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代昌盛的舞颱大觀
1.百川歸海:元雜劇在文化衝撞與交匯中誕生
戲麯成長的麯摺曆程
自詡為鬼的作傢群落
身份卑賤的天纔演員
2.“怨氣如火”:以叛逆為主旨的元代悲喜劇
弱以抗強的悲劇衝突
驚天動地《竇娥冤》
社會型喜劇與倫理型喜劇
3.剛柔相濟:南戲在北南大交流中成熟
南北樂麯的混閤交融
對傢庭和個人命運的關注
新型審美品格的産生
二、文人畸士的翰墨風骨
1.“蕩人血脈”:背棄傳統的新詩體——散麯
有彆於宋詞的蒜酪之趣
從冒犯神聖到嘲弄自我
遊戲人生與以醜為美
2.揮寫逸氣:元代文人畫的山水情結
走齣院體傳統
四大傢的山水意趣
書畫閤體的有我之境
三、異族情調的雅俗交融
1.大漠之風:草原風俗與新的審美趨尚
以勇為美的濛族習性
喜歌好舞的西部風尚
民族風情的萬花筒
2.“藻而不華”:凝聚東方品格的藝術陶瓷
以白為關的樞府瓷
艷麗淡雅的青花瓷
從多元對立走嚮融通渾一
四、明代奇艷的市俗世界
1.“僭擬無涯”:對傳統生活習規的全麵衝決
以華為關的消費風尚
花蟲之戀
放情縱欲
2.精美*倫:突顯創造激情和個人風采的工藝品
萬紫韆紅在織造
大明五彩瓷
陶竹神韻
五、推尚情欲的明代小說戲麯
1.美在平凡:通俗小說由神嚮人的迴歸
兩部英雄譜
《西遊記》:平民的神話
市情小說裏的情和欲
2.“情存理亡”:在衝突和較量中掘進的舞颱藝術
深邈淒唳的昆山腔
傳奇和雜劇的曆史變革
浪漫熱烈的臨川派
六、探求*新的明代詩歌散文
1.呼喚漢唐:藉亡靈重振士風的復古派文學
明初詩文與颱閣體
“前後七子”與文學自救運動
唐宋派與平民文風
吳中風流
2.“獨抒性靈”:標榜個性美的革新派文學
公安派的文化心態
嚮俗文學靠攏
競陵派與明末小品文
七、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1.情係古人:以古雅為美的世俗風尚
文物之癖
好書之癖
嗜古情結的民間形態
2.氣韻盎然:傳統繪畫在歸宗復祖中走嚮集成
四王與南宗畫派
山水精神的薪火相傳
吳曆與惲格
3.墨趣刀工:書法篆刻將古典美推嚮**
帖學派
怪誕派
碑學派
篆刻印章
4.薈萃群英:工藝世界的復興與集成
仿古瓷風
兩種五彩瓷
琺琅與粉彩瓷
5.華夏豐碑:儒道精神在宮殿園林中的體現
故宮:有序化和對稱性建築的典範
凝固的音樂與絢麗的圖畫
江南私傢園林
迴歸自然的審美追求
6.無限夕暉:傳統詩文*後的輝煌
繼宋之後的又-一座高峰
感傷美與神韻詩
清詞的一片精彩
散文的復歸
八、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
1.“人生如戲”:戲麯藝術與理性反思結緣
雅部與花部
蘇州派
世情劇中的人獸觀
2.“以麯為史”:兩部名劇與兩種價值評判
愛情與人生:《長生殿》的反思
興亡與離閤:《桃花扇》的悲憤
3.齣入幻域:批判與憧憬並存的文言小說
由俗嚮雅的轉化
用傳奇法誌怪:《聊齋誌異》
異類之美
4.“憂患人心”:中國長篇小說*後的高峰
《儒林外史》:為一代文人寫心麯
《紅樓夢》:替兩個世界唱挽歌
九、迎接現代的審美曙光
1.“以怪為美”:反叛傳統、標榜自我的藝壇怪傑
八大山人與苦瓜和尚
揚州八怪
2.渴望風雷:封建末世的兩位狂飆詩人
離經叛道的袁纔子
駭世驚俗的龔狂人
3.“來日方長”:全麵革新的近代審美文化
審美與啓濛
詩界革命
散文與小說
中西文化的交融
第三版後記(陳炎)
《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帶給我的驚喜,在於其對藝術形式之外的“觀看方式”的深刻洞察。以往閱讀此類書籍,往往側重於藝術品的鑒賞,但本書卻將目光投嚮瞭審美主體的變化。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元明清時期,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對美的認知與錶達的差異。比如,書中對明代江南文人的雅集活動進行瞭詳盡的描寫,不僅呈現瞭他們的書畫、品茗、賞石等活動,更重要的是揭示瞭這種群體性審美體驗如何塑造瞭他們獨特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我特彆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將哲學思想與藝術實踐相結閤,例如,在分析明代“理學”對文人畫的影響時,不僅僅是簡單的提及,而是深入剖析瞭“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等觀念如何體現在山水畫的意境營造和筆墨技法之中。對於清代宮廷藝術的解讀,書中更是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不僅僅是贊美其繁復精美,而是將其置於帝王權力、文化政策的大背景下,探討瞭這種“皇傢審美”的建構過程及其對民間審美的潛在影響。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特色,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又不乏生動形象的描繪,使得枯燥的曆史和理論變得鮮活起來。
評分《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變”的敏銳捕捉。作者並沒有將元明清時期的審美風格視為一成不變的靜態曆史,而是深入挖掘瞭其內在的演變邏輯和時代特徵。對於元代,書中著重分析瞭其作為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漢族傳統審美意識如何受到衝擊與融閤,以及這種碰撞如何催生齣新的藝術風格。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尚意”與“尚質”在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中的錶現差異。在明代,我看到瞭市民階層的崛起對審美趣味的重塑,例如,小說、戲麯中對於世俗生活、情感錶達的關注,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繪畫和工藝美術。而進入清代,書中對“雅”與“俗”的辯論,對“仿古”思潮的批判性反思,都讓我看到瞭審美領域內部的復雜博弈。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比如對不同時期瓷器、絲織品、傢具的風格演變分析,生動地展現瞭這種“變”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物質文化中的。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帶領讀者穿越不同時代,親身感受審美觀念的流變。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美”本身,更是關於“如何認識美”以及“為什麼這樣認識美”的探究。作者在《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中,將審美文化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讓我對元明清時期的社會變遷、哲學思潮、宗教信仰等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人”在審美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的強調。不論是元代士人的精神寄托,明代市民的世俗情懷,還是清代文人的閑適生活,書中都力圖展現審美如何成為個體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群體審美如何塑造社會文化認同。我曾對某些藝術作品感到睏惑,不理解其為何能夠流傳至今,但在閱讀本書後,我茅塞頓開。書中對不同時期審美趣味的成因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明白瞭,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形式上的精美,更在於它如何承載瞭特定時代的精神,如何迴應瞭特定人群的審美需求。這是一本能夠拓展我思維邊界的書籍,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被《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中關於“意境”的闡釋深深打動。書中並未將“意境”作為一個空泛的概念來談論,而是將其落實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並追溯瞭其在元明清時期的發展脈絡。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文人畫中“寫意”精神的解讀,這種不拘泥於形似,更追求神韻與哲思的錶達方式,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仿佛能感受到,元代文人的孤高與遺世獨立,通過水墨淋灕的山水得以寄托;明代文人的市井情趣與人生百味,在仕女畫和山水畫中得以流露;清代文人的雅逸與對自然的親近,則通過精巧的筆墨和細膩的色彩得以呈現。書中對園林藝術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建築與植物的組閤,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理念的體現。作者通過對蘇州園林、皇傢園林等不同類型園林的對比,生動地展現瞭不同審美追求下的空間構建與意境營造。閱讀本書,我仿佛能夠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去感受他們內心深處的審美律動。
評分初次翻開《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捲第3版)》,我便被其宏大的敘事所吸引。作者以一種旁觀者清的視角,梳理瞭從元代開始,曆經明清兩個朝代,中國審美意識形態的演變軌跡。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停留在對藝術品形式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探究瞭審美觀念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政治、哲學思潮。例如,在談到元代文人的隱逸情懷時,作者不僅僅描述瞭他們的山水畫創作,更著力分析瞭當時士人階層在異族統治下的精神寄托與文化自覺。對於明代晚期市民文化的興起,書中對小說、戲麯等通俗藝術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審美趣味的下移與大眾化趨勢,以及這種變化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社會風貌。而清代,尤其是康乾盛世的書畫、園林等,作者更是細緻地剖析瞭其背後集權統治下的精緻化、規整化傾嚮,以及這種高度統一的審美背後可能存在的僵化和程式化。全書的論述脈絡清晰,史料翔實,引用豐富,讀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審美之旅,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