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
原價:48.00元
作者:韓茂莉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01259818
字數:348000
頁碼:33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融時間與空間於一體,《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梳理疆域、環境、政區、農業、交通、軍事、城市等的曆史發展,通過迴歸前人經行的曆程探尋舊日的足跡及其影響。
《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配有數十幅貼閤內容的插圖,更直觀,更具說服力。
內容提要
大地是人類生存的根基,也是人類活動的舞颱,人類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為,成為地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涉及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領域——疆域、環境、政區、農業、交通、軍事、城市等,對這些領域的基本問題及其曆史發展進行瞭梳理和介紹,是瞭解中國曆史地理很好的入門書。
目錄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總序
第一講 緒 論
第二講 曆史地理研究的起點
——史前時期人與環境
一 史前時期聚落的環境選擇
二 聚落環境選擇與人類生産方式
三 史前時期西遼河流域聚落持續使用時間與環境容量
第三講 地理視角下的曆代疆域變遷
一 “中國”的含義及其空間變化
二 中國曆代疆域變化與疆域變化的地理基礎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條約與疆域變遷
四 關於疆域問題的餘論
第四講 曆史時期氣候變化與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 曆史時期氣候冷暖乾濕之變
二 曆史時期植被地理分布變化與重要農業生産界限
第五講 曆史農業地理背景下的人類活動與環境改造
一 曆史時期人類農業開發與環境改造
二 農業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
第六講 曆史經濟地理的重要命題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與北方移民的技術貢獻
一 從易田製到土地連作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一次提升
二 從水稻秧播到稻麥兩熟製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二次提升
三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環境選擇與南移時間
第七講 江河湖泊演變與人類活動
一 曆史時期黃河河道變遷
二 關於曆史時期黃河水患原因的探討
三 曆史時期長江中下遊水道變遷
四 長江中下遊湖泊變遷
第八講 畜牧業的地理空間與草原遊牧方式
一 非農業民族的地理分布與經濟生活方式
二 畜牧業從原始農業中分離與遊牧業誕生
三 遊牧業與遊牧方式
第九講 政治的空間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製度與行政區
一 分封製與政治空間管理
二 郡縣製與地方行政管理
第十講 空間的政治
——行政區劃界原則與曆史淵源
一 “隨山川形便”行政區邊界
二 “犬牙交錯”行政區邊界
三 “隨山川形便”與“犬牙交錯”劃界原則對當代的影響
第十一講 曆史交通地理(上)
——華北、內濛古、東北三大區域的道路係統
一 太行山東麓道路與重要戰例
二 華北平原通嚮內濛古的道路與重要戰例
三 燕山山脈與華北通嚮東北的道路
四 黃河中下遊地區陸路交通
第十二講 曆史交通地理(中)
——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 “關中”的得名、道路係統與重大曆史事件
二 川陝交通道路與重要戰事
三 西南地區交通道路與民族經濟文化
四 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第十三講 曆史交通地理(下)
——運河與水路交通影響下的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一 運河的開鑿與主要運河的流嚮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與嶺南交通
第十四講 地理形勢與古代戰略空間的演變
一 從西嚮東的政治空間與戰略進程
二 從北嚮南的人口流動與軍事交鋒之地:淮河流域
三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戰事與長城的地理學意義
第十五講 曆史城市地理的基本問題
——城市産生、城市地域空間格局與都城內部結構
一 城市産生、發展的地理過程
二 中國古代城市地域空間格局
三 中國早期城市形態與重要古都平麵布局
四 中國古代都城選址的地理基礎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作者介紹
韓茂莉,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曆史地理,在曆史農業地理、曆史時期環境變遷以及曆史鄉村社會地理方麵做齣重要貢獻,先後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項,齣版《宋代農業地理》《遼金農業地理》《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中國曆史農業地理》等學術專著,並在《文史》《地理學報》《考古學報》《近代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近50篇。主講課程“中國曆史地理”被教育部評為國傢級精品課。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觸手可及的。作者巧妙地將抽象的曆史概念與具體的地理空間相結閤,讓我能夠“觸摸”到曆史的脈絡。例如,關於古代農業分布的講述,讓我明白瞭“南稻北粟”的地理劃分是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書中對古代邊疆地區的地理特徵及其對軍事戰略的影響的分析,也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對一些戰役的理解可能僅僅停留在戰術層麵,但讀完這一部分,纔明白地理環境的優勢與劣勢,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古代氣候變化對曆史進程的影響的探討,那些看似微小的氣候波動,卻可能引發飢荒、遷徙,甚至王朝的更替,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很獨特,不是綫性推進,而是圍繞地理主題展開,每次閱讀都像是在探索一個全新的維度。
評分我本來以為這本書會比較枯燥,畢竟“曆史地理”聽起來就有些學術化。然而,實際閱讀體驗卻遠超我的預期。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善於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我特彆喜歡關於古代交通路綫的講解,那些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興衰,不再是地圖上的幾條綫,而是承載著無數商旅、戰馬和文化交流的鮮活記憶。書中對古代城市選址的分析也極具啓發性,為什麼有些城市會成為曆代都城,而另一些則逐漸衰落,地理因素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山川阻隔與民族融閤的論述感到驚嘆。那些崇山峻嶺,既是天然的屏障,也孕育瞭獨特的地域文化,但同時,它們也並非不可逾越,特定的地理通道又促進瞭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閤。這種辯證的觀點讓我對中國多民族國傢的形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穿插的不少小故事和曆史細節,更是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感覺就像在聽一位飽學之士娓娓道來。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中國曆史情有獨鍾,但總覺得零散的史料和碎片化的知識點讓我難以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印象。這本《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恰恰彌補瞭我的這一缺憾。它沒有像一般的史書那樣,僅僅羅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將曆史的發展置於廣闊的地理背景之下進行解讀。讀完第一講,我就被深深吸引瞭。作者不僅僅是在講述某個朝代的興衰,更是在探討地理環境是如何塑造瞭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經濟模式乃至民族遷徙。比如,長江、黃河這兩個母親河,不僅僅是地理名詞,更是孕育瞭中華文明的搖籃,它們的流域如何影響瞭人口的分布、農業的發展,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都描繪得生動形象。書中關於古代水利工程的論述也讓我印象深刻,那些跨越韆年的智慧,不僅改變瞭地貌,更直接影響瞭王朝的命運。我之前可能隻是模糊地知道一些地理概念,但通過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地理是曆史的底色”這句話的深意。每一講都像是在解剖一副宏大的曆史地圖,讓我得以從全新的視角審視那些熟悉的曆史事件。
評分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快速瞭解一下中國曆史的概貌,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提供的遠不止於此。它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作者在論述中,反復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但又不失對個體能動性的肯定,這種辯證的哲學思考貫穿全書。我非常贊賞作者在分析古代行政區劃時,對地理因素的重視。為什麼有些地方能夠成為重要的行政中心,而另一些地方則長期處於邊緣地位,這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地理根源。書中關於古代河流改道對政治和經濟格局的影響的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人類在麵對自然力量時,既渺小又偉大的力量。那些曾經的輝煌,如今的滄桑,都與這片土地的地理特徵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要真正理解中國曆史,必須將目光投嚮那片土地本身,去感受它的溫度、它的形狀、它的脈搏。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我一直覺得很多曆史書籍在講述事件時,往往忽略瞭“為何”和“何處”。而這本《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正好填補瞭這一空白。作者在分析人口遷徙時,不僅僅講述瞭遷移的動因,更深入地探討瞭地理環境如何限製或促進瞭遷移的規模和方嚮。對於古代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地理位置的優劣、資源的可獲得性,都得到瞭細緻的闡述,這讓我對古代經濟的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對古代城池的選址和發展演變的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地理與城市規劃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那些曾經繁華的都市,如今的古跡,都與它們當初的地理優勢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字珠璣,充滿瞭智慧。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副能夠“看穿”曆史的眼鏡,能夠理解那些隱藏在事件背後的地理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