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BOX音樂誌 No.02

KKBOX音樂誌 No.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克編輯室 著
图书标签:
  • KKBOX
  • 音乐
  • 流行音乐
  • 华语音乐
  • 音乐杂志
  • 文化
  • 生活方式
  • 台湾
  • 音乐产业
  • 数位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布克文化
ISBN:4717702073879
商品编码:16019333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01-26
页数:80
商品尺寸:21cm×27.5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沉寂了多年,台灣再也沒有屬於音樂性質的雜誌,
於是,在數位音樂耕耘多年的KKBOX數位音樂平臺,
決心與城邦布克文化共同出版的《KKBOX音樂誌》,
除了報導音樂人的工作動態外,
我們希望可以帶領讀者和歌迷朋友進入音樂人的生活場域,
共同分享與音樂為伍的美好生活。

音樂是一種生活態度,
讓我們變得柔軟、變得感性、變得有希望與自信,
擁抱音樂過生活,就在《KKBOX音樂誌》──

本期目錄:
音樂夢工廠(Music DreamWorks)
陳奕迅演唱會報導

Music First Time(新人介紹)
迷航的座標:數位時代下的文化拓樸學 一卷跨越媒介、探索聲音與空間交織的思辨之河 這部作品,並非任何單一音樂雜誌的續篇或專題彙編,而是一次對「聆聽」行為及其所形塑的文化地理的深度考察。它將讀者從熟悉的、被標籤化的音樂分類中抽離,引導至一個更為廣闊、更具流動性的感知場域。全書結構綿密,脈絡清晰,如同精密計算的航海圖,描繪出當代社會中,聲音、技術與個體經驗如何相互編織、互相定義的複雜圖景。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像是一個獨立的田野調查,最終匯集成一幅關於「現代聽覺意識」的宏大畫卷。 第一部:消散的邊界——從「媒介」到「介質」的轉向 本章的核心命題在於解構我們對「音樂載體」的傳統認知。作者首先挑戰了黑膠唱片、卡帶時代所確立的「完整作品」概念。他們細緻地分析了數位化浪潮如何徹底顛覆了音樂的物理性,使其從一個有形的「物件」轉化為一種無所不在、隨時可被調用的「信息流」。 探討的重點並不在於數位檔案的音質優劣,而在於其對「聆聽儀式」的影響。當音樂不再需要被「收藏」或「擁有」,它便解放了自身,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作者引入了哲學家梅洛-龐蒂(Merleau-Ponty)的身體現象學視角,論證數位音樂如何將聆聽體驗嵌入到日常的移動、工作和休息之中,使得音樂不再是專注的對象,而是一種「背景的張力」。 此部分特別深入探討了「策展式聆聽」的興起。社交媒體與串流平台的演算法,如何從被動的「選擇」變成了主動的「推薦」,進而塑造了個人品味的地貌。書中透過對數個獨立策展人社群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在巨量數據面前,人類如何試圖重塑「發現」的快感,以及這種「發現」背後隱藏的數據邏輯。 第二部:非同步的共振——群體情感的微觀結構 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向了聲音在社會空間中的作用。作者拒絕使用傳統的「聽眾」一詞,轉而使用「共振群體」(Resonance Cohorts)來描述那些在特定聲景中找到情感連結的個體。 此處的焦點是「非同步的在場性」。在演唱會、音樂節這類傳統的集體聆聽場合中,我們共享同一時空。然而,在數位時代,一群人可能同時在不同的城市,聆聽同一首「熱播」歌曲,並透過即時通訊軟體交換情緒反應。這種「遠程同步」的體驗,如何建立起新的、更為脆弱但更具彈性的社群結構? 書中花了大量篇幅研究了網路迷因(Meme)與特定音樂片段的結合。聲音片段如何像病毒一樣傳播,並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被重新詮釋和挪用。這種聲音的「去脈絡化」與「再語境化」過程,揭示了當代流行文化中意義生產的非線性特質。 第三部:寂靜的邊緣——噪音、空間與城市感知 這是一個關於「聲音景觀」的地理學研究。作者將焦點從音樂本身轉向了它所處的環境——城市。他們探討了「噪音污染」如何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一個難以迴避的倫理問題,以及音樂工業(無論是夜店的低音炮還是街頭藝人的表演)如何在公共空間中爭奪話語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章對「主動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ANC)技術進行了社會學層面的剖析。ANC耳機的普及,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的物質化體現。當個體有能力隨時為自己建構一個「私密聲場」時,他們與公共空間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選擇性失聰」的能力,究竟是賦予了個體自由,還是加劇了社會的疏離? 作者透過在不同密度城市空間(例如東京的十字路口與柏林的工業區)的實地考察,描繪了「聲音的層疊效應」,論證了在一個聲音過載的世界裡,「寂靜」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稀缺且昂貴的資源。 第四部:時間的扭曲——循環、快遞與慢播 本章深入探討了數位技術對時間感知(Tempo)的操縱。當音樂的播放速度可以隨意拉伸、循環、或被壓縮進極短的影音格式時,「流逝的時間」便不再是線性的。 作者分析了兩種極端的趨勢:一是極度加速的「快遞文化」——音樂被簡化、碎片化,以適應極短的注意力跨度;二是「慢播」(Slow Listening)的復興,這是一種對抗時間流逝焦慮的反動,試圖在單一的作品中耗費更長的時間。 書中對「循環」的分析尤為精妙。無限重複的背景音樂(Lo-Fi Hip Hop for Studying),如何構建了一種「穩定但無目標」的時間感,這與我們在工作或學習時對「進度」的焦慮形成了奇特的互文關係。 第五部:數據的遺產——記憶的電子學與遺忘的權力 最後一部分回歸到對「檔案」的思索。在物理媒介時代,音樂的遺失往往是意外(如火災或損壞)。但在數位時代,遺失則是一種系統性的「刪除」或「遺忘」。 作者探討了串流平台對音樂歷史的「篩選」作用。哪些作品被算法持續推薦,得以留在「活躍記憶」中?哪些作品因缺乏點擊而被數位幽靈化,事實上從文化視野中消失?這引發了關於文化記憶誰來把關的嚴肅問題。 同時,作品也觸及了音樂版權與數據所有權的法律灰色地帶。當我們不再「擁有」音樂,我們對藝術的權利和責任也隨之改變。這是一場關於數位遺產的倫理辯論,探討在零和博弈的數據生態中,如何為未來的聽眾保留一個完整且可被訪問的聲音歷史。 總結: 《迷航的座標:數位時代下的文化拓樸學》是一部野心勃勃的論著,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或歷史回顧,而是提供了一套新的工具箱,用來解構我們與聲音建立關係的每一個層面。它要求讀者將耳朵從傳統的音響設備上移開,去傾聽那些在數據流、城市脈搏和個人心理中,無所不在卻又難以名狀的聲音張力。這本書是為所有關心媒介理論、文化地理學以及當代人類感知狀態的思辨者所準備的深度導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排版逻辑非常流畅,节奏感的掌握简直可以和一部优秀的交响乐相媲美。它巧妙地将那些非常学术化、略显沉重的音乐理论文章,穿插在一些非常轻松愉快的音乐人生活随笔和黑胶唱片收藏鉴赏的小栏目之间。这种起承转合的处理,极大地避免了阅读疲劳,确保了即便是对某些冷门音乐流派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保持高度的兴趣。我特别欣赏它在不同版块之间切换时所使用的那种微妙的视觉过渡,比如从一篇关于后朋克复兴的硬核评论,突然跳到一张黑胶唱片的插画特写,这种强烈的对比并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张力。这显示了编辑团队对内容流向有着极高的掌控力,确保了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鲜的感官体验,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堆叠。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次的内容中包含了一些我此前完全不熟悉的音乐流派和音乐家,这对于一个自认为听歌范围比较广的乐迷来说,是一种有点“被冒犯”又非常愉快的体验。它没有试图去迎合大众口味,而是以一种非常自信的姿态,向读者推荐那些需要付出努力去理解和消化的作品。特别是那个关于“非线性叙事音乐”的介绍,初听之下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但作者提供的背景解读和聆听指南,就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种挑战读者的编辑策略,非常符合那些追求深度体验的群体心理。它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提出更好的问题,鼓励我们去拓宽自己对“好音乐”的定义边界,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音乐阅读体验。

评分

这部杂志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厚实的纸张触感,带着微微的哑光质感,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那种大胆的留白和极简的字体排版,立刻就传达出一种高阶的艺术品味,完全不像传统音乐刊物那种信息爆炸式的堆砌。内页的印刷质量尤其值得称赞,色彩的还原度极高,无论是摄影作品中的光影层次,还是文字排版的间距细节,都处理得无可挑剔。我尤其喜欢它在人物专访部分使用的那种老式胶片颗粒感的照片,瞬间将读者带入一种怀旧而又充满故事性的氛围中。翻阅过程中,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新刊特有的气味,构成了一种仪式感,让人感觉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杂志,而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成功地将“听觉”的体验,转化为了可以触摸和感受的“视觉与触觉”的享受。那种封面人物的眼神,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音乐背后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深入了解。

评分

这本刊物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音乐与城市文化”关系的探讨,视角非常新颖且富有地域特色。它没有选择那些老生常谈的“伦敦摇滚史”或者“纽约爵士黄金时代”,而是聚焦于亚洲某个特定城市的地下音乐场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去记录和分析。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当地艺术家访谈,他们的语言充满了地方色彩和特有的俚语,这使得文字的真实感扑面而来,仿佛读者本人就置身于那个喧嚣却又充满活力的排练室或者深夜酒吧里。这种扎根于土地的音乐叙事,远比那些脱离了现实土壤的宏大叙事来得更有力量和感染力。它让我们意识到,音乐的生命力,往往就孕育在那些最边缘、最真实的生活角落里。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冲着那个关于某位独立音乐制作人的深度报道进来的,结果发现这次的内容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停留在主流榜单的肤浅介绍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声音匠人。特别是关于“声音的纹理”那一块专题,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分析,而是用接近散文诗的方式,去描摹混音工程师如何在频谱中雕琢情感。那种对于细节的执着,从录音棚的温度到麦克风的选择,都写得非常入微。阅读这些文字,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音响师进行了一次秘密的“声音考古之旅”。它成功地将原本枯燥的音乐制作过程,打造成了一种充满哲学思辨的探索,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会重新审视自己平时听歌的方式,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旋律,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分辨和欣赏那些隐藏在音墙背后的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