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陶瓷史(精装)
定价:180.00元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年9月1日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ISBN:9787501009534
字数:
页码:462
版次: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1.5 Kg
序言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约1万年-4000年前)
第一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四节 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 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 战略秦汉时期的陶瓷(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
序言
第一章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约1万年-4000年前)
第一节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长江流域新石器耐代的陶器
第四节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 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第一节战国时期的陶瓷
第二节秦汉陶瓷产品的品种和产地
第三节秦汉时期原始瓷的复兴与瓷器的出现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589年)
第一节江南瓷窑的分布和产品的特点
第二节江南地区制瓷工艺的成就
第三节北朝的瓷业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年)
第一节隋代陶瓷业的发展
第二节唐五代的青瓷
第三节唐五代的白瓷
第四节唐代黄釉、黑釉、花釉和绞胎瓷器
第五节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第六节唐五代陶瓷造型与装饰
第七节唐五代陶瓷的外销
第六章宋、辽、金的陶瓷
(公元960-1279年)
第一节定窑及磁州窑系诸窑
第二节耀州窑与钧窑系诸窑
第三节 青白瓷与龙泉窑系诸窑
第四节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
第五节汝窑、哥窑与官窑
第七章 宋、辽、金的陶瓷(续)
(辽公元928—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
第六节 宋瓷的造型与纹饰
第七节宋代瓷器的外销
第八节辽的陶瓷
第九节金的陶瓷
第八章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1368年)
第一节元代的主要窑场和著名瓷器
第二节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
第三节元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第四节元代瓷器的对外输出
第九章明代的陶瓷
(公元1368—1644年)
第一节 瓷业中心景德镇和御器厂
第二节景德镇的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第三节 明代景德镇以外的民营陶瓷业
第四节 明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五节 明代瓷器输出和中外制瓷技术交流
第十章清代的陶瓷
(公元1644-1911年)
第一节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与繁荣
第二节景德镇以外的陶瓷业
第三节清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四节清代瓷器的输出
后记
重印说明
《中国陶瓷史》(精装)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中国陶瓷史》(精装)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中国陶瓷史》(精装)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中国硅酸盐学会,学术性团体。前身为1945年在重庆成立的中国陶学会。1951年改名为中国窑业工程学会。1956年在北京成立中国硅酸盐学会筹备委员会。1959年11月成立该学会。出版了《中国陶瓷史》、《硅酸盐辞典》。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的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瓷器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我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学习和引以自豪的。中国陶瓷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切需要有一部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陶瓷史》,以供研究参考。同时,随着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迅速发展和陶瓷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不仅为编写《中国陶瓷史》增添和提供了许多新的实物和资料,而且也为探索和解决我国陶瓷史上一些重大问题打下了物质基础,从而使编写《中国陶瓷史》的条件日臻成熟。为了开展对我国陶瓷历史的研究,把这份宝贵而又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总结继承下来,并且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硅酸盐学会应各方面的要求,于一九七五年发起倡议,组织了编写《中国陶瓷史》的工作。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似乎深知读者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历史信息时可能产生的畏难情绪,所以在章节安排上做了极佳的引导。开篇的概述性回顾奠定了基调,随后进入的各个断代史部分,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读,又可以通过清晰的内部交叉引用线索,串联起整个陶瓷工艺的演变图谱。而且,书后的索引和术语表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做笔记和交叉查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查找特定的窑口特征或装饰手法时,效率极高。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可以伴随读者长期学习和研究的参考指南,每次重新翻阅,总能从中发现新的知识点和思考角度,是真正意义上的“常读常新”。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陶瓷发展脉络时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朝代更迭和器物特征,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陶瓷工艺产生的深刻影响。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青瓷烧制技术瓶颈的分析,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证据和科学分析数据,逻辑链条非常完整且令人信服。我之前对某个朝代的某个窑口一直有些模糊的理解,总觉得那里似乎缺少了关键的联系点,但这本书通过对原料产地、烧制温度曲线的交叉比对,清晰地勾勒出了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一下子打通了我的认知壁颈。这种将技术史与社会史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解析变得鲜活起来,它不再是冰冷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部活生生的技术文明演变史,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关于材料科学和化学反应的探讨部分印象尤为深刻,这部分内容确实体现了“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专业背景。它没有停留在“这是白瓷”、“那是青花”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胎土的矿物成分、釉料配方的微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高温窑炉中如何最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那些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对釉色影响的章节,作者用近乎实验报告般的严谨笔触,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种铜元素在不同气氛下会烧出娇艳的霁红或沉静的胆瓶青。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这些可能需要多读几遍,但一旦理解了背后的化学原理,再去看那些传世名作时,那种欣赏的层次感会瞬间拔高,你会由衷地惊叹于古人凭经验和智慧所达到的化学成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我特别喜欢它封面的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配色,尤其是字体选择,既能让人感受到传统陶瓷艺术的韵味,又不会显得过于老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印刷的图像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精美的古代瓷器细节,即便是最细微的釉面纹理,都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对于一个视觉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本来还担心像这种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排版会不会很枯燥,但翻开之后发现它在版式设计上做了很多巧妙的处理,图文排布错落有致,既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又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享受。尤其是那些全彩的插图部分,简直可以当作独立的艺术画册来欣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鉴赏之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看出出版方和编纂者对这部作品的用心良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在艺术鉴赏这一块的处理非常高明,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那种空泛的赞美之词的泥潭。评价一件陶瓷艺术品的美感时,作者总是能精准地指出其“妙”在何处——是线条的力度、器型的平衡感,还是装饰题材的文化内涵。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比如,它能清晰地对比出唐代丰腴健美的风格与宋代极简内敛的“士大夫”审美的差异,并追溯到当时的哲学思想根源。这种将艺术批评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的做法,使得书中的评论既有权威性,又不失趣味性,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高雅艺术的熏陶,真正学会了如何“看”一件瓷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