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精選集

席慕蓉精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席慕蓉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散文
  • 爱情
  • 人生
  • 女性
  • 台湾文学
  • 现代诗
  • 散文诗
  • 经典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9574446605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7011
包装:平裝
丛书名: 新世紀散文家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0-02-01
页数:38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蔣勳專文推薦
★席慕蓉親自挑選創作歷程的精彩代表作
作者簡介
席慕容
台北師範學院美術科、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歐深造,專攻油畫,兼習蝕刻版畫。一九六六年以第一名之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
曾獲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及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在歐洲及國內舉行過多次個人畫展。畫餘從事散文及詩的創作。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等四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二○○二年受聘為蒙古大學名譽教授。

内容简介

席慕蓉三十年的創作歷程,精選不同年代的散文代表作,混合使用鋼筆與畫筆,從第一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到《寫給幸福》、《寫生者》的自我成長經驗、家族書寫,到《我的家在高原上》、《黃羊?玫瑰?飛魚》、《大雁之歌》、《金色的馬鞍》、《諾恩吉雅》的蒙古家鄉情調,席慕蓉透過散文展現生命的高潮起伏,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

作者简介

席慕容
台北師範學院美術科、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歐深造,專攻油畫,兼習蝕刻版畫。一九六六年以第一名之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曾獲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及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在歐洲及國內舉行過多次個人畫展。畫餘從事散文及詩的創作。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等四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二○○二年受聘為蒙古大學名譽教授。

精彩书评

席慕蓉兼備文學創作與美術才藝。我曾看她的畫展,看得入迷;也曾聽她朗誦詩,聽得熱淚湧起。而今我讀她精選的散文,以天地想像、人世感應,掌握精確之外有屬於不可求、包容著美的無盡意。
席慕蓉莊嚴而敏感,矜持而親切。她用有情之眼穿透現象面,構圖佈局,不只是說她自己,不只是寫一時一地一景;帶著歷史意識、壯遊的心,她的筆追根究柢,問身世、問國族、問天命,心搏如日光牽繫著遠方的高原,完成代表她的蒙古史詩。
──陳義芝

目录

編輯前言.推薦席慕蓉∕陳義芝
寫給穆倫.席連勃--序《席慕蓉精選集》∕蔣勳
席慕蓉散文觀
輯一 前塵
我的記憶
貓緣
成長的痕跡
蓮座上的佛
那串葡萄
生日卡片
星期天的早上
飄蓬
黃粱夢裡
時光
嚴父
貝殼
孤獨的樹
畫幅之外的
街景
回音
軀殼
睡蓮
昨日
花之音
輯二 昨夜
蝶翅
透明的哀傷
泰姬瑪哈
汗諾日美麗之湖
蘇武的神話
今夕何夕
風裡的哈達
松漠之國
源--寫給哈斯
故居
此身
嘎仙洞
丹僧叔叔--一個喀爾瑪克蒙古人的一生
盛宴
母語
無題
夏日草原
河流的荒謬劇
夏天的夜晚
異鄉的河流
輯三 此刻
記憶廣場
真實的人生
有一首詩
重返灣仔
七月十日
七月十四日
十月二十三日
關於揮霍
對照集
走馬
曼德拉山岩畫
瑪麗亞.索--與一位使鹿鄂溫克女獵人的相遇
席慕蓉散文寫作年表
席慕蓉散文重要評論索引

精彩书摘

我的記憶 學生們一向和我很親,上課時常常會冒出一些很奇怪的問題,我也不以為意,總是儘量給他們解答。 有一天,一個胖胖的男生問我:「老師,你逃過難嗎?」 他問我的時候還是微笑著的,二十歲的面龐有著一種健康的紅暈。 而我一時之間,竟然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我想,我是逃過難的。我想,我知道什麼叫逃難。在黑夜裡來到嘈雜混亂的碼頭,母親給每個孩子都穿上太多的衣服,衣服裡面寫著孩子的名字,再給每個人手上都套上一個金戒指……。 我知道逃難,我想我知道什麼叫逃難。在溫暖的床上被一聲聲地喚醒,被大人們扯起來穿衣服、穿鞋、圍圍巾、睡眼惺忪的被人抱上卡車。車上早已堆滿行李,人只好擠在車後的角落裡,望著乳白色的樓房在晨霧中漸漸隱沒,車道旁成簇的紅花開得驚心。而忽然,我最愛的小狗從車後奔過來,一面吠叫,一面拚了全力在追趕著我們。小小心靈第一次面對別離,沒有開口向大人發問或懇求,好像已經知道懇求也不會有效果。淚水連串地滾落,悄悄地用圍巾擦掉了,眼看著小狗越跑越慢,越來越遠,而五、六歲的女孩對一切都無能為力。
然而,年輕的父母又能好多少呢?父親滿屋子的書沒有帶出一本,母親卻帶出來好幾幅有著美麗花邊的長窗簾,招得親友的取笑:「真是浪漫派,貴重的首飾和供奉的舍利子都丟在客廳裡了,可還記得把那幾塊沒用的窗簾帶著跑。」 誰說那只是一些沒用的物件?那本是經過長期的戰亂之後,重新再經營起一個新家時,年輕的主婦親自出去選購,親自一針一線把它們做出來,再親手把它們掛上去的,誰說那只是一些沒用的物件呢?那本是身為女人最美麗溫柔的一個希望啊。 在流浪的日子結束以後,母親把窗簾拿出來,洗好,又掛在離家萬里的窗戶上,在月夜裡,微風吹過時,母親就常常一個人坐在窗前,看那被微風輕輕拂起的花邊。 這是我所知道的逃難,而當然,還有多少更悲傷更痛苦的不同的命運,我們一家相比之下,反倒是極為幸運的一家了。年輕的父母是怎樣牽著老的、帶著小的跌跌撞撞地逃到香港,一家九口幸而沒有在戰亂中離散。在這小島上,我們沒有什麼朋友,只是一心一意地等待,等待著戰爭的結束,等待著重返家鄉。
父親找到一個剛蓋好的公寓,門前的鳳凰木還新栽下去不久,新舖的紅鋼磚地面還灰撲撲的都是些細碎的砂石,母親把它們慢慢地掃出去。父親買了家具回來,是很多可以摺疊的金屬椅子,還有一個可以摺疊的同樣質料的方桌子,擺在客廳裡,父親還很得意地說:
「將來回去的時候還可以帶著走。」 全家人都接受了這種家具。儘管有時候吃著吃著飯,會有一個人忽然間被椅子夾得動彈不得。或者晚上做功課的時候,桌子會忽然陷下去,大家的書和本子都混在一起,有人乘勢也嘻嘻哈哈地躺到地上,製造一場混亂。不過,大家仍然心甘情願地用這些奇妙的桌椅,因為將來可以帶回去。 一直到有一天,木匠送來一套大而笨重的紅木家具,可以摺疊的桌椅都不見了。沒有人敢問一句話,因為父親經常鎖緊眉頭,而母親也越來越容易動怒了。 香港公寓的屋門上方都有一個小小的鐵窗,窗上有塊活動的木板,我記得我家的是塊菱形的,窗戶開得很高,所以,假如父母不在家而有人來敲門時,我們就需要搬個椅子爬上去,把那塊木板推開,看看來的客人是誰。
我們的客人很少,但是卻常常有人來敲門,父母在家時,會不斷地應門,而在有事要出去的時候,總會拿出一疊一毛或者五分的硬幣放在桌上,囑咐我們,有人來要錢時就拿給他們。 我們這些小孩從來都不會搞錯,什麼人是來拜訪我們的而什麼人是來要錢的。因為來要錢的人雖然長得都不一樣,卻都有著相同的表情,一種很嚴肅,很無奈的表情。他們雖然是在乞討,卻不像一個乞丐的樣子。他們不哭、不笑、不出聲;只在敲完了門以後,就安靜地站在那裡,等我們打開小窗,伸出一隻小手,他就會從我們的手中接過那一毛錢或者是兩個斗零(五分),然後轉身慢慢走下樓去,從不道一聲謝。
在一天之內,總會有七、八個,有時甚至十一、二個人來到我們的門前,敲門,拿了錢,然後走下樓去。我們雖然對那些面貌不太清楚,但是卻知道絕不會有人在一天之內來兩次,而且,也知道,在一個禮拜之內,同一個人也不會天天來,有時候也會加上一些新的面孔,而那些面孔,常常都是很年輕的。 我們不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他們要去哪裡。可是,我猜他們拿了錢以後是去下面街上的店子裡買麵包皮吃的。我看過那種麵包皮,是為了做三明治而切下的整齊的邊,或者是隔了幾天沒賣出去的陳麵包,有好心的老闆,仍然把它們像糖果一樣地放在玻璃罐子裡,也有些麵包店就把它們亂七八糟地堆在店門口的簍子裡,給他一毛錢,可以買上一大包。 有時候,在公寓左邊那個高台上的修女辦的醫院也會發放這種麵包皮。那些人常常在去過醫院以後,再繞到我們家來。
我們在三樓,可以看到他們一面嚼著一面低頭向我們這邊走過來。他們從不會兩個人一起來,總是隔一陣子出現一個孤單的人,隔一陣子,傳來幾響敲門的聲音,我和妹妹就會爭著擠上椅子,然後又很不好意思地打開那扇小門,對著一個年輕卻憔悴的面孔,伸出我們的小手。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門外的面孔按時出現。夏季過了,我進了家後面山上的那個小學,新學校有一條又寬又長的階梯,下課時常常從階梯上跳著走回家,外婆總會在家門前的鳳凰樹下,帶著妹妹和弟弟,微笑地迎接我。 學校的日子過得很快樂,一個學期過了,又是一個學期,然後妹妹也開始上學,我們在家的時間不多,放了學就喜歡在鳳凰木底下消磨,樹長得滿高的了,弟弟跟在我們身後跑來跑去,胖胖的小腿老會絆跤。 「姥姥,怎麼現在都沒人來跟我們要錢了?」 有一天妹妹忽然想起來問外婆。可不是嗎?
我也想起來了,這一向都沒看到那些人,他們為什麼不來了? 外婆一句話也不說,只是深深地嘆了口氣,然後就牽著弟弟走開了,好像不想理我們兩個,也不想理會我們的問題。 後來,還是姐姐說出來的:家裡情況日漸拮据,一家九口的擔子越來越沉重,父母再餘不出錢來放在桌子上。而當有一天那些人再來敲門時,父親親自打開了屋門,然後一次次地向他們解釋,我們已經沒有能力再繼續幫助下去了。奇怪的是,那些一直不曾說過謝謝的人,在那時反而都向父親深深地一鞠躬後才轉身離去。 向幾個人說過以後,其他的人好像也陸續都知道了,兩三天以後,就再也沒有人來我們家,敲我們的門,然後,安靜地等待著我們的小手出現了。 姐姐還說: 「爸爸不讓我們告訴你們這三個小的,說你們還小,不要太早知道人間的辛苦。可是,我覺得你們也該多體諒一下爸爸媽媽,別再整天叫著買這個買那個的了……。」 姐姐在太陽底下瞇著眼睛說這些話的樣子,我到今天還記得很清楚。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從那天起開始長大?
我始終沒有回答我學生的那個問題。 不是我不能,也不是我不願,而是,我想要像我的父母所希望的那樣,要等到孩子們再長大一點的時候才告訴他們,要他們知道了以後,永遠都不忘記。

蓮座上的佛 風聲是很早就放出去了,因為,我很愛看朋友們那種羨慕得不得了的樣子: 「真的要去尼泊爾啊?」 朋友的眼睛好像在剎那間都亮了起來,於是,我就可以又得意又謙遜地回答他們:「是啊!不過還不知道手續辦得怎麼樣?假如辦成的話,我們還要去印度,去喀什米爾哩!」 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當年去歐洲讀書的時候,好像還都沒這麼興奮。向別人說起那些遙遠的地方的名字時,真有種陶陶然、薰薰然的感覺。 我一直想去那種地方,遙遠、神祕和全然的陌生。不管是金碧輝煌的古老,或者是荒蕪髒亂的現代,一切都只是在一種道聽塗說的傳言裡存在,和我沒有絲毫痛癢相關,我可以用欣賞童話的那種心情去欣賞那塊土地,不必豔羨,不必比較,也不必心傷。
而飛機飛到加德滿都盆地上空時,也真給了我一種只有童話裡才能有的那種國度的感覺。從特別白、特別厚的雲層掩映下,一點點地向我們逐漸展露出來的豐饒的綠色高原,有那樣乾淨美麗的顏色,房屋、樹木、山巒都長得恰像我夢裡曾經臆測過的模樣。又好像一張年代稍有點久遠,可是筆觸仍然如新的透明水彩畫。 在那個時候,我並沒想到,有一件事情正在等待著我。在事情發生之前,我是一點也沒能料到的。 到了加德滿都,住進了「香格里拉」旅館,稍事休息,喝了旅館特別為我們準備的迎賓酒後,我們就開始參觀活動了。第一站就是城郊東方的山上那座「四眼神廟」,那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古老的一座佛塔。同行的尼泊爾導遊很熱心地為我們講解:塔是實心的,底下的圓座代表宇宙,而上面四方座上畫的四面佛眼代表佛在觀看注視著眾生,然後,然後……。
他的英文帶有很重的土腔,聽起來很費力,於是,我們就一個兩個地慢慢溜開了。要溜要趕快,否則,只剩下你一個人時,就很不好意思而必須硬著頭皮聽下去了。 我溜到佛塔旁邊一個賣手工藝品的小店裡,剎時間目迷五色,把外面的佛塔、寺廟全都忘了。小小的店裡,擺滿了精緻美麗的東西:鑲著銀絲套子的彎刀,綴滿了彩色石頭的胸飾,還有細筆畫在畫布上的佛畫,還有拿起來叮噹作響的喇嘛教的法器,我簡直迫不及待地想問: 「怎麼賣?多少錢?」 不過,同行的愛亞比我早,已經拿起一個銀鐲子來問價錢了。她要店主翻譯那鐲子上刻著的文字是什麼意思。看他們兩個說得正熱鬧,我只好在旁邊先挑一些東西出來,等他們說完話。
可是,他們兩個大概碰到難題了,僵在那裡半天,愛亞過來叫我,要我給她翻譯一下,因為有一句話她怎麼也聽不懂。 面孔黝黑的尼泊爾店主指著手上拿著的那個銀鐲子說: 「這是一句經文,我唸給你聽,它的意思是說:蓮座上的佛。」 他唸出了那句經文: 「唵嘛呢叭彌吽。」 然後,我整個人就呆住了。 愛亞在旁邊等著我的翻譯,店主也在旁邊等著我翻譯,店裡還有幾個同行的朋友也在看著我,可是,我就是說不出話來。 我無法說話,因為我心裡在剎時之間忽然覺得很空,又忽然覺得很滿。
那樣熟悉的一個句子,卻在那樣陌生的地方,從那樣陌生的一個人的嘴裡說出,怎麼可能?怎麼可能!多少年了! 多少年以前的事了?外婆還在的時候,在我還很小的時候,我就常常聽到外婆唸這句經文。常常是傍晚,有時候是早上,外婆跪在乾乾淨淨的床上,一遍又一遍地俯拜、叩首。長長的蒙古話的經文我聽不懂,可是,這一句反覆地出現,卻被我記住了。 而當時的我,甚至,過了這麼多年的我,並不知道我已經把它記住了。在這一剎那之前,我是一點也不知道,我已經把這句經文記住了。
外婆只有我母親一個女兒,我們這幾個孩子是她心中僅有的珍寶。不管我們平常怎麼淘氣、怎麼不聽話、怎麼傷她的心,在她每天晨昏必有的日課裡,在她每次向佛祖祈求的時候,一定仍是一遍遍地在為我們禱告,為我們祈福的吧。 隔了這麼多年,我仍然能清晰地記起外婆在床上跪拜,我在門外注視著她時的那些個安靜而遙遠的清晨或傍晚。我還能記得從院子裡飄進來的桂花的香氣,巷子裡走過的三輪車的鈴聲,還有那個年輕的我,有點慚愧又有點感激的我,裝著毫不在意似地倚在門邊,心裡卻深深地知道,知道外婆永遠會原諒我、永遠會愛我的。
一定是這樣的吧。所以,隔了這麼多年,要我走了這麼多路,就只是為了在這裡,在這個時候,再向我證實一次她對我的愛吧。一定是這樣的吧!
我竭力想把這些思緒暫時放下,竭力想恢復正常,好來應付眼前的局面。可是,我的聲音還是出不來,然後,眼淚就成串地掉了下來。
人生遇合的奇妙遠超過我所能想像的。在那一剎那,胸臆之間充塞著的,似乎不單只是一種孺慕之情而已,似乎還有一些委屈,一些悲涼的滄桑也隨著熱淚奪眶而出。
事情就是這樣了。在一、兩分鐘後,我終於能夠哽咽地把這句經文譯了出來,也終於能用幾句簡單的話把我的失態向愛亞解釋了一下。愛亞真正是能體貼我心的好友,她一直安靜、忍耐地等在旁邊,當時並沒有急著要來安慰我,事後也沒有再提過一句,卻能讓我感受到她的了解與關懷。
從那一刻以後,加德滿都盆地的美麗風光對我就變得不再只是神祕遙遠的香格里拉而已了。從那一刻以後,有些莊嚴而又親切的東西將我繫絆住了,我與那一塊仙境似的土地之間竟然有了關連。
蓮座上的佛啊!這一切,想必是早已知道,並且早已安排好的吧?
生日卡片 剛進入台北師範藝術科的那一年,我好想家,好想媽媽。
雖然,母親平日並不太和我說話,也不會對我有些什麼特別親密的動作,雖然,我一直認為她並不怎麼喜歡我,平日也常會故意惹她生氣;可是,一個十四歲的初次離家的孩子,晚上躲在宿舍被窩裡流淚的時候,呼喚的仍然是自己的母親。
所以,那年秋天,母親過生日的時候,我特別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張卡片送給她。在卡片上,我寫了很多,也畫了很多,我說母親是傘,是豆莢,我們是傘下的孩子,是莢裡的豆子,我說我怎麼想她,怎麼愛她,怎麼需要她。 卡片送出去了以後,自己也忘了,每次回家仍然會覺得母親偏心,仍然會和她頂嘴,惹她生氣。
好多年過去了,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才算真正明白了母親的心,才開始由衷地對母親恭敬起來。
十幾年來,父親一直在國外教書,只有放暑假時偶爾回來一兩次,母親就在家裡等著妹妹和弟弟讀完大學。那一年,終於,連弟弟也當完兵又出國讀書去了,母親才決定到德國去探望父親並且停留下來。出國以前,她交給我一個黑色的小手提箱,告訴我,裡面裝的是整個家族的重要文件,要我妥善保存。
黑色的手提箱就一直放在我的閣樓上,從來都沒想去碰過,一直到有一天,為了找一份舊的戶籍資料,我才把它打開。
我的天!真的是整個家族的資料都在裡面了。有外祖父早年那些會議的相片和札記,有祖父母的手跡,他們當年用過的哈達,父親的演講紀錄,父母初婚時的合照,朋友們送的字畫,所有的紙張都已經泛黃了,卻還保有著一層莊嚴和溫潤的光澤。
然後,我就看到我那張大卡片了。用紅色的原子筆寫的笨拙的字體,還有那些拼拼湊湊的幼稚的畫面,一張用普通的圖畫紙摺成四摺的粗糙不堪的卡片,卻被我母親仔細地收藏起來了,收在她最珍惜的位子裡,和所有莊嚴的文件擺在一起,收了那麼多年!
卡片上寫著的是我早已忘記了的甜言蜜語,可是,就算是這樣的甜言蜜語也不是常有的。忽然發現,這麼多年來,我好像也只畫過這樣一張卡片。長大了以後,常常只會去選一張現成的印刷好了的甚至帶點香味的卡片,在異國的街角,匆匆忙忙地簽一個名字,匆匆忙忙地寄出,有時候,在母親收到的時候,她的生日都已經過了好幾天了。
所以,這也許是母親要好好地收起這張粗糙的生日卡片的最大理由了吧,因為,這麼多年來,我也只給了她這一張而已。這麼多年來,我只會不斷地向她要求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不斷地向她要求更多的證據,希望從這些證據裡,能夠證明她是愛我的。
而我呢?我不過只是在十四歲那一年,給了她一張甜蜜的卡片而已。
她卻因此而相信了我,並且把它細心地收藏起來,因為,也許這是她從我這裡能得到的唯一的證據了。
在那一剎那裡,我才發現,原來,原來世間所有的母親都是這樣容易受騙和容易滿足的啊!
在那一剎那裡,我不禁流下淚來。

前言/序言


文学长廊中的璀璨群星: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名著导读 书名:文学长廊中的璀璨群星: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名著导读 作者:[此处留空,以模拟真实出版物,或可替换为虚构的“XXX 著”] 页数:[此处留空,或替换为虚构的页数] ISBN:[此处留空,或替换为虚构的ISBN] --- 导读语: 我们所栖居的世界,由无数个故事、思想和情感的碎片编织而成。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深入人类经验核心的旅程。本书并非试图收录某一位诗人的所有光芒,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学疆域,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共同文化记忆、以不同笔触描绘生命、时间和存在的伟大作品。这是一部对文学史进行精心策展的导览手册,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浩瀚的书海,抵达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 第一部分:文明的开端与史诗的回响 文学的根基深植于人类讲述自身起源的渴望之中。《文学长廊中的璀璨群星》首先聚焦于那些奠定西方叙事传统的宏大篇章。 荷马史诗的永恒回响: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 我们不会深入探讨近现代抒情诗人的细腻情怀,而是先进入特洛伊的火焰与漂泊的海洋。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活水”。本书将详细剖析《伊利亚特》中对“荣誉”(Timē)与“荣耀”(Kleos)的哲学探讨,分析阿喀琉斯的愤怒如何成为人性中破坏力与英雄主义的统一体。 随后,我们将转向《奥德赛》中对“回归”(Nostos)主题的复杂处理。奥德修斯不仅要面对海妖和独眼巨人,更要面对漫长流放后身份的重建与家庭的重塑。我们着重分析其叙事结构中非线性时间的使用,以及它如何预示了后世冒险文学的母题。这些篇章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对“英雄”这一概念最原始、最纯粹的界定。 古希腊悲剧的道德剧场:从俄狄浦斯到美狄亚 本书将避开对个体诗歌风格的细致描摹,转而关注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构建的道德困境。以《俄狄浦斯王》为例,我们探讨的是“命运”(Anankē)与“自由意志”的悖论,即人如何在一个由神祇和既定规则构筑的宇宙中,徒劳地争取认识自我。对于《美狄亚》,我们将分析欧里庇得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颠覆,她所展现出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情感和理性交织的毁灭性力量。这些悲剧的深度在于它们揭示了人类理性在面对超越性力量时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叙事的转型 当古典时代的光芒渐隐,文学的焦点转向了对神圣秩序的探索与世俗生活的描摹。 但丁的宇宙地图:通往炼狱与天堂的阶梯 本书将侧重解析《神曲》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的结构意义。我们研究但丁如何将中世纪神学、哲学与政治现实融为一体。重点分析《地狱篇》中层层递进的罪恶分类,这不仅是宗教惩罚的描述,更是对人类道德失范的系统性编目。相较于抒情诗的个人体验,但丁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旨在指导灵魂归向的宏大蓝图。 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世俗英雄 我们探讨亚瑟王传说的演变,将其视为从神权向王权过渡期的理想投射。不同于专注于个人情感的现代诗歌,骑士文学如《兰斯洛特—圣杯之卷》关注的是“忠诚”、“荣誉”与“宫廷之爱”的社会规范。这些故事的价值在于它们构建了一套中世纪欧洲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光谱。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觉醒与人性的发现 文艺复兴标志着文学从关注“来世”转向对“现世”经验的关注。 莎士比亚的戏剧宇宙:权力、欲望与语言的极限 我们不会过多纠缠于莎翁十四行诗的韵律结构,而是专注于其戏剧对人性复杂性的把握。以《哈姆雷特》为例,我们的分析将集中在“延迟的行动”所体现的现代意识的诞生——个体在行动与沉思之间的永恒拉锯。对于《李尔王》,我们关注其对“失序世界”的描绘,以及权力崩塌后,真挚情感(如科迪莉亚的爱)如何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最终标尺。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创造了能够承载无限解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物群像。 塞万提斯与现代小说的奠基 《堂吉诃德》是理解叙事转向的关键。本书将着重分析塞万提斯如何通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碰撞,创造出讽刺与温情并存的独特语调。堂吉诃德的疯狂,正是对一个旧有英雄理想在实用主义现实面前破灭的挽歌。这标志着文学开始正视个体的主观认知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为后世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启蒙与浪漫的对立与融合 十八、十九世纪,文学成为了探讨社会结构、理性与情感边界的主要载体。 启蒙时代的理性之光:对社会秩序的审视 我们将考察十八世纪小说(如笛福、斯威夫特)如何运用讽刺和寓言来批判僵化的社会制度与盲目的信仰。这些作品的目的性极强,它们致力于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叙事来推动社会改良,而非沉溺于纯粹的个人心绪。 浪漫主义的内在风暴:超越性的追求 与启蒙的清晰相反,浪漫主义是对无限、对情感本能的歌颂。本书将聚焦于歌德的《浮士德》,分析浮士德对知识和体验的无止境渴求,以及“魔鬼契约”背后,人类精神对有限生命的超越欲望。这种对个体内在世界的深度挖掘,是与古典主义的宏大叙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关键转折点。 结语:文学经典的持续生命力 《文学长廊中的璀璨群星》的目的,不是提供一份详尽的诗歌鉴赏指南,而是引导读者理解文学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叙事形式,处理人类最核心的命题:爱、死亡、秩序、混乱、信仰与自我认知。这些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们以其宏大的结构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每一个时代的读者提供了参照系,使我们在面对新的困境时,依然能从古老的文字中汲取力量与智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理解自身存在的永恒坐标。 --- (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当代抒情诗集、特别是聚焦于个人生命感悟与自然意象的特定诗人的详尽分析或收录,其重点在于建立文学史的宏观脉络与叙事模式的演变。)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席慕蓉的书,总能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的喧嚣,沉浸在她构建的那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里。她的散文,就像她的诗一样,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却又有着超越时代的智慧。我特别欣赏她对于生命、对于情感的深刻洞察。她笔下的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懂得的文字,总能引人深思。她不会刻意去讲大道理,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关怀,却能直抵人心。记得有一篇写到关于“等待”的文章,她没有用激昂的语言去歌颂等待,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姿态,描绘了等待中的那种焦灼、期盼,以及最终的释然。这种平静中的力量,才最让人动容。她的文字,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不经意间点拨你,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认识自己。她对于“相遇”和“别离”的看法,也让我受益匪浅。她教会我,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弥足珍贵,而每一次别离,也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她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能够抚平我内心的创伤,让我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评分

每一次捧读席慕蓉的书,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她的文字,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她对于“时间”和“存在”的探索。她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感受时间的流逝,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她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诗意的描绘,将这些深邃的问题,化为可感可触的情感体验。她笔下的“花开花落”,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生命的隐喻。她让我们看到,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和价值。她对于“思念”的描绘,也常常让我潸然泪下。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那种穿越时空的牵挂,都被她描绘得淋漓尽致。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抽象的概念,最深沉的情感,转化为最动人的诗篇。她的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情感的宝藏,是智慧的源泉,是灵魂的栖息地。

评分

席慕蓉,这个名字仿佛自带一股淡淡的哀愁与诗意,总能轻易拨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弦。第一次读她的诗,大概是在懵懂的少年时期,那些关于草原、关于爱、关于思念的句子,像一颗颗露珠,晶莹剔透,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忧伤。她的诗歌,不像有些人那样张扬奔放,而是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你的灵魂,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醉。我尤其喜欢她对自然的描绘,那片辽阔的草原,呼啸的风,奔腾的马,都成了她笔下永恒的意象。每一次读到“那时的我,和你一样,年轻的容颜,但不知为何,总有一点点的感伤”,我都会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些关于未来的憧憬,关于失去的担忧,都在这淡淡的诗句中找到了共鸣。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平凡的情感,最寻常的景物,描绘得那样深刻而动人。那种对爱恋的细腻捕捉,对人生无常的淡淡喟叹,都像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同样的情感。她的诗,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灵魂的低语,是情感的流露,是一种温柔的抚慰。

评分

席慕蓉的作品,就像一位老朋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最温暖的陪伴。她的文字,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柔力量。我非常欣赏她对于“爱”的理解。她笔下的爱,并非轰轰烈烈的激情,而是细腻入微的关怀,是心有灵犀的懂得,是风雨同舟的相守。她懂得,爱不仅是甜蜜的瞬间,更是漫长岁月中的相互扶持。她也懂得,爱是包含着包容、理解、和牺牲的。她的文字,教会我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身边的人。她对于“孤独”的描绘,也让我感同身受。她能够将孤独写得那样美丽,那样富有诗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悲伤的层面。她告诉我,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的机会,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时刻。她的文字,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有哲人的智慧,也有诗人的浪漫。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动人的力量,能够治愈心灵,滋养灵魂。

评分

席慕蓉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读来欲罢不能。她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精致,不如说是天然去雕饰。那种质朴的文字,却能传递出最真挚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她描绘故乡和历史的段落。她笔下的草原,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承载着她民族记忆和精神图腾的地方。她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古老的故事,那些迁徙的足迹,那些英雄的传说。读她的文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她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传统的传承,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她并非历史学家,但她用诗人的敏感和情怀,赋予了历史生命和温度。她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是鲜活的人,鲜活的故事,鲜活的情感。她的文字,有一种民族的根脉,有家的味道,有岁月的沉淀。每一次翻开她的书,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远古的呼唤,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