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理性能与生产工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技术专业书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理性能与生产工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技术专业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国荣,杜柯,彭忠东 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锂离子电池
  • 正极材料
  • 材料科学
  • 电化学
  • 生产工艺
  • 电池技术
  • 新能源
  • 储能
  • 材料工程
  • 磷酸铁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墨水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8973
商品编码:17241140113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1
字数:1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理、性能与生产工艺 

营销书名:

首部系统总结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技术的专业书籍 

作者:

胡国荣、杜柯、彭忠东 主编 

定价:

128.00 

ISBN:

978-7-122-29897-3 

关键字: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 

重量:

684克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版次:

页码:

360 

印次:

本书是目前市场上首部详尽介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技术的专业书籍。内容包括合成原理、材料结构与性能、生产工艺条件与流程、关键生产设备、原材料与产品标准。对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高校师生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详细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几种关键正极材料: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锰铁锂和富锂锰基固溶体。主要内容包括这些电极材料的发展历史、结构特征、工作原理、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选型、原材料与产品标准和应用领域等。本书还包括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发史、基本工作原理、有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产品的检测评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本书可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胡国荣,主要从事电化学理论与应用、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成功实现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的产业化。

第1章锂离子电池概述
1.1电池概述2
1.2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2
1.3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4
1.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6
1.4.1钴酸锂8
1.4.2镍酸锂8
1.4.3锰酸锂10
1.4.4磷酸铁锂10
1.5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11
1.5.1石墨12
1.5.2焦炭12
1.5.3硬炭12
1.5.4中间相炭微球12
1.6锂离子电池电解液13
1.7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14
参考文献14
第2章高温固相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
2.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16
2.1.1热力学,定律17
2.1.2热力学第二定律17
2.1.3吉布斯自由能18
2.2钴酸锂的热力学数据20
2.3钴酸锂的热力学计算20
2.4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3
2.4.1反应速率24
2.4.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25
2.5反应机理26
2.6固相反应动力学模型27
2.7钴酸锂的合成反应动力学计算29
参考文献31
第3章正极材料生产的关键设备
3.1计量与配料系统32
3.1.1称重计量的原理32
3.1.2电子衡器的精度等级34
3.1.3称重计量装置的连接和信号传输35
3.1.4自动化生产线称重计量装置39
3.1.5计量装置安装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44
3.1.6自动化生产线配料流程45
3.2混合设备46
3.2.1搅拌球磨机46
3.2.2砂磨机47
3.2.3斜式混料机48
3.2.4高速混合机48
3.2.5高速旋风式混合机49
3.2.6机械融合精密混合机49
3.3干燥设备51
3.3.1真空回转干燥机51
3.3.2真空耙式干燥机53
3.3.3喷雾干燥机54
3.3.4真空带式干燥机57
3.4窑炉自动装卸料系统58
3.4.1钵的形式和在窑炉中的排列59
3.4.2炉窑装卸料过程的特点和要求60
3.4.3装料机械和卸料机械61
3.4.4自动移载、分配和排序65
3.4.5叠钵机和拆分机67
3.4.6积放夹钵器和阻挡器69
3.4.7高钵和低钵的自动检测70
3.4.8自动倒钵和清扫机72
3.5烧结设备74
3.5.1推板窑74
3.5.2辊道窑78
3.5.3钟罩炉82
3.6粉碎与分级设备86
3.6.1颚式破碎机86
3.6.2辊式破碎机86
3.6.3旋轮磨87
3.6.4高速机械冲击式粉碎机87
3.6.5气流粉碎机89
3.7合批设备92
3.7.1双螺旋锥形混合机92
3.7.2卧式螺带混合机93
3.8除铁设备93
3.9包装计量设备95
3.9.1锂离子电池材料包装计量设备的现状95
3.9.2锂离子电池材料包装计量设备的形式和种类95
3.9.3自动化包装线上的配套设备100
参考文献105
第4章钴酸锂
4.1钴酸锂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106
4.1.1钴酸锂的结构106
4.1.2钴酸锂的电化学特征106
4.2钴酸锂的合成方法110
4.2.1固相法110
4.2.2软化学法111
4.3钴酸锂的改性112
4.3.1钴酸锂的掺杂112
4.3.2钴酸锂的表面包覆120
4.4生产钴酸锂的主要原料及标准122
4.4.1四氧化三钴122
4.4.2碳酸锂123
4.5钴酸锂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124
4.5.1计量配料与混合工序124
4.5.2烧结工序126
4.5.3粉碎分级工序128
4.5.4合批工序129
4.5.5除铁工序130
4.5.6包装工序130
4.6钴酸锂的产品标准130
4.7钴酸锂的种类与应用领域131
参考文献133
第5章锰酸锂
5.1锰酸锂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137
5.1.1锰酸锂的结构137
5.1.2锰酸锂的电化学特征137
5.2锰酸锂的制备方法139
5.2.1固相法139
5.2.2软化学法140
5.3锰酸锂的改性141
5.3.1锰酸锂的掺杂143
5.3.2锰酸锂的表面包覆145
5.4生产锰酸锂的主要原料及标准149
5.4.1电解二氧化锰150
5.4.2化学二氧化锰153
5.4.3四氧化三锰154
5.4.4其他锰化合物155
5.5锰酸锂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155
5.5.1锰酸锂生产工艺流程156
5.5.2锰酸锂生产工艺参数157
5.6锰酸锂的产品标准159
5.7锰酸锂的种类与应用领域160
5.7.1层状LiMnO2160
5.7.2层状Li2MnO3161
5.7.3尖晶石结构Li4Mn5O12162
5.7.4尖晶石结构5V正极材料162
5.7.5锰酸锂的应用领域163
参考文献164
第6章镍钴锰酸锂(NCM)三元材料
6.1镍钴锰酸锂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167
6.1.1镍钴锰酸锂的结构167
6.1.2镍钴锰酸锂的电化学特征171
6.2镍钴锰酸锂的合成方法174
6.2.1高温固相合成法175
6.2.2化学共沉淀法175
6.2.3溶胶-凝胶法176
6.3镍钴锰酸锂的改性177
6.3.1镍钴锰酸锂的掺杂177
6.3.2镍钴锰酸锂的表面包覆178
6.4生产三元材料的主要原料及标准181
6.5三元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184
6.5.1计量配料与混合工序184
6.5.2烧结工序185
6.5.3粉碎分级工序186
6.5.4合批工序186
6.5.5除铁工序186
6.5.6包装工序187
6.6三元材料的产品标准187
6.7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种类与应用领域189
参考文献190
第7章镍钴铝酸锂(NCA)材料
7.1镍钴铝酸锂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193
7.1.1镍钴铝酸锂的结构193
7.1.2镍钴铝酸锂的电化学特征196
7.2镍钴铝酸锂的合成方法202
7.2.1高温固相法202
7.2.2喷雾热分解法203
7.2.3溶胶-凝胶法203
7.2.4共沉淀法204
7.3镍钴铝酸锂的改性205
7.3.1离子掺杂改性206
7.3.2镍钴铝酸锂的表面包覆206
7.4生产镍钴铝酸锂材料的主要原料及标准209
7.4.1前驱体生产所用原料标准209
7.4.2材料烧结所用原料标准212
7.5镍钴铝酸锂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214
7.5.1前驱体生产工艺流程214
7.5.2NCA材料烧结工艺214
7.6镍钴铝酸锂的产品标准217
7.7镍钴铝酸锂材料的种类与应用领域218
参考文献220
第8章磷酸盐材料
8.1磷酸盐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222
8.1.1磷酸盐材料的结构222
8.1.2磷酸盐材料的电化学特征227
8.2磷酸盐材料的合成方法236
8.2.1LiFePO4的合成方法236
8.2.2LiMnPO4的制备方法240
8.2.3LiMnyFe1-yPO4的制备方法243
8.3磷酸盐材料的改性247
8.3.1磷酸盐材料的掺杂247
8.3.2磷酸盐材料的表面包覆250
8.3.3磷酸盐材料的纳米化255
8.4生产磷酸盐材料的主要原料及标准257
8.5磷酸盐材料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258
8.5.1草酸亚铁路线259
8.5.2氧化铁红路线261
8.5.3磷酸铁路线263
8.5.4水热工艺路线266
8.6磷酸盐系材料的产品标准271
8.7磷酸盐材料的种类与应用领域272
8.7.1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272
8.7.2储能电池273
参考文献275
第9章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及其生产工艺
9.1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281
9.1.1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结构281
9.1.2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电化学特征282
9.2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合成方法284
9.2.1共沉淀法284
9.2.2固相法285
9.3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改性285
9.3.1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表面包覆285
9.3.2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与锂受体型材料复合286
9.3.3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表面改性286
9.3.4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其他改性手段286
9.4生产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主要原料及标准286
9.5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287
9.5.1沉淀工艺的参数288
9.5.2烧结工艺的参数292
9.6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应用领域294
参考文献294
第10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测试方法
10.1正极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297
10.1.1钴酸锂的化学分析方法297
10.1.2镍钴锰酸锂的化学分析方法304
10.1.3锰酸锂的化学分析方法307
10.1.4镍钴铝酸锂的化学分析方法311
10.1.5磷酸铁锂的化学分析方法312
10.1.6微量单质铁的化学分析315
10.2正极材料的理化性能指标测试315
10.2.1粒度测试315
10.2.2比表面积测试316
10.2.3振实密度测试317
10.2.4XRD测试317
10.2.5扫描电镜测试318
10.2.6透射电镜测试319
10.2.7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319
10.2.8元素分布测试320
10.2.9X射线吸收谱测试320
10.3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指标分析321
10.3.1容量测试321
10.3.2电压测试322
10.3.3循环测试323
10.3.4储存性能测试323
10.3.5倍率测试324
参考文献324
第11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展望
11.1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路线之争325
11.2正极材料发展的展望332
11.2.1高电压钴酸锂334
11.2.2高镍正极材料335
11.2.3高电压磷酸盐材料339
11.2.4高温型锰酸锂材料341
11.3未来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342
11.3.1多锂化合物正极材料342
11.3.2利用氧离子的氧化还原344
11.3.3锂硫电池345
11.3.4锂空气电池346
11.4工业4.0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347
11.4.1工业4.0简介347
11.4.2工业4.0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349
11.4.3锂离子电池材料制造工业4.0未来发展路线图351
参考文献35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从原理到实践的深度解析 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知识体系。我们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更着重于将原理与实际的生产工艺相结合,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不同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掌握指导其生产实践的关键技术。本书的编写目标是成为锂离子电池领域,特别是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及应用工程师们的必备参考书籍。 第一部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基础理论与核心原理 本部分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理解后续的材料选择、性能优化和生产工艺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第一章: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回顾与正极材料的关键作用 深入解析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充放电机理,重点阐述正极材料在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讨论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电化学活性位点、导电性、离子扩散能力等基本属性如何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如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从宏观角度分析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限制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来突破这些瓶颈。 第二章:主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层状氧化物(Layered Oxides): 详细介绍镍钴锰(NCM)系列(如NCM111, NCM523, NCM622, NCM811)、镍钴铝(NCA)等主流层状氧化物的晶体结构(如α-NaFeO2型结构),以及锂离子在层间的扩散路径。 深入分析镍含量对容量、电压、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探讨钴、锰、铝等元素的掺杂或取代如何优化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倍率性能和热稳定性。 分析材料在不同锂嵌入/脱出状态下的相变行为,以及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尖晶石氧化物(Spinel Oxides): 重点介绍锰酸锂(LMO)的尖晶石结构(如LiMn2O4),分析其三维离子传输通道的优势和劣势。 讨论其在高温下的锰溶出问题,以及通过掺杂(如Mg、Cr、Fe)来提高其循环稳定性的策略。 介绍富锂锰基(LLMO)材料,分析其高容量的来源以及结构上的挑战。 橄榄石结构(Olivine Structure): 深入解析磷酸铁锂(LFP)的LiFePO4晶体结构,强调其P-O共价键的稳定性。 讨论其较低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是制约其倍率性能的主要因素,并介绍提高其导电性的方法,如碳包覆和纳米化。 阐述LFP在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其在储能和电动工具领域的应用前景。 聚阴离子化合物(Poly Anion Compounds): 除了LFP,还简要介绍其他具有三维锂离子传输通道的聚阴离子化合物,如磷酸锰锂(LMP)等。 第三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估与表征方法 电化学测试技术: 详细介绍循环伏安法(CV)、恒电流充放电(GCD)、电化学阻抗谱(EIS)等常用的电化学测试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评估材料的容量、电压平台、库伦效率、内阻、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讲解如何设计合理的充放电倍率和循环次数来全面评价材料性能。 材料结构与化学状态表征: 介绍X射线衍射(XRD)在确定材料晶体结构、相纯度和晶粒尺寸方面的作用。 讲解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观察材料形貌、粒径分布和微观结构方面的应用。 介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吸收谱(XAS)在分析材料表面元素组成、价态和化学环境中的重要性。 说明同步辐射技术在深入研究材料结构演变和电化学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第二部分:关键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与技术挑战 本部分将聚焦于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工艺指导。 第四章:合成方法与工艺控制 固相反应法(Solid-State Reaction): 详细讲解固相反应法的基本原理、步骤(混合、煅烧、研磨)以及影响因素(原料纯度、粒径、混合均匀度、煅烧温度、时间、气氛)。 分析固相法在制备层状氧化物和尖晶石氧化物中的应用,以及其优缺点(易放大、成本相对较低,但易团聚、产物均匀性有待提高)。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煅烧曲线和气氛控制来提高产物的结晶度和活性。 液相共沉淀法(Co-precipitation): 深入阐述共沉淀法的原理,包括前驱体(通常是金属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的形成过程。 重点介绍共沉淀法在制备NCM、NCA等层状氧化物前驱体中的关键工艺参数控制(pH值、温度、搅拌速度、加料速率、反应时间),以及这些参数对前驱体形貌(球形度、粒径分布)和组成均匀性的影响。 讲解如何通过控制沉淀条件来获得具有高球形度、窄粒径分布和低团聚性的前驱体,这对于后续锂化煅烧至关重要。 讨论共沉淀过程中易出现的团聚和结块问题,以及防止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手段。 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 介绍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水解和缩聚反应。 分析其在制备纳米晶体、复合材料和精确控制组分方面的优势。 探讨其在制备LFP等材料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溶胶-凝胶法实现纳米化和提高导电性。 讨论溶胶-凝胶法在成本和放大性方面的挑战。 水热/溶剂热法(Hydrothermal/Solvothermal Method): 介绍水热/溶剂热法的原理,利用高温高压下的水或有机溶剂进行反应。 分析其在制备形貌可控的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片)方面的优势。 探讨其在制备LFP、橄榄石类材料以及其他特殊结构正极材料中的应用。 第五章:关键材料的改性与性能提升技术 表面包覆与掺杂改性(Surface Coating and Doping): 详细介绍常用包覆材料(如Al2O3、TiO2、ZrO2、Li2CO3、Li3PO4等)的作用机制,如何提高材料的界面稳定性、抑制副反应、减少酸碱腐蚀以及改善导电性。 分析不同包覆工艺(如湿法包覆、干法包覆、原位包覆)的选择依据和技术要点。 深入探讨元素掺杂(如Mg、Al、Ti、Zr、Ga、Nb等)对材料晶体结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电子导电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结合具体材料(如NCM811、LFP)的实例,阐述如何通过精准的包覆和掺杂策略来解决其性能瓶颈。 纳米化与形貌控制(Nanonization and Morphology Control): 解释纳米化如何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增加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倍率性能和首次库伦效率。 讨论如何通过控制合成参数(如溶剂、模板、添加剂)来获得特定形貌(如微米级球形颗粒、亚微米级纳米颗粒、片状、棒状)的正极材料,以及不同形貌对粉体加工性能(如压实密度、松装密度)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介绍微米级球形颗粒在提高能量密度和加工性能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前驱体形貌和烧结过程来实现。 复合化技术(Compositing): 探讨将正极材料与导电剂(如碳黑、石墨烯、碳纳米管)进行复合,以提高材料的电子导电性和整体电化学性能。 介绍不同复合方式(如湿法混合、干法混合、原位生长)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实现均匀的导电网络。 第六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环境安全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强调高纯度、低杂质含量的原材料是制备高性能正极材料的基础。 介绍对主要金属元素(Li, Ni, Co, Mn, Fe, P等)的纯度、杂质(如Na, K, Fe, Cu, S等)含量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讨论晶粒尺寸、粒径分布等物理指标对原料性能的影响。 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从原料配比、混合均匀性、反应温度、时间、气氛控制,到研磨、包覆、干燥、烧结等各个环节,详细阐述关键参数的监控和调整。 介绍在线监测技术在关键工艺环节的应用,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 产品检测与失效分析: 详细介绍成品正极材料的批次检测标准,包括电化学性能(容量、循环寿命、倍率)、物理性能(粒径、形貌、松装密度)和化学性能(元素含量、杂质含量)。 提供常见的正极材料失效模式分析方法,如循环性能衰减、容量衰减、内阻升高、热失控等,以及相应的诊断工具和技术。 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管理: 强调在正极材料生产过程中,特别是涉及湿法工艺和高温煅烧环节,必须严格遵守EHS法规。 介绍粉尘控制、废气处理(如酸性气体、有机溶剂蒸汽)、废水处理、重金属离子排放控制等关键环保措施。 强调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防护,包括防尘、防毒、防火、防爆等安全培训和防护措施。 介绍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如易燃易爆物料的处理、高温设备的安全操作等,以及相应的风险规避和应急预案。 第三部分: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展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七章:下一代正极材料探索 高镍层状氧化物: 聚焦于NCM811、NCA等高镍材料的性能提升和结构稳定性挑战,探讨通过表面改性、结构优化和电解液匹配来进一步提高其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讨论全固态电池中高镍正极材料的机遇与挑战。 富锂锰基(LLMO)材料: 深入分析LLMO材料实现高比容量的机理,并探讨其结构畸变、电压衰减等关键问题,以及当前的解决方案。 介绍其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化以及在电解液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其他新型正极材料: 简要介绍如高压尖晶石、稀土掺杂正极、无金属正极材料等新兴的研究方向,以及它们潜在的优势和挑战。 第八章:智能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探讨如何通过引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正极材料生产的效率、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介绍过程控制优化和预测性维护的应用。 绿色合成与回收利用: 关注环境友好型合成路线的开发,如减少有毒有害溶剂的使用,优化能源消耗。 深入探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技术,包括湿法冶金、火法冶金等,以及如何实现关键金属元素的闭环循环,以应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 总结: 本书融合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科学分析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力求为读者提供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从理解材料的微观世界,到掌握其宏观性能的调控,再到驾驭复杂的生产工艺,本书旨在培养读者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行业发展的能力。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探索与创新的强大助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让我感到非常振奋。作为一名电池领域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正极材料——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化学原理开始,逐步深入到材料的微观结构、电化学行为以及实际应用。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正极材料(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等)的制备过程,从原材料的预处理到最终产品的成型,每一个环节的关键参数控制。对于如何通过调整制备工艺来优化材料的性能,比如粒径、比表面积、孔隙率等,书中是否有具体的指导和案例?我非常关注那些能够提高材料安全性的技术,例如如何抑制高温下的热失控,以及如何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不可逆的相变。这本书能否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更清晰地看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非常牢固,让我感受到其内容的重要性。我是一名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没有专业的化学背景,但我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如何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非常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向我解释不同类型正极材料(例如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的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例如,为什么磷酸铁锂更安全,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而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更高,但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可能存在挑战?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提高正极材料性能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将如何转化为更长的续航里程或者更快的充电速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评价我所使用的电动汽车。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理解这个复杂而有趣的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这让我对其中内容的详实程度充满了期待。我是一名对新能源材料领域充满好奇的初学者,虽然有一定的化学基础,但对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专业知识还处于懵懂阶段。这本书的标题“原理性能与生产工艺”让我看到了学习的路径:从基础的原理出发,理解材料的性能,再到掌握实际的生产工艺。我非常渴望了解不同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比如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等,以及每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优缺点。对于如何控制材料的粒径分布、形貌以及结晶度,进而影响其电化学性能,书中是否有详细的阐述?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提升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的改性技术,例如表面包覆、纳米化、元素掺杂等,希望书中能有相关的案例分析和机理讲解。另外,关于如何评价正极材料的性能,比如容量、电压平台、首次库仑效率、长周期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等,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和数据解读,都是我迫切想要掌握的知识。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认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让我联想到那些陪伴我度过许多学习时光的专业教材,严谨、扎实,没有丝毫的浮夸。我是一名对锂离子电池技术充满热情的学生,特别是正极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是我研究的重点。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地梳理不同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并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离子的嵌入/脱出动力学、电子导电性以及材料的稳定性。我特别想了解关于材料缺陷、表面状态以及界面效应是如何影响电池性能的,书中是否有相关的理论模型和实验验证?对于新型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例如富锂锰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虽然不是锂离子电池,但原理相通,如果书中有提及,我也会非常高兴),书中是否有所涉猎,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个可靠的知识库,为我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让我在漫长的夜晚感到一丝畏惧,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没有那些花哨的插画,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是一本硬核的技术书籍。当我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化学式和复杂的图表,瞬间明白,这绝非茶余饭后的读物,而是需要我全神贯注、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我最期待的是其中关于不同类型正极材料(比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等)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基本性质,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特别是对于磷酸铁锂,我一直对它在安全性、循环寿命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提供充分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来支撑这些论点。同时,关于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比如粒径、形貌、晶体结构、掺杂改性等,如果能有深入的探讨,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地引导我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解答我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惑,让我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评分

这本书的书页散发出一种油墨的清香,让我立刻进入了专注的学习状态。我是一名电池材料的初学者,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系统地为我构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知识体系。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不同正极材料的设计理念,以及它们在化学结构、电子电荷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对于这些差异如何转化为宏观的电化学性能,比如电压、容量、循环稳定性等,书中是否有深入的解释?我特别关注那些影响材料性能的微观因素,例如晶格畸变、缺陷分布、表面形貌等,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因素来调控材料的性能。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一些关于材料失效机理的讨论,帮助我理解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性能衰减的原因,并为未来的材料设计提供参考。这本书是否能成为我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帮助我克服初期的迷茫?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透露出其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我尤其看重“生产工艺”这一部分。作为一名在相关行业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能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是检验一本书价值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主流正极材料(如NCM、NCA、LFP、LCO等)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包括原材料的选择、配比、烧结过程的温度控制、气氛保护、后处理等关键环节。对于可能出现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例如杂质的引入、相结构的控制、粒径的均一性等,书中是否有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改进建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生产中的案例研究,通过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优化现有的生产工艺。此外,关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环保问题,以及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材料的良品率,也是我非常关心的话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让人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书籍。我从事的是锂电池材料的研发工作,对正极材料的性能提升一直有不懈的追求。我对书中关于提升能量密度的策略非常感兴趣,例如如何通过提高镍含量、优化元素配比来增加容量?同时,我也关注如何提高电池的功率性能,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改善材料的导电性、降低内阻?对于材料的循环寿命,这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指标,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导致材料衰减的各种机制,例如结构坍塌、表面膜形成、活性物质脱落等,并介绍相应的抑制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极端应用场景下的正极材料性能,例如高温、低温、高压等,书中是否有相关的研究和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发思路和技术方法,帮助我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开发出更优异的正极材料。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让我觉得它一定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我是一名电池行业的从业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正极材料(如LCO、LFP、NCM、NCA等)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包括原材料的选择、配方设计、烧结工艺、后处理等关键环节。我特别想了解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材料的粒径分布、晶体结构和化学均一性,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合成方法(如固相法、湿法合成等)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我还对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来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感兴趣,例如表面改性、纳米化处理等。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一些改进生产工艺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封面的设计风格非常专业,让我想起那些我曾经学习过的、对我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的专业书籍。我是一名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博士生,正极材料是我研究的重点方向。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正极材料的电化学储能机理,以及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高镍三元材料(NCM/NCA)的稳定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电解液添加剂来抑制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衰减和副反应。同时,我对高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也充满了期待,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设计能够承受更高电压平台、不易发生氧化分解的正极材料?此外,关于固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例如氧化物、硫化物等,如果书中有所涉及,那将是我极大的惊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前沿的研究思路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激发我新的研究灵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