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年谱长编(1893~1981)(上、下)

宋庆龄年谱长编(1893~1981)(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庆龄
  • 年谱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政治
  • 女性
  • 近代史
  • 中国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07777
版次:1
商品编码:1696069559

具体描述

内容推荐 《宋庆龄年谱长编》日前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旨在客观、完整、系统记录宋庆龄一生的生平和活动。在体例上,冲破过去的编年史的框架,采用记事与专题相结合,用诸体并用的方法,以时为经,明晰纲目,着力于全面性、科学性和学术性,也为今后研究者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 作者简介 尚明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顾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及其研究中心顾问、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顾问、广东惠州市廖仲恺何香凝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等。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孙中山、宋庆龄等人物的研 目录 上册
《宋庆龄传》序言(代序)
说明
凡例 
宋庆龄生平概论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 癸巳) 诞生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 一岁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二岁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 三岁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 四岁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五岁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 六岁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七岁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八岁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 九岁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 十岁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甲辰) 十一岁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 十二岁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 十三岁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丁未) 十四岁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 十五岁
1909年(清宣统元年 己酉) 十六岁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庚戌) 十七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 辛亥) 十八岁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 壬子) 十九岁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 癸丑) 二十岁
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 甲寅) 二十一岁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 乙卯) 二十二岁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 丙辰) 二十三岁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 丁巳) 二十四岁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 戊午) 二十五岁
1919年(中华民国八年 己未) 二十六岁
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 庚申) 二十七岁
1921年(中华民国十年 辛酉) 二十八岁
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 壬戌) 二十九岁
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 癸亥) 三十岁
1924年(中华民国十三年 甲子) 三十一岁
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 乙丑) 三十二岁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 丙寅) 三十三岁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 丁卯) 三十四岁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 戊辰) 三十五岁
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 己巳) 三十六岁
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 庚午) 三十七岁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 辛未) 三十八岁
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 三十九岁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 四十岁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甲戌) 四十一岁
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乙亥) 四十二岁
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 四十三岁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 四十四岁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 四十五岁
1939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 己卯) 四十六岁
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 四十七岁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 辛巳) 四十八岁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 四十九岁
1943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 癸未) 五十岁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甲申) 五十一岁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乙酉) 五十二岁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丙戌) 五十三岁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 丁亥) 五十四岁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 戊子) 五十五岁
附录一 宋庆龄著作总目
附录二 本卷征引文献目录
后记
下册
1949年(己丑) 五十六岁
1950年(庚寅) 五十七岁
1951年(辛卯) 五十八岁
1952年(壬辰) 五十九岁
1953年(癸巳) 六十岁
1954年(甲午) 六十一岁
1955年(乙未) 六十二岁
1956年(丙申) 六十三岁
1957年(丁酉) 六十四岁
1958年(戊戌) 六十五岁
1959年(己亥) 六十六岁
1960年(庚子) 六十七岁
1961年(辛丑) 六十八岁
1962年(壬寅) 六十九岁
1963年(癸卯) 七十岁
1964年(甲辰) 七十一岁
1965年(乙巳) 七十二岁
1966年(丙午) 七十三岁
1967年(丁未) 七十四岁
1968年(戊申) 七十五岁
1969年(己酉) 七十六岁
1970年(庚戌) 七十七岁
1971年(辛亥) 七十八岁
1972年(壬子) 七十九岁
1973年(癸丑) 八十岁
1974年(甲寅) 八十一岁
1975年(乙卯) 八十二岁
1976年(丙辰) 八十三岁
1977年(丁巳) 八十四岁
1978年(戊午) 八十五岁
1979年(己未) 八十六岁
1980年(庚申) 八十七岁
1981年(辛酉) 八十八岁
附录一 宋庆龄逝世后历次重大纪念活动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附录二 本卷征引文献目录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宋庆龄年谱长编》相关信息

她也独立于共产党。她曾经长时期是共产党的忠诚的朋友,但不是党员。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初期,她曾经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革命的胜利,歌颂革命带来了群众的幸福生活。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她的态度显然是有保留的。

2宋庆龄生平概论

她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从1893年诞生,到1981年辞世,在长达88年的岁月中,她走过了一条历经艰险而百折不挠的战斗道路。早年她追随孙中山,参加了反袁斗争、“护法”运动和中国人民第一次大革命;后来她作为孙中山遗志的继承者,在坚持新三民主义的同时,又拥护和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图书简介,与《宋庆龄年谱长编(1893~1981)(上、下)》内容无关: --- 《风雨同舟:中国近现代史的抉择与转型(1840-1949)》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力求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剖析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间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对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思潮、经济形态以及人民精神面貌深刻变迁的系统考察。全书以“抉择与转型”为主线,旨在揭示在这段内忧外患交织的复杂时期,中华民族是如何在无数次彷徨、抗争与探索中,艰难地寻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与现代化道路的。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危机的序幕(1840-1895) 这一部分集中探讨了晚清王朝在内生性衰败与外部冲击下的双重危机。从鸦片战争的屈辱性开端,清晰勾勒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如何被工业化的西方世界猛烈撞击,并最终被迫卷入全球体系的过程。重点分析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和经济基础的侵蚀,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 随后的章节深入研究了清政府内部的自救尝试,包括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局限。我们细致梳理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在军事、工业、教育等领域所做的努力,并剖析了这些改革未能触及根本制度,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中走向破产的历史必然性。这一部分的叙述旨在说明,仅凭器物层面的更新,无法挽救一个根基腐朽的封建帝国。 第二部分:救亡图存的探索与思想的觉醒(1895-1911) 甲午战败成为了新的历史起点,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对国家命运的深度反思。本部分详细叙述了戊戌变法这一试图自上而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尝试。重点描绘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理论构建与政治实践,以及最终在顽固势力的扼杀下迅速夭折的悲剧。 随后,叙事转向了革命思潮的兴起。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如何通过多次武装起义,逐步凝聚力量,最终在武昌城打响了推翻帝制的枪声。对辛亥革命的论述,强调了其历史功绩——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即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彻底任务,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第三部分:新文化的风暴与民族的重塑(1915-1927) 民国初年的政治分裂与思想解放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袁世凯称帝闹剧的余波中,知识界认识到制度的革新必须辅以文化和思想的革新。本书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包括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呼唤,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批判,以及白话文运动对国民精神面貌的塑造。 紧接着,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标志性的全民觉醒。我们详细分析了这次运动从学生抗议到工人罢工的演变过程,及其对中国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促使先进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彻底的社会改造方案。随后,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进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现了中国革命力量从分散到初步联合的曲折历程,直至大革命失败带来的巨大挫折。 第四部分:对峙、抗争与独立之路的确定(1927-1949)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高度复杂和充满张力的时期: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对全国的统治,试图推动国家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但其统治基础的不稳固、对内外的妥协以及未能解决的社会矛盾,为革命力量的重建创造了条件。 本书详尽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艰辛探索,包括土地革命的实践、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与伟大意义。长征被置于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是保存革命火种、实现战略转折的关键事件。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加剧的侵略,本书重点阐述了西安事变及其后续影响,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共同抗击外敌。抗日战争部分,不仅仅是军事战役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全民抗战的艰难进程的描绘,分析了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历史贡献。 最后,本书以解放战争的爆发与发展收尾。通过对战略决战的分析,揭示了国民政府在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和道义丧失下的必然溃败,以及共产党如何依靠广泛的民心支持,最终赢得了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战争,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史料运用,力求在宏观叙事中把握住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人物命运的交织。它不仅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深入的参考,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部清晰、连贯、充满洞察力的近现代史读本,帮助我们理解今日之中国,是如何从那段苦难而辉煌的岁月中脱胎换骨而来的。全书对各种史学观点持开放态度,注重历史情境的还原与复杂性的呈现,避免了简单的褒贬,旨在呈现一个多侧面、立体化的历史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宋庆龄年谱长编》着实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品。我被书中所记录的,宋庆龄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深深吸引。从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到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再到晚年为和平统一奔走呼号,她的身影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书中对于她如何与国内外各界人士打交道,如何巧妙处理政治外交事务的细节描绘,让我对她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她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更是令人动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讲述一个国家如何在艰难中前行,以及像宋庆龄先生这样的杰出人物,是如何用一生去书写历史的。

评分

这部《宋庆龄年谱长编》,以其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编纂,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宋庆龄先生的窗口。从1893年呱呱坠地,到1981年与世长辞,她的一生,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特别想通过这本书,去理解她为何能成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伴侣,以及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她又是如何坚守革命理想,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书中的年谱形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她人生轨迹的每一个转折点,以及在这些转折点上,她所做出的重要决策。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她个人情感世界的展现,以及她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内心的挣扎与力量来源。这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它将提供给我一个全面且深刻的视角,让我能更贴近这位伟大的女性,感受她不平凡的人生。

评分

这套《宋庆龄年谱长编》,光看名字就觉得分量十足,1893到1981,整整横跨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这中间凝聚了多少历史的轨迹,多少时代的印记?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光是想象一下,宋庆龄先生的一生,从那个动荡的年代一路走来,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我特别好奇的是,年谱会如何细致地梳理她不同人生阶段的活动,是仅仅罗列事件,还是会深入到她当时的思考、决策,以及与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之间微妙的互动?毕竟,宋庆龄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政治人物,更是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女性,她的思想、她的情怀,她的坚持,都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期待,上下两册,意味着信息的翔实与全面,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个立体的、鲜活的宋庆龄,而不是刻板印象中的那个伟人。

评分

读罢《宋庆龄年谱长编》,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百年跌宕起伏历史的恢宏画卷。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将宋庆龄先生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从幼年求学到投身革命,从国事操劳到晚年垂范,都以流水账般的年谱形式,却又字字珠玑地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她与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共同经历的描绘,那种夫妻间的深厚情谊与革命同志间的默契协作,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此外,书中对于她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为争取国际和平、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也有详尽的记载,让人由衷地感受到她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与不懈奉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宋庆龄先生的宝贵资料,更是一面折射中国近现代史的镜子,让我们得以透过她的一生,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伟大性。

评分

翻开《宋庆龄年谱长编》,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1893-1981,这近九十年的跨度,足以承载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我尤其关注的是她作为一位女性,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如何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在政治舞台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年谱中对她早期留学经历的描述,以及回国后如何迅速融入革命洪流,至今让我感到惊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试图通过时间轴,展现宋庆龄先生思想的转变、人生选择的依据,以及她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我期待能从中看到更多关于她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的细节。上下两册的体量,让我相信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这位伟大女性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与付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