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主義: 1927-1937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

摩登主義: 1927-1937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勇 著
图书标签:
  • 摩登主义
  • 上海文化
  • 文学研究
  • 1927-1937
  • 文化史
  • 文学史
  • 现代主义
  • 中国现代文学
  • 上海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間出版社
ISBN:9789866777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5331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3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1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書特色
一、本書在文獻發掘上的可喜收獲。如資深的海派文學研究專家吳福輝先生就曾感歎,以他對海派文獻的熟悉程度來讀張勇的論文,其中仍有大量文獻和諸多現象乃是他聞所未聞的新發現。
二、本書頗富新意和思考深度的辯證分析。這突出表現在對「摩登」與反「摩登」的性質及其矛盾運動的準確把握和辯證觀照。錢理群先生就特別激賞張勇獨具眼光地發現了「革命摩登」,並從反摩登的角度對魯迅和張天翼作出了別出心裁的分析。
三、本書打通文學-文化批評與政治-經濟分析的研究方法,綜合觀照和辯證分析的研究理路,實有助於糾正孤立的純文學批評和單純的文化研究之不足。

内容简介

本書特色 一、本書在文獻發掘上的可喜收獲。如資深的海派文學研究專家吳福輝先生就曾感歎,以他對海派文獻的熟悉程度來讀張勇的論文,其中仍有大量文獻和諸多現象乃是他聞所未聞的新發現。 二、本書頗富新意和思考深度的辯證分析。這突出表現在對「摩登」與反「摩登」的性質及其矛盾運動的準確把握和辯證觀照。錢理群先生就特別激賞張勇獨具眼光地發現了「革命摩登」,並從反摩登的角度對魯迅和張天翼作出了別出心裁的分析。 三、本書打通文學-文化批評與政治-經濟分析的研究方法,綜合觀照和辯證分析的研究理路,實有助於糾正孤立的純文學批評和單純的文化研究之不足。 內容介紹 著作為海派文學與文化研究的一個新階段的標誌。作者在這本論著中發掘出了大量的摩登文學以至生活現象,並深究「摩登」背後到底存在著何種力量、它們之間構成了怎樣的關係、進行著怎樣的博弈……,從而不僅使海派文學與文化之「摩登主義」特性第一次獲得了確鑿無疑的證實,而且對其複雜性給予了深入透徹的揭示。這顯然超越了學界已有的認識水平,而顯著地推進了海派文學和文化的研究。

作者简介

張勇
男,1973年10月出生於安徽省肥西縣。1993年考入西北農業大學園藝系學習,1997年大學畢業並考取西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0年獲得碩士學位,進入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任教。2004年9月考取清華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06年9月至11月,在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LEWI)作駐校研究,2008年1月獲得博士學位。現為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近五年來,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理論與批評》、《國外理論動態》等刊物發表、翻譯學術論文十餘篇,其中3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

摩登都市的微光:1927-1937年间上海文化与文学侧影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剧烈震荡、充满矛盾与活力的都市空间。我们将目光投向 1927 年至 1937 年间,这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如何在政治动荡、经济繁荣与文化革新的交织下,孕育出独特的现代性图景。 一、都市的肌理:空间、社会与媒介的交织 上海的现代性并非是单一面向的,它深植于其复杂的城市肌理之中。本书首先探讨了地理空间的重塑,从租界与华界的分治,到新兴的公共空间如百货公司、电影院和咖啡馆的涌现,这些空间如何成为不同阶层进行文化实践与社会交往的场所。 我们考察了 1930 年代上海的日常生活,分析了“摩登”观念如何在物质层面得以体现——从服饰、饮食习惯到娱乐方式的变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兴的都市精英阶层,包括买办、知识分子和受过西式教育的女性,是如何在这些空间中构建和展示其身份认同的。 媒介的爆发式发展是理解彼时上海文化的关键。报纸、杂志、广告以及新兴的无线电广播,构建了一个密不透风的“信息茧房”,又同时成为文化创新的孵化器。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些大众传媒在塑造公众舆论、传播新思潮和引导消费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广告文案的语言学分析,揭示了资本如何巧妙地将“进步”与“时尚”捆绑,贩卖一种新的生活理想。 二、文学的转向:从革命激情到都市内心探寻 文学作为现代上海最核心的文化产物,在本研究中占据了中心位置。1927 年“四一二”事件后,左翼文学运动经历了剧烈的内部调整与外部压力,文学的关注点开始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向对都市生存经验和个体心灵的深层挖掘。 2.1 新兴的“都市小说”与“市民文学”: 本书仔细辨析了在这一时期兴起的“都市小说”和“市民文学”的特征。作家们不再满足于描绘社会底层或革命前线的斗争,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都市中产阶级的内心困境、情爱纠葛以及小市民的日常焦虑。 我们重点分析了作家群体(如施蛰存、穆时英、张爱玲早期的作品等)如何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意识流、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和象征主义意象——来捕捉都市生活的疏离感和异化感。这些作品中的“陌生化”书写,挑战了既有的现实主义传统,体现了对个体主体性困境的深刻反思。 2.2 女性书写与性别空间的重构: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女性解放思潮最为活跃的土壤之一。本书专题考察了女性作家(如张爱玲、苏青的早期探索,以及丁玲在特定时期的转型)对都市空间中“新女性”形象的复杂建构。 “摩登女郎”的形象如何在文学中被神化和解构?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对女性职业、情欲自主权的描绘,既是对传统父权制的反叛,也常常被置于资本消费主义的陷阱之中。女性的声音,既是解放的宣言,也充满了对个体命运不确定性的哀叹。 三、文化的边界与张力:传统、革命与异域的对话 上海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全球性思潮、本土传统与革命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的产物。 3.1 传统与现代的“混搭”: 在追求西化的同时,本土的文化资源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混搭”或“挪用”的方式重新进入现代叙事。我们考察了“国粹”京剧、月份牌年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如何在新的商业逻辑下被“摩登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民娱乐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表面的融合背后,隐藏着对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与坚守。 3.2 革命文化与娱乐至死: 左翼文学的“引擎”在三十年代的上海遭受了严峻的审查与挑战。本书分析了左翼作家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下进行“软化”或“隐秘”的表达,例如通过对“小人物”的关注,来间接批判社会结构。 与此同时,以月份牌、月份歌舞为代表的通俗娱乐文化占据了主流。我们将革命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进行并置考察,探讨了政治理想主义如何与市民的享乐主义之间形成的紧张关系。文化精英们对通俗文化的“鄙视”与大众对新奇事物的狂热追求,构成了那个时代文化生态的独特张力。 四、声音的剧场:电影、戏剧与流行音乐的统治 本研究将电影和戏剧视为理解 1930 年代上海“声音景观”的重要维度。 4.1 电影工业的黄金时代: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我们分析了联华、天一等电影公司如何通过引进好莱坞的叙事技巧,同时融合中国本土的伦理主题,成功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商业电影。从月份牌明星到“左翼电影”的探索,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展示窗口。 4.2 舞台的实验与复兴: 话剧和新歌舞(如流行音乐的兴起)的繁荣,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即时文化体验的渴望。话剧界在 30 年代经历了从早期“五四”派向更具实验性、更贴近大众审美的转型。流行歌曲的歌词和旋律,以极快的速度渗透到市民的日常情感生活中,成为构建都市集体情绪的无形力量。 结论:一个未完成的现代性样本 1927 年至 1937 年的上海,是一个高度压缩、高度集中的现代性实验场。它既包含了对世界同步的渴望,也充满了殖民主义、资本剥削和政治压迫留下的深刻伤痕。本书旨在通过对文化、文学、社会空间的细致梳理,揭示这个“摩登”都市如何在短暂的黄金十年中,书写了复杂、矛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篇章,其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现代中国都市经验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常常陷入沉思,仿佛与那些曾经的先行者对话。作者对“摩登主义”的理解,绝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思想内核,探究其在上海的生根发芽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惊叹于作者对于史料的掌握和解读能力,那些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只言片语,在他笔下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书中对于那个时代女性地位的探讨,以及摩登主义对她们解放的推动作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曾以为摩登主义只是男性文人的游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女性作家、女学生、甚至是在娱乐场所工作的女性,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和定义着“摩登”。她们的呐喊,她们的觉醒,她们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中寻找自由与尊严的努力,都在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让我对“进步”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绝非单一路线,而是由无数个体的挣扎与追求汇聚而成。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与艺术气息。作者在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依然能保持文字的灵动与感性,让读者在领略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与情感。我常常在阅读某些段落时,会为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文人艺术家们感到心潮澎湃,也会为他们所遭遇的困境感到唏嘘。书中对于“摩登”背后那些个体命运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冰冷史料背后鲜活的人物。那些关于爱情、友谊、理想与幻灭的故事,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文化与文学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息息相关。它也让我反思,在当下这个同样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继承和发扬那种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摩登”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别样的魅力。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将历史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黑白照片中那些身着旗袍、剪着波波头的女子,或是烟雾缭绕的咖啡馆里,男人们激昂辩论的画面。那些文学作品中的段落,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被置于鲜活的社会背景之下,它们的意义因此被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作者对报刊杂志的细致分析,尤其让我着迷。那些曾经的“小报”,那些昙花一现的文学刊物,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思潮与信息,也折射出社会大众的喜好与关注点。通过对这些媒介的解读,我得以窥探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以及摩登主义是如何通过这些渠道传播和被接受的。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那段动荡而充满活力的岁月本身。作者深入挖掘了“摩登主义”这个概念,并将其置于1927年至1937年上海这个光怪陆离的舞台上进行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个时代上海文化与文学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描绘所打动。这不仅仅是关于几位文学家的创作,更是关于整个文化肌体的脉动。从百乐门传出的靡靡之音,到闸北街头的市井喧嚣,再到文人雅士的沙龙聚会,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看似无关的元素串联起来,展现了摩登主义如何渗透到上海的方方面面,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那些对西方思潮的吸收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催生了多少前卫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变革?书中那些对具体作品、报刊杂志、甚至是艺术家们私下交往的细致梳理,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亲身感受那种激越与迷惘并存的复杂情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摩登”二字,不再仅仅是对西方文明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充满中国特色的自我建构与探索。

评分

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对20世纪早期中国某些文学流派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那个时期的文学,充其量是对西方文学的模仿,或者仅仅是一些伤春悲感的低语。然而,作者却用详实的论据,勾勒出上海摩登主义背后那股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那些看似“西化”的文学形式,在上海的土壤里,与本土的文化基因发生奇妙的融合,催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表达。书中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他能从细枝末节中挖掘出深层的文化意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摩登”一词的多重解读,它既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新,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突破,更是一种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反思与重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个时代并非简单地被西方文化所“殖民”,而是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中,创造性地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现代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