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二講

老子十二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邦雄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中国哲学
  • 经典
  • 思想
  • 文化
  • 智慧
  • 修身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3267768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3910
包装:平裝
丛书名: 綠蠹魚
开本:18開
出版时间:2011-05-01
页数:32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7*23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命的學問,有待生活的體驗與歲月的錘鍊來消化會通。本書將經典融入生活,放開理論架構的束縛,透過王邦雄教授對老子思想活潑生動的創見,將老學的精深幽微,流動在字裡行間的靈動智慧,一一說解。
全書共分十二講,以化解人生的困苦切入,講述老子的生命大智慧,每一話語皆從自家生命的深層觸動而發,真情實感,極具啟發性。在人心焦慮浮躁的年代,能為我們的人生指出清明的道路。

作者简介

王邦雄
臺灣雲林人,民國三十年生。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研所畢業,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中央大學哲研所所長,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所教授。著有《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當代人心靈的歸鄉》、《莊子道》、《緣與命》、《行走人間》、《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等書。

目录

序 3
第1講 人生的困苦何在? 8
第2講 為什麼我們會流落天涯? 30
第3講 人生總在相互牽引中同歸沉落 52
第4講 讓每一個人回歸他自己 76
第5講 嬰兒永不受人為的傷害 106
第6講 不為死亡留下餘地 122
第7講 水的高貴就在它承擔卑下 150
第8講 虛無的妙用無窮 176
第9講 在家常日常中活出天大地大 200
第10講 超離俗染的素樸天真 228
第11講 無心奧藏的生成原理 258
第12講 小國寡民的桃花源 284
附錄:《老子》全文 308

精彩书摘

人生的困苦何在?
人生總在尋求俗世的幸福,
意圖開創新局或突破困境;
而老君道家卻另作反向思考,
認為「開創」是心知的執著,「突破」是人為的造作,
此有心有為,反而困住自己,讓自己受苦。

心無限而物有限
道家覺得人生的困難出於我們有「心」,儒家則認為我們活不好是因為我們有「物」。我們是有心人,但儘管心是情意和理想,總不能夠充分的實現。因為我們有一個物,這個物是我們的牽累,叫物慾,叫物累。物慾物累,它把我們拉住,讓我們的心不能充分的展現。所以人生永遠有遺憾,我們的遺憾就是我們的心是無限的,我們真的想對別人很好,對人間很好,但有一個有限的物老是把我們拉住。例如你明明喜歡小孩,喜歡學生,但是你卻忍不住罵他,對自己身邊親近的人還會講一些有殺傷力的話;那個不是「心」講出來的,是我們的「物」講出來的。但人生的有限性在哪裡?為什麼人生會出問題 ?假如我們有心,而「心」又是一切的話,為什麼我們會有問題?因為還有物,所以人生的問題出在「物」。我們的希望在心,我們的困苦在物,我們是被物給拉住了。儒家的觀點集中在怎樣克己,怎樣去人慾,所以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如何把底下的慾化掉,而存全上面的心,是儒家的修養功夫。「克己復禮為仁」,己是指「物」的己,復禮為仁是指「心」的己,要用心來跟別人相處,而不要用物來跟別人對抗,這是儒家的基本觀念。
人間的希望在於愛,但是去愛以前先要修養,因為我們身上具備有不愛的因素;我們的心是愛,我們的物是不愛。你擠公車,別人跟你擠,你第一個反應是:這人真討厭,怎麼又上車了?以人的物來說,物跟物之間是有抗拒性的。因為他有了你就沒有,這個空間是他的就非你的;但心靈不會,兩個心可以在一起而不衝突,所以人跟人同心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很擠,而是感到溫暖,因為他的情意就在我的情意裡面,他的心就在我的心裡面。但是物產生一種對抗性。所以如果我們要去愛,人生的生的力量是愛的話,那是我們的心去愛,但物不愛;而人便是這二者的複合體。所以首先要把那個不愛的因素解消,那個愛的心才會充分的展現;這是儒家。
人生的道路在上下,而不在東西南北
《道德經》第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論語》也講「道」:「天下有道」、「人能弘道」、「士志於道」。中國人喜歡講道、道路。道路就是人生走的路,但為什麼是走這條路,而不走其他的路?天下都是路,為什麼獨獨今天走到這裡來?這個地方一定有道,那是老子的道。之所以走這條路,一定是它代表某一種價值,是有意義的。不然我為什麼不往相反的方向走?人生的道路首分上下,再問東西南北。「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們要形而上,不要形而下。現在的人卻只問東西南北,不分上下,這才產生了問題。現在這個叫做「天下無道」,無道就是沒有形而上,全部形而下。孔子和老子都講道,兩家都認為人生一定有一個價值理想的道,我們可以去走出來。
所謂的價值就是美跟善。我們總在追尋美追尋善,希望盡美盡善。孔子說:「盡美矣,未盡善也。」是講武王的音樂美是美,但還沒有盡善;一直到舜的音樂才是盡美盡善,因為它把殺伐之氣都化掉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美跟善是代表人間的價值。今天我們都講真善美,事實上在過去,儒家認為真是善,道家認為真是美。道家要我們當真人,儒家要我們當一個有真性情的人、忠於自己的人。儒家講忠恕,忠就是讓真性情顯現出來,忠於自己,「盡己之謂忠」,盡到自己的真才叫忠。所以忠的觀念本來是忠於自己的意思;恕是推己,「推己之謂恕」,就是推己及人。
道家跟儒家都講真,人生的價值標準要嘛追求善,要嘛追求美,都要講真。人生的道路一定要通過美善,所以我們對美跟善永遠存有一份敬意,一份嚮往,總是試圖去追尋它,去實現它,去捕捉它,去擁有它。人生之所以有意義,我們之所以願意活下去,就是因為看到前程有美跟善。假定前程一無所有,我為什麼要活下去?就是因為未來的人生可以是美又是善,所以儘管再苦再累,我們還是願意活下去,因為值得我們活下去。
所以我們要問:你活得值不值得?活,第一個問題是事實問題,現在的生理官能欲求能不能活?如果得了絕症大概不能活了。第二個問題是價值問題,假定人生未來的歲月只是過去累積的延長,那麼我為什麼活下去?因為有未來,只要好好抓住現在,就可以擁有未來。未來是什麼?美跟善。所以一般說來,我們對於美善都有積極的肯定,無盡的嚮往,一生的追尋大概是這樣子。
美善是心知的執著
但是老子不這樣想,他不認為在本質上有美跟善的存在,美跟善「天下皆知」,但要追尋美跟善,得先問美跟善是怎麼來的?什麼叫美?什麼叫善?老子說美跟善是我們的心去知去執的。那什麼叫知?我們的心去知,就是我們去執著。去執著去知道美之所以成為美,就是對於所謂的美的內涵做一個規定:「知美之為美」,「知善之為善」,考第一志願是善,走在時代尖端、把時髦穿在身上是美,這樣我們對美跟善有了一個價值的規定。在老子的反省中,美跟善不是在本質上真的美善,是我們的心去認取,去執著過來的。我們規定了什麼是美什麼是善,通過自己的形象來說什麼是美什麼是善。譬如說白種人認為白人是最美的,某一教的教徒認為自己的教最善;所以白種人排斥有色人種,這叫「斯惡已」,而信我這個教的人才是善,那麼跟我宗教信仰不同的人,「斯不善已」,因為他們是異教徒。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我只要有愛心,天下人都在我的愛心籠罩下,我的愛遍照全球,這是儒家的理想。道家認為心一知,一執著,這個世界就開始破裂。我們總是通過自己的形象來看人,通過自己存在的處境,如行業、階級、種族、膚色、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去看天下人,然後把美跟善定在自己的身上。既然美善在我,只要別人跟我不一樣就是有問題。這就形成猜疑,我們一直在猜測別人,不信任別人。因為我們覺得美跟善在我,而他的觀念竟然跟我不一樣,當然就對他充滿存疑、不信任。結果是逼他維護他自己,這個世界開始對抗:黨團之間的對抗,人我之間的對抗,都是這樣來的。
所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之為善」,知是執著,執著人間真的有一個客觀的美善標準擺在那裡,「放之四海而皆準,俟之百世而不惑。」但在老子的想法中,美跟善是相對的;我們執著美執著善,然後「斯惡已」,「斯不善已」,當我們規定什麼是善什麼是美時,就把跟我們不同的人貶抑、流放到不美不善的對面去了。你把標準定出來了,便會去執著它。本來天下是一體的,當我把美善定在我的種族、我的宗教信仰的時候,就把非我族類、異教徒貶到那不善不美的對面去。所以是你把一體二分了,變成對抗和破裂;雙方一旦對峙,當然各自要維護自己,證明自身是善是美。於是便有了意識型態的對抗,階級的對抗。所以從這邊來說是美善的代表,另一面便是所謂的「天涯淪落人」,就是無家可歸的人;因為美善才是我們生命的歸鄉。
逼出天涯淪落人
我們每天都回家,是因為知道家裡面有親情、有美跟善。假如家裡是個戰場,我們就不回家了。因為它已經對抗、破裂,所以我們事實上是天涯淪落人,無家可歸的人。婚姻不好的人就有這種感慨和傷痛。如果是不知善不知美,是一體常善,這樣的人生道路,老子叫「常道」。天下一體,渾然天成,沒有分別,大家都美好;我們不分什麼教,大家都有自己的宗教生活,都有自己的心靈修養,老子認為這才是永恆的道。永恆的道是每一個人能有自己的道,在這個道裡面大家都有自己,你不會覺得被流放、貶抑,不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挫折的人,沒有希望的人。
但假如在青少年的世界裡,唯一的英雄就是考試英雄,那就不一樣了。一個有四十班的國中,它的A段班大概不會超過八班,那其他三十二班的學生都成了天涯淪落人。校長和所有老師的眼睛都看至善至美的那八班,其他的三十二班被貶到不善不美的放牛班去。所以國中三年是培養他們挫折感的三年,他們無家可歸;學校和父母都不要他,像過街老鼠,大家喊打,他哪裡有家?
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可道就是你規定它什麼是善什麼是美,什麼是唯一的道路,這就「非常道」,因為它不再是屬於每一個人的道了。你把道給了少數人,他們成了特權階級。A段班是特權階級的學生,就像過去專制政體下的王室、皇親國戚。當你把美善定在權貴,你就得罪天下所有的人,因為他們被流放到不美不善的領域。我們應當好好想這個問題,不要老是把標準定在自己;爸爸的善,媽媽的美,對應到兒女身上永遠就是不善不美。這哪是愛他,這是跟他對抗,而且事實上是在傷害他,所以我們不能老是把美善的標準定在自己來看對方。定在自己,對方自然不善不美了,這是在逼學生離開自己,逼孩子離開自己,而我們卻又說:孩子不懂事,學生「不可教也」。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华文明的兴衰:从先秦到近代的历史脉络》的图书简介。 --- 中华文明的兴衰:从先秦到近代的历史脉络 一部宏大而深邃的历史画卷,旨在梳理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的底层逻辑与关键节点。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对中华文明内在生命力、结构变迁及其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深刻探索。我们试图穿透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国历史走向、文化特质乃至民族性格的深层驱动力。全书以时间为轴线,结构严谨,论证详实,力求展现一个立体、动态且充满张力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第一编:文明的肇始与奠基(先秦时期) 本篇聚焦于中华文明的“童年时代”,即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秦汉统一前夕的漫长岁月。重点在于探讨早期国家的形成机制,以及奠定后世思想基础的关键性哲学思潮的勃发。 1. 早期文明的地理基因:黄河与长江的塑造力 我们将详细分析中国早期文明(如仰韶、龙山文化)的地理环境基础。黄河流域的生态压力与水利需求如何催生了早期国家的组织形态;长江流域的丰饶与多元性又如何孕育出不同于北方的文化特质。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内化为早期族群的生存哲学与资源分配模式。 2. 王权与神权的早期博弈:《尚书》与甲骨文的解读 本章深入考察商周之际“天命观”的确立过程。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细致考证,分析殷商时期巫术与王权的紧密结合,以及周公“制礼作乐”如何将神权转化为具有稳定社会约束力的“德治”概念。探讨西周分封制的内在矛盾,以及它如何为后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冲突埋下伏笔。 3. 百家争鸣:思想的火山喷发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剧烈动荡,为思想的解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本部分将深度剖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议题。 儒家(孔孟荀): 探讨“仁”与“礼”的社会功能,以及儒家如何成功地将道德诉求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基础。 道家(老庄): 分析其对“自然”、“无为”的追求,及其作为士人面对政治失意时的精神避难所的角色。 法家(商鞅韩非): 剖析其在战国变法实践中的有效性,及其对秦朝统一模式的决定性影响。 强调“百家争鸣”并非思想的孤立发展,而是对“天下大乱”这一现实问题的多维度回应。 第二编: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成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本篇关注中华政治体制的第一次大规模整合,以及在整合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张力与民族融合。 4. 秦的效率与汉的延续:中央集权的模式确立 详细分析秦始皇如何通过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超大型的帝国结构。探讨秦朝的“速亡”与中央集权体制的“永存”之间的悖论。汉承秦制,重点分析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深远影响——它如何使得文官集团取代贵族集团,成为帝国运转的核心驱动力。 5. 帝国病理学:豪强与流民的循环 剖析东汉以来,土地兼并如何成为帝国结构性衰败的根本原因。通过对“乡里社会”的考察,揭示地方豪强与中央政府之间持续的权力竞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短暂分裂,被视为解决土地兼并危机的“系统重启”过程,虽然残酷,却为隋唐的再度兴盛提供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6. 文化的交融: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外来文化输入。本章重点探讨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本土的哲学语境(特别是与玄学、道教的对话),以及它如何为士族阶层提供了新的精神出口,并最终渗透入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之中。 第三编:鼎盛、内转与体制的固化(隋唐宋元) 本篇考察中华帝国在制度创新和文化输出上的高峰,以及内部矛盾如何在宋代演变为更精密的官僚控制体系。 7. 隋唐:制度的完善与边疆的拓展 隋朝在科举制、大运河和三省六部制上的创新,被视为对秦汉以来官僚体制的重大优化。唐朝则将这种制度推向成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与对外辐射力。分析“安史之乱”如何标志着盛唐气象的终结,以及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持久伤害。 8. 宋代的“内向性”转型:重文抑武的后果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我们讨论宋朝如何通过彻底的文官政治(重文抑武)来避免唐末的藩镇悲剧,但这种转型也带来了军事上的弱势。重点分析理学的兴起,它不仅是哲学上的集大成,更是对社会伦理和个人行为规范的精细化管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控制方式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 9. 蒙古的征服与中国的主体性重塑 元朝的建立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一次剧烈冲击。本章探讨蒙古统治者如何利用汉地官僚体系来治理庞大的疆域,以及这种“异族”统治对汉族知识分子心态和文化认同产生的复杂影响。元末农民起义,是前述社会矛盾爆发的集中体现。 第四编:专制的高峰与近代危机(明清) 本篇审视明清两代在集权统治上的登峰造极,以及这种高度稳定结构在面对西方近代化冲击时的滞后性。 10. 明朝的权力收缩:内阁与特务机构的制衡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极大地强化了皇权。我们将分析内阁制度的运作逻辑,以及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在维护皇权独占性方面扮演的角色。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如商品经济的勃兴,与政治上的绝对保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11. 清朝的“大一统”强化与知识分子的驯化 清朝在入关后,通过“文字狱”和八旗制度的调整,巩固了其统治基础。重点分析康乾盛世下,中国在政治技术上的极致化——高度精密的赋税与人口管理系统。同时,审视清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外部世界变化时,其思想的僵化与对传统的“护教式”坚守,为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了深刻的文化伏笔。 12. 从天朝到边缘:鸦片战争的结构性解读 本书最后分析,明清两代所建立的、高度自洽且自我满足的帝国体系,为何在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力量时,展现出系统性的脆弱。鸦片战争并非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数千年积累的政治、经济、技术结构在遭遇外部范式冲击时,所暴露出的深层“失配”。 --- 本书特色: 结构化分析: 强调历史的“结构性”而非“偶然性”,关注制度的延续性与变迁的深层原因。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历史地理学、社会学和思想史的观察角度。 宏大叙事与细节平衡: 在描绘数千年变迁的宏大叙事中,兼顾对关键历史人物和制度细节的深入剖析。 《中华文明的兴衰》旨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度框架,理解我们“从何处来”,并反思“向何处去”的历史性课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作为一个长期在职场打拼的人,深知“竞争”和“争先”的压力有多大。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那一套,认为只有拼尽全力,才能抢占先机。然而,《老子十二講》给我带来了一种近乎颠覆性的视角。它对“柔弱胜刚强”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分析,将坚硬的牙齿和柔软的舌头做了对比,牙齿先掉光了,而舌头却能伴随人走完一生。这个比喻看似简单,却极具震撼力。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为了追求表面的强大和不可动摇,是否失去了更深层次的适应性和韧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讲究,它没有大段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得那些深刻的哲学思想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它描述“知足”时,并非教人安贫乐道,而是引导你去体会“拥有”的真正含义——当你的欲望不再膨胀时,你所拥有的世界反而无限扩大了。这种由内而外的富足感,是任何外在物质都无法给予的。读完这本书,我没有变成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恰恰相反,我学会了更聪明地用力。我开始减少无效的内耗和毫无意义的攀比,将精力集中在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事情上。这种由内敛到外放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本来也没抱太大期望。市面上的哲学类书籍多如牛毛,很多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故作高深,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但《老子十二講》这本书,却让我眼前一亮。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不像很多古籍解读那样,一上来就给你一堆拗口的词汇和复杂的理论体系。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十足的智者,不是急于灌输知识,而是更像是在陪着你慢慢走过一条铺满苔藓的小径,每走一步,都轻轻地指点一下路边的风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对“无为”这个概念的阐释。我之前总觉得“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有点消极避世的意思。但这本书里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水流的特性、草木的生长,让我明白了“无为”其实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强加干预的智慧。它不是让你躺平,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借力,如何在恰当的时机松手,反而能成就更大的事情。读完第一讲,我就感觉心里那些因为生活琐事积累起来的焦虑感,似乎被轻轻地拂去了一层。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觉非常舒服,像是在炎热的夏日里,喝了一口冰镇的甘泉,从内到外都透着清爽。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某些观点应用到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发现很多以往卡住的地方,竟然找到了新的出路。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可以时常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心灵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享受。它并非那种枯燥的说教体,而是充满了诗意的哲思。作者在解释复杂的概念时,总是能信手拈来一些充满韵味的文学典故或者自然意象,使得原本抽象的道理变得鲜活立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辩证法”部分时的细腻笔触。他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对立统一”,而是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事物边界的模糊性与相互转化性。比如,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的关系,书中阐述得非常透彻——真正的成功往往孕育在看似失败的土壤里,而过度的成功也可能成为下一次跌倒的温床。这种洞察力,让我对人生的起伏有了更豁达的态度。它教会我,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过度欣喜或沮丧,因为一切都在持续的运动和转化之中。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质感,墨香浮动,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珍视其中的每一个字句。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艺术品。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道家思想”存在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它过于虚无缥缈,不接地气。但《老子十二講》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论述极具穿透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他没有停留在古代的语境中空谈玄理,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智慧精准地锚定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具体难题上,例如效率与生命的平衡、个体与集体的冲突,以及如何处理信息爆炸带来的焦虑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会让你感到被知识洪流淹没,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引导你穿过迷雾,看到清晰的路径。它在阐述“知足”的同时,也巧妙地平衡了“进取”的合理性,告诉你真正的“不争”,并非放弃竞争,而是放弃“无谓的争”——争夺那些最终都会消散的东西。这种精准的平衡感,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思想成熟度。读完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心灵的安定感,不再盲目追逐外界的评价,而是开始构建自己的内在秩序。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阅读过的,在哲学入门和实践指导方面做得最出色的一本著作。

评分

说实话,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一直比较肤浅,总觉得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跟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直到我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真正的智慧是跨越时代的。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古代东方哲学和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桥梁。它不是在“复述”老子的思想,而是在“激活”老子的思想,让它在当代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举个例子,书中谈到“道法自然”时,作者联系到了我们现代社会中“信息过载”和“注意力稀缺”的问题。他巧妙地指出,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和迷失,正是因为我们试图用过多的外界噪音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而忘记了回归事物最本源、最自然的状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匠心独运,每一讲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像一条河流在山涧中蜿蜒前行,时而开阔,时而幽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品味刚才读到的那几句话,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很多快餐式阅读体验无法给予的。它强迫你慢下来,进行深度的自我对话,这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