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怎麼一回事,告別總是艱難的,
無論是要告別想告別的與該告別的。
畢竟那是一種哀悼的工作。
《告別的年代》,串起了三代人的共同回憶,一個家族的歷史,一個種族的集體記憶
大馬的錫埠,三個時空交錯下的杜麗安
媲美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馬康多小鎮、張愛玲孤島時期的上海怨女!
●第一個杜麗安,說: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那個年代。
愛念依舊,而你不是他,你只是另一個人在我心底徘徊不去,深深繾綣的替代品。
杜麗安望著葉望生的肉身,一場遊戲一場夢,思緒在無數個錯錯落落的葉蓮生與葉望生之間兜兜轉轉,像在十幾年的歲月裡往返來回。歲月匆忙,卻讓人感覺恍若前世,恍惚今塵,何以今天再遇見蓮生。而自己已嫁作他人婦,還要牽著懷了葉望生的孽種的繼女。一段等待已經有了幾十年,但人世間的滄海桑田,錫埠的繁盛興衰,國家政治與種族的糾纏不清。這段時間,已經足夠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塵埃落定,化作春泥,以供明日相思。
●●有另一個杜麗安,眾稱「麗姊」,住在五月花的301號房,與「你」相依為命,與一群年華老去的老娼義結金蘭。她出賣自己的肉身,儼然在黑夜暗巷中慈航普渡那些在欲海中浮沉的幽靈。母親死後,五月花風光不再,有一個女人悄悄潛入。204號房內,瑪納的體味;迴旋婉轉的樓梯,母親的體味殘存在空氣中。而你去見了J。
●●●有第三個杜麗安,筆名叫「韶子」,是《告別的年代》的作者,國中畢業生,一個業餘、早慧的小說家,但江湖中人尊稱她為「麗姊」。21歲那年發表了中篇小說《失去右腦的左撇子》,因在國外得獎而備受囑目。引起第四人稱的注意。而杜麗安/麗姊/韶子的英年早逝,留下了一本備受爭論的《告別的年代》。
因此,讀者、報社、評論家、出版社向文壇告急!!請協助尋找:
精裝本,鏽綠色外皮,燙金楷體字,書頁受潮發黃,
沒有扉頁、版權頁、書名頁、出版者、作者,
頁碼從513開始的《告別的年代》
故事從513開始,
你一直以為這是一種正在消失中的歷史語言,一種適合為祖父輩撰寫傳記的文字。
然而從513頁開始的書,讓你感到怪異。你忍不住翻開書的最後一頁……
而這本像磚頭一樣厚重的書,被擱在圖書館裡最低層,而且是最靠牆的,彷彿停放在時光的深處。那角落最惹塵,也最容易被遺留或忽略。
可是現在你覺得它一直沉默地?候,
為的也許是有一天被你發現──
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花蹤文學獎得主,馬華旅英小說家黎紫書的文學創作轉捩點,萬眾矚目,最受期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告別的年代》以一部既無開端亦無終結的歷史大書為引子,
一個企圖在書中尋找「父親」的青年,展開全書故事的序幕,從此青年身不由己地捲入了時光隧道,在過去與現在間,展開了一場離奇的尋父之旅。
《告別的年代》在「小說中的小說」中,一層一層地開拓出故事的縱深度,
展開了真實與虛構、現實與夢幻,個人與家族交織的多方向書寫,
以不同質感的語言穿插於不同的時空,編寫出一闕南洋土地上的魔幻寫實之歌。
黎紫書寫活了一個舊時代,那因錫礦開採而繁榮起來的大馬華人市鎮「錫埠」,箇中風土人情,市街景觀,人的欲望流布,愛恨情仇,也再現了中馬華人與香港通俗文化影響的深刻關聯。
不同時空的故事與人物被「大書」串聯起來,充滿尋覓、躲藏與發現,
蘊涵了21世紀華人作家與華文書寫的流離的哀愁與生根的意志。
黎紫書以同姓名但不同人物的三位女主角,作為本書情節鋪陳及其創意形式,小說的後設創作架構、文學隱喻與政治暗喻、老練的說故事技巧,可視為近年來華文長篇小說的一大佳作。
这是一本挑战阅读习惯的书,我得承认。它不像我平时接触的大多数作品那样,有着清晰的线索和明确的结局。它更像是一幅被随意打散的拼图,需要读者自己去耐心拼接,去寻找逻辑。一开始,我曾感到些许的茫然,不知道故事到底要往何处去。但随着我不断深入,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吸引力。那些碎片化的叙事,反而让我更加集中注意力去捕捉每一个细节,去感受人物的情绪。我发现,作者似乎在刻意地拉扯着读者的注意力,让你在不经意间,就掉入了他精心设计的思维陷阱。书中的人物,也并非是轻易就能被理解的。他们身上有着时代的烙印,有着难以言说的秘密。我曾试图去窥探他们的内心,去理解他们的动机,但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拨开一层迷雾,却又引出了更多的未知。这种阅读体验,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惊喜。它迫使我去思考,去猜测,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乐趣,一种在未知中探索的乐趣,一种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部用记忆和泪水书写的史诗。我无法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定义它,因为它承载了太多沉甸甸的情感,太多关于时代的重量。我曾以为自己对某些历史时期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我从未接触过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年代的深处。我看到了那些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被裹挟、被改变,又是如何努力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书中人物的命运,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烙印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我曾一度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为那些逝去的生命,为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而感到心痛。但在这份悲伤之中,我似乎又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在绝境中依然闪烁的希望。作者的叙事,带着一种宏大的视角,却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悲欢离合,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铭记。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比我预期的要来得更为深沉。我不是一个容易被文字打动的人,但我却在这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拉扯,仿佛那些我未曾经历过的岁月,却在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故事的开篇,带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如同远方飘来的风,轻柔却带着不易察觉的寒意。人物的塑造,没有大张旗鼓的铺陈,而是悄然渗入,仿佛他们一直存在于我的某个记忆角落。我试图去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那些在沉默中爆发的呐喊,那些在告别中流露的不舍。作者的笔触,时而细腻得像一丝轻烟,拂过心尖,泛起阵阵涟漪;时而又如同一柄钝刀,缓慢而坚定地切割着,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我曾试图去理解那些角色的选择,去体会他们身处时代的无奈与挣扎,但有些东西,是过于宏大,过于沉重,以至于我只能仰望,然后感到一种渺小。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告别?告别是终结,还是另一种开始?那些曾经紧握在手中的,最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洪流而消散吗?我在这场与文字的对话中,找到了太多关于失去的答案,也留下了更多关于存在的疑问。
评分我很少会因为一本书而失眠,但这本书却做到了。它像一个无形的幽灵,盘踞在我的脑海中,让我反复咀嚼那些文字,品味那些情绪。书中的人物,不是那种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带着血泪,都伴随着痛苦。我曾一度对他们的某些行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愤怒,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渐渐理解了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挣扎。作者的笔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隐藏在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涌动,那些在沉默中呐喊的声音,都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告别的另一种可能——并非是彻底的遗忘,而是一种深刻的铭记,一种在失去中获得的成长。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审视我所经历的“告别”,那些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或许正是我通往成熟的必经之路。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条未知的岔路,我以为已经找到了出口,却又被引向了另一个更加扑朔迷离的境地。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让你沉浸在日常琐碎的温情中;时而又如疾风骤雨,将人物推向命运的漩涡,让你心惊肉跳。这种起伏跌宕的阅读体验,让我一度放下书本,独自思考接下来的走向。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描写,它们像散落在路上的珍珠,串联起整个故事的脉络。我曾多次回溯,试图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中,挖掘出更深层的含义。人物之间的对话,看似平淡,却暗藏玄机,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饱含着未曾言说的情感和意图。我曾试图去预判他们的结局,去猜测他们的动机,但每一次的猜测,都被作者精巧的构思所打破。这种智力上的博弈,让我欲罢不能。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次对人类情感和命运的深度剖析,它挑战着我的认知,也拓展着我的思维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