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69.00
作者:张利华
I S B N :978-7-111-57752-2条码书号:9787111577522上架日期:2017/8/31出版日期:2017/8/1版 次:3-1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为研发》是一本讲创业的书,其中有华为早期创业时的艰难、苦涩、屈身民宅的那段时光。这也是一本提供成功创业实践经验的书,从产品创新到人才激励、项目选择及融资方案。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员,华为从学习标杆到走向自主创新再到世界上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它的创业历程值得广大创业企业学习。这还是一本讲研发管理实践的书,读完此书,企业会对研发管理和科研创新拥有全面视角。比自己大1000倍的国际巨头不可战胜吗?书中介绍了早期的华为如何凭借执着的创新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战胜不少知名的国际竞争对手。任正非从一无所有到造就中国的创新企业,他是怎么做到的?所有这些在本书中都会为你一一道来。华为精彩的创业、研发管理经验不容错过!
全面修订,删除旧的补充| 目 录 |
前言
| 篇 |
创业篇
第1章 桶金2
44岁被骗200万元2
“吃亏是福、上当是福、挫折是福”3
资金不是创业者面临的大问题5
市场为先、客户为大7
真诚打动客户加盟9
从低端产品组装开始自主研发11
没有技术怎么办15
创造点燃激情的文化氛围18
“做先驱不要做先烈”21
小结23
第2章 初尝败绩24
企业活下来之后做什么24
产品刚推出就没有市场26
要“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引导客户需求”29
山路上的装机队带来市场影响30
做好市场的深度是做好服务31
理想再好,应止步于竞争对手32
研发就像赌博34
“因为我经历的挫折比你多”35
孙悟空的“救命毫毛”35
方兴未艾的电信市场37
“资深”竞争对手是如何起步的38
小结39
第3章 里程碑40
每天都有新面孔40
竞争让通信产品如海鲜上市41
研发部的“红宝书”42
义乌大捷:客户的支持是公司存在的理由43
七天就当上了高级工程师47
屋漏偏逢连夜雨49
小结50
第4章 毕业歌51
C&C08;:华为技术的基石51
培养自主研发是正道54
C&C08;万门机:在弯道处开始越56
“为谁干”是先要解决的问题56
竞争对手死在哪里58
“游击队式”研发不可长久60
“资深”竞争对手也开始腾飞61
小结62
| 第二篇 |
人才和资金篇
第5章 白条变股份64
企业家也是政治家64
高薪:一半是现金,一半是股份68
不离开就一直在欠华为的钱70
风险投资家加“知本家”73
不拘一格降人才76
荣誉给员工而不给老板78
让人才敬业、乐业:集体奋斗的平台79
华为“虚拟股”之实81
小结82
第6章 谁给华为做风险投资83
如果失败只好跳楼83
资金解困方式之一:技术换市场84
中外合资:国外厂商经验85
资金解困方式之二:广泛吸引“风险投资”87
融资平台的作用:联合发展实现双赢88
融资平台的运作方式:共同出资委托经营90
融资平台的意义:技术拥有方与市场拥有者相结合90
融资平台的结果:五年占据40%的国内市场92
资金解困方式之三:卖掉一块业务给竞争对手93
资金解困方式之四:在各地建区域的合资公司95
资金解困方式之五:创高科技企业“买方信贷”96
资金解困方式之六:拍卖代理权98
“利益共同体”是获胜的法宝98
小结100
| 第三篇 |
研发管理篇
第7章 中央研究部102
分层式研发显优势102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105
权力下放的同时分层控制106
只有领跑世界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109
从初战告负到产生“黄金牛”113
没有先进的管理就没有先进的研发115
中研部成为全球研发的“中央”118
霸主出世,思科的1995119
小结120
第8章 新手也能做研发121
不会做“满汉全席”怎么办121
如何较快地突破新产品研发124
跨部门项目组产生合力优势129
如何确保跨部门的研发协作132
从小处做起,从零突破134
代码用刚毕业的年轻人名字命名138
中兴通讯与矩阵管理139
小结140
第9章 失败的教训141
从失败到成功的产品141
教训惨痛:“闭着眼睛”研发145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149
对竞争对手估计不足152
小结158
第10章 奖励去美国159
在美国的技术“情报部”:兰博公司159
花小钱,大收获160
国际同步,管理先行162
微软和思科成功在哪里164
小结167
第11章 研发不是赌博168
“如何做科研”本身就是一门学问168
研发体系的“三驾马车”169
预研体系:研发的“千里眼”172
诺亚方舟实验室175
中试部:成熟产品的摇篮177
“搭积木”快速组装新产品180
对外合作:技术拿来主义182
“新开发量高于30%不叫创新,叫浪费”187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190
小结193
第12章 赢在管理194
“软”实力成就差异化竞争优势194
软件开发如何又快又好197
就像“党”管理“军队”200
技术管理的难度不亚于产品开发203
不因暂时的产品成败“论英雄”205
对人的评价不能靠主观估计207
小结210
第13章 花了波音的钱买的不是飞机211
规模迅速扩张导致研发面临崩溃211
IBM如何从规模化后的无效率走出来213
产品做成什么样,不再研发说了算217
产品研发成为各部门都参与的一项投资221
让“明争暗斗”的改革“暗礁”下岗224
让管理如何成为“刷牙”一样的习惯226
新员工求助不用再问师傅228
从技术驱动跨越到市场驱动229
企业富了之后买什么231
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233
充分发挥各路英雄作用造就强中国企业家237
小结242
第14章 核心技术制胜243
如何既有成本优势又有利润243
在针尖领域发展凸起优势251
不断将核心技术转化成产品平台255
产品平台需要与时俱进258
将软硬件平台IC化、货架化263
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实现高性能与低成本间的平衡265
贡献开源是快的进步方式270
有研发资源投入才有市场销售的持续成功275
管理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278
小结281
| 第四篇 |
竞争篇
第15章 剑挑霸王龙284
剑:攻其不备284
第二剑:改变游戏规则288
后来者如何追上291
第三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293
第四剑:做大蛋糕华为只拿1%296
小结299
| 第五篇 |
华为怎么度过冬天
第16章 警示:巨人倒下时身上还有温度302
任正非失误成就神一样的对手302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306
盲目骄傲自大导致华为的冬天315
老板勇于认错公司才能有救319
让明白事的人快速决策324
“帝国”崩塌前收到的处处是好消息326
小结333
第17章 好的防守是进攻334
为什么叫业务与软件部而不是软件部334
否决了六年的手机十分钟决策上341
技术领域无法长期存在投机者348
从单一产品到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349
为技术商用主动购买样板局355
华为为什么每年还要请咨询顾问361
置之死地而后生371
小结377
| 第六篇 |
创新是革自己的命
第18章 靠缝隙市场养活自己380
手机终端多年靠小小的数据卡养活380
白牌定制手机之困局386
曾差点作为富士康卖掉389
小结392
第19章 从运营商到消费者,从B2B到B2C393
如何打破没有优势还要竞争的格局393
华为手机转型的遵义会议399
选对人做统帅是所有事业的前提401
是否应赔本赚吆喝地做大规模404
以消费者为本而不再以运营商为本405
分家是为资源到位能及时跟上408
从主动PK小米走红到领跑中国互联网手机411
没有人能够记住世界第二,只能记住414
华为手机帝国起飞的引擎是巨大的投入417
核心竞争力制胜420
快速引入人才让短板成为长板425
小结427
鸣谢428
参考文献430
后记432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来得深读,但从书脊和封面设计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扎实和专业。书名中的“华为研发”四个字,就像一个响亮的招牌,立刻勾起了我长久以来对这家公司的好奇心。我一直以来都是一名IT从业者,深知研发对于一个科技企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技术迭代的速度更是日新月异。而华为,作为国内乃至全球的科技巨头,其研发实力一直备受瞩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华为在研发管理上的奥秘,比如他们是如何构建高效的研发团队,如何进行前瞻性的技术投入,以及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创新活力。 “第3版”这个信息也让我感到安心,说明这本书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和作者的不断完善,内容应该更加成熟和丰富。同时,书中提到的“创业实践经验”和“产品项目创新管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宝贵的是来自一线实践的经验教训。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分享华为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特别是关于产品和项目的创新管理,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华为是如何将创新理念贯穿于产品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技术选型到项目落地,都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华为研发”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科技创新和企业管理的巅峰。我是一名对企业战略和管理模式非常感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华为的成功都让我觉得充满传奇色彩。这本书的副标题“创业实践经验 产品项目创新管理书籍”更是精准地指出了它的核心内容,这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我迫切想知道,作为一家从无到有,最终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华为在创业初期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的。 我特别关注的是“产品项目创新管理”的部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能否持续创新并高效地管理产品项目,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华为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如何规划和执行项目,以及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详细阐述。例如,华为是如何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其产品的前瞻性?他们是否有独特的项目管理方法,能够确保产品按时、按质交付?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渴望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现货华为研发 第3版 张利华 华为研发创业书籍 创业实践经验 产品项目创新管理书籍华为公司》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我一直对华为的成功感到好奇,尤其是他们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对科技行业和企业管理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华为成功经验的书籍。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精准,直接点出了“华为研发”和“创业实践经验”,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深信,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其研发体系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而华为在这方面无疑是行业的标杆。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华为在研发管理上的具体做法,比如他们是如何招募和培养顶尖的研发人才,如何建立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以及如何在庞大的组织中保持研发的高效性和敏捷性。同时,“创业实践经验”和“产品项目创新管理”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分享华为在创业初期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以及他们是如何将创新理念贯穿于产品研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任何想要了解科技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管理的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现货华为研发 第3版 张利华 华为研发创业书籍 创业实践经验 产品项目创新管理书籍华为公司”。听到“华为研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科技巨头在通信领域无人能敌的身影,以及背后那些日以继日的创新与突破。我一直对华为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感到好奇,尤其是其研发体系的运作模式。这本书的副标题“创业实践经验 产品项目创新管理书籍”更是精准地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创业公司背后必然有其独特的管理哲学和实践方法,而华为作为一家从零开始成长为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的典范,其经验无疑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我尤其关注的是“创业实践经验”这几个字。我们都知道,创业维艰,无数的创业公司倒在黎明前,能够成功并持续发展壮大的,往往具备了超出常人想象的韧性和智慧。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华为早期创业阶段的真实故事和宝贵教训,比如,他们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克服技术瓶颈,找到市场切入点,并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项目创新管理”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一款产品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在于整个项目管理的全流程,从概念提出、立项、研发、测试、上市到迭代优化,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华为在这些方面的具体做法,是否有独特的方法论,或者是在借鉴了其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华为特色的模式。
评分看到这本书名《现货华为研发 第3版 张利华 华为研发创业书籍 创业实践经验 产品项目创新管理书籍华为公司》,我立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头羊,其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都令人瞩目。我本人也从事与技术相关的行业,对企业如何进行研发管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创新活力,一直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的渴望。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华为研发”和“创业实践经验”,这让我觉得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来自实际操作的宝贵经验。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华为是如何构建其强大的研发体系的,包括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研发资源的投入与分配、以及如何在新技术趋势下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同时,作为一本“创业书籍”和“产品项目创新管理书籍”,我期待它能分享华为在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积累的经验,以及他们是如何将创新思维融入到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从概念到市场,再到持续迭代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案例和方法,帮助我理解华为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保持其领先地位的。
评分看目录挺好,,抽时间看
评分不错
评分人丑多读书!!!!
评分看目录挺好,,抽时间看
评分内容太多,需要时间仔细阅读理解思考
评分不用多说,正版。
评分商品很好
评分不错
评分看了几页,感觉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