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 | ||||
作 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出 版 社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
规 格 | 16开,116页 | 出版日期 | 200907 | |
| 书 号 | 155066137847 | 定价 | 124 | |
| 标准号/图集号 | GB 5738.3-2009 | | | |
| | | | ||
| 内容简介: | ||||
| ||||
| | ||||
| 目 录: | ||||
| ||||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次关于城市规划的研讨会上,当时听一位专家提到了《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的重要性,说它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提高通行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会后,我特地找来这本书,试图从中一探究竟。不得不说,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硬核”的。书中的内容,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它更多的是以一种严谨、规范的姿态,详细阐述了道路交通标线的设计、设置、材料要求以及施工验收等一系列技术细节。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不同类型标线的分类和要求。比如,针对车行道边缘线、导向箭头、停止线、人行横道线等等,书里都给出了极其详尽的尺寸、颜色、反光性能、耐久性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我当时就想,原来我们每天看到的、习以为常的那些白线、黄线、箭头,背后都有如此严谨的标准在支撑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划线,而是经过了无数次试验、论证,才最终确定的科学依据。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凝聚着专业知识和安全考量。
评分对于我这个对道路建设略有了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是一本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书中对于材料耐久性、抗紫外线性能、耐磨损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让我看到了交通标线不仅仅是“画上去”的,而是需要具备长久的生命力的。尤其是在城市道路上,承受着巨大的交通压力,标线的持久性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 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反光性能的论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详细说明了不同类型的反光材料,以及它们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对标线能见度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夜晚道路上的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反光标线。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白色或黄色线条,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材料科学和光学原理,确保了我们在黑暗中也能清晰地辨识道路。
评分初次接触《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我之前可能只关注到标线的“存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标线背后“为什么”以及“如何做”。书中关于标线几何尺寸的规范,比如线的宽度、间隔、角度等等,都一丝不苟。我很好奇,这些数字是如何得出的?它们背后是否与车辆的行驶轨迹、驾驶员的视线范围有直接联系?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这些“为什么”,但其严谨的规范本身就传递了一种科学的逻辑。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那些表格和图示,它们详细地展示了不同标线(如导流线、减速带、警告线等)的具体设计参数。这让我意识到,交通标线的设置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有着严密的计算和科学的依据。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工程手册”,将抽象的交通安全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技术标准。阅读它,仿佛是在窥探城市交通动脉的“神经系统”是如何被精确构建的。
评分当我抱着学习的心态阅读《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时,我被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技术细节所折服。书中关于标线材料的耐候性、耐腐蚀性、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表现,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明白,我们每天看到的这些“路面涂料”,其实是经过精心筛选和严格测试的,以确保其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保持良好的指示效果。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标线对驾驶员心理和视觉影响的潜在考量感到好奇,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讨论心理学,但其对尺寸、间距、颜色的精确规定,无疑是在通过科学的量化设计,来最大程度地减少驾驶员的认知负担,提高其对交通信息的识别效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交通标线不仅仅是一种物理标记,更是一种与驾驶员进行有效沟通的“界面”。
评分作为一名对公共设施标准有研究兴趣的读者,我发现《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在标准制定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应该是什么样”的规定,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做到”的指南。书中关于施工的工艺要求,比如标线材料的混合比例、涂刷厚度、干燥时间等等,都非常具体,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检验和验收的部分。对于标线施工完成后,如何进行质量检测,例如检测标线的宽度、颜色、附着力、抗滑性等,都有明确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这表明了标准制定者不仅关注了标线的设计,更关注了其最终的落地执行和质量保证。这本书展现了一种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执行的全方位考虑,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评分当我拿起《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时,我并没有立刻进入到对标线颜色的具体探讨,而是首先被它严谨的体系所吸引。这本书遵循了一种非常科学和系统化的编排方式,从总则到具体标线的规定,层层递进,条理清晰。我注意到,书中不仅仅列出了标线的样式,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标线的“功能”和“适用场景”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例如,关于交叉口区域的标线设计,书中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不同的标线组合来引导车流、区分不同方向的行驶路径,以及如何设置缓冲区域来减少冲突。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每天在复杂的路口遇到的各种标线,原来是在默默地“指挥”着整个交通流量,将可能发生的混乱转化为有序的通行。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一个“理解者”,开始“看见”那些隐藏在路面上的“无声指令”。
评分当我翻开《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时,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安全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书中对于一些特殊交通场景下的标线设计,例如在学校门口、医院附近、急转弯路段等区域,都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细致的要求。这让我意识到,交通标线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交通特点和安全风险来量身定制。 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车行道纵向标线和横向标线的区分描述。纵向标线主要用于指示车道的方向和分隔同向或不同向的交通流,而横向标线则更多地用于指示交通参与者在横向方向上的行为,例如停止线、人行横道线、让行线等。这种细致的区分,让我更加理解了标线在不同位置所承担的不同交通管理职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交通标线作为一种“安全屏障”的强大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对交通安全颇为关注的普通市民,我翻阅《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时,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专业性和指导性。书中对于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路面材质下,标线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考究,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例如,对于北方地区冬季冰雪天气对标线能见度的影响,书中就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标线材料的防滑性、耐磨性以及夜间反光性能的特殊要求。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更加理解了为何不同地区的道路标线在细节上会略有差异。 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施工质量控制的部分,里面对于标线施划的允许偏差、颜色均匀度、边缘清晰度等方面都设定了严格的检测指标。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划线工作,也需要精密的测量工具和严格的质量把控。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教科书”,为交通管理者和施工人员提供了一份清晰的操作指南,确保每一条标线都能达到预期的安全效果。它不仅仅是规定,更是一种对生命安全的承诺。
评分在阅读《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规范”二字的重量。书中对于每一种交通标线的定义、形式、颜色、尺寸、位置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容丝毫的模糊和随意。我曾经对某些路段的标线设计感到疑惑,例如为何某个转弯处需要设置特殊的虚线,或者为何在某些区域会出现连续的黄色实线。 这本书几乎解答了我所有的疑问。它详尽地解释了每一种标线的具体含义和在实际交通流中的作用。比如,虚实线组合的含义,不同颜色实线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安全距离、禁止超车等方面的警示作用。这让我明白,交通标线是现代交通系统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它用图形和颜色向驾驶员传达着至关重要的交通信息。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学习这门“道路语言”,从而能够更安全、更有效地驾驶。
评分在我初步浏览《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时,我立刻被它所涵盖的“全景式”信息所吸引。它不仅仅关注了我们最常见的白色、黄色标线,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特殊标线,例如用于指示禁停区域的黄色网状线,用于指示道路施工区域的临时性标线,以及在一些特殊场地(如停车场、体育场馆)可能出现的标线。 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标线的功能和使用场景的解释,让我对城市道路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关于导流线的设计,书中详细说明了它们如何引导车辆平稳地变道,避免突然的转向,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在保障交通安全方面的良苦用心,确保了各种交通场景下的安全通行。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绝对是正版!
评分实用
评分好快啊!满分
评分实用
评分实用
评分好快啊!满分
评分等了一两个才发货,也是惊为天人
评分好快啊!满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