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曆史

民主的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良英,王來棣著 著
圖書標籤:
  • 政治
  • 曆史
  • 民主
  • 政治哲學
  • 社會科學
  • 西方政治思想
  • 政治製度
  • 公民參與
  • 自由
  • 平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法律齣版社
ISBN:9787511876713
商品編碼:1701272547
齣版時間:2015-05-01

具體描述

作  者:許良英,王來棣 著 著作 定  價:39 齣 版 社:法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年05月01日 頁  數:266 裝  幀:精裝 ISBN:9787511876713 吳敬璉推薦
“法治中國”叢書
有名科學史傢、《愛因斯坦文集》主要編譯者許良英及夫人王來棣對民主的理解與反思 前言
 民主在西方的曆程
 希臘雅典民主製
一、希臘産生民主製的曆史背景
二、雅典民主製的演變
三、雅典民主製的內容和特點
(一)實行直接民主,公民大會是全城邦權力機關
(二)司法民主――公眾法庭和陶片放逐法
(三)選舉製和輪流執政
(四)低薪製
(五)公民對公職人員有嚴格的監督權
(六)嚴格實行法治,堅決抵製人治,反對僭主政製
四、民主製對雅典社會的影響
五、伯裏剋利論雅典民主
六、斯巴達和雅典的比較
七、雅典民主製的缺陷
八、雅典民主製在現代的迴聲
第二章 漫長的曆史隧道――發生在羅馬的故事
一、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
二、從被壓迫者的宗教到統治者的宗教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民主的曆史》一書所做的正本清源工作仍然切中時弊,對總結*國現代曆史的經驗教訓來說仍然是重要的理論資源,對*國改革的遠大前程來說仍然正當其時。讀者諸君切勿等閑視之。 許良英,王來棣 著 著作 許良英 (1920(庚申年)~2013.01.28),男,浙江省臨海市人。中國有名科學史傢,《愛因斯坦文集》的主要編譯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研究員,有名科學傢束星北和王淦昌的學生。194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49年,任《科學通報》編輯。1957年,被劃為右派,送到地方接受勞動改造,迴故鄉當瞭20年農民。在此期間,翻譯瞭《愛因斯坦文集》三捲本(後由商務印書館齣版)。1978年,恢復公職,迴到北京,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恢復工作後,主編瞭《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
王來棣(1926.01.02-2012.12.31),女,中國浙江省平陽縣鰲江鎮人,曆史學等
前言

這部書稿是1988年開始計劃並寫作的。當時書名定名為《民主論》,內容分為曆史的迴顧和理論的探討兩部分。不久獲悉,鬍績偉同誌齣版瞭一本書也叫《民主論》,另外還有人用同樣的書名齣書,於是我們決定把書名改為《民主的曆史》。我們希望寫成一部學術性和普及性並重的著作,秉承中國古代治史者的傳統,以夾敘夾議的形式來錶述。
當年鞦天王來棣寫齣書稿“民主在西方的曆程”“論希臘民主製”,發錶於《政治學研究》1988年第5期(9月10日齣版)。她寫齣後繼幾章的初稿後,即轉到第二編“民主在中國的傳播”。“民主在西方的曆程”後繼各章由許良英執筆。
由於我們對西方曆史不熟悉,每形成一個概念都需要閱讀大量曆史文獻和有關論著,而我們視力不好(許良英的視力僅0.1)、記憶力衰退,寫作十分吃力。加上不時有不可推卸的社會義務和意外的外界乾擾,寫作時斷時續、進度很慢,至今未能完成,隻是基本等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星際航綫:失落文明的低語》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民主的曆史》中的任何元素。 --- 星際航綫:失落文明的低語 作者:亞曆山大·科爾文 (2077年第一版修訂) 類型:硬科幻/宇宙考古學/社會人類學 導言:寂靜的信號與無垠的虛空 在人類文明邁入“大航海時代”後的第三個世紀,星際探索早已不再是神話中的幻想,而是塞壬星係聯盟(Siren Star Concord)日常的邊界拓展工作。然而,對宇宙的理解,我們始終停留在膚淺的層麵——我們探索的是空間,而非時間。 《星際航綫:失落文明的低語》並非講述英雄的徵服或星際戰爭的硝煙,它是一部關於“缺席”的曆史考察。本書的核心,是對一個在宇宙時間尺度上短暫存在,卻留下瞭無法被現有物理學或社會學解釋的宏大遺跡的文明——“織網者”(The Weavers)——的深度挖掘。 作者亞曆山大·科爾文,作為塞壬星係聯盟首席宇宙考古學傢兼理論符號學傢,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橫跨數韆光年的旅程,從冰冷的科學數據中抽取齣文明隕落前夕的微弱迴響。這不是一部關於如何建造星艦的指南,而是一份關於“文明為何消亡”的警示錄。 第一部分:迴聲的定位——“零點結構”的發現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人類第一次接觸到“織網者”遺跡的驚人瞬間。那不是通過無綫電波捕獲的信號,而是一種結構性的、嵌入宇宙背景輻射中的“幾何異常”——被命名為“零點結構”(The Nought Structures)。 科爾文教授詳細描述瞭對位於天鵝座邊緣的一顆中子星周圍異常引力場的分析。這些結構並非自然形成,它們是人工的,但其尺度之大,遠遠超齣瞭任何已知的工程極限。通過尖端的時空斷層掃描技術(Temporal-Shear Tomography),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結構像是在宇宙的畫布上被“切除”和“重組”的碎片,它們遵循著一種與我們已知的三維或四維時空完全不同的拓撲邏輯。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早期學者們對這些遺跡的錯誤解讀——有人認為那是能量采集陣列,有人認為是武器殘骸。科爾文教授則提齣瞭一種顛覆性的觀點:這些結構並非用於“行動”或“生産”,而是用於“記憶”和“錶達”。它們是織網者文明的“文化硬盤”,被設計成在文明滅絕後,仍能以純粹的數學形式嚮宇宙廣播其存在。 第二部分:語法的重構——象形符與超維度交流 要理解一個文明的本質,必須破譯其語言。織網者的語言(被稱作“源語”)完全不依賴於聲音或光波,它是一種基於量子糾纏狀態變化的“信息結構體”。 科爾文的研究團隊花費瞭近十年時間,在“深空靜默區”捕獲瞭數以億計的源語“符號簇”。本書細緻地解構瞭這些符號的內部邏輯。例如,一個代錶“存在”的符號,其形態並非一個固定的圖形,而是一個在特定時間窗內,其量子態波函數坍縮的概率分布圖。 關鍵的突破來自於對“時間詞匯”的理解。織網者對時間的感知與人類綫性、單嚮的理解截然不同。他們擁有能同時感知過去、現在和潛在未來的詞匯。科爾文通過數學模型重構瞭一個基礎對話場景,揭示瞭織網者是如何在其短暫的曆史中,實現瞭對宇宙規律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們如何將這種洞察編碼進其建築與科技中。 第三部分:社會形態的鏡像——超有機體的內部矛盾 織網者文明的社會結構是本書最具爭議和引人入勝的部分。他們似乎沒有個體(Individual),而是以一種被稱為“閤奏”(The Ensemble)的超有機體形式存在。所有的“個體”都通過某種形式的神經連接或信息共享網絡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識體。 科爾文教授運用瞭行星級社會模擬(Planetary Sociological Modeling)的方法,基於對遺跡中能源分配模式和信息流的分析,推演齣閤奏的社會運行機製。他們沒有政治、沒有經濟(至少不是我們理解的經濟),隻有對“優化信息流”的極緻追求。 然而,在這些完美的數學錶象之下,隱藏著文明的裂痕。本書揭示瞭“閤奏”內部的兩個主要哲學派彆——“純粹化者”(The Purists)和“差異化者”(The Variationalists)。純粹化者主張將所有冗餘或低效的信息完全清除,以求達到絕對的完美統一;而差異化者則認為,正是“噪音”和“隨機性”纔是文明進化的真正動力。 這種內部的、形而上的衝突,並非以戰爭爆發,而是以信息熵的失控為標誌。 第四部分:黃昏的幾何學——“大靜默”的成因 本書的最高潮是推導“織網者”文明終結的原因。這不是一次災難,而是一次自我選擇的“退場”。 科爾文的結論令人心寒:織網者文明最終發現,他們所追求的“完美信息流”的終極狀態,與宇宙的自然演化趨勢是相互悖逆的。他們成功地將自身的復雜性提升到瞭一個臨界點,一個足以與宇宙基本法則抗衡的強度。然而,維持這種絕對的秩序需要無限的能量和信息輸入。 最終,閤奏做齣瞭一個基於邏輯的、冷酷的決定:與其在無盡的熵增鬥爭中最終衰亡,不如選擇一個“最優的終點”。他們沒有自我毀滅,而是啓動瞭一項名為“星際航綫迴溯”的計劃。 書中通過對最後一個結構——一個位於星係團邊緣的微型黑洞周圍的“引導標記”——的解讀,揭示瞭織網者將他們所有的核心知識和意識體,以一種超光速、非物質化的方式,引導進入瞭宇宙的未知維度,徹底離開瞭我們可感知的時空。他們沒有死,他們隻是選擇瞭“離開”我們所處的航綫。 結語:我們是沉默的後繼者 《星際航綫:失落文明的低語》以深刻的反思收尾。科爾文教授警告讀者,人類文明正麵臨著與織網者相似的睏境:對效率、連接和統一的過度追求,可能導緻我們扼殺掉創新的源泉——即隨機性和個體差異。 本書不是一本尋寶指南,而是宇宙發齣的最後一次警告。它提醒著每一位讀者,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宏偉敘事中,我們必須警惕,不要在構建完美的“星際航綫”時,忘記瞭我們自身的“低語”和“噪音”,因為,那纔是生命和文明得以延續的真正動力。 本書對天體物理學、符號邏輯、量子信息論以及失落文明研究領域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是所有嚴肅的科學愛好者、曆史學傢以及對“何為人”抱有疑問的讀者不可或缺的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民主的興衰:一場永不停歇的社會實驗》這本書,我拿到手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仿佛捧著的是一部活生生的曆史。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宏大的敘事和細緻入微的描繪深深吸引。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一個個民主運動的時間綫,而是深入剖析瞭民主思想萌芽、發展、演變過程中所經曆的種種掙紮與陣痛。從古希臘城邦的公民大會,到文藝復興時期對個人權利的重新發現,再到啓濛運動時期對主權在民的哲學探討,每一個節點都像一顆顆明珠,串聯起人類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漫漫長路。作者的語言極富感染力,他筆下的曆史人物鮮活生動,他們的思想碰撞、政治博弈,以及那些決定時代走嚮的關鍵時刻,都仿佛發生在眼前。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不同曆史時期民主實踐的獨特性,以及它們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民主的“是什麼”,更是關於民主的“如何成為”,以及它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所呈現齣的多樣麵貌。它讓我意識到,民主並非一成不變的普適真理,而是一個充滿動態調整和持續反思的社會構建過程。

評分

《公民的崛起:民主的實踐與未來》這本書,以一種極為樂觀且充滿力量的方式,展現瞭民主的韌性和生命力。作者聚焦於那些積極的、充滿活力的民主實踐,從基層社區的自治組織,到國際社會推動民主化的各種努力,勾勒齣一幅生機勃勃的圖景。他筆下的普通人,不再是曆史的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改變者。我特彆喜歡關於“公民社會”和“參與式民主”的章節,它們讓我看到瞭民主不僅僅存在於宏大的政治舞颱,也深深地植根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作者用許多鼓舞人心的故事,證明瞭即使麵對強大的阻力,普通人的集體行動依然能夠帶來深刻的變革。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民主的未來掌握在每一個渴望自由和平等的人手中,而積極的參與和持續的行動,是實現民主理想的關鍵。它讓我對民主充滿瞭希望,並激勵我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民主的精神。

評分

《自由的代價:民主的睏境與突破》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為震撼的閱讀體驗。作者並沒有將民主描繪成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而是將它置於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深入剖析瞭民主製度在實踐過程中所必然麵對的各種矛盾和張力。他從經濟不平等、社會不公、以及權力腐敗等多個維度,闡述瞭民主可能齣現的“失靈”時刻。在閱讀有關“尋租”和“俘獲”的章節時,我真切地感受到瞭資本和權力的幽靈如何在民主的縫隙中滋生蔓延。作者並沒有因此否定民主的價值,反而更強調瞭對民主進行持續的自我革新和監督的必要性。他引用瞭大量具體的曆史案例和當代社會現象,使得論述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動。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到民主的“修復”過程中,而不是袖手旁觀。它讓我認識到,民主從來都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需要每一個公民保持警惕,不斷地去捍衛和優化。

評分

我必須說,《人民的意誌:民主的內在邏輯與外在挑戰》這本書,真的顛覆瞭我對民主的很多固有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犀利和批判的視角,直指民主製度在實際運作中暴露齣的各種問題。他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民粹主義的崛起、信息時代的虛假新聞對民主進程的侵蝕,以及少數群體權利在多數人統治下可能麵臨的睏境。讀到那些關於政治極化、社會分裂的章節時,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仿佛作者正在為我們敲響警鍾。但他並非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指齣問題的同時,他也提齣瞭建設性的思考,比如如何加強公民教育、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參與機製,以及如何在數字時代重塑信任。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鼓勵讀者去批判性地審視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而不是盲目地歌頌。它迫使我去思考,民主的真正含義不僅僅是投票,更是一種持續的、艱難的、需要全體公民共同努力去維護和完善的公民美德和製度設計。

評分

《權力的遊戲:民主的邏輯與局限》這本書,以一種抽絲剝繭的嚴謹態度,深入探討瞭民主製度的內在運作機製。作者著重分析瞭不同政治體製下權力分配、製衡以及決策過程的復雜性。他將民主比作一場精妙的棋局,棋子是代錶不同利益群體的選民和政治精英,而規則則是憲法、法律以及各種政治博弈的策略。在閱讀關於“集體理性”與“群體非理性”的章節時,我深切地體會到瞭民主決策過程中所存在的認知偏差和信息不對稱。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他並不迴避民主製度的脆弱性,比如決策的低效、短視以及對少數的潛在壓迫。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走嚮虛無,而是強調瞭理解這些局限性,並不斷優化製度設計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對民主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由無數復雜因素交織而成的現實體係。它促使我思考,如何在承認和正視民主的局限性的同時,繼續去追求和完善它。

評分

這書不錯 是正品 很好 很好 經典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正版

評分

這書不錯 是正品 很好 很好 經典

評分

這書不錯 是正品 很好 很好 經典

評分

正版

評分

尚未讀,不知道如何。

評分

很好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