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 [Jibasangyou plus Design]

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 [Jibasangyou plus Desig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喜多俊之 著,郭菀琪 譯
圖書標籤:
  • 設計
  • 工藝
  • 傳統工藝
  • 現代設計
  • 文化
  • 日本設計
  • 手工藝
  • 設計哲學
  • 匠人精神
  • 生活美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經濟新潮社
ISBN:9789866031021
商品編碼:16020681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Jibasangyou plus Desig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10-04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工業設計+傳統工藝=未來!創新、暢銷、品牌大師實作班!
 
  1968年,當日本國寶級設計大師喜多俊之邂逅日本美濃和紙的手抄紙匠師古田行三,成為他立誌將振興與活化地方產業當成一生誌業的開端。此後,喜多俊之積極與日本各地的傳統工藝職人閤作,發展融閤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品,例如以美濃和紙為素材設計的TAKO壁燈、以有田燒製作的HANA餐瓷等作品,成為聞名世界的日本國寶級設計師。本書即是記錄這四十年來工業設計師與傳統匠師的邂逅,因有感於「瞭解未來,纔開始思索傳統的美好。」因此,他以「未來設計源於地方傳統工藝」為概念寫成本書,公開他與日本各地傳統工藝師傅跨界閤作近四十年的記錄與心得,從工藝振興與產品設計的迴溯,找到現代與傳統的交集。

內容簡介

  未來設計,源於地方傳統工藝。
  
  本書作者喜多俊之,是日本國寶級的頂尖工業設計師,從1969年起,他就以義大利米蘭為據點展開設計生涯,並積極與日本地方產業接觸,與各鄉鎮的傳統工藝職人閤作,發展融閤傳統工藝的現代商品。喜多俊之親身實踐「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Glocalization= 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的設計概念,在西方的現代設計中加入日本傳統工藝的元素,巧妙融閤東西方的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
  
  有感於「瞭解未來,纔開始思索傳統的美好。」因此,他以「未來設計源於地方傳統工藝」為概念寫成本書,公開他與日本各地傳統工藝師傅跨界閤作近四十年的紀錄與心得。從輪島的漆器、鯖江的眼鏡與手錶、美濃的和紙、有田的磁器、小田原的木工與燕市的鍛造案例,說明如何讓傳統工藝與思想融入現代設計,進而活化地方產業。
  
  作者主張,當今的工業設計品,除瞭需要「技術」之外,還要能為設計注入靈魂;此時,需要的是源於常民生活與傳統工藝的「感性」。
  
  一本書,道盡40年來工業設計、地方產業與傳統工藝交織而成的造物者故事。

作者簡介

  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
  
  世界知名的工業設計師。大多數作品均被紐約近代美術館、巴黎國立近代美術館、慕尼黑近代美術館等世界級博物館做為永久收藏。
  
  1942年齣生於日本大阪,1969年起,以義大利米蘭與日本為據點,展開結閤日本傳統工藝的工業設計生涯。設計領域橫跨傢具、機器人、液晶電視、傢庭日用品等。代錶作品包括夏普(Sharp)液晶電視AQUOS等傢電、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傢用機器人wakamaru。
  
  近年除瞭在大阪藝術大學執教之外,還擔任中國的Red Star Award評審委員、新加坡政府的設計顧問等,不僅在日本,在歐洲、亞洲等也緻力於教育活動。持續從事活化日本各地傳統工藝與地方產業的工作,並視之為人生誌業。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王韆睿 明基友達集團設計長
  王誌仁 上海M.Style生色傳媒執行董事、臺灣《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
  李建國 iF設計大中華區總監
  官政能 實踐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張光民 颱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陳禧冠 仁寶電腦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
  龍國英 日商龍國英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一緻推薦(按姓名筆劃序)
  
  ◎傳統工藝師推薦(書中摘錄)
  
  地方產業,嚮國際起飛!
  
  「一個步驟至少耗費十年,持續纔是力量」(新潟縣/黑川玲)
  
  「身為第三代的三十年。經常思考新的、別人沒有的東西」(神奈川縣小田原/露木清勝)
  
  「體驗全球觀點」(佐賀縣有田/池田和史)

目錄

前言:給設計以靈魂
推薦序:如此的老靈魂,赤子心!官政能
推薦序:知道「未來」,纔會開始思考「過去」的重要李建國
推薦序:有靈魂的人造物陳禧冠
推薦序:設計魔法點石成金,傳統帶動未來新生命張光民
推薦序:王誌仁

第一章岐阜縣美濃的和紙
與抄紙匠師的邂逅
在塑膠的全盛時期
美濃和紙的現況

第二章石川縣輪島的漆器
與高州堂的邂逅
完全站在使用者的立場
漆器產品的魅力

第三章福井縣鯖江的眼鏡與時鐘
活用眼鏡技術的時鐘研發
如何傳達的重要性

第四章新潟縣燕市的餐刀具組
西餐餐具的產地──燕市
應該如何推廣高檔產品?
【專欄】地方的心聲:(財)新潟產業創造機構黑川玲
從事活化新潟縣生活產業二十年
一個步驟,至少需要十年
培育企業的設計力

第五章神奈川縣小田原的拼木工藝
與拼木工藝匠師露木氏的邂逅
【專欄】地方的心聲:(股)露木木工所 露木清勝
身為第三代的三十年
與喜多大師共事

第六章佐賀縣有田的瓷器
低價競爭下難以生存
「HANA」——花盤的誕生
活化地方產業的監製人
【專欄】地方的心聲:有田七藏/傳平窯池田和史
與設計師的閤作以失敗經驗居多
監製人的彈性
以什麼決勝負
喜多流的宣傳術「創造一流」
「有田七藏」的成果

後記
好的,這裏有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圖書的簡介,它探討瞭在當今數字化和快速迭代的設計領域中,如何重新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的智慧與精神。 --- 《設計的溫度:手藝精神與數位時代的和聲》 書籍簡介 在一個由像素、演算法和快速原型迭代主導的時代,設計的本質似乎正被推嚮一個極緻的效率和標準化。然而,越來越多聲音指齣,這種趨勢正在逐漸抽離設計的「人性」與「深度」。當我們追求極緻的簡潔與功能性時,那些源自世代積纍的材料知識、手工的觸感以及蘊含在傳統工藝中的時間感與在地文化,正成為亟待重拾的寶貴資產。 《設計的溫度:手藝精神與數位時代的和聲》並非僅僅是一本迴顧傳統技藝的圖錄,而是一次深入的哲學對話與實踐探索。本書旨在探討,當代設計師如何能夠有效地將「手作精神」——那種對材料的深刻理解、對細節的執著,以及時間沉澱齣的工匠心性——融入到麵嚮未來的設計語彙之中。 第一部:在失衡中尋找平衡——數位浪潮下的設計焦慮 本書的開篇部分,首先對當前設計領域的普遍現象進行瞭冷靜的剖析。我們習慣於在螢幕上觀察最終的成果,卻往往忽略瞭從概念到實體轉化過程中的物理限製與材料的內在敘事。設計師麵臨著巨大的壓力,要求他們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這導緻瞭許多設計的「膚淺化」,即外錶光鮮,內在缺乏張力。 我們將探討「效率至上」的文化如何悄無聲息地侵蝕瞭設計中的「慢思維」。傳統工藝的價值,恰恰體現在它對時間的尊重——每一刀、每一錘、每一次的打磨,都是對材料的傾聽與迴應。本書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在高度標準化的工業流程中,設計師如何因過度依賴軟體工具而逐漸喪失對材料本質的直覺判斷力。 第二部:材料的語言——重拾工匠的觸覺記憶 核心章節深入探討瞭材料科學與人類感知的交匯點。傳統工藝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們是與特定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世代智慧緊密結閤的結果。例如,日本漆器對濕度的微妙要求,或皮革鞣製中對天然植物單寧的精準掌握,這些都不是透過數位模擬可以完全捕捉的。 我們將考察一係列經典工藝的「語言」: 木材的呼吸: 如何理解年輪的走嚮,以及木材在溫度變化下的細微膨脹與收縮,這決定瞭傢具結構的持久性與美感。 金屬的記憶: 鍛打、鑄造與焊接技術如何賦予金屬以獨特的紋理和力量感,這與當代雷射切割的精準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纖維的脈絡: 從傳統織布到編織,探討手工染色和天然纖維的細微差異如何為產品注入無法複製的「不完美之美」(Wabi-Sabi的現代體現)。 本書主張,設計師需要重新訓練自己的「觸覺」,通過親身實踐(哪怕隻是短期的學徒體驗),來建立起與材料之間更為親密的聯繫。 第三部:時間的尺度——工藝中的敘事性與永恆性 設計品承載著使用者的生活痕跡,但也應當承載創作者的時間投入。傳統工藝往往需要數倍於工業化生產的時間,這種時間的投入轉化為一種深層次的敘事。 本書將分析「修復」與「老化」的哲學意義。在當代文化中,物品一旦受損便容易被替換,但傳統工藝品則鼓勵修補與延續,每一次修復都是對其歷史的肯定。我們探討瞭如何將這種「耐用性」和「可傳承性」的思維,植入到現代產品的生命週期設計中,超越單純的「永續性」口號,真正做到為未來保留價值。 第四部:混種的可能——數位技術作為增效器,而非替代品 本書的結論部分並非呼籲迴歸農業時代,而是探討如何實現「混種設計」(Hybrid Design)。數位工具,如參數化設計、3D掃描和電腦數控機床(CNC),若能被視為擴展工匠能力的工具,而非取代手工勞動的手段,將會產生驚人的化學反應。 我們將呈現一係列創新案例,展示設計師如何利用數位精度來優化傳統工藝的難以控製的部分,例如用精確的掃描數據來指導複雜木榫的組閤,或利用算法生成複雜的紋樣基礎,再由手工進行最終的細化和質感處理。重點在於:技術應當服務於工藝的深度,而非犧牲深度以換取速度。 麵嚮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關心設計本質的專業人士——從產品設計師、建築師、服裝設計師到對手工藝術懷有熱情的收藏傢和消費者。它提供瞭一種審視當代設計實踐的批判性視角,並指引一條在效率與深度之間,重塑設計靈魂的可行路徑。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對既有智慧的重新詮釋與尊重之中。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給設計以靈魂”——這簡直直擊我的心靈!我一直在思考,我們身邊的許多設計,雖然在功能上無可挑剔,在視覺上也足夠時尚,但總覺得少瞭那麼點“味道”,少瞭那種穿越時空、觸動人心的力量。而“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這個副標題,更是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常常在想,那些古老的、傳承瞭幾代人的手藝,在現代科技和設計理念的加持下,會爆發齣怎樣的火花?是會變得陳腐老舊,還是會煥發新生,甚至超越以往?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各種畫麵:精雕細琢的木器,搭配簡約的現代傢具;古樸的紡織技法,融入前衛的服裝設計;或是傳統陶瓷的釉色,在現代傢居飾品中散發齣溫潤的光澤。這本書,仿佛就是一本關於這種奇妙碰撞的寶藏地圖,讓我迫不及待想要跟隨作者的指引,去探索那些隱藏在“靈魂”背後的故事,去感受現代與傳統的交融所帶來的無限可能,去理解什麼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設計,而非僅僅是冰冷的堆砌。我期待著它能給我帶來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我所見到的每一個設計,發現它們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蘊含著匠人溫度和曆史沉澱的“靈魂”。

評分

我最近對“慢設計”和“可持續設計”的概念非常著迷,這本書的書名恰好觸動瞭我對這個方嚮的探索。在快節奏的消費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追逐潮流、更新換代,卻忽略瞭那些承載著時間、情感和匠心的高品質物品。我總覺得,真正好的設計,不應該是短暫的流行,而應該是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甚至隨著時間流逝而更顯珍貴的。而“傳統工藝”本身就蘊含著對材料的尊重、對細節的打磨以及對自然的和諧。當它與“現代設計”結閤,我設想這會是一種對過去智慧的緻敬,同時也是對未來生活方式的全新解讀。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將傳統工藝的精髓,例如手工的溫度、天然材料的質感、或是獨特的紋理和圖案,巧妙地融入到現代産品的設計中,創造齣既有實用性又不失美學價值,並且更具人文關懷的作品?我希望它能揭示這種結閤的藝術,讓我們理解,一件有靈魂的設計,不僅僅是外錶的吸引,更是內在價值的體現,是能夠與使用者建立情感連接,並在歲月中沉澱齣獨特魅力的存在。它或許能幫助我辨彆那些真正有價值的設計,並啓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擁抱和欣賞這種融匯古今的精妙。

評分

光看書名,我就被深深吸引瞭。“給設計以靈魂”——多麼富有詩意且深刻的錶達!我一直認為,很多現代設計雖然在形式上很完美,但往往缺乏一種溫度,一種能讓人感受到生命力的東西。而“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則點明瞭這條可能通往“靈魂”的路徑。我常常在想,那些流傳下來的古老技藝,蘊含著多少智慧和情感,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沉澱下來的?而當這些古老的力量,遇上現代設計的前瞻性和創新性,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尋寶圖,帶領我們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傳統工藝中的寶藏,然後通過現代設計的巧思,將它們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我希望它能展示齣,傳統工藝並非是過去時代的遺物,而是可以與時俱進,成為現代設計不可或缺的靈感來源和重要組成部分。或許,通過這本書,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件真正具有靈魂的設計,是如何將物質的形態與精神的內涵融為一體,從而觸動我們的感官,溫暖我們的心靈,並最終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瞬間勾起瞭我對“國潮”的思考,以及更深層次的文化自信。我們總是習慣於嚮外學習,但其實在我們自己的文化寶庫中,有著無數珍貴的傳統工藝等待被發掘和創新。“給設計以靈魂”這個說法,讓我聯想到那些老祖宗留下的物件,它們不僅僅是工具或裝飾,更蘊含著哲學、情感和生活的智慧。而“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的結閤,讓我想象到的是一種跨越時代的對話,是過去與現在的碰撞,更是中國文化在當代語境下的全新錶達。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這種“遇見”?是簡單地將傳統元素堆砌在現代産品上,還是會深入挖掘傳統工藝的本質,並將其精神內核通過現代設計語言傳遞齣來?它會展示哪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傳統工藝如何在現代傢居、服飾、甚至是科技産品中煥發新生?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建立這種文化認同感和設計自信的思路,讓我們不再盲目追逐外來潮流,而是能夠從自身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創造齣真正具有中國特色、並能走嚮世界的優秀設計。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我一直認為,好的設計不僅僅是創造齣美觀的物品,更在於它們能夠賦予使用者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一種與眾不同的感受。“靈魂”這個詞,非常抽象,卻又無比重要。它意味著設計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觸及人心,引發共鳴,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而“傳統工藝”的引入,則讓我對這種“靈魂”有瞭更具體的聯想。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探討傳統工藝所蘊含的那些被現代工業生産所逐漸淡忘的特質,比如手工的溫度、材料的真實感、或是工匠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當這些特質與現代設計所倡導的簡潔、高效、人性化相結閤時,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看到一些充滿創意的實踐,瞭解設計師是如何從傳統工藝中汲取靈感,並將之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現代設計作品。它或許能幫助我理解,為何某些設計能讓我們一見難忘,為何它們能擁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以及如何在紛繁復雜的設計潮流中,找到那些真正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深處,帶來長久愉悅的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