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蔣心海著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蔣心海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李叔同
  • 弘一法師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佛教
  • 藝術
  • 傳記
  • 蔣心海
  • 文學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夢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齊魯書社
ISBN:9787533325640
商品編碼:1695792389
齣版時間:2012-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

定價:28.00元

作者:蔣心海著

齣版社:齊魯書社

齣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33325640

字數:218000

頁碼:22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22608644

編輯*



李叔同生逢一個“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生長在一個繁華與貧睏同生共存,傳統與現代衝突抵牾,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城市裏,他的人生將怎樣開始,他的心路將趨嚮何方呢?《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以時間為序,對李叔同的生平事跡、藝術追求和佛學修養等予以詳盡敘述、全麵展示。作者蔣心海行文流暢,文筆優美,文中並附有多幅珍貴曆史圖片,實為讀者瞭解李叔同思想生平的*讀本。

內容提要



李叔同——弘一法師,在他同時代人的眼裏,這是似乎無法統一的兩世人生。由風流倜儻的濁世公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這是一個怎樣的轉摺過程?這樣一個生命像一顆流星,果斷、決絕、炫目、溫暖,他留給後世的是一係列永遠無法明瞭的謎團..通過閱讀蔣心海編著的《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讀者將對其身世有個更加清晰地瞭解。《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就李叔同生平和文化成就中的研究熱點、難點和疑點,在依據可靠的資料進行閤理辨析的基礎上,對李叔同的一生進行瞭全麵而又精練的勾勒,展示瞭其豐富的人生閱曆、人格魅力和藝術成就。

目錄



小引一、津門歲月1傢世2童年印象3書生少年4京津藝友二、海上風流1南遷2城南草堂3悲歡傢國事4南洋公學5聲色場上6滬學會三、負笈東瀛1音樂小雜誌2隨鷗吟社3東京美術學校4春柳社四、藝術人生1北歸故裏2太平洋畫報3執教生涯4湖光山色伴歌聲五、走嚮空門1斷食2皈依3披剃為僧4齣傢之謎六、佛門修行1持戒修習2閉關永嘉3雲遊弘法七、齣世精神1前塵故舊2護生畫集3晚晴山房4清涼歌集八、人間晚景l行腳浙東2南閩夢影3*後懺悔4黃花晚節5悲欣交集參考文獻後記

作者介紹


暫無

文摘


暫無

媒體*


暫無


浮沉江海:明清之際的士人轉型與文化變遷 作者: 佚名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 裝幀: 精裝,附插圖及手稿影印件 定價: 128.00 元 開本: 16開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的曆史人物或文學流派,而是以明清之交的社會劇變為切入點,係統梳理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階層在政治劇變、思想衝突與經濟轉型背景下所經曆的深刻的“士人轉型”過程。它深入探討瞭傳統儒傢“兼濟天下”的理想如何在清初的嚴酷環境下逐漸消磨,知識分子如何從體製內的精英逐步走嚮民間,或者在更迭的政權中尋求新的身份認同。全書以宏大的曆史敘事為骨架,輔以精微的個案分析,展現瞭一幅復雜而生動的明末清初文化圖景。 詳細闡述 第一部分:王朝更迭下的士人睏境與“齣處”抉擇 本書開篇即描繪瞭明清鼎革帶來的巨大衝擊波如何席捲知識分子群體。原有的仕途路徑在清廷入關後發生斷裂,大量前明士人麵臨“守製”、“降清”、“隱逸”或“起義”的艱難抉擇。 “失國之痛”與文化記憶的固守: 探討瞭如顧炎武、黃宗羲等一代大儒,如何在喪國之痛中反思程硃理學的僵化,轉而將關注點投嚮經世緻用的實用學問,如金石學、譜牒學和地方誌的整理,試圖通過重建“文化傢園”來對抗政治上的失勢。書中詳細分析瞭他們如何通過學術實踐,將“遺民”身份轉化為一種文化責任。 科舉的重塑與新秩序的接納: 清廷對科舉製度的延續與改造,使得部分士人選擇“附逆”或“洗白”身份,進入新的官僚體係。本部分對比瞭不同群體在這一選擇中的心理掙紮與現實考量,揭示瞭士人“為稻粱謀”與“為氣節守”之間的永恒張力。我們審視瞭部分文人如何巧妙地在官方意識形態與個人學識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點。 第二部分:商業勃興與知識分子的經濟生活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顯著發展,對傳統的“學而優則仕”觀念構成瞭強有力的挑戰。士人不再是單純的依附於官僚體係的階層,經濟獨立性開始成為一種新的可能性。 市井的學問與“文人的營生”: 本章詳細考察瞭在江南和徽州等商業發達地區,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包括但不限於:為富商撰寫族譜、修撰傢書、代人應試、甚至參與典當和齣版業。這種經濟參與,既是生存的需要,也催生瞭新的文學生産模式。 印刷術的普及與知識的下移: 商業資本驅動下的齣版業空前繁榮,極大地改變瞭知識的傳播速度和範圍。我們分析瞭小說、戲麯、通俗讀物的大量湧現,如何使得“文化精英”與“通俗文化”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一批新興的文人作者(如說書藝人、職業作傢)開始嶄露頭角,挑戰瞭傳統文人的地位。 第三部分:從儒傢精英到民間導師的身份遷移 麵對官方意識形態的束縛與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一部分士人主動或被動地退齣瞭主流政治舞颱,轉而在民間重建自己的文化影響力。 講學社群的興起與地方教育: 本書對王畿學派、東西河學派等地方性講學社群的組織形式、教學內容及社會功能進行瞭細緻的考察。這些民間書院和會館,成為瞭保存舊學脈、傳播新思潮的重要基地,扮演瞭“非官方文化中心”的角色。 個人情感錶達與審美趣味的轉嚮: 在政治受挫後,知識分子的關注點從宏大的“治國平天下”轉嚮瞭對個人生命體驗和精緻化審美的追求。這直接促進瞭園林藝術、盆景藝術、篆刻藝術的鼎盛。書中通過分析當時文人筆記中對“閑適”、“情趣”的描繪,展現瞭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的瑣碎轉化為藝術化的錶達,尋求精神上的自足與慰藉。 第四部分:跨界與融閤:新的文化身份的塑造 本書最後探討瞭明末清初文化領域齣現的顯著的“跨界”現象,這預示著未來中國知識分子身份的多元化趨勢。 “詩文”與“稗官”的張力: 探討瞭士人如何開始正視小說、戲麯等“不入流”的文學形式的價值,以及這種接納對中國文學史的深遠影響。許多轉型成功的文人,正是通過對民間藝術的參與,找到瞭新的受眾群體。 學問的專業化與分化: 隨著考據學、樸學等專門學問體係的成熟,知識不再是“一統天下”的儒學,而是分化齣醫學、律例學、輿地學等多個專業領域。一些學者放棄瞭全麵修養的舊式要求,專注於某一領域的精深研究,標誌著現代學術分工的萌芽。 結語: 本書試圖說明,明清之交的士人轉型,是一場在內憂外患中被迫進行的“文化自救”。知識分子群體在堅守文化核心價值的同時,以極大的靈活性和創造力,完成瞭從“封建士大夫”嚮“近代知識人”過渡的關鍵性一步。他們的睏境與抉擇,深刻地塑造瞭此後三百年的中國文化風貌。 --- 本書特色: 1. 史料紮實: 大量引用瞭地方誌、士人尺牘、幕府檔案及私人藏書目錄,確保瞭論證的可靠性。 2. 視角創新: 避免瞭傳統的褒貶式評價,側重於從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和文化生態變化的角度,理解知識分子的行為邏輯。 3. 圖文並茂: 首次集中收錄瞭數份清初重要文人的書信拓片、手稿節選及當時流行的版畫插圖,直觀展現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

用戶評價

評分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既有史詩般的厚重,又不失細膩入微的溫情。作者深入考證,將李叔同先生的人生片段娓娓道來,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也有微觀的生活細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李叔同先生在藝術領域貢獻的描繪,他不僅在音樂、戲劇、繪畫等多個領域都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更重要的是,他身體力行地推廣藝術,培養瞭一批又一批的傑齣人纔,為中國近代藝術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他的音樂啓濛,像一顆顆種子,播撒在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心中,激發瞭他們對美的追求。而他後期齣傢的決定,書中也並沒有簡單地進行評判,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和分析,展現瞭他內心深處對生命本質的追尋,對輪迴的思考,以及對“無常”的深刻理解。閱讀此書,仿佛與一位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對人生意義的啓發。

評分

讀完《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我腦海中久久迴蕩著那位傳奇人物的身影。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李叔同先生從風華絕代的青年纔俊,到參悟紅塵、遁入空門的完整生命軌跡。書中,我仿佛看到瞭他年少時期的纔情橫溢,詩詞歌賦信手拈來,書畫琴棋樣樣精通,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風流纔子”。他留學日本,接觸西方藝術,將現代審美引入中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的教育理念,對青年一代的啓濛,更是功不可沒。然而,最讓我動容的是他最終選擇放下這一切,步入佛門。這種決絕,這種超脫,並非簡單的逃避,而是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的探尋和頓悟。書中對這一轉變的心理描寫尤為深刻,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內心的掙紮與升華,理解那份“看破紅塵”的無奈與智慧。這不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選擇、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一本傳記,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心靈的洗禮。作者在講述李叔同先生的故事時,總是能抓住最觸動人心的那個點,然後用簡練卻富有力量的文字將其放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李叔同先生晚年生活的描繪,雖然身處寺廟,身披僧袍,但他身上那種文人的氣質和藝術傢的敏感卻從未褪去。他依然在書法、佛學上有著深刻的造詣,他的字,他的偈語,都充滿瞭禪意和智慧,能夠瞬間穿透人心。書中對他如何將佛法融入生活,如何用一種平和而又堅定的態度麵對世事無常,給瞭我極大的觸動。在當下這個充滿浮躁和焦慮的社會,讀到這樣一個能夠真正放下執念,獲得內心寜靜的人物故事,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慰藉。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和“幸福”的定義,原來它們並非隻存在於世俗的功名利祿之中。

評分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矛盾”與“統一”的巧妙處理。李叔同先生的人生本身就充滿瞭巨大的張力:他是舊時代的貴族,卻擁抱新思潮;他是風流纔子,卻最終歸於寂靜;他是藝術傢,卻走嚮瞭宗教的深邃。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矛盾”,反而將其作為敘事的核心,層層剝開,讓我們看到,這些看似對立的特質,在他身上卻達到瞭奇妙的統一。他用藝術的眼光審視佛法,用佛法的智慧升華藝術,最終實現瞭“文人”與“僧人”的雙重境界。書中對他與傢人、友人之間的情感糾葛也做瞭深入的描寫,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有著喜怒哀樂,有著凡人的情感,但最終他還是選擇瞭超越。這種立體的人物塑造,讓李叔同先生的形象更加鮮活,更加令人信服。

評分

讀完《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聆聽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他的人生哲學。書中對李叔同先生的每一次人生轉摺,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理解瞭那些看似“齣格”的決定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思想根源和人生追求。他從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藝術傢,到一位追求精神解脫的修行者,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一番艱苦卓絕的內心掙紮。作者運用瞭大量生動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將李叔同先生的修行之路描繪得既艱辛又充滿智慧。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是物質的豐裕,還是精神的自由?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多次被書中的某些段落所打動,那些關於“放下”的論述,關於“空性”的探討,都如同清泉般滋潤著我焦慮的心靈。這本書,無疑是一本能夠觸及靈魂的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