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亞里斯多德遇上佛洛伊德: 哲學家與心理師的人生小客廳

當亞里斯多德遇上佛洛伊德: 哲學家與心理師的人生小客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安東尼雅.麥卡洛(Antonia Macaro) 著,劉宗為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心理学
  • 亚里士多德
  • 佛洛伊德
  • 人生
  • 思想
  • 自我探索
  • 心灵成长
  • 文化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5727475
商品编码:16090965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6-12-14
页数:2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國哲普暢銷作家朱立安.巴吉尼的「番外作品」
這次他跨出哲學,與心理學家聊聊時下流行的自我成長議題

「發揮真正的天分」、「找尋真實的自己」、「一路玩到掛」、「人生不後悔」……現代人內心似乎總有一股渴望,想要走出當前苦悶的人生,想要暫別工作、家人,發掘自己隱藏的一面,實現不同的生命。其實,不光是現代人,兩千多年來,許多哲學家與心理學家除了貢獻知識與研究之外,也無不想解決自己(與他人)的人生問題。

根據二十個人生問題,兩位主持人請出各自領域的專家。哲學家代表:亞里斯多德、笛卡爾、休謨、齊克果、尼采、沙特、羅素、維根斯坦;心理學家則有:佛洛伊德、維克多.法蘭可、亞伯.艾利斯、森田正馬、丹尼爾.卡尼曼、馬丁.塞利格曼。此外,也有橫跨兩個領域的專家――佛陀與一行禪師。內容提及理性主義、存在主義、意義療法、心流理論、正念修行、正向心理學的諸多要點。

但無論大師說了什麼,兩位作者都同意,要實現美好人生,*終還是得回歸自身,有勇氣選擇自己的價值觀並且行動,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努力在自己的能力中做出改變。正如森田正馬所言:在所有不完美的自己當中,選擇*好的那一個。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朱立安.巴吉尼
為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的創始編輯,著有《自願被吃的豬:一百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問題》、《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等哲普暢銷書。

安東尼雅.麥卡洛
為存在主義的心理治療師,擁有多年的實務經驗,同時也是《理性、德行與心理治療》(Reason, Virtue and Psychotherapy)一書作者。

他們兩人共同為FT Weekend雜誌撰寫「心理治療師與哲學家」專欄,成為本書*原始的創作靈感來源。

■譯者簡介

劉宗為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譯有《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深的孤獨與恐懼》。

目录

前言 亞里斯多德之道

第一部
第一章 追求完美的自己
第二章 何謂幸福
第三章 人生目標
第四章 找尋真實的自己
第五章 一路玩到掛?
第六章 被撕裂的自我
第七章 處理情緒
第八章 你應該對甚麼感到自豪?
第九章 第六感與直覺
第十章 重視外表錯了嗎?
第十一章 意志與決心
第十二章 你應該怎樣愛自己
第十三章 自己騙自己
第十四章 社會地位
第十五章 你有責任感嗎?
第十六章 快樂的悲觀主義者
第十七章 後悔沒有用?
第十八章 人生意義與靈性追尋
第十九章 思考與行動
第二十章 注意力

第二部
第二十一章 給哲學家的心理學
第二十二章 給心理師的哲學

結論:寧靜禱文
《迷霧中的燈塔:探索現代心靈的哲學與科學航道》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不斷被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所包圍,從最深沉的內在叩問到最尖端的認知科學,每一個領域都在試圖為人類存在的奧秘提供一把鑰匙。然而,當我們試圖理解「人」究竟是什麼時,往往會發現自己站在一片複雜的交匯點上:是柏拉圖式的理想型態主宰著我們的理性抉擇,還是潛意識的洪流驅動著我們難以言喻的行為? 本書旨在引領讀者進入一個跨學科的思辨空間,探討哲學的永恆追問如何與心理學的實證觀察相互激盪、互相映照。我們不追求單一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而是著重於呈現不同知識體系之間那些充滿張力、卻又無比迷人的對話場景。 第一部:理性的邊界與存在的重量 在歷史的長河中,哲學家們試圖勾勒出一個邏輯嚴謹、結構清晰的人類心靈圖景。從古希臘的沉思者到啟蒙運動的理性光輝,核心命題始終圍繞著「何謂知識?」和「如何過一種美好的生活?」。 一、從蘇格拉底的詰問到笛卡爾的懷疑: 我們將回溯知識論的基石。蘇格拉底對美德的探尋,揭示了自我認知的局限性。這種對內在真理的挖掘,雖然缺乏現代科學的實證方法,卻奠定了西方思想中對「真實自我」的追尋。接著,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將懷疑論推向極致,試圖在純粹的心靈活動中建立確鑿的起點。然而,這種二元論的結構——心靈與物質的分離——留下了巨大的裂痕,使得後來的思辨者必須費盡心力去修補這道鴻溝。 二、康德的先驗結構與人類的認知框架: 伊曼努爾·康德以其劃時代的批判哲學,為我們理解經驗如何被組織提供了嚴謹的藍圖。他提出的「先驗範疇」(如時間、空間、因果性)並非來自外界的經驗,而是人類心靈內建的結構。這似乎預示著,我們的感知世界,在某種程度上,是被我們自身的心靈結構所塑造的。這對於後來的心理學家,特別是那些研究認知偏差與知覺的學者,提供了深刻的啟發:我們並非被動的記錄者,而是主動的建構者。 三、尼采的權力意志與價值重估: 走出了理性至上的牢籠,尼采以其充滿激情和挑戰性的思想,宣告了上帝的死亡,並將人類的驅動力轉向了「權力意志」。這不是單純的政治或社會控制,而是一種內在的、不斷超越自我的生命衝動。尼采對既有道德觀的徹底解構,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信念體系,並意識到人類行為背後可能潛藏著比單純的邏輯推演更為原始、更為根本的驅力。 第二部:深層的幽暗與行為的解析 當哲學的目光聚焦於清晰的理念世界時,另一個學術領域——心理學——則選擇潛入人類經驗最為複雜、也最難以捉摸的深處:潛意識、情感、以及行為的非理性動機。 四、從經驗主義到精神分析的轉向: 十九世紀末,隨著生理學的發展和對神經症狀的深入觀察,心理學開始尋求對人類心靈的更細膩、更具體的描繪。在哲學試圖界定「人應當如何」時,心理學家則開始追問「人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英國經驗主義對心靈的「白板」假設,在面對那些無法被簡單經驗學習解釋的重複性行為模式時,顯得力不從心。 五、情感的拓撲學與非理性動力: 我們將探討那些被理性之光長期忽略的領域。人類的焦慮、夢境的隱喻、以及童年經驗對成年人格的塑型,這些主題的出現,標誌著學術界對「非理性」的正式接納。我們不再將情感視為理性的干擾項,而是將其視為理解人類經驗的核心線索。行為背後總有其成因,即使這些成因深埋在我們意識觸及不到的地方,它們依然以強大的力量塑造著我們的現實。 六、認知科學對心智模型的重塑: 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認知科學的興起,帶來了新的工具和視角。它將心靈視為一個複雜的資訊處理系統,試圖用演算法和神經基礎來解釋學習、記憶和決策。這雖然看似與哲學的形上學探討相去甚遠,但實際上,它正以一種更具操作性的方式,回應著康德關於心靈結構的疑問:大腦的運作機制,是否就是我們體驗世界的「先驗結構」?我們如何處理資訊,決定了我們能「知道」什麼。 第三部:交匯點上的張力與融合 哲學和心理學的真正魅力,在於它們並非平行線,而是在面對「人」這個永恆難題時,偶然或必然地相遇。 七、自由意志的哲學困境與心理學的決定論陰影: 哲學家們熱烈辯論著人類是否擁有真正的自由選擇權,這關乎道德責任和法律體系。然而,心理學的研究,無論是探討神經遞質的影響,還是揭示環境對行為的微妙操縱,似乎總在為「決定論」提供證據。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許多「決定」實際上是受到童年創傷或生理機制驅動時,我們如何重新定義「自主性」? 八、倫理學在臨床實踐中的挑戰: 哲學提供了關於「善」的宏大理論框架,但當這些理論面對一個在診間中痛苦掙扎的個案時,該如何落地?心理治療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實踐倫理學。如何保持客觀的專業距離,同時又展現真誠的同理心?如何尊重來訪者的自主權,同時引導他們做出更具建設性的選擇?這些都是在理念與現實之間架設橋樑的艱難考驗。 九、當代困境:身份的流動性與意義的建構: 在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下,穩固的「自我」概念受到挑戰。哲學家質疑身份的本質是否只是一個敘事結構,而心理學家則觀察到,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使得個體身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流動性、更需要持續的「建構」。我們如何從這些零散的經驗碎片中,為自己編織一個連貫且有意義的人生故事? 本書最終呈現的,是一場關於人類心靈的持續探索。它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系列開放性的邀請,邀請讀者運用哲學的批判性思維,去審視心理學提供的實證洞察,從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我們自身的複雜性、矛盾性與無限潛能。我們在迷霧中尋找燈塔,而哲學與心理學,正是兩座分別矗立在思辨之岸與實證之地的指引之塔。它們的光束交織,或許無法完全驅散所有的黑暗,但足以照亮我們前行的每一步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個書名實在太吸引人了!「人生小客廳」這個意象,讓我立刻聯想到一種輕鬆、溫暖、卻又充滿智慧的交流空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和佛洛伊德的心理學思想,轉化為能夠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智慧。例如,亞里斯多德強調的「中庸之道」,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中,或許可以對應到如何調和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如何在各種內在力量之間找到平衡點。又或者,佛洛伊德對於童年經歷對成人性格影響的論述,是否能與亞里斯多德對於品格形成的觀點產生有趣的對話?我對作者如何巧妙地穿針引線,讓兩位看似毫不相干的領域,在探討「人」這個永恆主題上,產生共鳴,感到十分好奇。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套全新的工具,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並以更圓融的方式與世界互動。

评分

「當亞里斯多德遇上佛洛伊德」——單是這個標題就充滿了詩意與哲理的張力。我彷彿能感受到一種古老智慧與現代心靈探索的奇妙連結。我猜想,書中或許會運用一些生動的譬喻或故事,來闡釋兩位大師的核心思想,讓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學與心理學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想像一下,亞里斯多德會如何從他的「幸福論」出發,闡述培養良好品格的重要性,而佛洛伊德則會從潛意識的角度,剖析為何人們有時會做出與自己意願相悖的行為。這本書的潛力在於,它可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動機。我非常期待能夠在書中找到關於如何平衡理性與感性、如何面對人生的複雜性,以及如何尋求內心平靜的線索。這絕對是一本能激發深度思考的作品。

评分

這本書名彷彿是一個邀請,邀請讀者走進一個思想的「小客廳」,在這裡,哲學的深度與心理學的細膩得以交融。亞里斯多德對幸福、德性、以及人生目的的探討,與佛洛伊德對無意識、情感驅動力、以及內心衝突的解析,看似遙遠,實則可能在探究人類內在世界的本質上,有著驚人的契合。我腦海中構思著,作者或許會透過一些虛擬的對話場景,讓兩位思想家針對人生中的具體困境,例如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或者如何理解自己的欲望,來展開一番精彩的論辯。這種將抽象理論具象化的方式,往往能讓讀者更容易進入情境,並從中汲取實際的智慧。我對作者如何平衡兩位思想家的學術嚴謹性與文章的可讀性,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希望這不僅是一本學術探討的書籍,更是一本能夠觸動人心、引發自我反思的讀物。

评分

光是看到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當古老的智慧之父亞里斯多德,遇上現代心理學的奠基者佛洛伊德,這究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個溫馨又充滿思辨的畫面:在一個舒適的小客廳裡,兩位偉大思想家圍坐茶几,一面品茗,一面探討著人生的種種謎題。我對書中是否會探究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和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如何能互補,或者各自如何獨特地解釋人類的行為模式感到無比期待。特別是,我好奇作者會如何巧妙地將兩位跨越時代的巨擘的思想融合,用一種親切易懂的方式呈現,讓讀者在輕鬆的對話氛圍中,獲得深刻的人生啟迪。這本書的潛力,彷彿就像一場跨越時空的知識盛宴,我迫不及待想一窺究竟,看看這場「人生小客廳」裡,究竟會誕出怎樣的洞見。

评分

「當亞里斯多德遇上佛洛伊德」——這個書名本身就已經是一道引人入勝的謎題。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來自於對兩位偉大思想家思想融合的無限想像。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一種如同朋友聊天般的親切語氣,帶領讀者進入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亞里斯多德的理性分析與邏輯思辨,遇上佛洛伊德對人類情感與潛意識的深刻洞察,這本身就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猜測,書中可能會針對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困惑,比如「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才能真正獲得快樂?」等問題,從這兩位巨擘的角度,提供獨到而深刻的見解。這種將哲學的宏大框架與心理學的微觀視角結合的方式,相信能為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啟發。我對這本書能夠引導我更深入地認識人性,並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安寧,充滿了無限的期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