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臨床經典讀本:理渝駢文(中醫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讀本)
原價:23.00元
作者:(清)吳尚先 著,孫洪生 校注
齣版社:中國醫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06747820
字數:263000
頁碼:2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內容提要
《理瀹駢文》,原名《外治醫說》,清·吳尚先著。吳尚先,原名樹杞、安業,後改名穎,又改名樽,字尚先,又字杖仙、師機,晚年自號潛玉居士、潛玉老人,祖籍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於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尚先幼年亦習舉子業,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考中舉人,第二年進京應試,因身體微恙未能應試。其後他淡泊功名,隨侍其父笏庵寓居於揚州,工於書法,兼治醫,旁參禪理,間以詩文自娛,後尤緻力於中醫外治法的研究。
《理瀹駢文》係吳氏一生外治經驗的總結,全書不分捲,共分為“略言”、“續增略言”、“理瀹駢文”和“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四大部分。“略言”和“理瀹駢文”兩部分成書並刊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初名《外治醫說》,刊行時更名《理瀹駢文》。後於清同治九年、十一年分彆增補撰入“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續增略言”等內容。
《理瀹駢文》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外治體係的發展與成熟,對後世中醫外治法的發展産生瞭重要影響,對現代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基本信息
書名:臨床經典讀本:理渝駢文(中醫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讀本)
原價:23.00元
作者:(清)吳尚先 著,孫洪生 校注
齣版社:中國醫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06747820
字數:263000
頁碼:2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略言
續增略言
理瀹駢文
概說
六淫
髒腑
身形五官
婦科
兒科
痘疹
膏製法
膏施治
治驗
結語
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
清陽膏
散陰膏
金仙膏
行水膏
清肺膏
溫肺膏
養心安神膏
清心化痰膏
健脾膏
清胃膏
溫胃膏
清肝膏
滋陰壯水膏
扶陽益火膏
大補延齡膏
通經膏
固經膏
安月颱膏
催生膏
衛産膏
雲颱膏
附:烏龍錠子敷
又附:龍虎散糝
又附:拔疔黃丸子
又附:通治陰毒末子、錠子
又附:硝石散
又附:鬱金散
又附:白附子散
又附:蒼己散
補錄:陽痧急救膏
補錄:陰痧急救膏
溫胃膏
滋腎膏
補錄:單方膏
補錄:收濕散
補錄:上清散
又:闢瘟散
補:風火眼薄荷散
補:老眼龍膽散
補:口疳喉爛人中白散
治心病方
又:暗室箴一篇
又:靈山吟一篇
跋一
跋二
跋三
跋四
內容提要
《理瀹駢文》,原名《外治醫說》,清·吳尚先著。吳尚先,原名樹杞、安業,後改名穎,又改名樽,字尚先,又字杖仙、師機,晚年自號潛玉居士、潛玉老人,祖籍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於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尚先幼年亦習舉子業,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考中舉人,第二年進京應試,因身體微恙未能應試。其後他淡泊功名,隨侍其父笏庵寓居於揚州,工於書法,兼治醫,旁參禪理,間以詩文自娛,後尤緻力於中醫外治法的研究。
《理瀹駢文》係吳氏一生外治經驗的總結,全書不分捲,共分為“略言”、“續增略言”、“理瀹駢文”和“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四大部分。“略言”和“理瀹駢文”兩部分成書並刊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初名《外治醫說》,刊行時更名《理瀹駢文》。後於清同治九年、十一年分彆增補撰入“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續增略言”等內容。
《理瀹駢文》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外治體係的發展與成熟,對後世中醫外治法的發展産生瞭重要影響,對現代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目錄
略言
續增略言
理瀹駢文
概說
六淫
髒腑
身形五官
婦科
兒科
痘疹
膏製法
膏施治
治驗
結語
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
清陽膏
散陰膏
金仙膏
行水膏
清肺膏
溫肺膏
養心安神膏
清心化痰膏
健脾膏
清胃膏
溫胃膏
清肝膏
滋陰壯水膏
扶陽益火膏
大補延齡膏
通經膏
固經膏
安月颱膏
催生膏
衛産膏
雲颱膏
附:烏龍錠子敷
又附:龍虎散糝
又附:拔疔黃丸子
又附:通治陰毒末子、錠子
又附:硝石散
又附:鬱金散
又附:白附子散
又附:蒼己散
補錄:陽痧急救膏
補錄:陰痧急救膏
溫胃膏
滋腎膏
補錄:單方膏
補錄:收濕散
補錄:上清散
又:闢瘟散
補:風火眼薄荷散
補:老眼龍膽散
補:口疳喉爛人中白散
治心病方
又:暗室箴一篇
又:靈山吟一篇
跋一
跋二
跋三
跋四
作為一個長期在中醫診所工作的理療師,我深知臨床實踐與理論知識之間的鴻溝。很多時候,我們雖然掌握瞭大量的醫學理論,但在麵對復雜的病情時,卻感到力不從心。而《臨床經典讀本:理渝駢文》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具體的臨床案例和精闢的治療思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慢性疾病的論述,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特效藥”,而是強調瞭“調理”的重要性,從整體觀念齣發,細緻入微地分析病人體質、生活習慣等因素,並給齣相應的調理方案。這與我平時在理療實踐中注重“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的理念不謀而閤。書中一些關於“情誌緻病”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發現,很多患者的身體不適,都與他們的情緒有關,而這本書則為我們提供瞭更深入的理解和應對方法。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想起我遇到的那些難以治愈的病例,然後對照書中的論述,驚嘆於作者的遠見卓識。這本書不僅僅是給中醫醫生看的,我認為任何與健康相關的工作者,甚至是對自身健康有追求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示。它讓我更加相信,真正的中醫,是集醫理、醫術、醫德於一體的,而這本書,就是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
評分在我看來,《臨床經典讀本:理渝駢文》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醫學著作,不如說是一部充滿智慧的人生哲學。我並非醫學專業人士,但一直對傳統文化,尤其是中醫的獨特魅力懷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醫學知識與古典文學相結閤,用優美而富有哲理的語言,闡述瞭中醫的精髓。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天人閤一”、“陰陽平衡”的論述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中醫並非僅僅是治病救人,更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在這種規律下,尋求人體的和諧與健康。書中的一些關於養生的章節,雖然沒有給齣具體的“食療秘方”或“運動指南”,但卻從更宏觀的角度,闡述瞭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達到“治未病”的境界。我常常在閱讀時,會聯想到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睏境,然後從書中的智慧中獲得啓示。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的無恙,更是心靈的平靜與和諧。它以一種含蓄而深刻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
評分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中醫,行醫四十餘載,閱書無數。近來,我收到一本名為《臨床經典讀本:理渝駢文》的書,細讀之下,不禁感慨萬韆。這本書的編纂,可謂是用心良苦,選取的皆是中醫臨床之精華,尤其是那些流傳至今,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經典方劑和辨證論治的精妙之處。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幾味經典藥材的論述,作者不僅詳細闡述瞭它們的性味歸經,更重要的是,結閤臨床實際,分析瞭它們在不同病癥中的妙用,以及配伍的精髓。這與我年輕時,在老師的指導下,一點一滴積纍的經驗何其相似。書中的語言,雖是古文,但條理清晰,邏輯嚴謹,讀來朗朗上口,絕無晦澀難懂之感。我甚至在閱讀中,能看到自己年輕時在病榻前,與學生們一同探討病情的影子。這本書喚起瞭我對中醫傳統文化最深沉的敬意,也讓我重新審視瞭中醫的魅力所在。在當今時代,浮躁之風盛行,能夠靜下心來,研讀這樣一本經典著作,實屬難得。它不僅是對醫學知識的普及,更是對中醫精神的傳承。我真心希望,這本書能夠被更多的後輩中醫所珍視,並從中汲取力量,將中醫這門國粹發揚光大。
評分我是一名在中醫院學習的學生,一直以來都對中醫的經典著作充滿瞭好奇,特彆是那些能夠體現臨床智慧和文化底蘊的。最近偶然翻閱瞭《臨床經典讀本:理渝駢文》,雖然我纔剛開始深入研讀,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難以言喻的。它不僅僅是一本中醫藥的書籍,更像是一扇通往中醫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門。從書名“理渝駢文”幾個字,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和曆史沉澱。我一直覺得,中醫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辨證施治的理論,更在於那些在實踐中沉澱下來的經驗和感悟,而這本書似乎就將這些寶貴的“臨床經驗”用一種古樸而又充滿韻味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的語言文字,雖然是文言,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嚴謹邏輯和對病癥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歡書中一些對疑難雜癥的論述,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癥狀,而是從病因、病機、治法等多個維度進行層層剖析,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耐心地嚮你講解著疾病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用精妙的方藥去化解。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將書中的論述與我所學的現代醫學知識進行對比,發現很多時候,古人的智慧是何其超前,何其精妙。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中醫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堅定瞭自己學好中醫的決心。
評分作為一名曆史文化研究者,我對那些能夠承載和傳承民族文化的經典著作情有獨鍾。《臨床經典讀本:理渝駢文》這本書,恰恰具備瞭這樣的特質。我並非醫學領域的專傢,但從曆史文化的視角來看,這本書所蘊含的價值是巨大的。它不僅僅是記錄瞭古代的醫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瞭那個時代人們對生命、對健康的認知方式,以及他們所使用的獨特的錶達方式——“理渝駢文”。這種文體的運用,本身就極具研究價值,它將嚴謹的醫學論述,與優美的文學語言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肅性,又賦予瞭作品以藝術的美感。我特彆關注書中對一些疾病的描述,以及當時的治療手段,這為我們瞭解古代社會的生活狀況、衛生條件,甚至人們的思維模式,提供瞭寶貴的曆史綫索。這本書就像一本厚重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讓我們得以窺見中醫發展的脈絡,以及它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演變和豐富。我強烈建議,對於那些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與醫學相關的曆史文獻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閱讀這本書。它不僅能增進對中醫的瞭解,更能從更宏觀的曆史文化層麵,去欣賞這門古老藝術的獨特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