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場所: 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

靈魂的場所: 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清志 著,李清志/ 攝影 绘
图书标签:
  • 独处
  • 心灵成长
  • 自我探索
  • 精神世界
  • 哲学
  • 生活方式
  • 阅读
  • 个人空间
  • 内省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137048
商品编码:16089643
包装:平裝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16-05-30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 撫慰靈魂的大師經典建築
2. 建築主題之深度旅遊指南

獨處的空間、靈魂的場所,
李清志帶你一探全球33所淨化人心的經典建築!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這是極簡主義現代建築大師密斯的名言。
然而網路時代資訊紛雜,台灣人又習慣喧囂、誇張、充滿裝飾的表現形式,使得人們幾乎很難靜下心來思索。
建築人文學者李清志多年來走遍世界各地探訪經典建築,有些建築或場所不僅外觀特出或結構巧妙,更能產生奧妙的空間氛圍,讓身處其中的人內心獲得安慰、靈魂沉澱安定。

本書以七個人生重要課題(孤獨、思考、信仰、死亡、歸零、內省、和解)切分, 15篇文章搭配一百多幀精采照片,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世界各地33所「靈魂建築」:從挪威山上結合高科技和傳統手工藝的野生馴鹿中心、瑞士洛桑的漂浮圖書館(Rolax學習中心)、啟蒙安藤忠雄的法國廊香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的瑞典森林墓園、像美術館般漂亮的片山津溫泉街湯、伊利諾州森林中的絕美玻璃屋,到只限期存在一年的京都玻璃茶屋「光庵」??每一處無不令人驚嘆而神往。

透過這些建築,作者希望帶領讀者們欣賞孤獨寂靜的建築美學,進而體會簡單生活的美好。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李清志
建築學者、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美國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建築碩士。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酷愛旅行、攝影、電影。以都市偵探自許,定期發表著作。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taipeibatman

其他著作:
2015 《新天堂美術館》
2014 《旅行的速度》
2013《吃建築》
2010《島嶼建築迷宮》
2009《惑星建築》
2009《台灣建築不思議》
2008《天堂美術館》
2007《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
2006《東京建築酷斯拉》
2005《建築異型》
2004《鐵道建築散步》
2003《日本建築奇想與異人觀察》
2002《街道神話》
2001《台北LOST & FOUND》
2001《建築散步》
2000《台北方舟計畫》
2000《巴哈蓋房子》
1998《台北電影院》
1998《機械建築》
1997《都市偵探學》
1996《建築電影學》
1994《鳥國狂》

目录

前言

Part 1 孤獨的場所

1-1 孤獨的必要性
(諾頓小屋|野生馴鹿中心)
1-2 獨處的天堂
(軍艦島|犬島|豊島)

Part 2 思考的場所

2-1 哲學家與禪學家的空間漫步
(西田幾多郎哲學紀念館|鈴木大拙紀念館)
2-2 圖書館未來式
(海之未來圖書館|瑞士理工大學ROLEX學習中心)

Part 3 信仰的場所

3-1 神與人相遇的地方
(光之教堂|馬丁.路德教堂)
3-2 天使的舞動
(廊香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
3-3 在潔淨的水域裡
(水御堂|水之教堂)

Part 4 死亡的場所

4-1 沉睡的森林
(森林墓園|櫻花靈園)
4-2 面對死亡的智慧
(冥想之森|柏林火葬場)

Part 5 重新歸零的場所

5-1 修道院與玻璃屋
(拉托雷修道院|芳斯渥思宅)
5-2 侘寂的茶屋
(高過庵|飛空泥舟|方舟美術館|光庵)

Part 6 探照心靈的場所

6-1 湯屋小宇宙
(直島錢湯|片山津溫泉街湯)
6-2 寂靜的綠洲
(芬蘭寧靜禮拜堂|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Part 7 和平的場所

7-1 意識與悲劇的紀念碑
(歐洲受難猶太人紀念碑|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
7-2 和好的藝術
(長崎市和平祈念館|柏林和解教堂)

好的,为您构思一本图书简介,书名为《未竟的交响:二十世纪欧洲思想的断裂与重塑》。 --- 《未竟的交响:二十世纪欧洲思想的断裂与重塑》 导言:历史的巨响与思想的低语 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动荡、也最为深刻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撕裂了启蒙运动以来建立起来的理性信念,科学的进步与道德的沦丧形成了令人不安的悖论。我们目睹了宏大叙事的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对存在本身、语言本质以及社会结构进行根本性审视的迫切需求。本书并非一部标准的思想史编年,而是一次深入欧洲大陆精神腹地的探索之旅,聚焦于那些在历史的巨响中,试图重新调音和校准人类心智指南针的思想家们。我们探究的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理论体系如何完美运转,而是它们在面对极权主义的兴起、资本的异化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冲击时,如何艰难地寻求新的立足点,以及最终如何走向某种意义上的“断裂”与“重塑”。 第一部:理性的黄昏与形而上学的废墟(1900-1938)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在“美好年代”的表面光鲜下,欧洲思想界已然开始显现的裂痕。二十世纪初,形而上学的传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尼采的回响与价值重估: 虽然尼采逝世于世纪之交,但其对上帝之死的宣告、权力意志的阐释,以及对西方道德基础的彻底批判,成为理解后续所有思想运动的隐形基石。本书将细致梳理尼采思想如何被不同的流派(从右翼民族主义到左翼存在主义)挪用、误读与继承,特别是他对“虚无主义”的诊断,如何预示了战争的到来。 现象学的细致入微: 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对僵化形而上学的反叛,试图通过“回到事物本身”来重建认知的基础。我们关注胡塞尔如何试图通过“悬置”自然态度,为经验世界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基础。然而,这种对纯粹意识的探求,在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现实时,显得何其脆弱。 科学哲学的转向: 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哲学的又一次强力切割。维也纳学派试图将哲学还原为逻辑分析和经验验证的范畴,将“不可证伪”的形而上学彻底放逐出严肃的讨论领域。本书将对比逻辑实证主义的雄心与最终在语言的内在困境中所遭遇的局限性。 海德格尔与存在的追问: 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转向了“存在论”的复兴。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他将对“存在”的追问与“此在”(Dasein)的世俗性、时间性紧密结合,揭示了人类在世界中的基本态势——焦虑与遗忘。我们尤其关注其早期思想中蕴含的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其晚期对“神性”的转向。 第二部:战争的创伤与主体的碎片化(1939-1960) 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彻底粉碎了欧洲人对于进步和人性的盲目信心。思想不再是高塔上的纯粹思辨,而是卷入历史洪流的求生挣扎。 存在主义的伦理困境: 萨特、加缪等思想家将哲学中心从“知识”转向“自由”与“责任”。存在先于本质的口号,是对战前那种预设好的人生蓝图的强力否定。本书将深入分析在极端的历史压力下,个体如何面对自由选择的重负,以及“荒谬”(Absurdity)如何成为战后一代的集体体验。我们也将审视萨特与法国共产党的关系,探究知识分子如何在政治实践中寻找或迷失方向。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 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流亡中写就的《启蒙辩证法》,是对西方理性传统最为激烈的“内爆式”批判。他们论证了启蒙的理性如何不可避免地滑向了神话和工具理性,最终导致了对人的全面支配和“文化工业”对异议的同化。本书将聚焦于他们对美学和艺术如何成为抵抗的最后堡垒的论述。 结构主义的勃兴与对主体的祛魅: 随着心理学和人类学对主体性的解构,结构主义开始在语言学(索绪尔)的基础上,试图发现隐藏在文化现象之下的不变结构。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和亲属关系的分析,预示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的到来,为后来的思潮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语言的转向与后现代的幽灵(1960-1989) 六十年代的社会运动不仅是政治性的,也是一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的焦点从“存在”迅速转移到了“意义”的生产机制上。 福柯的权力/知识谱系: 米歇尔·福柯的出现,是对传统历史学和政治哲学的一次颠覆。他不再追问“是什么”或“为什么”,而是追问“如何发生”。通过对疯癫史、监狱史和性史的谱系学考察,福柯揭示了知识与权力如何通过话语实践,塑造了我们对“正常”和“异类”的理解。本书将详细解析“规训”与“全景敞视主义”对现代社会控制模式的深刻洞察。 德里达与解构的艺术: 德里达对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系统性挑战,构成了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彻底的清理。通过对文本的“解构”,他展示了意义是如何不断推延(Différance)的,一切表面的确定性背后都隐藏着难以把握的边缘。 后结构主义的多元发声: 从克里斯蒂娃对女性主体性的质疑,到拉康对精神分析的结构主义重构,这一时期的思想充满了对“中心”的质疑和对“他者”的重新肯定。身份、欲望和差异性成为核心议题,思想的版图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和复杂。 结论:交响的余音与未竟的课题 二十世纪的思想史,与其说是一部线性的进步史,不如说是一部不断自我否定的循环史。从对“理性”的坚信到对“结构”的依赖,再到对“权力”的警惕,欧洲思想家们以近乎殉道般的严肃性,试图为人类的未来找到一个稳固的基石。然而,每一次建构都伴随着更深层次的瓦解。 本书试图表明,二十世纪的思想遗产并非一堆破碎的瓦砾,而是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未竟的交响”。它们提醒我们,任何宏大的理论都可能成为新的压迫工具,真正的哲学任务在于持续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清醒的能动性。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技术渗透、身份政治高涨的时代,重新拾起对“真理”和“正义”的严肃追问,是继承二十世纪思想衣钵的关键。这本书,正是对这些回响的细致聆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说实话,带着一种老派的优雅和克制,读起来需要沉下心来,不能浮躁。它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那些快节奏的语言,反而更倾向于那种需要反复咀嚼的句子。我特别欣赏它对“时间感”在独处空间中如何被重塑的探讨。在我们的专属角落里,时间似乎变得可以拉伸,上午十点的阳光可以停留很久,而夜晚的几个小时也能被浓缩。这种对时间的“主宰感”,正是现代生活极度稀缺的资源。书中引用的许多文学和艺术片段,都恰到好处地印证了“场所精神”的重要性,而不是生硬地堆砌理论。每当我觉得有点困倦时,作者总能通过一个精准的比喻,重新唤醒我的阅读兴趣。它不是在教我如何变得更有效率,而是在提醒我,有意识地“慢下来”和“留白”才是生命力的源泉。这本书读完后,我的书架上又多了一本我愿意时常翻阅的“心灵地图”。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有点冲动的,因为封面设计简洁得近乎冷淡,但翻开后,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瞬间抓住了我。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说明文,而是大量运用了对比和反差的修辞手法。比如,它将都市的喧嚣与个体内部的寂静进行对比,指出真正的隔离不是物理上的隔绝,而是心理上的“不应答”。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的那些“非典型”独处空间,比如一个拥挤火车上的一个座位,或者是在深夜图书馆的一个角落。这拓宽了我对“私人领域”的定义。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有清晰的章节划分,而是像水流一样自然过渡,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空间的渴望,本质上是对“自我主权”的一种维护。读罢全书,我并没有急于去整理房间,而是花了一个下午,只是坐在阳台上,静静地观察着楼下的行人,体验那种“在场却抽离”的奇妙感受。

评分

这本关于“独处空间”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年与自我对话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得说,作者对于那种介于“家”与“自我”之间的微妙界限的捕捉,简直是入木三分。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布置房间的装修指南,反而是深入到我们内心深处,去探究我们为何需要一个“避风港”。比如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心理围栏”,这个描述太精准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角落,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重新连接。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那种带着旧书页和咖啡香气的宁静。作者对光影的运用描写尤其动人,如何通过自然光线的变化来调整心情,这完全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概念,进入了精神层面的探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家客厅那个角落,那个原本只是堆放杂物的地方,现在在我心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潜力的“精神基地”。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轻轻推了一下,去更认真地对待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确幸”。这本书的节奏舒缓而有力,读完后,我感觉灵魂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带着一种踏实的、被理解的温暖。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的哲学论著,毕竟“灵魂的场所”这个标题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院派的严肃。然而,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将宏大的命题拆解成了生活中的无数个瞬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声音景观”的描述。我们总以为独处就是安静,但这本书却细腻地指出,真正的独处空间,其背景音往往是特定的——可能是远处的汽笛声,或者是老式钟表的滴答声。这些声音不是干扰,而是构筑安全感的基石。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提出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发掘。这就像是拿到了一把万能钥匙,但最终开哪扇门,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我尤其欣赏它对“物质与记忆的共存”这一章节的论述,那些陪伴我们多年的旧物,如何无声地锚定我们的存在感,让一个物理空间真正拥有了“灵魂”。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最渴望的那份安宁。

评分

对于那些总觉得“家里待着也没意思”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强心针。它避开了所有陈词滥调的励志口号,而是从人类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出发,去解析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巢穴”。作者对于“边界感”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比如,如何通过细微的家居选择——比如一个特定的地毯、一盏阅读灯的色温——来无声地向外界宣告“此处已设防”。这是一种高级的、非对抗性的自我保护。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勾勒我理想中的那个空间,那个空间不需要多大,不需要多豪华,但一定要是“我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你去构建一个真正能滋养你精神的“容器”。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拥有”一个空间,而是如何“成为”那个空间的一部分。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又增强了一截,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笃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