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蒋心海著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蒋心海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叔同
  • 弘一法师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佛教
  • 艺术
  • 传记
  • 蒋心海
  • 文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5640
商品编码:1695792389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

定价:28.00元

作者:蒋心海著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33325640

字数:218000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2608644

编辑*



李叔同生逢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生长在一个繁华与贫困同生共存,传统与现代冲突抵牾,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城市里,他的人生将怎样开始,他的心路将趋向何方呢?《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以时间为序,对李叔同的生平事迹、艺术追求和佛学修养等予以详尽叙述、全面展示。作者蒋心海行文流畅,文笔优美,文中并附有多幅珍贵历史图片,实为读者了解李叔同思想生平的*读本。

内容提要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他同时代人的眼里,这是似乎无法统一的两世人生。由风流倜傥的浊世公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这是一个怎样的转折过程?这样一个生命像一颗流星,果断、决绝、炫目、温暖,他留给后世的是一系列永远无法明了的谜团..通过阅读蒋心海编著的《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读者将对其身世有个更加清晰地了解。《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就李叔同生平和文化成就中的研究热点、难点和疑点,在依据可靠的资料进行合理辨析的基础上,对李叔同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而又精练的勾勒,展示了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目录



小引一、津门岁月1家世2童年印象3书生少年4京津艺友二、海上风流1南迁2城南草堂3悲欢家国事4南洋公学5声色场上6沪学会三、负笈东瀛1音乐小杂志2随鸥吟社3东京美术学校4春柳社四、艺术人生1北归故里2太平洋画报3执教生涯4湖光山色伴歌声五、走向空门1断食2皈依3披剃为僧4出家之谜六、佛门修行1持戒修习2闭关永嘉3云游弘法七、出世精神1前尘故旧2护生画集3晚晴山房4清凉歌集八、人间晚景l行脚浙东2南闽梦影3*后忏悔4黄花晚节5悲欣交集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浮沉江海:明清之际的士人转型与文化变迁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装帧: 精装,附插图及手稿影印件 定价: 128.00 元 开本: 16开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文学流派,而是以明清之交的社会剧变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阶层在政治剧变、思想冲突与经济转型背景下所经历的深刻的“士人转型”过程。它深入探讨了传统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如何在清初的严酷环境下逐渐消磨,知识分子如何从体制内的精英逐步走向民间,或者在更迭的政权中寻求新的身份认同。全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骨架,辅以精微的个案分析,展现了一幅复杂而生动的明末清初文化图景。 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王朝更迭下的士人困境与“出处”抉择 本书开篇即描绘了明清鼎革带来的巨大冲击波如何席卷知识分子群体。原有的仕途路径在清廷入关后发生断裂,大量前明士人面临“守制”、“降清”、“隐逸”或“起义”的艰难抉择。 “失国之痛”与文化记忆的固守: 探讨了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一代大儒,如何在丧国之痛中反思程朱理学的僵化,转而将关注点投向经世致用的实用学问,如金石学、谱牒学和地方志的整理,试图通过重建“文化家园”来对抗政治上的失势。书中详细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学术实践,将“遗民”身份转化为一种文化责任。 科举的重塑与新秩序的接纳: 清廷对科举制度的延续与改造,使得部分士人选择“附逆”或“洗白”身份,进入新的官僚体系。本部分对比了不同群体在这一选择中的心理挣扎与现实考量,揭示了士人“为稻粱谋”与“为气节守”之间的永恒张力。我们审视了部分文人如何巧妙地在官方意识形态与个人学识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 第二部分:商业勃兴与知识分子的经济生活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对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士人不再是单纯的依附于官僚体系的阶层,经济独立性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可能性。 市井的学问与“文人的营生”: 本章详细考察了在江南和徽州等商业发达地区,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为富商撰写族谱、修撰家书、代人应试、甚至参与典当和出版业。这种经济参与,既是生存的需要,也催生了新的文学生产模式。 印刷术的普及与知识的下移: 商业资本驱动下的出版业空前繁荣,极大地改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我们分析了小说、戏曲、通俗读物的大量涌现,如何使得“文化精英”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一批新兴的文人作者(如说书艺人、职业作家)开始崭露头角,挑战了传统文人的地位。 第三部分:从儒家精英到民间导师的身份迁移 面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部分士人主动或被动地退出了主流政治舞台,转而在民间重建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讲学社群的兴起与地方教育: 本书对王畿学派、东西河学派等地方性讲学社群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及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些民间书院和会馆,成为了保存旧学脉、传播新思潮的重要基地,扮演了“非官方文化中心”的角色。 个人情感表达与审美趣味的转向: 在政治受挫后,知识分子的关注点从宏大的“治国平天下”转向了对个人生命体验和精致化审美的追求。这直接促进了园林艺术、盆景艺术、篆刻艺术的鼎盛。书中通过分析当时文人笔记中对“闲适”、“情趣”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如何将日常生活的琐碎转化为艺术化的表达,寻求精神上的自足与慰藉。 第四部分:跨界与融合:新的文化身份的塑造 本书最后探讨了明末清初文化领域出现的显著的“跨界”现象,这预示着未来中国知识分子身份的多元化趋势。 “诗文”与“稗官”的张力: 探讨了士人如何开始正视小说、戏曲等“不入流”的文学形式的价值,以及这种接纳对中国文学史的深远影响。许多转型成功的文人,正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参与,找到了新的受众群体。 学问的专业化与分化: 随着考据学、朴学等专门学问体系的成熟,知识不再是“一统天下”的儒学,而是分化出医学、律例学、舆地学等多个专业领域。一些学者放弃了全面修养的旧式要求,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精深研究,标志着现代学术分工的萌芽。 结语: 本书试图说明,明清之交的士人转型,是一场在内忧外患中被迫进行的“文化自救”。知识分子群体在坚守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以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力,完成了从“封建士大夫”向“近代知识人”过渡的关键性一步。他们的困境与抉择,深刻地塑造了此后三百年的中国文化风貌。 --- 本书特色: 1. 史料扎实: 大量引用了地方志、士人尺牍、幕府档案及私人藏书目录,确保了论证的可靠性。 2. 视角创新: 避免了传统的褒贬式评价,侧重于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文化生态变化的角度,理解知识分子的行为逻辑。 3. 图文并茂: 首次集中收录了数份清初重要文人的书信拓片、手稿节选及当时流行的版画插图,直观展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用户评价

评分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既有史诗般的厚重,又不失细腻入微的温情。作者深入考证,将李叔同先生的人生片段娓娓道来,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也有微观的生活细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李叔同先生在艺术领域贡献的描绘,他不仅在音乐、戏剧、绘画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地推广艺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为中国近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音乐启蒙,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心中,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而他后期出家的决定,书中也并没有简单地进行评判,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分析,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生命本质的追寻,对轮回的思考,以及对“无常”的深刻理解。阅读此书,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人生意义的启发。

评分

读完《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我脑海中久久回荡着那位传奇人物的身影。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李叔同先生从风华绝代的青年才俊,到参悟红尘、遁入空门的完整生命轨迹。书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年少时期的才情横溢,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书画琴棋样样精通,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风流才子”。他留学日本,接触西方艺术,将现代审美引入中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的教育理念,对青年一代的启蒙,更是功不可没。然而,最让我动容的是他最终选择放下这一切,步入佛门。这种决绝,这种超脱,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探寻和顿悟。书中对这一转变的心理描写尤为深刻,让我们得以窥见他内心的挣扎与升华,理解那份“看破红尘”的无奈与智慧。这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关于生命选择、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

评分

读完《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他的人生哲学。书中对李叔同先生的每一次人生转折,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理解了那些看似“出格”的决定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人生追求。他从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艺术家,到一位追求精神解脱的修行者,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番艰苦卓绝的内心挣扎。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将李叔同先生的修行之路描绘得既艰辛又充满智慧。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是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自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的某些段落所打动,那些关于“放下”的论述,关于“空性”的探讨,都如同清泉般滋润着我焦虑的心灵。这本书,无疑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佳作。

评分

《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矛盾”与“统一”的巧妙处理。李叔同先生的人生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张力:他是旧时代的贵族,却拥抱新思潮;他是风流才子,却最终归于寂静;他是艺术家,却走向了宗教的深邃。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矛盾”,反而将其作为叙事的核心,层层剥开,让我们看到,这些看似对立的特质,在他身上却达到了奇妙的统一。他用艺术的眼光审视佛法,用佛法的智慧升华艺术,最终实现了“文人”与“僧人”的双重境界。书中对他与家人、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做了深入的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有着喜怒哀乐,有着凡人的情感,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超越。这种立体的人物塑造,让李叔同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令人信服。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一本传记,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在讲述李叔同先生的故事时,总是能抓住最触动人心的那个点,然后用简练却富有力量的文字将其放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李叔同先生晚年生活的描绘,虽然身处寺庙,身披僧袍,但他身上那种文人的气质和艺术家的敏感却从未褪去。他依然在书法、佛学上有着深刻的造诣,他的字,他的偈语,都充满了禅意和智慧,能够瞬间穿透人心。书中对他如何将佛法融入生活,如何用一种平和而又坚定的态度面对世事无常,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在当下这个充满浮躁和焦虑的社会,读到这样一个能够真正放下执念,获得内心宁静的人物故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慰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原来它们并非只存在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