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01 |
| 作者:谷春德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9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024143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制理论为指导,通过汇集五十余篇文章、发言稿和授课稿,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法治理论与实践,并增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容。全书共分为4篇:一是法治基本理论篇,包括法治的由来及基本内涵、法治与法制的共同点和区别、人治和法治等内容;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制理论的创建和发展篇,包括毛泽东的法制思想,邓小平的法制理论,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法制/治问题的重要论述等内容;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础理论与实践篇,包括国家与法、政策和法律、民主与法制、法制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资产阶段的“三权分立”、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法治与人权、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潮述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等内容;四是中国特色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推进篇,包括依法治国与法治、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与保障人权、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方略与中国人权保障、“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内容。附录是作者主要著述年表。本书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论据充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资参考。
谷春德,黑龙江汤原人,1931年11月生,1947年2月参加工作,1949年4月入党,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副会长、*高人民法院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委员、*高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培训中心委员、教育部“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两届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主要著作有《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法学基础理论》《人权?民主?法治论丛》《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与实践研究》;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基础》《法学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权新论》《人权史话》《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的人权理论与实践》等十余部著作;在国内主要报刊公开发表有关人权、民主、法治问题的文章百余篇。
一、法治基本理论篇 (1)
1.1 法治的由来及基本内涵 (1)
1.2 法治与法制的共同点和区别 (5)
1.3 人治和法治 (6)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制理论的创建和发展篇 (16)
2.1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 (16)
2.2 邓小平的法制理论 (31)
2.3 江泽民关于法制问题的重要论述 (39)
2.4 胡锦涛关于法制问题的重要论述 (52)
2.5 习近平关于法治问题的重要论述 (5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础理论与实践篇 (71)
3.1 国家与法 (71)
3.2 政策和法律 (93)
3.3 民主与法制 (98)
3.4 法制建设 (132)
3.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85)
3.6 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 (192)
3.7 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231)
3.8 法治与人权 (244)
3.9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潮述评 (260)
3.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 (264)
3.11 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274)
四、中国特色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篇 (286)
4.1 依法治国与法治 (286)
4.2 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 (294)
4.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95)
4.4 依法治国与保障人权 (298)
4.5 坚持不懈地推进依法治国 (300)
4.6 依法治国方略与中国人权保障 (302)
4.7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 (311)
4.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依法治国 (317)
4.9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321)
作者主要著述年表 (330)
后 记 (344)
一
法治基本理论篇
1.1法治的由来及基本内涵
1.1.1法治的由来
“法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今中外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这一概念都曾有过不同的论述。“法治”一词*早产生于西方,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思想家西塞罗,中世纪的思想家阿奎那,都曾从多视角、多角度论述过“法治”。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①——的科学论断,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进入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法治同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法治理论更加系统、完整。洛克明确提出“法的统治”,强调“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进行统治”②。哈林顿主张建立“法律王国,而不是人的王国”,通过法律限制和控制政治权利是法治*主要的原则。康德主张建立“法治国”,认为“国家是许多人以法律为根据的联合”。
当代,在西方国家,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已经付诸实践,法治理论也得到丰富和发展。富勒说,“法治的精髓在于,在对公民采取行动的时候,政府将忠实地适用规则,这些规则是作为公民应当遵循并且对他的权力和义务有决定作用的规则而事先公布的。如果法治不意味着这个,它就没有什么意思”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并阐释了八项法治原则:法律的适用的普遍性(一般性),法律的公开性(即法律必须公布),法律的非溯及力(即法律只面向未来,不面向过去),法律的明确性,法律的一致性(即法律自身应避免互相矛盾),法律的可行性(即法律不应要求人们做无法实现的事情),法律的稳定性(即法律不能朝令夕改),官方行为与法律的一致性。②
其实,法治理论并不是由西方国家独创和倡导的。围绕着“法治”的描述、分析和界定,在全世界各种文化和各国历史中都存在并且以不同的形态和理念表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有法治思想的论述,曾使用“法治”一词,主张厉行法治。如《管子?明法》中有“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己”,《商君书?慎法》中有“法任而国治矣”,《韩非子?心度》中有“治民无常,唯治为法”等论述。这些中国历史上的法家都主张“法治”,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断于法”“不务德,而务法”等,都将法治视作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本手段与工具。在近代,中国主张“法治”的是梁启超,他以“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来区分和概括儒家与法家学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罗隆基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曰《什么是法治》的文章,他指出:“法治的真义是政府守法,是政府的一举一动以法为准则,不凭执政者意气上的成见为准则。”③这里已经包含“以法治国”“法治政府”的意思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快速发展,在继承中国历史上法治传统和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并付诸实践,提出并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尽快促使法治制度化、体制化、民主化。
……
读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我脑海中浮现出中国法治建设的壮丽画卷,仿佛亲历了其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叙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时代的锐气。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完善法治战略的描绘,堪称精彩。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再到新时代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力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法治的中国特色”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将普适性的法治原则与中国特有的国情、文化、制度优势相结合,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式法治。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引人入胜,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不乏生动的叙述,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复杂性与伟大成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必须与自身的发展道路紧密相连,方能行稳致远。
评分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理论的原创性和前沿性。书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系统性构建,打破了我以往对法学理论多为西方舶来品的刻板印象。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为理论根基,同时又紧密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和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智慧的法治理念和原则。例如,书中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论述,就深刻揭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独特运行逻辑和制度优势。它不是简单的三者并列,而是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与法治权威性的根本来源。此外,书中关于“法治的中国化”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它强调了在坚持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同时,更要立足中国大地,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法治道路。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为理解和推动中国法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非常“接地气”的法治理论书籍。虽然书名听起来颇为宏大,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内容上却充满了鲜活的“中国味道”。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枯燥的理论思辨,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治理念具象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基层法治建设的关注,例如如何通过“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某个地方的经验总结,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微观层面的生动体现。书中对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制度的深入解读,让我看到了法治如何真正地惠及民生,如何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坚实盾牌。它让我明白,法治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殿<bos>,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的切身利益。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朴实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厚重的著作,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虽然我并非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这一核心论断的阐释,我深以为然。它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和翔实的史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将法治的原则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法律法规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价值追求以及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形成,这本书就像一条清晰的脉络,带领读者穿越中国法治建设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理解其艰辛的探索、巨大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它让我认识到,法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理论的引领,更需要实践的支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恰恰是检验和发展法治理论最生动的试金石。
评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其对法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深刻理解。作者并非将法治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某个法律部门或某个制度,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框架下进行审视。书中对“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阐释,让我认识到法治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立法、执法、司法,更包括了守法、普法、法治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特别是书中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中国建设”之间紧密关系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它揭示了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支撑,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又为法治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坚实的基础。这种宏观的视角和系统的思维,让我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