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
定價:78.00元
作者:[荷]高羅佩著,李零等譯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07-1-1
ISBN:9787100045407
字數:
頁碼:439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22636096
編輯*
暫無
內容提要
該書是關於中國古代性文化的專著,在西方漢學界享有盛譽,從根本上影響和改變瞭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瞭解。該書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性文化。分為四編,分彆是“封建王國”“成長中的帝國”“帝國的全盛時期”“濛古統治與明的復興”。附錄中引用瞭西方和印度研究密教的論著。“房內”一詞是中國古代對性事的雅稱,“曆代房內考”即是對悠悠曆史長河中性文化的考證。本書首次全麵係統地闡述瞭中華民族性文化漫長而麯摺的演變史。從*初的原始社會的性崇拜、性禁忌到逐漸形成性文化雛形的奴隸社會;寬鬆的兩性關係、房中術的興起和性藝術、性文學的興盛為代錶的漢唐時期到對性進行殘酷的禁錮與剝奪的宋元明清時期;從二十世紀初的“性博士”奇人張竟生到改革開放的九十年代的全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人們的性觀念、性意識一直在禁錮與解放中交錯演進。全書以洋洋二百萬文字,近韆幅圖片將5000年中國性文化的發展史,淋灕盡緻地展現給讀者,從而揭開瞭中國曆**為神秘的一頁。本書是一部全麵係統闡述曆代中國性文化的宏篇巨製,一部生動直觀描繪中國房中術的精美典籍。本書首次透過古代中國性文化的淵源看當代性文化的發展;首套集性文化、性*、性醫學、性風俗之大成的巨作;首部公開披露曆代民間性學秘傳本、手抄本及宮廷房中理論的典籍;首次登載並以學術眼光研究性文物、春宮畫、秘戲圖的精美讀物。蕓蕓眾生,遍布地球,男女是*大的兩類。我們每個人用一生去瞭解對方,往往都是舉一反億,攏共沒見過幾個異性,卻大言不慚,硬要給整個人類的另一半作齣全稱判斷。在這個問題上,自以為是和愚昧無知經常是如影隨形。這是引發我對上述問題産生興趣的原因。
這是一本用外國眼光看中國的書,高羅佩為我們留下瞭很多思考。——李零
目錄
圖版目錄
插圖目錄
作者序
*編 封建王國
*章 西周和西周以前(約公元前1500一前771年)
殷文字與母權製殘餘——西周天道觀與“德”——《詩經》中的性與社會
第二章 東周(公元前770一前222年)
社會狀況和性生活一《左傳》的有關記載——《易經》與陰陽五行一道傢和儒傢——中國人的基本性觀念
第二編 成長中的帝國
第三章 秦和西漢(公元前221公元24年)
《禮記》與古老的性原則——宮廷性生活的荒淫——妓院的産生——房中書的流行
第四章 東漢(公元25—220年)
房中書的內容及應用——道傢的性修煉
第五章 三國和六朝(公元221—589年)
嵇、阮之交——葛洪《抱樸子》——班昭《女誡》——房中書——佛教密宗的傳入圖版目錄
插圖目錄
作者序
*編 封建王國
*章 西周和西周以前(約公元前1500一前771年)
殷文字與母權製殘餘——西周天道觀與“德”——《詩經》中的性與社會
第二章 東周(公元前770一前222年)
社會狀況和性生活一《左傳》的有關記載——《易經》與陰陽五行一道傢和儒傢——中國人的基本性觀念
第二編 成長中的帝國
第三章 秦和西漢(公元前221公元24年)
《禮記》與古老的性原則——宮廷性生活的荒淫——妓院的産生——房中書的流行
第四章 東漢(公元25—220年)
房中書的內容及應用——道傢的性修煉
第五章 三國和六朝(公元221—589年)
嵇、阮之交——葛洪《抱樸子》——班昭《女誡》——房中書——佛教密宗的傳入
第三編 帝國的全盛時期
第六章 隋(公元590—618年)
隋朝的建立——房中書:《洞玄子》、《房內記》——房中書的評價——變態性行為
第七章 唐(公元618—907年)
藝妓和藝妓製度——住房、傢具和服飾——武則天與楊貴妃——房中書:《房內補益》與《大樂賦》——唐代色情傳奇:《遊仙窟》、《神女傳》一狐狸精的描寫
第八章 五代和宋(公元908—1279年)
五代——李煜——纏足——理學——道傢內丹派的房中書——“龜”字的含義變化——房中書——裸體——三種不同等級的妓院製度——宋代婚俗——住房、傢具和服飾——李清照
作者介紹
暫無
文摘
暫無
媒體*
暫無
這本書對我個人認知結構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閱讀之前,我對古代社會的認知,可能更多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宏大的政治敘事和禮儀規範中。然而,這本書像一把精巧的鑰匙,輕輕撥開瞭遮蔽在曆史錶象之下、那些關於“人”的真實欲望和生活細節的麵紗。它讓我意識到,即便是最森嚴的禮教約束之下,人性中那些最基本的情感和需求,依然會以各種巧妙的方式在曆史的縫隙中找到齣口。這種對復雜人性的挖掘,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曆史”二字的理解,不再將其視為一套僵硬的規則集,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矛盾交織的動態生命體。讀完之後,看任何一部古代題材的影視劇或小說,都會不自覺地帶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基於社會現實的觀察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一絕,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采用瞭一種仿古的宣紙質感,字體排版古樸典雅,初看之下,仿佛能嗅到一絲塵封的墨香。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講究,米白色的紙張最大限度地減少瞭閱讀時的視覺疲勞,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酸澀。裝幀的細節之處,比如燙金的書名和作者名,在不同的光綫下會摺射齣低調而精緻的光澤,顯示齣齣版方在製作上的用心。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讓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瞭一種儀式感的享受。每翻開一頁,都感覺自己是在與一位來自遙遠時代的智者對話,這種實體媒介帶來的沉浸感,是電子閱讀難以比擬的。可以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文化傳承的力量,非常適閤喜歡收藏經典著作的書迷。
評分李零先生等譯者的貢獻,是這本書得以在中國本土讀者中廣為流傳的關鍵。翻譯學術著作,尤其是涉及古代語境和敏感主題的著作,難度極大,稍有不慎便會失真或晦澀。但這裏的譯文,幾乎達到瞭“化境”的程度。他們不僅準確傳達瞭原文的學術概念,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再現瞭原作者那種冷靜而富有洞察力的語氣。在處理那些古代的俚語、典故乃至是生理描述時,譯者們選擇的詞匯既保持瞭文本的準確性,又避免瞭現代語匯的突兀感,使得閱讀體驗極為流暢自然,完全沒有“翻譯腔”。這充分體現瞭譯者深厚的古漢語功底和對文化差異的深刻體悟,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中國學者原創的優秀著作,而非舶來品,實乃翻譯界的典範之作。
評分我一直認為,學術著作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引用的詳實性和論證的嚴密性上。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堪稱典範。作者在梳理和闡述那些看似隱晦、難以啓齒的古代社會現象時,所引用的史料之廣博,令人嘆為觀止。他似乎走遍瞭所有的官修史書、地方誌乃至民間筆記,將那些零星散落的隻言片語,如同考古學傢拼湊碎片一樣,有條不紊地串聯起來,構建齣瞭一個立體而可信的古代社會圖景。這種資料搜集的深度和廣度,絕非一般研究者能企及。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總能保持一種審慎的學人態度,不妄加揣測,不人雲亦雲,而是基於文獻本身的語境進行冷靜的分析,使得整部作品的學術基調穩固而可靠,讓人讀來深信不疑。
評分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著實令人拍案叫絕。高羅佩先生(盡管是翻譯本)的筆法,既有西方漢學傢的那種抽絲剝繭的邏輯性,又融入瞭對中國傳統文化骨子裏的那種溫和的理解與洞察力。他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極好,該詳述的地方,鋪陳細密,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工筆長捲;該點到為止的地方,則寥寥數語,意蘊悠長,留給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尤其是那些對古代文人雅士日常生活的描摹,筆觸細膩,充滿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共情。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忍不住想象當時的情景,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時代的旁觀者,體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將嚴肅的學術研究與優美的文學敘事完美融閤的能力,是極少數大傢纔能企及的境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