戰後軍備競賽的悄然迴歸。本章將細緻考察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建立後,各主要國傢在軍事領域的策略調整與發展。在裁軍談判受挫、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背景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開始秘密或公開地重整軍備,發展新型武器裝備,並擴充軍事實力。我們將分析這些國傢的軍事思想演變,例如德國的閃電戰理論,以及它們在西班牙內戰、中國戰場等地的軍事試驗。與此同時,英法美等國雖然在海軍方麵受到條約限製,但在陸軍和空軍方麵也進行瞭不同程度的現代化建設。然而,麵對德意日軸心的軍事擴張,英法美的綏靖政策,使得這場軍備競賽逐漸失去瞭控製,最終演變成一場不可逆轉的、走嚮世界大戰的噩夢。 第七章:外交的博弈與妥協——慕尼黑陰影下的和平幻象 在通往戰爭的道路上,外交的努力與妥協扮演著復雜而悲劇的角色。本章將聚焦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及亞洲的外交舞颱上那些關鍵的時刻與事件。我們將深入分析英法兩國在麵對德國的步步緊逼時,為何選擇“綏靖”政策,其背後的考量與代價。從承認萊茵蘭非軍事區被德國占領,到吞並奧地利,再到最終齣賣捷剋斯洛伐剋的蘇颱德地區,慕尼黑會議成為瞭戰前國際外交的一大轉摺點。我們將詳細解讀這些外交事件,分析其如何助長瞭侵略者的野心,削弱瞭國際聯盟的權威,並最終讓和平的希望破滅。同時,我們也將審視蘇聯在此期間的外交策略,從試圖建立集體安全同盟,到後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其背後的復雜考量與最終選擇。這些外交上的博弈與妥協,並非走嚮和平的橋梁,而是將世界推嚮瞭更大規模戰爭的深淵。 結語:曆史的鏡鑒與未來的啓示 當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熊熊燃起,那個由凡爾賽-華盛頓體係構築的脆弱和平終於徹底破碎。迴顧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年,我們看到瞭一個充滿矛盾與挑戰的時代。舊秩序的崩潰,新秩序的艱難孕育,大國之間的角力與妥協,經濟的危機與社會的動蕩,以及軍備競賽的陰影,共同譜寫瞭一麯復雜而悲壯的曆史樂章。本書通過對政治、軍事與外交關係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那個時代大國決策的邏輯,國際體係運行的機製,以及曆史發展中的必然與偶然。每一次深刻的曆史變革,都留下瞭寶貴的鏡鑒。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這段關鍵時期,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和平的脆弱,理解大國責任的重要性,並從中汲取智慧,警惕重蹈覆轍,為構建一個更加持久和平的世界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梳理二戰後多極化趨勢的演變時,展現瞭驚人的廣度和深度。它沒有被單一的意識形態敘事所局限,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常常被主流曆史敘事忽略的次要但關鍵的行為體。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看似不相關的局部衝突和地區性的經濟波動,精準地嵌入到全球權力結構變動的宏大圖景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非西方國傢如何在夾縫中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的那種剋製而客觀的態度。沒有簡單的“受害者”或“侵略者”標簽,隻有對現實主義原則的冷酷遵循。這種對曆史復雜性的全然擁抱,使得全書的論證非常紮實有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被提醒去質疑既有的簡單結論,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對固有認知藩籬的拓寬。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極其洗練且富有畫麵感的,它在專業性與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很多段落讀起來,簡直就像是在欣賞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每一個轉場都處理得無比流暢自然。作者在處理外交文件和軍事部署的細節時,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令人信服,然而,當需要描繪戰火下的民間疾苦或領導者私下的焦慮時,筆鋒又變得極富感染力。這種文風上的反差和融閤,極大地增強瞭閱讀體驗的層次感。它成功地做到瞭讓一個對國際關係史略感生疏的普通讀者,也能在短時間內抓住核心脈絡,同時又讓資深研究者從中發現值得細嚼慢咽的精妙論點。全書下來,感覺自己不僅是讀瞭一段曆史,更像是參與瞭一場跨越百年的、關於人類集體決策的深度思辨。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將曆史事件簡單地羅列齣來,而是深入剖析瞭權力轉移和聯盟體係的微妙變化,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對一戰前夕歐洲各國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和錯綜復雜的國傢利益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那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緊張感仿佛透過紙頁都能撲麵而來。尤其是在描述軍備競賽如何一步步將歐洲推嚮深淵時,那種曆史的必然性與人為的非理性之間的拉扯感,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書中對外交辭令背後的真實意圖的解讀,遠比教科書上那些刻闆的官方文件來得更加生動和深刻,讓人意識到,即便是最理性的政治決策,也常常被傲慢、誤判和潛意識裏的恐懼所驅使。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重大轉摺點時的筆力,比如凡爾賽體係的建立與瓦解,那不僅僅是地圖上的綫條變更,更是對民族情緒和集體記憶的重塑,這部分內容的分析,著實提供瞭觀察當代國際關係的一個全新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

評分

讀完這冊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敘事節奏的張弛有度。在處理戰後重建和冷戰初期的漫長階段時,作者運用瞭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沉靜筆調,緩緩鋪陳齣意識形態衝突如何滲透到文化、科技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這與描述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那種急促、充滿戲劇張力的敘事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書中對關鍵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極其到位,比如那些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做齣影響深遠決定的領導者,他們內心的掙紮、權衡與孤注一擲,都被捕捉得非常精準。這使得原本宏大的地緣政治敘事,一下子變得鮮活而具有人性的溫度。比如,書中對某次關鍵國際會議後私下交流的側寫,揭示瞭官方聲明背後的妥協與算計,這種“颱麵下”的政治博弈,比“颱麵上”的宣言更有說服力,讓人對“大國外交”的本質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

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軟實力”和“文化輸齣”在外交博弈中所扮演角色的論述。很多傳統的外交史著作往往過於聚焦於條約、軍力和領土劃分,但這本書非常敏銳地指齣瞭,隨著時代發展,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信息戰的效能已經成為瞭影響國傢間關係的隱形支柱。作者對不同時期宣傳戰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示瞭“人心爭奪”在冷戰思維中的核心地位,並追溯瞭這種趨勢如何演變至今。這種將文化現象與國傢戰略目標緊密結閤的分析方法,為理解現代地緣政治競爭提供瞭極其及時的參考。它讓我意識到,外交戰綫早已延伸至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深處,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曆史的迴顧,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理解和應對未來挑戰的“工具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