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與不似--中國繪畫》
作者:白巍
齣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5157
分類:藝術及音樂 > 繪畫 > 中國繪畫
齣版日期:2014年10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172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平裝
叢書/係列:中華文化基本叢書
內容簡介
蘸日月光輝,染虹霞紛彩。中國繪畫擺盪在似與不似之間,寫畫與繪書並存。皴、擦、點、染懷凝鍊中華文化追索自然的精神本質,揭示混沌宇宙真諦。本書藉傳統畫科分類,從龍馬、仕女、山水、花鳥、風俗五項切入,突破尋常時間軸遞進論述的方式,歸結中國繪畫隱含的意象,引領讀者從中國畫的畫論體係來鑑賞國粹經典。
編委會
名譽主編
湯一介
叢書主編
白巍、戴和冰
編委
丁孟、方銘、田莉、白巍、硃天曙、硃怡芳、硃聞宇、杜道明、李印東、祝亞平、徐倩、張廣文、崔錫章、葉倬瑋、董光璧、臧迎春、劉小龍、劉雪春、謝君、戴和冰、蕭默
著者簡介
白巍,1963年生。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係副教授,從事中國古代繪畫史、古代畫論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張大韆傳》、《齊白石傳》、《宋遼金西夏繪畫史》、《中國藝術史繪畫捲之宋遼金西夏繪畫史》、《人間詞畫》(主編)等。
我必須承認,最初拿起這本厚厚的畫冊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藝術史的論述往往枯燥乏味,充斥著晦澀的術語。然而,白巍和湯一介這兩位作者的筆觸卻齣奇地細膩和富有溫度。他們沒有沉溺於學院派的僵硬框架,而是像兩位引路人,帶著我們穿梭於曆史的煙雲之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他們對“留白”這一概念的闡釋。在許多人看來,留白不過是畫布上的空白,是空間的浪費,但在這本書裏,空白被提升到瞭與墨色同等重要的哲學高度——它是呼吸,是虛空,是無限的可能性。這種對“無”的強調,體現瞭中國傳統美學中“天人閤一”的終極追求。我仿佛能從那些精選的印刷品中感受到古人的呼吸,感受到宣紙在他們筆下煥發齣的生命力。這種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更像是一場與古人心靈的深度對話,讓人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處安頓精神的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頗具匠心,作為三聯書店(香港)的版本,其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精度都無可挑剔,這對於討論“筆墨”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每一個色塊的過渡,每一條墨綫的粗細變化,都得到瞭最大程度的忠實還原。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流暢性。雖然內容深奧,但章節之間的銜接自然,沒有那種生硬的、為堆砌概念而堆砌概念的感覺。它成功地將深奧的中國哲學(比如道傢和禪宗思想)巧妙地織入對繪畫技巧的剖析中,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可感、可知。我個人特彆喜歡其中對“意境”的探討,它不再是一個空泛的贊美詞,而是被拆解成瞭可分析的結構——如何通過綫條的疾緩、墨色的濃淡,以及畫麵的布局來共同營造齣一種超越時空的氛圍感。這種層層剝開的過程,讓人對中國藝術的復雜性肅然起敬。
評分深入閱讀之後,我越來越感覺到,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打破瞭西方藝術理論的固有濾鏡,以一種非常“中國式”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傳統。它挑戰瞭許多被簡化瞭的流行觀點,比如將中國畫簡單地歸類為“寫意”與“工筆”的二元對立。作者們更傾嚮於探討,在“似與不似之間”,如何體現畫傢對自然秩序的理解和個體生命的投射。這是一種非常高階的討論,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瞭解繪畫史,還要對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有基本的把握。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側寫,繪畫隻是他們觀察和錶達世界的載體。它並非旨在教你如何握筆,而是教你如何“看世界”,如何在你所處的時代背景下,找到一種與古人精神相通的審美立場。讀完它,我感覺自己對“國畫”這個詞匯的理解,已經提升到瞭一個新的、更具批判性和思辨性的維度。
評分這套關於中國繪畫的書籍,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子哲思的意味,仿佛在邀請我們進入一個關於“似”與“不似”的辯證世界。我記得當初在書店裏翻到它的時候,是被它那種沉靜而又富有張力的氣質所吸引。它不像那些過於通俗的藝術普及讀物,上來就羅列畫傢名錄和朝代更迭,而是直接切入到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命題中去。這本書似乎更注重的是一種觀念的梳理和內在精神的挖掘,那種筆墨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氣韻生動”的哲學基礎,纔是作者們真正想探討的。我尤其欣賞那種將藝術實踐與文化思潮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它讓我意識到,中國畫的演變,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技法革新,而是整個士人階層對世界、對自我、對“道”的理解不斷深化的外在投射。讀完之後,再看那些經典的畫作,總覺得能多穿透一層錶象,觸碰到創作者那一刻的宇宙觀。這對於一個想深入理解中國藝術的門外漢來說,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它迫使你放下對“像不像”的執念,轉而去追尋那種難以言喻的“神似”。
評分說實話,對於那些期望從中找到大量高清綫描圖或者彩繪摹本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要稍微“掃興”一些。它的重點顯然不在於提供一個視覺百科全書式的展示,而在於構建一個嚴密的理論體係和美學坐標。我體會到,作者們更像是在構建一個解析中國繪畫的“方法論”,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品集”。每一次對具體畫作的引用,都緊密服務於他們想要論證的某個核心觀點,比如“筆墨當隨時代”的內在張力,或者“文人畫”如何對抗世俗的審美標準。這種論述方式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甚至需要時常停下來,迴溯前麵的章節,以確保自己沒有遺漏任何邏輯鏈條。對於嚴肅的藝術研究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瞭批判性思考的工具;但對於隻想放鬆地欣賞幾幅山水畫的人來說,可能需要做好“啃硬骨頭”的心理準備。不過,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它所帶來的認知提升是多麼的紮實和深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