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说是 张德芬 孙瑞雪力推的心理学课程

对生命说是 张德芬 孙瑞雪力推的心理学课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奥南朵 著,翠思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人生哲理
  • 张德芬
  • 孙瑞雪
  • 情绪管理
  • 积极心理学
  • 个人发展
  • 励志
  • 幸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5654
商品编码:1549784586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4
字数: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

*在台湾,《对生命说是:因为说是,你会因此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横扫诚品书店、金石堂书店图书畅销榜!在大陆,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分享会不下3000场;网路上,、分享本书的微信、微博不下100000条;豆瓣网友给出8。5高分,一致评价:“这是一本影响人心灵的好作品!”……
*张德芬、孙瑞雪不惜花高昂学费也要学习的心理学课程!课程结束之后,孙瑞雪感叹说:“奥南朵是非常好的领航员!”
*本书作者奥南朵(又译阿南朵)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和有名的律师,有着不菲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但因为重复单调的生活而苦闷。她放弃了一切社会地位、金钱与荣誉,隐居印度潜心修炼十五载。
《对生命说是》是奥南朵为自己画的一张生命内在的行走地图。心灵成长路途中的每一站都说明得清清楚楚:自己、关系、他人、父母、情绪、状况、习惯和模式、改变和不感。在每一个站点,该如何走,如何面对,程序,过程是什么,奥南朵都记录得十分详细。
*对生命说“是”是心智成熟各站点的通行证。奥南多说:我们之所以会有很多很多的痛苦、抑郁、焦虑,往往只是因为我们拒绝接受现实,拒绝接受周围的真实状况。我们纠结在自责、懊悔、抱怨、烦躁、痛苦、焦虑之中。对生命说“是”!——任何情境、情绪、事件发生了,请接纳它,尊重它、跟随它!你的行动会因为你说“是”而拥有强大的力量,你会因此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内容简介

奥南朵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和有名的律师,有着不菲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但因为重复单调的生活而苦闷找不到生命的出口,一度因为“我为什么着?”“我的事业为什么总有不顺?”“我在亲密关系中为什么总有挫败感”这样的问题倍感苦恼。她放弃了一切社会地位、金钱与荣誉,隐居印度潜心修炼十五载,为生命的困惑探索真实、淳朴的解答。在《对生命说是》中,奥南朵用一个女人特有的细腻观察和感觉记录着每一个生命问题,诉说着每一种可能解开生命中难题的方法。你经常会发现让你一下子就记住并且想把它抄在笔记本上的句子,不仅仅是优美,而是它们恰巧触动了你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仿佛你再也找不到比这些句子更贴切的表达。书的后有奥南朵的传奇经历,当你读完时,一定会被感动,并且积极行动起来,快乐的面对生命!

作者简介

奥南朵,全球知名身心灵导师,英国ASHA基金会女性成员,被誉为全球具有影响力和启发性的成功女性之一。二十多岁已是英国杰出的律师和商业杂志发行人,因内心充满紧张和压力,29岁开始追寻自我成长,一直致力于静心和蜕变技巧的研究。她的生命经历淬炼绽放出绚丽的光芒,并用自己生命蜕变的实例帮助了许多不同肤色和年龄的人找到内心渴望的喜悦和生命力。

精彩书评

★它的概念,跟“当下的力量”系列中谈到的“臣服”,和我们的圣人老子所谈的“无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身心灵作家、《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

★如果你在寻求成长,在成长的途径中,你一定在寻找成长的方法和途径,阿南朵是较好的领航员了。
——中国儿童教育家、《爱与自由》作者孙瑞雪

目录

序言//IX
前言//XIII

对你自己说"是",包括你的身体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这个自己?//004
制约怎样在我们内在工作//008
假如我们不爱自己,我们也不容许别人爱我们//010
我们总担心别人的看法//012
如何停止你头脑内责备的声音//015
你不是你认为的那个你//017
当情绪出现时,一个事实将会变成一个判断//020
你是"圆润"还是"肥胖"//022
重写你的自我评语//026
第二章
对危机中的关系说"是",包括可能结束的关系
如果你的情绪是强烈的,你就是退回到"童年时期"了//034
为争吵牺牲了爱,值得吗?//038
取代争吵,可以运用这些指引帮助你们变得更加亲密//041
放弃"灵魂伴侣"//044
对可能结束的关系说"是"//046
衡量利弊,做出选择//048
第三章
对真正结束的关系说"是"
让我们冷静地看看这些事实//054
和痛苦周旋//056
对引起你痛苦的深层信念提出疑问//060
第四章
对其他人说"是"
我们浪费了多少能量去期望别人变得不同//066
与别人冲突的背后,是一个受了伤的自我//069
以全新的姿态迎向别人-从陌生人开始//071
移向真正惹恼你的人//073
想说"不",就说"不"//075
借着对别人的批评来认识自己//078
第五章
对你的父母说"是"
你比自己所知道的,更像你父母//084
排斥你的父母,会把你削弱//086
为什么接受我们的父母如此困难,该怎样起步?//088
对父母的愚忠限制了我们的生命//092
为什么对待父母平和如此重要//094
第六章
对情绪说"是"
当你察觉到一种情绪时,它已经在影响着你的身体//097
压抑或宣泄情绪是有害的//100
因此,该怎么办?//102
看//104
还有理解//107
无论它们是什么,对情绪说"是",就是对你自己的能量说"是"//110
如何体验所谓"不想要的"情绪-生气//113
体验者的情感有不同质量//117
第七章
对状况说"是"
在状况之中感到不幸的人,认为自己是受害者//124
另一个选择-对你的反应负责任//127
假如你不喜欢你的工作,怎么办?//130
我们的头脑很会制造问题,不爱安静//135
要走出问题,先要走出头脑//137
然后你可以找出情况中令人满意的事//139
静心让你从不同观点看"问题"//142
第八章
对你的习惯和模式说"是"
性格模式只是习惯//150
习惯掌控我们的生活//152
如何了解和处理你的顽固习惯//154
第九章
对改变和不感说"是"
生命是不的,只有死亡才会//162
如何面对变化和不的状况//165
古印度的静心技巧化解了我们为自己创造的界线,把我们延伸向未知//168
一种西藏静心技巧让你明白,即使没有你,生命也运行得很好//170
第十章
对生命说"是",无论它带来什么,包括伤残、疾病和死亡
存在之中,没有对,没有错,也没有公平//176
假如我们让悲伤顺其自然,感恩会随之而来,允许生命完成和终结//178
你可以抱怨或者你可以享受//181
质疑你的价值观//183
在"不"和"是"之间移动//185
第十一章
"是"并不是顺从,也不是拒绝
你已经拥有你成的你需要的东西//190
后记//193

精彩书摘

压抑或宣泄情绪是有害的
当我们去压抑正在产生的情绪时,所有自动释放到体内的化学物质没有机会进行工作,这些没有被使用掉的化学物质仍然停留在我们的系统内。
肝脏会把多余的葡萄糖和脂肪细胞积聚在腹部,在系统内游移未被用光的抗压激素是有毒的,它们开始毒害我们的系统。终于,当积累至某个程度时,它们便会引起慢性疼痛和心脏病,甚至更严重的情况。
所以,任何医生都会告诉你,对身体来说,压抑是一种自我破坏。
另一种我们知道的选择就是对别人宣泄情绪-我们委婉地称之为“表达”。我们表达的对象可以是触发我们反应的人,或是比我们弱小的人(一个小孩、一只动物、一名雇员、一个请求者,或假如你居住在意大利的话,高速公路自动解说收费系统)。我们开始侮辱并威胁他们,很多时候甚至更恶劣。
从经验中我们知道,这样做也是具有毁灭性的。先,它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因为它激起了别人的抗争或逃离机制以抵抗我们。
其次,假如你留意对别人发泄情绪之后你身体的感觉,你会看到你处于紧绷或烦躁之中,在心理上这感觉也不会好-过后你可能会感到内疚,极为后悔,甚至由于内疚而变得更加生气。
在宣泄中,我们绝不可能以一个干净利落的方式表达情绪,它只会在荷尔蒙自然被使用的时候发生,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让我们得到放松。
因此,该怎么办?
还有第三种方式,即不压抑也不表达(发泄)。它是古代的神秘家像佛陀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它是这样的:承认自己处在情绪中,你对你的情绪负责任,你面对它、注视它,但不被它抓住。
这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假如某人说了或做了让我生气的事,我先要对自己承认,愤怒正在这里,而这愤怒是我的。
通常,我们会立即加以防卫并马上攻击对方,把愤怒发泄在他们身上,因为是他们的过失致使我产生这种反应(表达)。或者我们会假装没有被触碰到,咬紧牙关摆出一副假面孔表示没有受到影响(压抑)。
在第三种方式中,我知觉自己正在经验愤怒,我对自己承认这是我的愤怒,别人只是触发起我的反应。这样即跨出了很大的一步,假如你能做到,你会立即看到部分的紧张消失了。因为在无意识之中你将之归咎于别人的“威胁”走了。
然而,你知道你已经在系统里面释放了一些抗压激素,你迟早要通过做一些耗费精力的事把它们用光,例如跑步、跳舞、玩滑板或除。
同时,你要看着你身上的反应,记下你内在发生了什么,感觉能量的移动。假如你在生气,去感觉那个沸腾和此起彼落的水泡翻滚;假如你在恐惧,去感受那个颤动。无论有什么发生,让它在那里。
不要压抑它或表达它(除非你是单独一人)。知觉这种异常的情绪如何在你体内显现:你在哪里感觉到它?是怎样的感觉?
避免轻蔑的标签,因为你对这些情绪的任何判断都会破坏你的目的。如果你反对它们,你将不可能知觉到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注意不要定义它们,不要陷入头脑创造的故事中,不要迷失在为何会有这些情绪反应的原因之中,这是知觉的另一个障碍。
口头讲当然比实际行动容易得多,因为头脑热衷于咀嚼它自创的故事。但随着练习(静心是必要的),你会意识到这些合情合理的故事,全都是想法罢了。真实的只有你给予它们能量。
当你注意到你正陷入头脑之中,只需要简单地对自己说“这是头脑”。这么做可以帮助你,打破头脑替你的反应做出各式各样的合理解释。因为,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头脑,你便不会迷失其中。
反而,你可以享受头脑的精彩表演-为一幕幕的情境编织剧情记录故事,看着它仿佛看一部电影,又像在看别人的头脑一般。你看到头脑的无助,它会实时把事情假设成坏的情节,然后借着责怪别人,使那些在你身体里面自然而生的反应合理化。
注意头脑的一个强烈惯性:它会通过对事实的一番诠释来助长你的情绪,不停地解释你为什么应该不悦。头脑就是不能放下,你认为它能够吗?
通过练习,你将会更容易把你自己从头脑的合理化中隔离出来。只是单纯地承认“这就是头脑”,没有判断。
然后,你可以把注意力从你身体上的反应转移到当下你的内在正在生起的感受里面。
你将会看到,情绪其实只是能量-在体内游移的能量。
假如你认真而且清晰地看(比如,不定义和判断),你会看到所有的情绪,而这些情绪能量,都有不同的品质。
你可能会发现生气有其热情和生命力;悲伤有深度、平静,且带着芬芳;恐惧蕴含兴奋。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记住不要带任何判断或标签,只是看,就好像你是一名正在探索一些全新事物的科学家一样。
令人惊奇的是,当你允许情绪在那里,而且看着它在你体内的物理反应,和它们合作不去抗拒,甚至尽可能地享受它们,它们会改变。
能量总是在移动,在变化。如果你不去阻止它,压制它,不向别人发泄,并允许它以健康自然的方式表达它自己,那么一会儿后你发现,它改变了。
当身体饥饿时,它需要吃东西;当身体恐惧时,它需要颤抖;当身体生气时,它需要呐喊尖叫(不是冲着谁),拿靠垫出气、猛击墙壁或来一次长跑,然后这感觉就消失了。
所以,假如你没有陷入头脑对情境的诠释所衍生的心理反应中,你就有可能把注意力移到身体的物理反应上。再过一会儿,如果它们做到了它们要做的事,这些反应便会平息下来。
……

前言/序言

生命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它不但神秘,而且还是一种享受。
问题是你自己创造的,因为你害怕去享受生命,你也就害怕去活出生命。问题给你提供了一种保护,让你反对生命、反对欢乐、反对爱。你会对自己说:“我怎能快乐?我有这么多的问题,我怎能欢乐?我有这么多问题,我怎能爱一个男人或女人?我有这么多问题,我怎能跳舞和唱歌?不可能的!”你会找出不去唱、不去跳的理由,你的问题让你有机会去逃避。
看透这些问题,你将发现它们是虚构的。
如果你遇到一个问题,认为它是真实的,我会告诉你这没有问题。为什么我说它没有问题?因为当你认为它不存在的时候,问题就会消失。你对你的问题说“这不是问题”的时候,你停止了给它能量,你接受了它!你接受了问题的瞬间,它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你拒绝它。当你对它说它不应该如此,它应该是……那么问题将会变得更有力量。
这就是我总是说“没有问题”的原因。人们带着他们的重大问题来到我面前,而我说:“没问题的,这很好,你接受它。你要做的就是接受和爱你自己。”我很清楚奥南朵会说:“这是疯狂的,你一直在说:‘那很好……那没有问题。只要……!’如果你再说这个词,我将会尖叫!”
对问题的尖叫,其实就是你对整个生命的尖叫,再多的尖叫也没有意义,因为直到目前为止,你没有做过任何其他的事情。无论是大声的尖叫,还是内心的尖叫对你都没有帮助。你可以尖叫,但这无济于事。
尝试着去理解而不是尖叫,尝试着去了解我在告诉你什么。我所告诉你的不是理论-而是真相,我会这样说是因为在这方面我很了解。如果它发生在我身上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它不能发生在你身上呢?接受这个挑战,我和你们一样只是普通人,我没有任何异于常人的神奇力量。
我非常普通,就和你一样。我们之间的分别是你不对你自己说没问题,而我对我自己说完全没问题-这是的区别。你不断地尝试改善你自己,而我没有尝试改善我自己。我说:“不圆满是生命的形式。”你试图去变得完美而我接受我的不完美,这是的区别。
所以我没有任何问题。当你能够接受你的不完美,问题还能从哪里来?无论发生什么,你说:“这没有问题。”那么问题还能从哪里来?如果接受局限,那么问题还能从哪里来?问题发生在于你不接受,你不能接受这样子的你,于是问题来了。你决不能接受这样子的你,所以问题一直存在。
你有没有想象有一天你会去接受,完全地接受你所呈现的样子?如果你能想象,那为什么你不现在就这么做?为什么等待?为了谁?为了什么?我接受了我自己,而就在那个接受的当下,所有的问题消失了。我没有变得完美,但我开始享受我的不完美。没有任何人曾经变得完美-因为变得完美的意思就是完全地死去。完美是不可能的,因为生命没有停止过:完美是不可能的,因为生命一直在走着……走着……它不会停止。
所以,让你脱离这些所谓的问题的方法,就是接受你生命此刻所呈现的样子,就是这样,欣喜地在里面享受。下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喜乐,因为它来自这个片刻;再下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更加喜乐,因为,一个片刻接一个片刻会不停地积累。你变得喜乐并不是因为你改善了,而是因为你活在当下!
《内在的孩子》:疗愈过去,活出完整的自己 一部唤醒内在生命力的深度探索之旅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常常被外部世界的喧嚣所裹挟,疲于奔命,却可能在不经意间遗忘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我们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渴望活出真正的自己,但现实的种种经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创伤与缺失,却像一层层阴影,悄然地阻碍着我们与内在的连接,让我们在成年后依然扮演着不属于自己的角色,重复着相似的困境。 《内在的孩子》并非一本提供速成技巧或空洞口号的鸡汤读物,而是一次深入自我探索的邀请,一趟回归心灵故乡的漫长而温暖的旅程。它将引领你穿越层层迷雾,去认识那个被我们长期忽视、甚至遗忘的“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是我们内心最纯粹、最脆弱、最真实的部分,承载着我们最早的渴望、梦想,也裹挟着我们最初的伤痛与恐惧。 发现你的“内在小孩”:一个未曾消失的你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他是我们童年时期的缩影,他保留着孩童的纯真、好奇、喜悦,但同时也可能隐藏着孩童时代的恐惧、委屈、被抛弃感。那些在童年时期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那些被压抑的情感,那些不被看见的感受,都可能在“内在小孩”的身上留下印记。 本书的核心在于引导你“看见”并“听见”你的内在小孩。你可能会问,我是一个成年人,我怎么会有个“小孩”在里面?这种“内在小孩”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孩子,而是你性格中那些始终未曾成熟、未曾被充分疗愈的部分。它们在你的潜意识中运作,深刻地影响着你现在的行为模式、情绪反应,甚至你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 例如,一个在童年时期长期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强烈的“讨好”倾向,害怕被拒绝,总是小心翼翼地迎合他人,生怕自己不够好。这就是他的“内在小孩”在发出求救信号,他渴望被看见、被肯定,但因为童年的经验,他只能通过“取悦”来试图获得安全感。 又比如,一个在童年时期经常被父母严厉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情都要求极高,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他的“内在小孩”在不断地呐喊:“我做得还不够好,我仍然是不够完美的!” 《内在的孩子》正是要帮助你识别这些来自“内在小孩”的信号。它通过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阐释和富有启发性的练习,让你有机会像照镜子一样,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在小孩的形象,理解他的需求,感受他的情绪。你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困扰你多年的问题,其根源竟然如此清晰地指向了那个曾经的自己。 疗愈创伤:释放被束缚的生命力 童年创伤,无论大小,都可能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这些创伤并不总是戏剧性的事件,有时仅仅是父母的疏忽、不恰当的管教、言语上的伤害,甚至是被忽视的爱。这些看似“小事”的经历,却可能在“内在小孩”的心灵造成巨大的裂痕,阻碍着他的成长和发展。 本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在于它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疗愈之路。它不是让你沉溺于过去,而是帮助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你痛苦的经历。通过理解“内在小孩”的视角,你将能学会如何去拥抱、去安慰、去安抚那个曾经受伤的孩子。 疗愈的过程,可能伴随着眼泪,伴随着愤怒,伴随着悲伤。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本书将引导你以一种安全、支持性的方式,去释放那些被压抑了多年的负面情绪。你会学习如何对自己温柔,如何给予自己童年时期未能得到的爱与关怀。 这种疗愈,并非简单的遗忘或压抑,而是通过“内在小孩”的视角,重新去经历、去理解、去整合过去的伤痛。你会发现,当你的“内在小孩”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安抚,他身上的伤痛便开始慢慢愈合,那些阻碍你前进的力量也随之消解。 活出完整的自己:连接内在智慧,绽放生命光彩 疗愈“内在小孩”,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摆脱过去的阴影,更是为了让你能够活出更完整、更真实的自己。当“内在小孩”的需求得到满足,他的恐惧得以化解,他内在的生命力便会被彻底释放。 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通过伪装、讨好或攻击来获得安全感,因为你内在的力量已经变得足够强大。你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你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你敢于在关系中展现真实的自己。 《内在的孩子》将帮助你重新连接你内在的智慧和直觉。那个“内在小孩”身上,永远保有最纯粹的直觉和最真实的渴望。当你能够倾听他的声音,你便能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真实意愿的选择。 这本书将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位忠实向导,它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但会提供给你一套理解自己、疗愈自己、最终活出自己的人生工具。它鼓励你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 这是一本为你而写的书,如果你: 感到自己常常被负面情绪困扰,却不知道根源在哪里。 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感到不被理解,或重复着相似的冲突模式。 对生活感到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缺乏内在的力量。 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苛责。 渴望与更真实的自己建立连接,活出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那么,《内在的孩子》将是一次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深刻自我对话。它将带你走进你内心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去拥抱那个曾经的你,去疗愈那些未愈的伤口,最终,让你能够以更完整、更自信、更喜悦的姿态,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去绽放属于你的独特光彩。 这是一段由内而外的改变之旅,它将引领你从“活在过去”走向“活在当下”,从“受困于阴影”走向“拥抱阳光”。准备好,与你内在最珍贵、最值得被爱的“小孩”重逢吧,他就在那里,等待着你的到来,等待着与你一同,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孙瑞雪力推”这个信息,我的期待值立刻被拉满了。孙瑞雪老师的教育理念对我影响深远,她总能用最朴实却又直击人心的语言,揭示儿童发展和内在成长的规律。如果她都如此推崇这本书,那它必然蕴含着深刻的洞见和极高的价值。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可能性,这本书也许会以一种非常细腻、温暖的方式,去触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可能不像一些理论性的心理学书籍那样枯燥晦涩,而是充满了故事、比喻,甚至是引导性的练习,让我们在阅读中就能产生共鸣,并开始自我探索。我尤其期待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在关系中重复伤害,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放下过去的执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或许,这本书会让我们意识到,生命中的许多“困境”,其实是我们内心对自身的“拒绝”,而当我们可以真正接纳并“说‘是’”时,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评分

“对生命说是”,这本书的题目像是一声温柔的召唤,邀请我们去拥抱生命中那些看似不完美的部分。我总觉得,我们常常活在一种“想要”和“不想要”的二元对立中,总是想要美好的,排斥痛苦的,但这似乎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体验的完整性。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去看见,即使是那些我们曾经抗拒、逃避的经历,也都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礼物,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它或许会教我们如何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会如何阐释“说‘是’”背后的心理机制,它是一种心理防御,还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与他人和世界的互动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对抗,而是来自于接纳,来自于勇敢地对生命中的一切说出那个充满力量的“是”。

评分

“张德芬力推”,这个标签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张德芬老师的作品总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温暖的文字,触动无数读者的心灵,帮助我们连接内在的智慧,找到内心的平静。如果她也推荐了这本书,那么它很可能是一本能够真正触及我们灵魂深处,帮助我们疗愈创伤、实现内在转化的指南。我联想到,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觉得自己被困住了,被某种情绪、某种模式所牢牢抓住,无法挣脱。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那扇紧锁的心门,看见潜藏在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和渴望。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引导,一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式。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刻的内在对话,去理解那些让我们难以“说‘是’”的根源,并学习如何以一种更圆满、更喜悦的方式去回应生命的召唤。

评分

“对生命说是”,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有时候,我们真的会陷入一种无力感,感觉自己被生活推着走,却又无从反抗。这种感觉,就像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中,我们只能拼命挣扎,却始终无法掌握自己的方向。我猜测,这本书也许会提供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不是去对抗河流,而是去学习如何顺流而下,甚至从中找到可以借力的点。它或许会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阻碍我们的事件,其实蕴含着成长的契机。我们可能总是习惯性地去“否定”那些让我们痛苦的经历,试图将其屏蔽,但这本书可能会教我们如何去“拥抱”它们,如何在它们之中找到智慧和力量。这种“拥抱”,不是麻木的承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整合,一种将过去的伤痛转化为生命能量的过程。我很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视角来解读“否定”与“肯定”在生命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对生命说是”。

评分

“对生命说是”,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仿佛在邀请我们去拥抱生活中所有的经历,无论好坏。最近常常思考,我们的人生真的像是一个巨大的“是”字,连接着无数个当下,每一个当下都孕育着未来的可能性。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抗拒某些事情,用“不是”来为自己筑起一道道围墙,拒绝成长,也拒绝体验。这本书,我猜想,正是要我们放下这些防御,去感受生命流淌的真实脉络。它或许会引导我们审视内心深处那些不甘、遗憾、甚至是怨恨,然后温柔地告诉我们,即使面对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选择“说‘是’”,用一种更开放、更接纳的态度去面对。这种“说‘是’”不是软弱的妥协,而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一种与生命合一的智慧。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去解析那些阻碍我们说“是”的心理模式,是童年创伤的影响,是社会期望的束缚,还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觉察到这些,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转化,那将是多么宝贵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