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十弟子

孔門十弟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佩榮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
  • 孔子
  • 弟子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 经典
  • 人物
  • 古代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38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1854
包装:平装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1-05-19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孔子有弟子三千
深通六藝者僅七十二人
又以十大弟子最能得孔子之心
他們照亮夜空
將孔子的一生妝點得更為繽紛燦爛
傅佩榮教授說:
我們今天學習儒家,絕不是喜歡它的器物和制度,
那些已經過去了,永遠淘汰了,被超越了,我們要的是理念。
什麼是理念呢?
就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他有什麼樣的想法?他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他跟別人互動的時候重視情感還是重視財物?
孔子的學生個個表現出一種特殊的理念,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做人處事的特殊表現,
他們後面所呈現出的理念是我們要學習的。
所以我常說人性向善,我只要真誠就有力量由內而發,我就做我認為該做的事,所以我的快樂也由內而發。
為什麼學儒家會快樂呢?
因為我做的事都是我要求我自己做的,我自己叫我自己做,
這是把被動變成主動,這個快樂是我由內而發的。
不管外面的是貧窮還是富裕,都會感覺到生命的價值在內不在外。
這是學儒家最主要的一個重點。

作者简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於臺北。輔大哲學系畢業,臺大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近年致力於在大陸推廣國學,曾在央視「百家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擔任主講。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獎,並榮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解讀五大經典》系列、《原來孔子這樣說》系列、《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系列、《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易想天開看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等百餘種。

目录


第一章 向顏淵學習快樂
好學的顏淵
人生的快樂在於化被動為主動
人生所追求的快樂層次:無私無欲
安貧樂道
英年早逝
知己傳世
第二章 向子路學習率真
良禽擇木而棲
個性殊異的子路
敢於直言的子路
率性而為的子路
衝動的子路
子路的局限──修養更上一層
稱職的臣子
名垂後世
第三章 向子夏學習教書
子夏問孝
好學深思
繪事後素:後天的修養更重要
從最基礎的做起
傳經後世
好學的秘訣
不做小人儒
第四章 向曾參學習勤奮
狂者其父
孝順始終如一
勤能補拙
重視孝順的推廣
一生唯謹慎小心
自我反省的力量
第五章 向冉有學習做官
為官的尷尬處境:鳴鼓而攻之
非大臣之道
深諳為政之道:教育的重要性
第六章 向冉雍學習德行
閔子騫與冉伯牛
出身低微
修德行善 永不停止
為官之道
仲弓問仁
第七章 向子貢學習說話
口才幾經磨練
高明的說話藝術
深諳老師個性
為人通達
亦師亦友
善於發揮
尊師重道
學以致用
第八章 向子游學習胸襟
獨具慧眼
興詩書禮樂之學
《詩經》為何可以教化百姓
胸襟悠遠
交友之道:適可而止,知道分寸
第九章 向宰我學習辯論
聽其言而觀其行
洞見人性的真諦
第十章 向子張學習立志
言行配合如一
與時代結合
將心比心
提升品德,辨明疑惑
力求通達
個性孤高
執政大綱
附錄:講座問答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向顏淵學習快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篇》
顏淵,也叫顏回,逝于魯哀公十四年,孔子七十一歲時。他比孔子小三十歲,得年四十一歲。在孔門弟子中,他並不是年紀最小的,也不是最大的,但是他在德行方面是最好的,並且講到好學,他又是唯一的。關於顏淵,很多人都擔心他的貧困。記得十幾年前我在荷蘭教書的時候,當地的華人請我演講。演講的時候我提到了顏淵,立刻有人抗議,為什麼?因為他們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經營餐飲業。他們說,顏淵那麼窮,你讓我們也窮嗎?我說,顏淵不是窮,而是快樂。
人活在世界上都希望獲得快樂,但是快樂有很多層次。有些人以為吃飽喝足就快樂,有些人以為能夠孝順父母、關愛同學和朋友就快樂,也有些人以為替別人服務就快樂。自古至今,不管什麼地方,對於快樂都有不同的理解。那麼如何設定快樂,使每一個人都可能獲得快樂?我們且以顏淵為例。
好學的顏淵
開始的時候,孔子對顏淵這個學生的印象並不是特別好。《論語?為政篇》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意思是:孔子說:「我整天與回談話,他都沒有任何質疑,好像是個愚笨的人。離開教室以後,留意他私下的言語行為,卻也能夠發揮不少心得。回並不愚笨啊!」)也就是說,孔子曾經與顏淵講談一整天,他完全沒有反對的意見,不能提出不同的意見進一步討論。如果一個學生老是沒有問題,老師就不知道該怎麼教。但是下課的時候看他的表現,發現他可以融會貫通,並且付諸實踐。
顏淵為什麼對孔子的話沒有意見?因為顏淵特別聰明而不是特別笨,特別聰明的人知道,孔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把握才說出來的,孔子「四十而不惑」,人生沒有任何問題可以難倒他。所以作為一個學生,顏淵對老師說的話也不會有異議。孔子甚至說,顏淵對他沒有任何幫助,因為他說的話顏淵都很高興地接受。但是顏淵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因此,孔子只看到他進步,沒有看到他停滯不前。作為一個年輕人,最重要的是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成長。正所謂「後生可畏」,年輕人每天都在進步,你怎麼知道他的表現不會超過我們這些先輩呢?孔子對於學生的期許,在顏淵身上充分驗證了。
顏淵非常好學,他的聰明程度如何?從孔子與其口才特別好的弟子子貢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來。孔子有一次問子貢,你與顏淵,誰比較傑出?這個問題誰都知道是一個陷阱,子貢不能回答說「我比顏淵聰明」或者「顏淵不如我聰明」。子貢也是很聰明的,他說,我怎麼能跟顏淵比呢?顏淵「聞一知十」,我「聞一知二」。這就說明顏淵非常聰明,他能夠聽到一句話就想到所有的道理,沒有遺留。可見,這樣的學生是不可多得之才。另外,我們從孔子晚年的事情來看。孔子晚年回到魯國,他的兒子過世了,接著顏淵也過世了。魯哀公問孔子,你有幾個好學的學生?孔子說,好學的只有一個,就是顏淵。「三千弟子,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只有一個好學的,就是顏淵。
顏淵的好學在於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也就是說,不把自己的憤怒轉移到別人身上,一種過失一旦瞭解之後就不再重犯。顏淵的好學表現在什麼地方?譬如,他跟張三發脾氣,他不會轉到李四的身上,這就是不遷怒。平常我們跟某人發脾氣的時候,要是遇上另外一個人,那麼那個人就倒楣了,成了「出氣筒」。這就是「遷怒」。像我當老師,就有這種經驗。我早上到學校來,在路上跟人家吵架,到了教室先把學生罵一頓,消消氣;學生當然受不了,說這個老師怎麼搞的,我們又沒惹你,怎麼老是拿我們來出氣呢?說來慚愧,我教書三十年了,才做到「不遷怒」。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一種過失一旦瞭解之後就不再重犯了。這一點我們更難做到。通常我們犯了過錯之後,往往會後悔,但是有什麼用呢?以後再重犯,然後繼續後悔。人的過失來自性格,性格沒有改變,就會繼續犯同樣的過失,如此一來,人生就在不斷的過失中浪費了。顏淵可以做到「不遷怒、不貳過」,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中修養形成,這也說明他的好學與其生命結合起來,改善了他的一生。
人生的快樂在於化被動為主動
一個人要過得快樂,一定要由被動變成主動。從小開始,我們的生活都是被動的,父母叫我們去讀書,老師叫我們去做好事,老闆叫我們工作,都是「別人叫我們」。萬一長輩或者父母不在身邊,可就不一定做了,好像能夠自由了。不是只有年輕人如此,這是人類共同的問題。
美國曾有人做過問卷調查:如果能夠隱形的話,你要做什麼?隱形就是不見了,沒有人看到我,這時就自由了。接受訪問的民眾也很誠實,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說要搶銀行。這說明什麼?平常不敢搶劫,是因為有外在的壓力,譬如銀行的安保系統。可見,我們平常的守規矩是被動的:有人看著,就守規矩。這樣的人生很可惜,因為人生是不堪浪費的。
孔子特別欣賞顏淵,《論語》中有一段話特別重要,是關於顏淵請教什麼是「仁」。孔子是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他最好的學生是顏淵,當顏淵請教什麼是「仁」(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回答必定是驚天動地的,讓每個人聽到都覺得確實有道理。《論語?顏淵篇》(下文引用之《論語》文字,只述篇名,不再述及書名)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兩千多年以來,對於「克己復禮」,大多數人把它分成兩個部分──「克己」和「復禮」──來解釋。「克己」就是約束自己的欲望。譬如我孝順父母,我約束我自己,我要每日向父母問安。很明顯,這種解釋是錯誤的。所以我們不要盲目崇拜古人,要直接回到孔子與學生的互動中來理解。
顏淵比孔子小三十歲,也是魯國人,父親叫顏路,比孔子小六歲,也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的弟子中,顏淵是最沒有欲望的學生,如果把「克己」翻譯為克制自己的欲望,這對顏淵不公平。《雍也篇》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說:「回的德行真好啊!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裏,別人都受不了這種生活的憂愁,他卻不改變自己原有的快樂。回的德行真好啊!」可見,顏淵是最沒有欲望的。另外,在《莊子?人間世》中寫到顏淵想去衛國幫忙,孔子說他修行不夠。顏淵說,我已經很努力了,你還認為我有什麼不夠嗎?孔子對顏淵說,你要守齋。顏淵說,我已經三個月沒吃肉、喝酒了,您讓我怎麼守?孔子就對他說,我讓你守的「齋」是心齋。從這一段故事可以知道,顏淵是沒有欲望的。所以「克」絕對不能解釋為「克制、約束」。「克」在古代還有一個意思,即「能夠」。譬如《大學》中記載:《康誥》曰:「克明德。」《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克明德」,「克」也是「能夠」的意思。
如果把「克」理解為「能夠」,「克己復禮」即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規範。」「仁」可以翻譯成「人生的正路」。人生的正路在哪里?正如孔子所回答的: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規範,就是人生的正路。只要你在任何時候這麼做,天下人都會說,你是走在人生的正路上。走在人生的正路上是要靠自己的,難道要靠別人嗎?這就是最後一句話(「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意思,和前面聯繫起來完全配合。可見,「顏淵問仁」,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他的答案肯定是一輩子教學和做人處事最重要的心得。也就是「克己復禮」,化被動為主動。
一個人要快樂,就要從這裏著手。譬如說「我今天應該上課」,「應該」代表被動,如果我說「我今天願意上課」,「願意」就是主動。拿我自己來說,教書三十年了,不請假、不缺課,就因為學到這句話,我把「應該」變成「願意」。「應該」變成「願意」之後,生命力自然就出來了,我不會覺得累,反而覺得很開心。一個人能夠把這一點做到的話,整個儒家的思想就把握住了。因為儒家思想的關鍵在於內在要真誠。而人是所有動物裏面,惟一可能不真誠的。人可以偽裝,可以扮演各種角色。但如果你真誠,就會發現你跟別人之間的關係都有一種適當與否的考慮。譬如我坐在車上,一位老太太上來,要不要讓座呢?如果不真誠的話,我不用讓座,憑什麼要我讓座呢?說不定有人比我更健康,比我更年輕,更適合讓座。這就是計較,即不真誠。如果真誠,看到老太太上來,我覺得她的年紀和我的祖母一樣,我馬上讓座,這就變成是真誠引發內在的力量,讓我自己起來讓座,我不在乎任何情況,我只要求我內在有力量,讓自己去做應該做的事。力量由內而發,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快樂當然也由內而發。人生的快樂就在這裏──快樂由內而發。此時的你是不是窮困已經不重要,因為窮困只是生活上一種特定的情況。譬如,你窮困的時候就要問:「是不是要繼續活下去?」繼續活著,快樂就自然而然有了保障。
所以孔子看到顏淵的表現,就忍不住稱讚他,以至於說了兩次「賢哉,回也」。吃一竹筐飯,喝一點白開水,住在破舊的房子裏面,我們光憑想像都覺得很煩惱,接下來的人生怎麼辦呢?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日子怎麼過呢?孔子說「顏回真是傑出」,是不是顏淵的觀念有問題?被孔子教笨了,不去計較生活了?不是的,因為他內心有快樂的來源,所以他能夠做到。其實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只是觀念上的一種覺悟而已。
人生所追求的快樂層次:無私無欲
一個人一生要追求些什麼?我認為有三點:必要、需要和重要。「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還不夠。像生活條件是必要的,非吃飯不可,但是光吃飯不夠。一個人只要有一點生活的條件,可以過得下去,這是必要的方面。
人生的需要是什麼呢?人生的需要是發展潛能,即心智上的潛能,包括三方面:知、情、意。「知」就是求知。古人讀書,書不多,五本就夠了,即《詩》、《書》、《禮》、《樂》、《易》。《詩》代表文學,《書》代表歷史,《禮》代表社會規範,《樂》代表藝術修養,《易》代表哲學。當時,如果把這五本書都讀好的話,就是全方位的學習。所以,「知」的重要性是幫助我們這一生過得充實又快樂。顏淵很喜歡讀書,他把這些學好之後,他的「知」不斷地成長,學習不斷地進步。
「情」就是情感。人的情感要調節,意即「情緒智商」。我們如果處在窮困的境況中,怎麼才能快樂呢?調節情緒。情緒調節有很多方法,譬如欣賞音樂或通過休閒生活接觸大自然等,在這一享受休閒生活的過程中,你就會感覺到人我之間微妙而又美好的互動關係,可以慢慢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因為一般人的情緒都是利己的,人與人互動很自然都希望對自己有利。如果你培養好的情緒智商,就會慢慢想到對自己有利,對別人也有利。大家都有利,不是更好嗎?就像《易經》中的「損卦」。很多人聽到「損」字,就覺得是損失。但是《易經》六十四卦中,只有兩卦卦辭是上上大吉,其中一個就是「損卦」,為什麼呢?就是「損己利人」這四個字,與我們平常想的「損人利己」倒過來。一般人如果做事損人利己,肯定人緣不好,大家都討厭。如果是損己利人,做任何事都考慮到別人的要求,自己吃虧無所謂,這樣的人誰不喜歡?而顏淵能夠在情感上做到這一步,從他的志向我們看得出來,即《公冶長篇》所載:孔子問子路和顏淵的志向,顏淵回答「無伐善,無施勞」,即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把勞苦的事推給別人。如此一來,當然沒有私心。然而,「沒有私心」聽起來很容易,要做到卻是很大的挑戰。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很喜歡講君子。說實在的,我以前讀《論語》,常常覺得自卑,打開《論語》一看,裏面好像只有兩種人:君子和小人。仔細看孔子的描寫,發現自己就是小人。因為君子所瞭解和考慮的是道義,小人則專注於利益。想想看,我們從小一路走來,真的很像小人,沒什麼長進。是不是這樣呢?也不盡然。君子跟小人的區別在於「小人」就是小孩子,身體長大了,但是心態還是小孩的階段,只顧自己,只替自己著想,所以小人就是沒有立志的人。君子就是立志的人。所以孔子所說的君子就是立志者,有志向,讓自己每天提升、改善的人。所以我們在讀《論語》的時候,要把「君子」看成正在進行的狀態,君子就是立志成為君子的人,而不是已經做到的君子,真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很難,沒多少人能做到。
為什麼講顏淵要提到君子呢?因為顏淵的志向是「無私」,沒有私心,正好是君子的特色。首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與別人交往,不要求一致,但力求和諧。小人則是倒過來,一定得聽我的,只能與我相同。其次,「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普遍愛護每一個人,小人則倒過來。所以君子是沒有私心的。然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泰」就是舒泰,「驕」就是驕傲,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喜歡和別人比較,自然就會驕傲。相反的,不以自我為中心,對每一個人都可以坦然相處,自然就很舒泰。所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最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為什麼坦蕩蕩?是因為他無私,沒有私心。小人為什麼一天到晚愁眉苦臉?因為常常和別人比較、競爭。
孔子所說的君子誰做得到?顏淵可以,並且他一直努力在做。顏淵為什麼會快樂?因為他心胸坦蕩、泰而不驕、和而不同、周而不比,這樣的人到任何地方去,都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同時他也會覺得非常快樂。由此可見,顏淵的情緒智商很高。
「意」就是意志。何謂意志呢?當你做一個選擇的時候,請問你是被動還是主動?通常我們做選擇都會有幾分被動,幾分主動,而被動成分居多,所以要慢慢修練。如何修練?慢慢增加主動的成分。本來是我不太願意做的,被要求做,慢慢變成是「我覺得我也能夠做」,到最後變成「我願意做」。所以我們平常要練習把自己的責任都當做是自己願意做的,心情就不同了。上班的時候很開心,工作的時候很認真,學習的時候也很快樂。如此一來,作為部屬,上司對你很滿意;作為學生,老師對你也很滿意。
快樂人生的秘訣無它,關鍵就在「化被動為主動」,古今中外都相同。不能做到這一步,什麼快樂都是假的。就算擁有高官厚祿、富貴榮華,照樣不會快樂,因為時間一久,就會發現內心的空虛依然如故。一個人如果很有錢,每天早上起來看到的都是錢,有什麼意思呢?有些人有錢之後,謙虛地說:窮得只剩下錢了。很多人都羡慕有錢,但是真的有錢之後,你就會發現重複而乏味。拼命吃喝玩樂,吃到最後身體也不好了。有錢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嗎?也很難說。我們常常說患難見真情,酒肉朋友則不一定是真心的。
安貧樂道
像顏淵如此窮困的人,為什麼快樂?就因為他把儒家思想的精華掌握住了,並加以實踐,自然樂在其中。孔子對他的評價極高,有一次孔子說,有人用我們,我們就好好工作;沒有人用我們,我們就隱居起來,只有我與顏淵做得到。他把顏淵抬高到與自己一樣的高度,真是不簡單。顏淵的境界為什麼與孔子一樣呢?因為他窮困的時候快樂,通達的時候也能快樂。快樂不在於窮困、通達,而在於「道」,即安貧樂道。「道」就是儒家的理想,讓一個人從真誠引發力量,由內而發,去做該做的事,快樂也由內而發。顏淵在當時的環境下,即使天下大亂,但那是天下的事情,他個人的快樂,自己仍然可以把握。這也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傳承,在顏淵身上充分地表現出來。
如果說孔子如此稱讚顏淵,還可以理解,事實上孔子有時還認為自己不一定比得上顏淵。孔子問子貢:「你與顏回誰比較傑出?」子貢嚇了一跳說:「我怎麼能與顏回相比呢?顏回聞一知十,我聞一知二。」孔子接著說:「你確實比不上顏回,我與你都比不上顏回。」原文在《公冶長篇》: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莊子》有一段描述顏淵的修養,到達「坐忘」。道家很喜歡講忘記,譬如說,有人問你在學道家嗎?你說「我忘記了」,這代表你學得好;如果你說「我是在學道家」,那就表示你程度還不夠。「坐忘」,坐在那兒,忘了我是誰?所以顏淵的「坐忘」連孔子都十分驚訝。莊子筆下,多次把顏淵的修養提得比孔子還要高,他是有意的。因為孔子也說過顏淵聰明,況且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孔子作為老師,為什麼這麼偉大?學生為什麼對他心悅誠服?因為一個好的老師,一定要教出勝過自己的學生,他的學問才能夠發展,才能夠傳下去。孔子就是如此。
英年早逝
孔子在晚年的時候聽到顏淵過世,非常傷心。因為他本來希望顏淵可以傳他的道統。但顏淵身體不好,大概是營養不良。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在匡地被人圍住,是因為魯國的大臣陽貨的關係,那一次很危險,差點出人命。當時顏淵沒有跟上孔子的車隊,第二天才趕到,看到顏淵,孔子很開心,說:「顏回,昨天沒看到你,我以為你死了。」顏淵說:「老師,您還活著,我怎麼敢死呢?」這種老師與學生的對話,真是情同父子。但是很可惜,顏淵並沒有遵守「諾言」,他還是比孔子早兩年過世了。所以顏淵過世的時候,孔子不知有多難過,他哭得非常傷心。在《論語》中用了一句話:子哭之慟。「慟」字代表非常傷心。其他的學生質疑孔子:「老師,您不是教我們喜怒哀樂都要適當嗎?您是不是哭得太傷心了?」孔子說:「我會嗎?我會哭得太傷心嗎?如果不為這樣的學生哭得傷心,要為誰哭得傷心呢?」
可見,顏淵的死對孔子打擊很大,後來學生們要厚葬顏淵。這麼好的一個同學,一定要好好埋葬。孔子就說了,顏回啊,你把我當做父親,我卻不能把你當做兒子。什麼意思?就是說,我沒有辦法按照你的身份給你準備葬禮。那時孔子已經七十一歲了,到了生命最後的階段,他也希望學生們遵守禮儀。不遵守禮儀的話,社會秩序怎麼維持呢?人際關係怎麼和諧呢?
這就是在顏淵過世以後,孔子對顏淵的情感表現得特別明顯,以致孔子呼天搶地。《先進篇》中說: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事實上孔子的兒子比顏淵早一年過世,他都沒有那麼傷心,父子之間的情感是天性,但是像孔子這樣的老師,能夠教到顏淵這樣的學生,那是一種機緣。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這樣的機緣。人類的文化能夠發展,人類的社會能夠進步,就靠這種老師教學生,代代相傳,而不是靠父子相傳。父子相傳,只是傳給自己的孩子,不是傳給天下人。而真正的儒家的理想是要培養人才為天下人服務,老百姓才能夠蒙受福利。這就是儒家的理想,有入世的情懷,又有淑世的熱情。
知己傳世
對於顏淵的英年早逝,確實令後人引以為憾。後代也有瞭解顏淵的人,就是孟子。孔子過世一百多年,孟子出現了,孟子被稱作「亞聖」,不是沒有理由的。孔子過世後,其弟子分為八派,各走各的路,各吹各的號,到最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發展。一百多年後的戰國時代中期,孟子出現了。孟子怎麼說顏淵呢?有兩段話特別值得參考。
第一段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有為者亦若是」,我們常常講這句話,有所作為的人就要跟舜學習。這句話在《論語》並未出現。顏淵為什麼偉大?他不但向孔子學習,還直接向舜學習:舜是什麼樣的人?我是什麼樣的人?有所作為的人應該和舜一樣。
第二段話孟子怎麼說呢?他居然把顏淵跟大禹相比。古代有兩位重要的人物,一個叫大禹,治理洪水,讓老百姓可以免於水患。第二位是后稷,教老百姓稼穡,種植五穀雜糧,讓老百姓有飯吃。《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現在我們說的「人饑己饑」講的是后稷,「人溺己溺」講的就是大禹。在這裏孟子把顏淵與大禹、后稷持平看待:「易地則皆然」。說實在的,對顏淵的肯定太高了,換一個地方,換一個角色,做的事情都一樣。說明顏淵生在亂世,身體又不好,只活到四十歲,如果他生在古代,就會和大禹一樣治理洪水,和后稷一樣教老百姓種植五穀。如此推崇顏淵,可說罕見。因為顏淵一生表面上沒有任何成就,沒有做過官,也沒錢造橋鋪路,自己窮得要命,只是一個認真上進的學生,但是在後代的孟子眼中有這麼高的評價,為什麼?關鍵就在於他的快樂。
所以我們學習儒家,不能夠掌握住快樂,那就白學了。古今中外任何哲學,只要是好的哲學,你學了之後就會覺得快樂,充滿了生活的希望。但是我們也要區別對待,西方在古希臘時代,也有快樂主義,即每天吃飽喝足,快樂很單純,就是溫和地節制欲望。但是那種學說很淺顯,我們儒家的快樂就非常深刻,因為它跟人性結合在一起,由內在引發力量行善,由內在肯定自己的快樂。
結 論
由上可見,孔子對於顏淵的肯定,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欣賞的。我們今天在隔了兩千多年之後,只要讀到顏淵相關的事蹟,也常常要想到他的快樂。窮困沒什麼要緊,只要由內而發的快樂常在。像現在的有錢人,有錢就一定快樂嗎?不一定。我並不是說有錢一定不快樂,有錢也可以快樂,「富而好禮」同樣可以快樂。有錢之後不要財大氣粗,為富不仁,要能夠遵守禮儀、法規,多做善事。一個人有錢,我們最羡慕的是什麼?他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來行善,這是我們唯一可以羡慕的。一個人有錢,坐大車,住大房子,吃山珍海味,實際上不值得羡慕,因為那種外在的生活享受很容易重複而乏味。
我們也知道,人如果只注意到身體需求的滿足,很快就會產生彈性疲乏,感官的刺激隨即遞減。要真正的快樂,需要別的條件。多年前,我看到一張報紙上關於比爾?蓋茨的新聞照,他抱著他三歲的女兒,旁邊寫著:當我抱著我的女兒的時候,才感到真正的快樂。我用比爾?蓋茨的照片來說明有錢是必要條件,但錢的多少是相對的,因為你再怎麼窮困,只要活得下去就夠了。接著是需要,需要是發展知、情、意,有一個孩子可以關懷,互相關懷,情感可以讓你快樂,但是還不夠,需要「知」,需要「意」的配合。再往上走就是「重要」,真正的重要是瞭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活著。「意義」就是我活著是怎麼一回事,我要瞭解。「目的」是我活著是為了什麼,而不是我為什麼活。我「為了什麼」和「為什麼」不一樣,「為了什麼」就是我現在這樣活著有什麼目的呢?我可以為一個目標而犧牲嗎?譬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種話聽起來很可怕,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是我人生的目的,達成我這一生的目標,那就不虛此生。如果不是,我就不能去犧牲生命了。
所以學習儒家的思想,最後肯定要涉及到生命的必要、需要和重要,生命的「重要」層次就是儒家思想所說的,人活著是要從人性向善,到擇善固執,最後止於至善。善是什麼呢?善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從孝順開始,從關愛兄弟姐妹開始,再推到天下人。
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儒家的思想,他的生命就有源有本,通過實踐推及他人,把個人的自我實現與整個社會的繁榮發展完全結合在一起。我不斷地增加我的能力,社會也慢慢地在改善。每一個人都這樣做的話,社會自然就和諧了。
所以我們今天介紹顏淵,重要的地方在於不管你是窮困還是通達,貧窮還是富裕,快樂是你自己要去負責的事情,畢竟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快樂。顏淵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我們的焦點放在快樂上,因為快樂有各種層次,而顏淵的快樂是從好學到與德行的配合,到一路發展他的志向,能夠向「君子」這個目標前進,再進一步推到孔子認定與他並駕齊驅,然後是孟子對他極高的評價,這些都是我們在向顏淵學習時,所應該去瞭解的。

杏坛薪传:儒学源流与先贤群像 书籍信息: 书名: 杏坛薪传:儒学源流与先贤群像 作者: 史文博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提要: 《杏坛薪传:儒学源流与先贤群像》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儒家学派,而是一部宏大叙事的通史性著作,旨在全面梳理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至近现代儒学转型的漫长历史轨迹。本书跳脱出传统以孔门弟子为核心的叙事框架,致力于展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主轴,如何与时代脉搏共振、吸收外来影响并自我革新的复杂历程。全书结构严谨,考据翔实,是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发展脉络的权威参考读物。 第一部分:思想的肇始与奠基(先秦至汉初) 本书开篇即追溯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在周代礼乐制度瓦解后,如何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学者们重新阐释和构建的过程。作者并未将焦点集中于孔子及其直接传承,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思想图景。 稷下学宫的盛景: 详细描绘了齐国稷下学宫作为当时学术中心的独特地位,探讨了荀子、孟子等不同学派对“德治”理念的深化与分野。着重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在与法家、道家等思潮的激烈辩论中,逐渐确立其社会主流的地位。 汉代独尊与儒家士人的社会责任: 探讨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后,儒家如何被提升至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本书特别关注这一时期学者如何将经学与谶纬之学相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对后世政治伦理产生的深远影响。重点分析了《春秋》学如何被用作政治合法性的工具,而非仅仅是学术研究。 第二部分:中古的转型与学派的勃兴(魏晋至唐宋) 这一部分着重剖析了儒学在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强大挑战时所经历的痛苦而深刻的自我调适。 魏晋玄学的冲击与反思: 描述了“竹林七贤”等清谈之风对传统儒家入世精神的消解,以及部分儒者(如王弼)在试图用老庄哲学解释《周易》时所留下的思想遗产。这并非对儒家弟子的关注,而是对整个知识阶层精神困境的剖析。 唐宋变革与理学的登场: 重点阐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对“道统”的重建尝试,为宋代理学的兴起埋下了伏笔。宋代理学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但叙事角度完全不同于传统传记体: 程朱理学的形上建构: 深入解析了“天理”、“性即理也”、“格物致知”等概念的哲学内涵,强调其对宇宙论和知识论的构建,而非仅仅是教育理念。着重分析了理学如何试图融合佛老思想的形而上学力量,重塑儒学的解释体系。 陆王心学的实践转向: 对比分析了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探讨了心学如何将修养的重心从外在的“物”转向内在的“心”,这是一种对主观能动性的极大肯定,标志着儒学实践论的重大飞跃。 第三部分:儒学与王朝的交织及影响(元明清) 本部分探讨了儒学如何在高度集权和科举制度下,被固定化、教条化,以及其社会功能的变化。 八股取士对思想的束缚: 详细论述了明清两代,儒家经典被锁定为科举考试的范围后,其创造性和批判性是如何受到抑制的。这一部分侧重于制度对学术生态的塑造,而不是对特定人物的道德评价。 清代朴学的复兴与“返本”: 详述了以顾炎武、黄宗羲、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派,他们如何对宋明理学中空泛的性理说进行反拨,转而深入考据训诂,试图回归先秦儒学的“实学”精神。这种“返本”运动,是对思想僵化的有力回应,其核心在于对文献的精确考证,而非对师承关系的梳理。 西学东渐与儒学的现代性挑战: 探讨了晚清以来,儒家思想面对西方近代科学、民主与民族主义思潮时的艰难处境。分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如何尝试对儒学进行“变法”,将其改造为适应现代国家的理论基础,以及这种改造所引发的巨大争议。 核心特点与创新之处: 1. 超越人物中心论: 本书的叙事核心是“思想的演变”和“制度的制约”,而非记录某一代师徒的言行录。它关注的是哲学概念的变迁、经学解释的转向以及社会结构对学派的影响。 2. 宏观视野下的思想碰撞: 始终将儒学置于与当时其他思潮(如玄学、佛学、西方哲学)的互动语境中进行分析,展现了儒家思想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3. 严谨的学术考据: 全书引证了大量出土文献和罕见古籍,对关键概念的早期形态和后世衍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确保了论述的深度和可靠性。 本书适合读者: 对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希望系统了解儒家思想如何在两千多年历史中不断自我塑造和应对挑战的深度阅读爱好者。它提供了一个全面、非传记式的视角,理解儒学的历史厚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阅读的这本《孔門十弟子》,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本沉甸甸的史书,又充满了鲜活的人物故事。我一直对古代的哲学思想颇感兴趣,尤其是在我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后,孔子和他所教导的学生们的故事,就如同珍珠般一颗颗地在我脑海中闪烁。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些历史的片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试图从中去感受,在那遥远的时代,是如何有人能够凝聚起一群如此优秀的人才,并将他们的思想发扬光大,影响了后世千年。每一位弟子,在我看来,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智慧侧面的窗户。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看到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成长,以及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我期待着,书中的文字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去体味他们的人生智慧,去理解他们对“仁”、“礼”等概念的独到见解。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评分

说实话,我入手《孔門十弟子》这本书,完全是被它极具吸引力的书名所打动。孔子,这个名字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无疑是璀璨夺目的星辰。而他的弟子们,更是围绕着这颗恒星,散发出各自独特的光芒。我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特质,让这些人能够被孔子选中,并成为他思想传承的重要载体?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些关于智慧、品德和人生哲学的深邃奥秘。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立体地认识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先贤们。他们是否也曾有过迷茫和困惑?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是如何运用孔子的教诲来指引自己的?书中是否会描绘他们与孔子之间亦师亦友的动人情景,又或者是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又是如何发光发热,留下独特的印记?我对这些人物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的思想,都怀揣着一种敬仰之情。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圈。而《孔門十弟子》这本书,则将目光聚焦在了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杰出人物身上。我一直认为,一位伟大的老师,也必然会拥有一批杰出的学生。我非常好奇,这些被誉为“孔门十弟子”的人,究竟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是什么样的品质让他们能够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孔子思想传承的重要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他们各自独特的性格魅力,展现他们非凡的才智,以及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所留下的宝贵经验。我期待着,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人物鲜活的形象,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他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去感悟他们的人生智慧,去理解他们对“仁”与“礼”的深刻体悟,从而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挑战。

评分

《孔門十弟子》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被它的书名吸引了。孔子,这位被誉为“至圣先师”的人物,他的思想文化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十弟子”,更是孔子教育体系中的精华所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不同的思想光辉和人生轨迹。我一直对儒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对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机会走近那些曾经站在圣人身边的身影,去探寻他们身上闪耀的智慧,去理解他们为何能成为孔门的核心人物。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论述,展现这些弟子的性格特征、学术造诣以及他们在传播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究竟是怎样的品德让他们脱颖而出?他们各自的思想侧重点又有什么不同?他们与孔子之间又有着怎样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知道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预示着一段探寻智慧、感悟人生的旅程,我准备好全心投入,去领略那份古老而又常新的思想魅力。

评分

我之前就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学派,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每次接触到与孔子相关的著作,总能感受到一种博大精深的力量。而《孔門十弟子》这本书,它的书名就直接指向了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能仅仅停留在他的思想本身,更要了解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我期望它能带领我深入了解,孔子的这“十位”杰出弟子,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个人魅力,又是如何将孔子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他们各自在思想上的贡献,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践行和传播儒家学说的?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他们的故事中,学习到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用智慧去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难题。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古代智慧的深度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